<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不起在什么地方看过一句广告词:巧克力在成为巧克力之前都是苦的。</p><p class="ql-block"> 但我们大多数人对巧克力的印象却是:丝滑甜腻。</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探究、去溯源,巧克力豆是怎样实现质的变化,由苦升华为甜的,这是食品专家的事,我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退休之人。</p><p class="ql-block"> 但有个群体对这个世界一探究竟,并把毕生所学授予他人,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希望自己做一点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事,这些人的情操值得敬仰,值得书写,这就该是称之为师的群体吧!金衍华老师就是这群体之一。</p><p class="ql-block"> 9月19日至22日第24届烘焙设备展在上海虹桥展馆举行,我于17日发了个朋友圈,稍倾就接到了金衍华老师的电话,问我是不是到上海,得到肯定答复后金老师就对我作了安排。于是20日9点钟金老师与其妻孙姐(孙子奕锟奶奶小时的邻居)和苏敏女士到我所住之地上海虹桥世界中心B座楼下接我。</p><p class="ql-block"> “耀钧,今天带你游朱家角古镇和上海的发源地广富林,这些是你感兴趣的地方”,金老师没有说错,上海外滩、城隍庙、南京路几年前去过,晚上无非多些灯光多些人头罢了,购物又没兴趣更况现在国内任何城市的购物广场多如牛毛,只要手机绑定的银行卡上有内容,微信钱包里有一定的数字(装纸币的钱包也被淘汰了),在实体店在网络上几乎什么商品都可以买到,诸如淘宝、京东、拼多多、唯品会……,何必劳心劳力舟车劳顿的购物,峻岭瀑布上海又没有,涌动着青春,充盈着爵士鼓乐的夜店也不是老年人的去处,唯沉淀了历史人文的古镇是我这种喜欢码砌粗糙文字的首选,知我者老师也!</p><p class="ql-block"> 约行驶50分钟到了朱家角古镇,朱家角属上海青浦区,称之为上海的后花园。停好车步行几分钟就到一家专卖大闸蟹的档口,一踏入档口老板娘就“金老师来了!”,可见金老师是这常客。档口内依墙排放按大小个头分类的几大塑料盆大闸蟹,盆口用绳网罩着以防蟹爬出而“横行霸道”,蟹不按斤卖而按个卖,价格依个头大小而异。据老师说要农历九月才是吃蟹的季节,九月吃雌蟹,十月吃雄蟹,但因我远道而至就只有先尝鲜了!只见老板娘挑中等个头的雌蟹(并非个大而肉多味美),只见她左手娴熟地抓起蟹并用右手拇指与食指捏蟹脚,以此判断蟹的成熟度,如果脚硬说明蟹成熟而肉多,一共买了8只约500元就没有了,幸亏是扫微信支付没有感觉,要是用百元纸钞“刷刷”的声音会使我心悸。</p> <p class="ql-block">淀山湖大闸蟹。</p> <p class="ql-block"> 买了淀山湖大闸蟹,我们一行4人继续行走至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由慈门寺僧性潮募建的长约70米,宽约6米的五联孔跨越漕河之上的“放生桥”,既是由僧人募建那肯定与行善积德相关,那“放生”也就蓄含于桥名了。</p> <p class="ql-block">放生桥。</p> <p class="ql-block"> 历经400多年的风雨侵蚀,人踩马踏整座桥依然完好,5个半圆形桥孔被平静如镜的河水映倒成5个圆孔,岸边树枝上翠绿的叶被秋风温柔地抚弄与碧绿的水相映成趣。放生桥桥面不像其它古桥陡峭而是由百多级约80亳米厚的台阶铺展开来,走起来舒缓平坦,设计建造者充分考虑了对人的关怀。400多年前没有电脑,也没有各种精确的测量仪,更没有各种3D绘图软件,古人是怎么设计建造出这长如带,形如虹秀美的放生桥,既解决了两岸通行又满足了漕运。</p><p class="ql-block"> 有诗云:“长桥驾彩虹,往来便是井。日中交易过,斜阳乱人影。”,我沉思,我惊奇,我赞叹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师生在“放生桥”上放飞心情。</p> <p class="ql-block">“放生桥”上远眺。</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江南民居。</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放生桥”理所当然要欣赏密集于桥两端河两岸的民居,这些明清建筑的青砖黛瓦和游戈于河道上的木船强烈的撞击了我的视觉感官,丰富了对江南水乡的认知,没有工厂马达的轰鸣,没有呛人的令人窒息的汽车排放的尾气,虽不能与“清明上河图”堪比,但其温柔、秀美正是吸引游人之处。历史的沧桑肯定叠折于古镇街道,怀着迫急的探古寻幽心情迈下“放生桥”最后一级台阶,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巷,巷道两旁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我不知道是踩在谁家的地界,踏入谁家的梦里,走在这条古巷上似乎感觉到岁月在脚底下涌动,有多少嬉戏打闹的顽童在这古巷上走成了白发老翁,又有几多娇羞的三寸金莲在这古巷上拂成了老妪。我选择往西行走。巷道两旁密密匝匝的商铺摆满了诱惑味蕾的各种当地特产,原以为只有广东肇庆才有裹含大肥肉的“裹蒸粽”,“裹蒸粽”也是这里的特产只是比肇庆的个头小些而已。碧绿粽叶的植物清香拥抱着卤肉的香勾引得行人馋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裹蒸粽”与囱肉香搅荡着古巷。</p> <p class="ql-block">这个猪肘子令人馋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 沿着古巷向西行走约300米拐南过“泰安桥”,一下桥向东紧挨桥头临河而建的“何家桥酒楼”就是今天中午金老师请吃饭的地方。一跨进酒楼就听典型的江南女子娇滴滴的“金老师您来了!”,该孟姓老板娘身材高挑(约米七)薄施粉妆,一袭浅色旗袍把蜂腰曼妙的美恰到好处的勾勒出来。</p><p class="ql-block"> 金老师是这里的熟客(周末、节假日不来),看年轻貌美风韵绰姿的美女那眉眼神态,非一般店家与食客的熟悉,我特别留意了孙姐(称师母太俗,因年龄只比我大几岁)的神态,平静而优雅地啜着茶,好像什么都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到,找不出一丁点醋意与鄙视,可见老师夫妇的情感浓缩成了一个人,在后面的游程中也证实了他们诙谐、乐趣、信任、尊重的关系,孙姐一个眼神老师就递过去水杯,再丢一个眼神老师就掏出手机准备照相。</p> <p class="ql-block">何家桥酒楼的招牌鸭“甘草鸭”。</p> <p class="ql-block"> 正聊着天老板娘的母亲“金老师您来了”,顺嘴就聊到生意,老板娘母亲说“疫情原因平时没什么生意,但怕周末和公众假期”,“周末和假期食客多,太累了!”,真的是没有生意盼生意,生意太好又嫌累,这点我深有体会。开工厂时没有订单盼订单,有了订单怕不能按时交货,交了货又耽心收不到货款,收了货款又担忧出质量问题,始终处于焦虑之中。</p><p class="ql-block"> 说话间老板娘提了条上海话“鲫格郎”鱼回来,该鱼平时很难吃到,是金老师特意让老板娘去同行调剂的。该鱼外形似西江野生钳鱼,小刺多肉质鲜嫩,唯一遗憾的不是清蒸而是红烧,如果清蒸,辅以橄榄、新会老陈皮丝、葱丝、淋少许特制蚝油,那激活的味蕾就贪婪的享受这暴殄天物,红烧尽管不失鲜嫩但总感觉有点遗憾,留点遗憾也罢,人生哪里有不遗憾的!</p> <p class="ql-block"> 话赶话时“甘草鸭”这道菜上来了,我平时不吃鸡鸭,总觉得有股说不明道不清的味,可是这“甘草鸭”的甘、香、酥使我连连称赞,这甘是甘草的自然香甜,这香不是味精的香而是各种天然植物经发酵释放出的香,这酥不是油炸的酥脆。老板娘说每天只制作8只鸭,头天晚上宰好鸭滚水浸泡后人工抜鸭毛,开膛破肚后浸泡于秘制的纯天然植物中,让吸收了日月精华的天然植物元素渗入鸭肉激活鸭肉的魂魄,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腌制临上桌时才进行下一道工序。我问可否抽真空打包快递,老板娘说不是当场吃味道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她每天只制作8只“甘草鸭”的缘故,因为她家楼上楼下只有8张餐桌。</p><p class="ql-block"> 满怀期待看金老师怎么吃蟹,结果他也是同我一样———粗吃,并非优雅地使用“八件”吃蟹工具把一只整蟹的膏、肉剔得干干净净,并可以把分解得支零八碎的残肢断爪蟹壳蟹鳌复原成一只完整的蟹。上海人吃蟹不同部位蘸不同的醋,可以想象剪、钳、勺挖、扦……蘸,把蟹吃成了文化,吃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吃蟹折射出上海人的小资优雅,上海人的精细。也许金老师从上海上山下乡到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之后四川读书留校任教多年,更具有四川人的性格特征,哪容得下上海人吃蟹的挑剔,但这并不影响他喜欢吃蟹。</p> <p class="ql-block"> 朱家角古镇地处淀山湖畔,顺理成章蟹也就是淀山湖大闸蟹,壳青油亮、体壮、鳌肥、脚细膏多是其区别于其它大闸蟹的特点,其形其味也是同一湖系的大闸蟹不可同日而语。</p> <p class="ql-block">银鱼蛋花发菜汤。</p> <p class="ql-block"> 银鱼蛋花发菜汤这道汤80年代末我任中石油第一机械制造厂第一分厂厂长时到苏州出差,时任总厂苏州太湖疗养院筹建处陈培栋总经理接待过我。银鱼通体细长透明,适于做汤的只有十几毫米长,眼睛也就两个小黑点,高蛋白低脂肪,这汤丝滑口感极佳,只有待贵客才上,我能让金老师如此看重荣幸之极。</p> <p class="ql-block">孙姐一丢眼神,老师就伸手过去秀恩爱!</p> <p class="ql-block">船行河中,桥在前方。</p> <p class="ql-block"> 回程取车时老师强烈建议乘一段乌蓬船,我知道是老师让我体验一下乘乌蓬船欣赏河岸两旁风景人文,听船夫有节奏的浆片拨动水的声音,船头破水形成的“人字形”水纹慢慢洇开归于平静,闲情逸致也随这洇开的皱纹揉进碧绿的水中,柔美的江南水乡留下了我的步覆痕迹,对古镇的热爱也化作汗珠滴入河中,自此古镇也与我有了万缕千丝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离开朱家角古镇向松江区广富林遗址行驶,快到遗址时远远看去几座浮于水面的建筑,“耀钧,你看水中的房子。”,老师还卖一个关子。看着这奇特的建筑我还以为是一个楼盘的售楼部,之所以有这意像也是被土地经济所同化,没有哪座城市的执政者能远离卖地建商品房来维系繁荣的表像的魔咒,要不然某县委书记大言不惭地“买了一套的买两套,买了两套的买三套,买了三套的买四套”。</p><p class="ql-block"> 车驶入车库,停车位处恰好有一幅“广富林遗址游览图”,我才知“广富林”到了,老师这个关子卖得有点深(嘻嘻)。</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p> <p class="ql-block">“广富林”合影。</p> <p class="ql-block"> “广富林”是59年当地农民开挖河道偶然发现的,历经半个世纪考古人员的艰辛发掘,于2006年才被专家定义为“一种距今4000多年的新见的考古学文化”,至此“广富林文化”成为一张上海的名片。西安临潼“兵马俑”也是当地农民打井偶然发现而成为世界奇迹,可见广袤的国土下不知还有多少文明埋藏于地下!</p><p class="ql-block"> 沿着昏暗的通道不停驻足细看通道两旁的遗址和当年发掘的情景再现,似乎听到了4000多年前中原移民与当地土著的声音,他们肯定为守猎地盘的争夺发生过争吵,肯定为盖简陋茅舍发生过械斗,但最终他们融合在一起,一起守猎一起捕鱼一起分享食物。</p><p class="ql-block"> 从发掘出的陶罐碎片纹式及器物,墓葬形式,茅舍支柱坑洞,让我们看到了新石器晚期中原的龙山文化,越过滔滔长江到达长三角洲地区与当地良渚文化融合、发展。</p> <p class="ql-block">发掘场景再现。</p> <p class="ql-block">建茅舍情景再现。</p> <p class="ql-block"> “广富林文化”遗址涵盖了三个历史文化层面。第一层是新石器晚期的中原龙山文化与长三角洲的良渚文化、菘泽文化的融合;第二层是夏商周时期的马桥文化;第三层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吳越文化。</p><p class="ql-block"> 在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中,一个原始村落逐步演变成一座富甲天下的繁华古城———上海,所以说“广富林”是上海历史文化之根,这些埋蔵于地下或水下的物件,记载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见证着城市的兴起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用一组图片记载这座城市文化第四层的文明,也作为本游记的结尾哈。</p> <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22日至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