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共体✧梦小组“倾听理念践行分享活动”总结

子墨

<p class="ql-block">作者:上海市北蔡中学葛筱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2022年9月18日晚7点,学共体✧梦小组成员在腾讯会议举行了一次倾听理念践行分享活动,会议由沈玉姗老师主持、张凡凡老师答疑或点评。</b></p> <p class="ql-block">  <b>王钰茹老师率先提出,课堂倾听的方式应多样化,从四人一组的结对到多样化的倾听组合,能够避免僵化呆板。她执教《愚公移山》时,采取了辩论赛这一教学方式,让学生选边站,一方支持愚公,另一方支持智叟,从激烈的争论中,看出学生倾听的万千姿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夏晨老师说,自己先给学生介绍了一些学共体的理念和方式,再结合郑老师的专著,在《变形记》这一堂课中,采取了与学生商量的形式,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乐于交流。问题在于最后的展示成果环节,有的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那么,有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能聚焦所有学生的关注力呢?另外,夏老师还提出高三毕业班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倾听这一理念等问题。</b></p><p class="ql-block"><b> 张凡凡老师建议,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挑战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许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也许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最后,倾听的规则意识需要强化一下。张老师还结合自己《过秦论》的课例,说明了培养协同探究的习惯是践行倾听理念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b></p> <p class="ql-block"><b>  江玉莲老师认为,开学伊始,自己践行倾听理念的实践效果没有预期想得那么好,她列举了高一第一单元新诗的教学,设计了郭沫若和昌耀的两首诗作的对比阅读,问题颇有深度——“两诗对‘力’的表达有何异同?”结果,学生的讨论效果不佳,老师自己的讲解反而显得更顺畅一些。江老师还提出,学生发言显得平面浅表化,即使有一些真知灼见,也出现了比较多的同质化答案,显得多样性不足。张凡凡老师耐心地进行了答疑解惑,使我们受益良多。</b></p> <p class="ql-block"><b>  葛筱宁老师分享了他自己对于《春》《济南的冬天》两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学生之间的讨论需要一定的时间,老师需要等待、组织和引导,不断倾听学生的反馈意见,然后作出教学上的调整,让学生校正自己的思路以及充实自身的探究体验,构建与社会、与自然、与世界的学科视角和学科理解。</b></p> <p class="ql-block"><b>  邓亚娟老师如数家珍般地分析了儿童的心理,通过小组团队建设,进行交流与沟通,互相倾听,而不是局限于课堂,从而使孩子从冷漠的态度逐渐变得温柔可爱。邓老师从一节晚自习课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倾听准备——打开自己、倾听基础——了解每一个孩子、倾听前提——教师的儿童视角”等三种策略和方法。</b></p> <p class="ql-block"><b>  沈玉姗老师分享了老师们在课堂倾听中的四个小故事:从《醉翁亭记》中“作”字的释义探究;以足够的时间来发现倾听的美;倾听相当于对每个孩子的关爱;学生不敢质疑、不会质疑,从问题解决入手来引导学生的质疑,即以老师的质疑带动、引领学生逐步学会质疑。沈老师还提出了两个困惑:关心后进生与评价学生的尺度。 </b></p> <p class="ql-block"><b>  王艳芳老师所面临的教学情况比较复杂,一部分学生受疫情影响只能在线上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则在线下课堂学习,所以王老师提出一问:小组合作该如何在线上+线下进行?在笔者看来,这类情况还从未遇到过,真可谓开辟了一项新的教学领域或环境。另外,王老师还说,组队时被孤立的学生又该如何处理?</b></p> <p class="ql-block"><b>  崔海兰老师积极探索以学生活动来促进倾听能力的培养。她指出,学生一开始的学习习惯不太好,喜欢当听众,崔老师就反思、调整自身的教学设计,发展学生倾听的习惯,培养孩子的探究力。她引用了李希贵、佐藤学等人的话,来说明营造学生倾听氛围以及进行倾听训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b></p> <p class="ql-block"><b>  姜洪玲老师从《我和语文》这一课引出了四个问题:最深印象的语文课是哪一节?最喜欢的作业是什么作业?学习上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么?对学习、同学和老师最大期待是什么?姜老师认为,倾听规则要及时告知学生,而且老师还要记录学生发言的关键词,以及增强倾听的有效性,同时也让发言的学生受到重视、得到尊重。</b></p> <p class="ql-block"><b>  赵有芳老师提出了“延迟判断的思维外显”这一说法,她认为,我们的倾听其实是在听发言人的思维过程,这其实是一个分析、判断发言人思维的过程。所以,不能急于求成,要让学生的话在课堂里“多飞一会儿”,也可以尝试让其他同学再复述一下,这样便能看出些许门道。鉴于目前学生只言片语、碎片化的表达状态,赵老师指出,让学生敢说是一件亟待解决的问题。 </b></p> <p class="ql-block">  谭新玲老师提出一个困惑:小组讨论沉闷,大家不愿意展示成果,学生参与度比较低。虽然学生的行为在改变,但这个问题仍未能得以有效的解决。张凡凡老师也耐心地进行了解惑。</p> <p class="ql-block">  最后,张凡凡老师总结道,倾听理念的践行经验让大家今晚收获了成长的机会,不妨在明天的课堂上进行尝试,“小法宝”定然常试常新。</p> <p class="ql-block"><b>  ✧梦小组伙伴还有孙灵果老师、裴莉琪老师、程志君老师、王丽莉老师和张笑笑老师。</b></p> <p class="ql-block"><b>感谢沈玉姗老师精彩飞扬的主持!</b></p><p class="ql-block"><b>感谢张凡凡老师耐心细致的评析!</b></p><p class="ql-block"><b>感谢学共体✧梦小组伙伴们无私的分享和诚挚的共研!</b></p>

老师

学生

倾听

张凡

践行

课堂

理念

学共体

小组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