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疫情瞬息万变,整个城市都在静默中,困在家中闲来无事,翻阅相册触景生情,这些珍贵的因年代已久泛黄的黑白照片,记载了我们一家昔日的幸福生活,特别是看到老爸老妈年轻的倩影,使我浮想联翩……我的老爸和老妈相濡以沫,度过了金婚、钻石婚,携手走过了72个寒暑风华,在风雨同舟中,在柴米油盐间,经历了坎坷和磨难,他们长相守恩爱到白头,他们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姐弟三人,为此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留下了他们辛苦的汗水,如今我们也步入了古稀之年,每每看到微驼背影,步履蹒跚的近百岁的老爸老妈,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有一股强烈的愿望:父母是我们一生的最爱,也是我们最尊敬的人,应该用文字把他们的优良品质,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现出来……仅以此篇献给我们健在的父母和我们的儿女,也作为我们自己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我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生性嗜好读书,除专业书外,还傍鹜文史哲,精通古诗词,能用日语流利的授课和交流,能借助词典阅读翻译英、德、俄语的书籍……说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点不为过。父亲1926年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贫苦人家,是一个吃着高粱米长大的穷孩子,虽然家境清寒,但学习刻苦,小学读书在全县城乡统考中榜首第三名,1942年同时考取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和东北军医两所大学,(他选择了去东北军医大学),这在整个县城是首屈一指,忧国忧民泪,学医学剑人,经过六年的大学学习,于194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工作。六十年代初国家为了弘扬中医,提倡“西学中”父亲努力学习中医理论,钻研中医医术,于1964年調入中医医院开始了西学中的职业生涯。</p><p class="ql-block"> 少年的时候,对母亲是一种依赖,青年的时候,对母亲也许是一种盲目的爱,只有当我们生命的太阳走到了夕阳,生命中有了春、夏、秋、冬,我们才对母亲有了深刻的理解,深刻的爱!随着生命的脚步,我们也以一角尾纹,一缕白发在感受母亲的一脸皱纹,满头白发时,在绝无平坦的生命旅途中,担负最多痛苦,承受最多压力,咽下最多泪水,但仍以爱,以温情,以慈悲,以善良,以微笑,对着人生、对着我们的,只有母亲,永远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1926年出生在辽宁本溪县一个小山村的大户人家,她是外婆的第四个孩子,也是外婆的唯一孩子,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前三个孩子都在不同的年龄段夭折,因此妈妈颇得外公外婆喜爱,说掌上明珠也不为过。在此不得不先说一下我的外婆,虽然她目不识丁,但她生性要强,聪明贤惠,勤劳、善良,集中华美德于一身。在那个封建的大家庭里,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我外公是兄弟八个)在众多的妯娌中我外婆是首屈一指,无论是伺候公婆,还是与家人的相处,无论是厨间烹饪还是剪裁缝补,手艺出众,任何事情她都做的很好,而不希望被人指责,深得老人的喜爱。在对我母亲的教育上尤为英明,到了适龄,在封建社会女子上学读书,这在当时是一件极为出格的事情,毕竟当时讲究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妈妈的大家庭里,男孩可以去接受教育,但外婆硬是打破这个局面,坚持送妈妈去上学,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锲而不舍的守护着这份初衷,妈妈自幼聪颖,知书达理,模样俊俏,秀外慧中,教书先生特为起名金容,寓意金容玉面,她深知能够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她学习刻苦,孜孜不倦,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在学习上从来没有让外公外婆操过心,她没有让外婆失望,一直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那时是凤城国高),因为时局的动荡和家庭的变故,她想继续求学的愿望未得以实现,这也成为老人家的一生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国高毕业后,正逢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投降,她选择了在家乡做一名乡村教师,寒来暑往,四季更迭,随着时局不断变化,大家庭也随之解散,没有了生活的来源,母亲只好带着外公外婆离开了家乡来到了沈阳,先后做过售货员,工厂的工人,过着举步维艰寄住在亲戚家寄人篱下的生活,每当母亲将这段时光与我们娓娓道来,都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的解放,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母亲的命运在邂逅父亲后也有了新的变化,当时父亲是沈阳化工厂职工医院的一名医生,在见到母亲的那一刻便一见钟情,他们相识相知相爱了,但却遭到了外婆的反对,外婆对父亲本人是非常满意的,只是父亲也是家中的独子,在那个年代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也算是凤毛麟角,外婆说没有近忧必有远虑,将来两个人要伺候四个老人,这样的日子会让母亲负担太重,生怕自己的女儿受委屈,但两个人的相恋是无所畏惧的,在母亲的坚持下,在外公外婆的见证与祝福下,他们于1950年10月国庆节喜结连理,在沈阳的鹿鸣春饭店举行了婚礼!</p><p class="ql-block"> 结婚后,夫唱妇随,夫妻同心,大概是婚后女人的最大愿望,母亲也不例外,父亲母亲相敬如宾,用最真诚的方式,让对方感受自己心中的美好愿景,不久父亲便奉命前往大连化工厂医院任职,于是母亲带着外公外婆与爸爸举家搬迁至大连,开启了他们新的生活篇章,鸾凤和鸣相知相守的一生,正如父母欣逢金婚时,父亲赋诗一首“风雨同舟五十年,濡沫相伴天做缘,喜见二代衍三代,怡顾红颜换苍颜,漫步人生共甘苦,回首往事如梦幻,但愿世世生生守,鹣鲽情深是真言。”</p><p class="ql-block"> 刚来到大连人生地不熟,父亲母亲和外公外婆他们分别各自安居,直到1952年我的出生,给这个四人家庭带来了惊喜和快乐,父亲亲自给起了淳澍这个名字,寓意及时雨,这时外公也有了一份工作,在经济上有了生活的保障,外婆亲自照看我,免去了父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工作,日子一天天过着,1953年妹妹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又增添了新的乐趣,妹妹生于早上,父亲起名昕晖,寓意朝晖,两个女儿的来临,给家庭增添了新的血液,家里人都很欣喜,高兴之余也有难处,毕竟是相差16个月的两个孩子,这时母亲在父亲同一单位任会计工作,为了不影响工作,将在农村的曾祖父、祖父和祖母接了过来,一下子的两口之家变成了一大家子, 母亲开始很不适应,再加之祖父母老人封建思想,父亲的工资大部分要上交,母亲下班后要做饭洗衣等家务要做,没有人去体谅她,这样难免有些生活的烦恼,但母亲都默默的接受了,我们很佩服母亲的涵养,从来没有因为生活上的不如意,祖父母的偏见,与他们红过脸,也没有因此与父亲争持过,家是有爱的地方,这是妈妈对家的认知,她懂的爱是相互的不能一味的索取,而是给予,每每想起这些事时,我们都觉得母亲胸襟开阔,有城府有修养,贤妻良母做到了极致,是我们的骄傲,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得不说母亲的优良品质源于外婆的言传身教,家庭生长环境的影响和父母的教育伴随着着妈妈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1956年4月迎来了弟弟的降生,给三代单传的家里带来了欢乐,父母希望这个儿子日后能文韬武略,博学多才,取名博韬,寄予了最真挚的祝愿和厚望!至此开始了姐弟三人快乐幸福的童年,我们过着衣食无忧,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三年自然灾害面前,父亲的特供给我们解决了饥饿,在优渥的生活中,父母时刻关怀我们的成长,教导我们从小就不要撒谎,做一个诚实的人,好好学习,学好本领,立足社会,父亲一生节俭却视书如宝,不但自己喜欢读书学习,还特别重视对我们的教育,希望我们学有专长,文革时期学校停课,父亲利用业余时间给我们辅导英文、数学、古诗,记得寒冷的冬天,我们姐弟三人早早钻进被里,每人抱有一本书认真阅读,……父亲母亲给予了我们自由的生长空间,给了我们刻骨铭心的爱,他们的爱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深深的扎下了根,也贯穿我们人生的始终,我们在父母百般呵护下快乐成长,岁月匆匆,至今回想起那些不曾褪色的童年往事,我们都深深的感受到,那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我们姐弟从童年走入少年,这时父母同时调入甘井子医院(大连第四医院的前身),我们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与千千万万不幸的家庭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危机,打破了家里平静的生活,首当其冲就是父亲,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入牛棚,母亲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被清出财务科下放到托儿所,独门独户的三居室,硬是插进来一户人家,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女主人的精神病随时随刻的发作困扰着我家,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这时我响应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老三届的同学一道,奔赴辽宁边陲桓仁县插队落户,那一年我才16岁,由于父亲的被隔离审查,祖父受到了强烈的刺激,血压极度升高而导致脑溢血,发病仅仅20天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父亲没有被批准出来送别,祖父的不幸离世,成为了他一生的痛和遗憾!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庭,经济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妈妈用她那赢弱的肩膀独自承受着,真的难以想象这段恶魔般的生活她是怎样坚持下来的。</p><p class="ql-block"> 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父亲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相继恢复了内科主任和中医研究所所长的职务,父亲在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成绩斐然,在此期间,编写教材撰写医稿,医学交流,多次授课中西医结合医疗班,中医经典学习班,培养了大量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并发表了有关文章数十篇。</p><p class="ql-block"> 父亲从医70余年,以医为业,源于博爱,救死扶伤,仁慈之心,积德为怀,无论是做主治医师,主任医师,还是医务主任副院长,视病人如亲人,从来不敷衍病人,从来不开大处方,从病人的实际出发,精益求精,治愈了众多例的疑难杂症病人,以至于在患者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近两年父亲年事已高,不在出诊,但还时常接到老患者的电话求医。现如今老父亲生活自理,头脑清楚,每天仍然坚持读书,日文版的侦探小说,文言文的古诗词不在话下,画国画,写书法,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我们姐弟在不同的年龄都踏入了社会,开始了独立生活,没有家规和家训,可姐弟有共同的不言自明的准绳。 妹妹刚入初中就抽到了兵工厂,开始了她锻造车间的翻砂工人生活,每天强体力的劳作,硬是让她坚持了10余年,入厂时那一年她17岁,虽然她没有继续求学,但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读书,诗词和写作,参与了厂史的撰写和编辑。妈妈给远在他乡的我写信,千叮咛万嘱咐,要踏踏实实的做人,女孩子更要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要放开眼界长远考虑,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妈妈的谆谆教导,始终贯穿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激励我们前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虽然历经磨难,父亲初心不改,他的人生格言“吾生不可一日无书,书可以给你知识,但不一定给你知遇;书可以给你才富,但不一定给你财富”。家庭的影响,父亲的言传身教,我们都受益匪浅,1977年年恢复高考,在农村插队的弟弟没有时间复习功课,他在繁重的农活中挤出时间学习,在短短的时间复习了数理化,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如愿以偿的考入了中国医科大学,他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聪明的他大学还未毕业就考上了本校研究生,一鼓作气在日本的研学期间,又考入了日本北海道大学的法医博士,实现了父母“光耀门楣”的心意,也为日后他在公安部首批国外引进技术人才,法医领域鉴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弟弟是我们全家的骄傲,我们为有这个弟弟而感到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公外婆已经失去了劳动的能力,我也招工回到了大连,我们一家三代人开始了一个屋檐下的生活,尽管那时我们都已经长大,但为了不影响我们的工作,妈妈工作一天下来,除了家务还要帮外婆分担照顾病重的外公,不辞辛苦的为这个家操劳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孝敬着老人,外公是80岁离世的,而我们慈祥和蔼可亲的外婆,是真正的寿终正寝—97岁安详的驾鹤西去。虽然老人家离开我们几十年了,但至今我们都很怀念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父亲母亲的言行,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身教多于言教,熏陶和潜移默化多于灌输,他们的孝心如影随形的伴随着我们,让我们懂得仁爱慈孝,宽以待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年前妈妈不慎摔伤,股骨颈骨折后卧床不起,至此打乱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放弃了退休后所有的计划和梦想,全身心投入到父亲母亲的晚年生活中,我和先生及妹妹妹夫担负起照顾母亲的重任,精心照顾,配合治疗,使老妈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转危为安。如今我们家已是四代同堂,我们也是做祖父祖母和外公外婆的人了,还在照顾风烛残年耋耄的父母,累并快乐着,我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他们对我们的爱毫无瑕疵,这是天性,而我们儿女对父母的反哺毫无保留,那是人性,我们衷心的祝愿父母颐养天年,福寿绵长!父母健在,我们就有一个完整的家,父母是我们人生的榜样,我们会沿着他们的脚步走好人生的路。</span></p> <p class="ql-block">父母的订婚照</p> <p class="ql-block">我们姐弟三与外公外婆父亲母亲</p> <p class="ql-block">于曾祖父、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两姊妹和父母在星海公园</p> <p class="ql-block">父亲与母亲</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末父亲母亲在日本北海道</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弟弟回国后全家照</p> <p class="ql-block">弟弟和父母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父母80岁时在本溪关门山留影</p> <p class="ql-block">父母85岁时,在旅顺横山寺荷花池边留影。</p> <p class="ql-block">九十二岁时的父亲母亲</p> <p class="ql-block">2002年三世同堂其乐融融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2013年儿子结婚老爸老妈88岁时的全家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