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 —— 走近自然之旅 (8/15 — 30/2022)

绿萝(Wendy Xu)

<p class="ql-block">摄影: HL Zhang / 绿萝</p><p class="ql-block">文字: 绿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拉斯加州,面积为全美各州之最,比面积第二的德州要大一倍以上。在这片广袤土地上,有着世界上最多的活动冰川,有着全美20座最高峰中的17座,加上火山、苔原……大自然的原始样貌在这里完整地得到保存,它们在云雾、水泽、极光等衬托下,呈现出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领导在飞机上用手机拍下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峰连绵的</span>雪景。</p> 卡特迈火山遗址 <p class="ql-block">占地16000多平方公里的卡特迈国家公园,闻名于世的除了其拥有世界上密度最大的棕熊数量(约2000多只)外,还因其位于上世纪地球上体积最大一次火山喷发地,喷发岩浆体积约为十三立方公里,填满了大约100平方公里的山谷,灰烬最深处可达200多米。所幸此处地广人稀,这么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居然没有造成人员死亡。火山喷发数年后,有人发现此处山谷到处冒着烟气,而将其称作万烟谷(Valley of Ten Thousand Smokes&nbsp;)。</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乘坐卡特迈园区提供的大巴,我们来到万烟谷。从大巴终点的休息站,往下走到谷底,再返回,是我们此行耗费体力最多的一次徒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百多年过去后,此山谷烟气已绝,但依然植被稀缺,有些地方甚至寸草不生。</p> 基奈峡湾国家公园 <p class="ql-block">基奈峡湾国家公园(Kenai Fjords National Park)是我们此行游览的第二个国家公园。其主要特色为峡谷冰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沃德(Seward)港口,是我们前往峡谷冰川游轮的出发点。此处集中了小镇的客栈、餐馆,并停泊着大量游艇、渔船,还有一艘大游轮。看样子来此地的游客不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来这里的游客中,除了观赏峡谷冰川的,还不乏热衷于海钓的钓客。海钓归来后,船长会将钓客们收获的鱼清理包装,空运回家。</p><p class="ql-block">这是悬挂在渔船码头当天收获到的最大一条比目鱼,足足有两百磅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船长们在码头的料理台上纷纷施展典型的“美式杀鱼”大法:手持利刃,三下五除二地从每条鱼身上取下两片肉身,其余的便连鱼头一起全部抛弃。看在我们眼里,真是十足的暴殄天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欲向船长或钓客购买未经冷冻的新鲜三文鱼或比目鱼,却被告知未经冷冻的鱼货在当地是不允许出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买不到鲜鱼,我们心有不甘。所幸有</span>一位钓客同意我们拿走他的一个鱼头👍😜</p><p class="ql-block">回酒店后,我们用自带的煮锅加方便面煮了一锅美味鱼汤,味道比餐馆里的三文鱼正餐鲜美得不是一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出海乘坐的游轮不大,途中颠簸得很厉害。幸亏<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span>事先服用了晕船药,否则可能要遭罪了。</p><p class="ql-block">当天海上雾气很重,两边山峰若影若现,汽艇疾驰,如入仙境……</p> <p class="ql-block">当汽艇终于放缓速度时,我们已经进入了峡谷区域,远远地望见了冰川。该冰川规模比阿根廷和冰岛的冰川要小很多,颜色呈蓝色,形状为悬挂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方有小型船只</span>靠近冰川观察,感觉距离悬挂冰川那么近是蛮危险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冰川附近的水面,布满了由冰川崩落下来的碎冰。一些较大的碎冰块上懒洋洋地栖息着一些海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峡谷冰川附近的一些礁岩上,见缝插针似地长着一些树木。</p><p class="ql-block"><br></p> 迪拿立国家公园 <p class="ql-block">迪拿立国家公园(Denali National Park),似乎在阿拉斯加知名度最高。因拥有海拔高度超过6000米,北美洲的最高峰迪拿立山峰而闻名。据说Denali山峰常年被云雾遮掩,很少露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那天我们在陶基纳(Talkeetna)小镇酒店附近的冰川河边观看当地人钓鱼时,意外发现不少人聚集在河边远眺河流上游的雪山,而它就是著名的Denali峰。这是一次意外的收获,也是我们此行与Denali峰的唯一一次遇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搭乘雪地直升机从空中观赏迪拿立群峰并登陆冰川,是我们行前预定的活动。可惜到达之后,我们被告知,由于天气条件,飞机不能着陆,只能作空中观察了。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过这种遗憾在直升机升空后不久,就被我们抛到脑后了。机翼下,只见群峰挺拔俊朗,冰川蜿蜒其中,白云飘浮而过……一个小时的飞行时间,我们一刻不停地用相机、手机交换着拍摄机窗外的景色,手忙脚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冰川不厚,想来是因气候变暖,冰川快速消融;冰川表面积雪不多,可能这才是导致我们的飞机无法正常在冰川表面滑行降落的真正原因;有的冰川色泽泛黄,表面还有两道明显的深色痕迹,应该是雪地直升机起飞、降落留下的滑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峰群向阳的一面绿意盎然,不见白雪的踪迹。</p><p class="ql-block">融化后的冰川在大地顺流而下,形成涓涓细流,最终汇流成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开车三个多小时抵达迪拿立国家公园。</p><p class="ql-block">结果发现,园区内允许游客自驾的路段很有限。要想游览整个园区,只能乘坐园区内的旅游车。即便如此,由于道路尚未完全建成通车,我们原以为可以近距离观赏Denali峰的想法落了空。</p><p class="ql-block">上了旅游大巴之后,发现司机以及车上的游客们似乎对熊、驯鹿等动物的兴趣大过对风光的关注。司机视力极佳,老远就能发现动物,看到后就立即停车。游客们于是在车上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望远镜等观望拍照…… 如此走走停停,很是费时。</p><p class="ql-block">对于近距离看过了棕熊抓鱼和野牛、驯鹿的我们,隔着距离,远远地观望<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头行走的熊或一只食草的驯鹿,自然已提不起多少兴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旅游车的终点站,我们选择下车徒步,欣赏风光。只见</span>山峰看似不高,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棱角分明,</span>俊朗挺拔;地面植被丰厚,秋色浓郁;天空飞涛云涌,阳光时隐时现……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以为进迪拿立国家公园,可以近距离观看迪拿立山峰。进来后才发现,天气好时,在园区里也只能远远地看到一点峰尖。</p><p class="ql-block"><br></p> 北极圈之行 <p class="ql-block">北极圈之行,是我们在阿拉斯加最后一站费尔班克临时决定增加的项目。还是由于道路原因,从费尔班克至北极圈,我们只能乘坐当地旅游公司的大巴。路上来回时间需要十六、七个小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此行旅行社居然只安排了一位司机,而且是位兼职的司机。经她自我介绍,她的正职是阿拉斯加大学的生物实验室主任。</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一路上,她还兼职导游:一边开车,一边向大家介绍有关阿拉斯加的历史、文化、经济以及所处地理环境对当地人生活的各种影响,等等。司机精力充沛,口才甚佳,一路滔滔不绝,声音洪亮,路上短暂几次停车休息,继续上路时,还要为大伙分发巧克力、糖、小点心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拉斯加输油管、育空河、手指山是此次行程的三大看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拉斯加输油管纵贯全州南北,直径1.22米 。施工历时三年多于1977年5月31日落成,耗资80亿美元。管道越过三座山脈、无数大小河流,以及永冻层,全长800英里。</p><p class="ql-block">为防止因地震、热胀冷缩等可能导致的地基变形,进而损坏整个系统,输油管采用了“Z”型线路设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输油管的支架系统可不是仅仅起着承重的作用:出于抵消和防止因原油输送过程的高温通过支架传导到地底,进而破坏永冻层的稳定性,乃至影响输油管道的安全考量,这些外型美观的支架中安装有温度低于冰点,并可循环的氮。</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输油管道建成之后,便成为阿拉斯加州的经济大动脉。</p><p class="ql-block">在行车途中,它时左时右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育空河为北美洲的主要河流之一。它经由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由东向西南流入白令海。这条在杰克伦敦笔下被誉为“母亲河”的河流,如今看起来波澜不惊,却于十九世纪在加拿大和美国掀起过一阵淘金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育空河是我们此行大巴唯一停留过两次的地方。原因无它,是因为这里有着途中唯一一家可提供餐饮住宿的小客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知这老旧的房屋是不是淘金时代遗留下来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手指山,是我们北极圈之行最靠近北极圈的最后一个停留点,同时也是令我们最感兴奋的一站。通往手指山的路边停靠着一辆旧卡车,和天边的云一起,进入我们的视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手指山不高,周围没有其它山脉。登上去之后,视野顿觉开阔。山地植被色彩斑斓,云在酝酿着雨滴……在我们即将离开时,天空突然出现数道光线,露出一片虹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终于抵达了北极圈。与我们期待中的北极画面相差甚大:不见无边的荒漠冰原,没有地老天荒的苍茫,而只有一块展示牌,明确无误地告诉你这里的纬度:66.33度。</p> <p class="ql-block">导游拿来一块小红毯,上面有一道白线,意味着北极圈。俺象征性地跨越一下,以示抵达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返程路上,原以为司机累了,大概会一心开车了。不料她一路仍然为大家介绍阿拉斯加生活的种种…… 对她旺盛的精力和敬业精神,我们佩服至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巴回到旅行社的时间已过午夜。在我们驾车离开的路上,公路上空出现了我们期待的极光!而且是超强爆发的极光!这是当时我在路边用手机拍到的光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见状急匆匆欲赶往一个事先打听到的,有前景而没有光污染的地点拍极光时,突然发现车子没油了!一阵手忙脚乱之后,总算找到加油站加了油,并在极光爆发结束之前找到了那个拍摄点。</p> <p class="ql-block">绿、紫两色的极光,间歇性地爆发着,令我们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拍摄期间,还不时有人开车前来。车灯照亮了地面,也照亮了我们头顶繁密的星空。</p><p class="ql-block"><br></p> 阿拉斯加印象 <p class="ql-block">阿拉斯加,这个百多年前以两美分一英亩的价格从沙俄手中买来的地方,在我心中一直等同于俄国的西伯利亚,是一个苦寒甚至不毛之地。</p><p class="ql-block">踏上这片土地后,才发现夏秋之交的阿拉斯加大地,地貌多样,植被丰富,除了丛山峻岭、冰川大河,也不乏秀丽的湖光山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阿拉斯加不仅是美国面积最大,同时也是人口密度最低的州,每平方公里仅1.2人。州內许多地点沒有道路或联结,唯一的抵达方式是经由海路或空路。阿拉斯加因此成为全美私人飞机拥有量最高的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这次的探访之旅,也因此在自驾之外,使用了</span>最多次数、也最多样化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旅游大巴、水上飞机、雪地直升机、海上汽艇、河上游轮等等…… 也因此有机会一路聆听各种解说,以致使得这次风光、动物摄影之旅,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一次学习、认识自然和了解阿拉斯加民众生活方式之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狗拉雪橇曾经是阿拉斯加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如今它更多是一种体育运动。每年三月安克雷奇都会吸引全世界的雪橇运动爱好者来此竞技。</p><p class="ql-block">阿拉斯加雪橇狗,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75公里。每天奔跑十几个小时训练体力,冬天抗寒能力达零下数十度。我们在阿拉斯加最后一天的游河中,见识了阿拉斯加雪橇狗的奔跑速度和神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还认识了麝香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拉斯加有着最多样化的海洋和陆地上的野生动物,走进当地的毛皮商店,一时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可惜没能留下照片)。</p><p class="ql-block">阿拉斯加人不仅取动物的毛皮等物用以保暖,还赋予了一些独特的功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装饰,想必是为了彰显主人的豪迈之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件毛皮大氅,重达23磅,耗时8个月完成,可抗零下40度寒冷。设计具有可辨识家族特色。</p><p class="ql-block">其围绕脸部的环形设计,除了能给人增添气势以外,还会有什么样的实用功能?欢迎在留言处留下你的答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拉斯加虽说于1867年即从俄罗斯帝国手中购入,但迟至1959年初才正式成为美国的一个州。自那以后,阿拉斯加推出了积极的移民政策。据说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有意愿移民者,可以随意在阿拉斯加的空地上立桩划界,垦荒种植,只要居住5年以上,便可免费获赠面积可达160英亩的土地。</p><p class="ql-block">据说如今的阿拉斯加,居住在北纬60度以上地区的人口,比加拿大北部地区加格林兰島的人口总和都要多数倍。想来其激进的移民政策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图示为我们此行在阿拉斯加的行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种淡蓝色叫做“勿忘我”的小花,据说是阿拉斯加的州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阿拉斯加最后一站费尔班克的“拓荒者”公园的一个小店里,我看到了这张CD。这位女歌手的样子和她为自己的专辑起的名字—— 《忘了我,别忘了阿拉斯加》令我喜欢。虽然店里没有试听设备,我还是将它带回了家,期待从中找到一曲作为此美篇的配乐。</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回到家之后,我发现汽车、电脑已经都没有了CD唱机,油管上搜寻,也已经搜不到其中的歌曲。</p><p class="ql-block">时代在飞速发展,要跟上它的脚步已经越来越吃力。虽然无缘欣赏到这张CD片中的歌曲,但我一定不会忘了阿拉斯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阅读欣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easfr26"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阿拉斯加——棕熊与鱼的故事(8/15/22 - 8/30/22)</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