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季羡林先生《听雨》,他说:同一种死文字拼命,需要极安静的环境,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讨厌,除之而后快的。</p><p class="ql-block"> 就这,就这滴答滴答,啪嗒啪嗒,滴滴答答,的雨声,拉我进入另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很讨厌雨,因为不能出去放风。还有一个原因,那时候住平房,北屋是客厅和卧室,东边是厨房,厕所还在院外外面很远处。思想和肢体的活动,就是和雨滴进行Pk。讨厌雨滴打湿衣衫潮乎乎的感觉,讨厌雨点落到头上,一摸一层水的感觉,更讨厌雨滴好巧直接打到头皮的感觉,无名火一下子涌上头。每当下雨时,我就选择憋在家里,除了忍无可忍不上厕所。 其他的活动,母亲能自己代劳,从不喊我。现在想来,那时候的自己真的很狭隘啊,玩起来心无旁骛,不考虑一点母亲的辛劳。</p><p class="ql-block"> 印象里,母亲在雨天会坐在椅子上,不停的忙活纳鞋底、修补衣服。潮湿的天气,鞋底应该是摩擦力很大,她就时常用锥子轻轻蹭一下头皮,再接着纳。那时候我和弟弟的鞋子,都是她做的。那时候还嫌弃不好看,穿上妈妈做的鞋子,就觉得自己土里土气,没有自信。现在想起来,心底总是泛出印着斑斑血迹的痛。</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条件有限,那那那双胖乎乎的手,就撑起大半个天。我的衣服,是买了一大块藕荷色的布,小时候用小块,衣服小了,就接一块,怕不好看,再缝补上白色的牙牙,现在要是还留着那得多珍贵啊,可惜连张照片也不见了,只有脑海里朦朦胧胧的画面。妈妈的衣服,更是别出心裁。黑色呢子大衣反过来,就是新布料的,加上红色的条子,就是新衣服。</p><p class="ql-block"> 滴滴答答,啪嗒啪嗒,雨滴拍打着水缸旁的铁皮水桶,敲打着水缸上的盖子,返潮的门框不再执拗响,也没有了清脆的关门声。一个挽着发髻的中年妇女,还在用锥子蹭着头皮,一声不吭 ,一声不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