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杜家山

素心

<p class="ql-block">  杜家山之行,是我们去年既定的行程,由于节气晚了,已经封山而没成行,留下了遗憾。但凡有“插队知青”符号的男女,都有一生刻在脑子里的这段记忆,是挥之不去的。今年我们要出发了。</p> 杜家山 <p class="ql-block">  我们启程了,打开手机导航,驱车前往杜家山。到了,但不是我们要去的杜家山啊!因为不知道榆次有两处叫杜家山的村子,我们来到的是位于乌金山东北面杜家山村。老乡告诉我们,那个杜家山在黄彩乡。我们重新定位导航,掉头前往这个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位点的小自然村。</p> <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去的杜家山,属于晋中市榆次区黄彩乡西河村管辖,山高路险,仅有5户16人,吃饭靠天,用水等雨,自然条件恶劣,基本上是一个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地方。蔡立坚来了,她的同学王刚、王桢等人来了,山西大学在校学生周山湖、王和平来了,他们的到来,给这个“穷山恶水烂石头”荒僻微渺的杜家山注入了灵魂,一时间“杜家山三”个字,红遍了全国。北京、太原、榆次,越来越多的知青学习蔡立坚自愿报名,陆续有120名知青来了,他们创建了规模最大、插队村庄最小的知青集体户,呕心沥血凡十一年,把自己的宝贵青春芳华留在了杜家山的热土上,使小山村声名远播。</p><p class="ql-block"> 1976年,知青纷纷返城,杜家山归于平静。上个世纪末,山村最后一户人家搬走,杜家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也消失在行政版图中。但是,杜家山,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时间或从知名度上,都无愧于中国“第一知青村”的称号,它见证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全过程,是那段历史的实物证据,它仍是一代知青心中的圣地,一代知青心中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我们重新定位导航,掉头前往。路上的指示牌我们没注意。</p> <p class="ql-block">  导航把我们带到了展览馆。这曾是八路军秘密交通站,当年八路军将领们到延安的交通线。屋前的磨盘是传达信息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去参观完,没有车能走的路了,只能走过茅草小路,看到了破旧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  这是早期的知青宿舍,已经破败坍塌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学大寨时知青盖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 窑洞宿舍,住和吃都在这里。仔细看,墙上镶嵌着五角星图案。</p> <p class="ql-block"> 每个窑洞之间依稀还有一个字,连起来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p> <p class="ql-block">  看完了这个地方,再去哪里呢?这里手机没信号,我们只好往回走。开着手机等信号出现。终于联系上了。</p> <p class="ql-block">  这位热心人是胡萍萍的同事,她有着知青情节,还有对周山湖先生的敬重,她多次来这里,对这里比较熟悉,她给我们提供信息,并联系参观和吃饭事宜。</p> 知青第一人蔡立坚 <p class="ql-block">  蔡立坚,在今天的80后90后看来,陌生得不能再陌生。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几乎是尽人知晓,她被称之为“文革中上山下乡的先趋者”,“全国著名的知青代表”。她是北京长辛店的中学生,在红卫兵长征串联时,她怕给国家造成经济负担,觉得应该学习毛主席青年时代徒步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样子步行串联,于是就和同学组成“二七铁军红卫兵长征队”’,吃窝头就咸菜,打地铺,进入了太行山区。一天,饿得不行,半夜里来到一个只有5户16人的杜家山,吃了热乎乎的和子饭,有感于山区人民的善良和艰难,她流着泪坚定了建设杜家山的决心,参观完刘胡兰烈士展览后,其他人都走了,一个17岁的北京女孩子就这样独自一人返回了杜家山。这件事发生在1966年12月29日。1967年3月,要回北京办户口的那天早晨,下起了一尺多厚的大雪,两位老乡默默地走在前面,用木锹推雪,推了整整7里的山路,把她从山上送到山坡下。那情景定格在她心里,她怎能不回去呢!返回学校完成学业,1968年3月,她带着户口和下乡的手续,来到杜家山插队落户。她不是跟着风刮来的,当时全国还没有号召知青到农村插队的决定。她是知青运动史上主动要求插队的第一人。</p> 上山下乡运动 <p class="ql-block">  人生与历史常常是在不经意间偶然发生并拐了一个弯儿。随着 1969年 9月《人民日报》一篇通讯的刊登,她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与邢燕子、侯隽齐名的“知青领袖”。同年9月底,她又被选为进京参加国庆二十周年庆典的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和勉励。</p> <p class="ql-block">  岁月更迭,人生跌宕起伏,历史沉浮兴衰, 那一代人 那个时代特殊的政治色彩,集中体现在蔡立坚 身上。她曾经走过旁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岁月,也曾经有过旁人羡慕景仰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粉碎“四人帮”后,她曾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反大寨的典型,生孩子42天,她就从北京被催回来,被迫交代问题,被审查,她成了四人帮在知青战线上的黑干将,反党、反社会主义、反大寨的三反分子,她的省、地、县乃至大队的所有职务一撸到底。“问题”一查就是三年,直到落实政策平反。1980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派了两个知青办的处长到杜家山劝蔡立坚下山,刚开始说什么她都不肯,因为她答应过周总理扎根农村。后来处长说了一句“如果周总理能够活到现在,根据国家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他老人家也绝不会让你再留下去了”,她才听了下去,决定下山。任晋中地区团委书记,再后来在省委党校工作。1997年5月24日,在带领学员赴忻州考察途中遇车祸逝世,时年49岁。</p> 插队知青第一村 <p class="ql-block">  在蔡立坚的影响下,又有17名北京、太原、榆次的知识青年相继到杜家山插队,自称“18勇士”“十八颗种子”。1969年又有2名北京知识青年上山,在杜家山插队的知识青年增加到20人。</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这个作品名字叫《青春的歌——1968•杜家山》,据说拉二胡的那位是周山湖,旁边坐着的是蔡立坚,挨着她叉腰站着的是王和平。</p> <p class="ql-block">  从1968到1978年10年间共有118名知青来到这里插队,被誉为‘’插队知青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  这是后来太钢一批子弟知青来到杜家山,太钢建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  当年新建的宿舍已人去房空</p> <p class="ql-block">  这是知青食堂</p> <p class="ql-block">食堂也破败不堪了</p> <p class="ql-block">  食堂里还有黑板,周先生说,原来地上还有原木,知青在此开会学习。现在房顶见天了。</p> <p class="ql-block">  知青都走了,他们义务种植的5000余亩松树已成知青林,这是知青留下的珍贵遗产。</p> 知青情怀第一人——周山湖 <p class="ql-block"> 让杜家山故事持续发酵的是周山湖先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先生是杜家山故事的又一灵魂人物。当蔡立坚主动到贫困山区插队落户事迹见诸报端时,山西大学政治系毕业的周山湖看到了, 于是他和朋友直上杜家山,在转了一遭后,他被蔡立坚‘他们艰难的生活条件,忘我的奋斗精神,还有乐观的情绪,活跃的思想"深深地感动了,自己的魂也回不去了,也上了杜家山,在山上呆了8年。蔡立坚是知青大队书记,周山湖任团支部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知青插队下乡已成过去时。周先生这时已调到省城文学界任职,是我省著名作家,大型文学刊物《黄河》原主编,两次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家。</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周先生自己凑了钱,买了杜家山周边三个山头的50年使用权,成为榆次地区最早的土地开发者。他又将在太原的山西作协拆下来的木材全部拉到自己的领地,因材设计,盖成了一座西式二楼小木屋,他把它称作知青小屋,又作了首绝句抒发自己的心情:“三步清溪五步桥,隔断尘寰诸喧嚣。为君捧上一掬水,洗心革面任逍遥。”他想开发这里,再造一个杜家山。</p> <p class="ql-block"> 就在这个时候,蔡立坚不幸逝世了,杜家山知青集体捐钱为她在村口修筑墓地,墓园和纪念碑从形制的设计到碑文的撰写,都由周先生一手经营。</p> <p class="ql-block"> 周先生说:蔡立坚去世,原来一个最积极坚定的盟友不在了,开发这一片土地的计划我也只能自己谋划实施了。这是一种遗憾,而另外也成为了一个动力:经过这件事,我对于这项事业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过去我只在经济示范的方面想得多,而对于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的意义想得不够。蔡立坚其人,已经成为了历史,同样,我们这些知青一代曾经活跃过的奋斗精神和青春故事,还有我们的知青文化,也会很快就被人遗忘,进入历史。然而这些东西,即使在现在这个发达的社会里也分明还有价值,有意义,起码对于教育后一代是如此。我作为杜家山历史的亲历者,知青中掌握杜家山文字、照片资料最多的一个文化人,有责任承担起这个义务,那就是用一种形式把这段历史保留下来,叫后人知道,这里曾经活跃过这么一些人,他们曾经为了探索我们民族农业振兴大道路在这里殚思竭虑、苦苦奋斗过。</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对自己再创业的目的意义方面才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位、我意识到:与其他土地开发者不同,我这一片土地有两个独特的资源优势:一个是人文资源,那就是知青文化,曾经有过的蔡立坚和这里的知青集体的业绩,是一个宝贵的精神遗产;另一个是自然资源,那就是生态优势,有在黄土高原地区比较稀缺的地上水源和丰富的保存完好的高山植被。我的开发应该是建立在这两个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那么就应当在经济开发的同时,增加上旅游这一块,以前者来养后者,以后者来促前者,两者相辅相成地发展。</p><p class="ql-block"> 周山湖《那一汪绿色——我的再创业》</p> <p class="ql-block"> 周先生是一个饱含文化情愫的学者,更是充满了感恩情结的男子汉。他坚信自己的灵魂重量,来自于苦难的杜家山。他刻在骨上的杜家山记忆,有故去的兄弟姐妹,那些比至亲还铭心的故事。他认为这段历史定会成为中华史册的重要一页。在退休前后,他走遍各级文化旅游部门,想推出“杜家山概念”,但人微言轻。 </p><p class="ql-block"> 他决定不再求谁,要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他发誓将杜家山的文化光大发扬,将此地建设成教育与历史文化的观光景区。于是便开始规划建设蓝图,并开始了行动。他将工资和稿费全部投入进来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 杜家山的山门口,一座牌楼显赫,“第二故乡“四个大字,是蘸着他的心血写成的,“杜家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纪念碑”矗立在村口的高崖上,台阶11阶和5阶,代表了杜家山全部知青故事延续的时间11年5个月,右边是知青群雕,左边是刻有120名知青姓名的知青纪念碑,这是我们山西省第一座专为知青集体立的纪念碑,周先生是纪念碑的设计者。还在村旧址处添加了十几座知青的塑像。这些塑像栩栩如生,使人感到知青还在村里。他在山下荒地上植树造林,他的木屋现已掩隐在一片绿色的杏林中。</p> <p class="ql-block">  这座碑是纪念那一代知青奉献精神的碑,是致敬青春的碑。</p> <p class="ql-block">周先生说:</p><p class="ql-block"> 这座碑的造型是以连绵起伏的山峰为素材的,中间高耸的尖端象征我们的集体精神与情怀,西边的雕像表现了我们自觉与工农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态度,东边的造型象一柄竖琴,取名“劳动的乐章”,上面的日月星辰象征我们在这里度过的日日月月,碑前的上方台阶11阶和5阶,代表了杜家山全部知青故事延续的时间11年5个月。  </p><p class="ql-block"> 青山巍巍、丰碑长立,我们的记忆留在这里,我们的青春留在这里,不管走遍天涯,这里是我们永远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一面是知青名字,按插队年月排名。</p> <p class="ql-block">一面是碑文</p> <p class="ql-block">杜家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碑记</p><p class="ql-block">  杜家山村座落于太行之巅,大塔山、大罗山之腋、津水河之源,自古人烟寥落、荒僻之地也。然至公元一九六八年春,北京长辛店铁路中学蔡立坚等五同学为实现建设美好乡村之梦想,来此插队落户,艰苦奋斗;此事见诸《人民日报》后,这一五户十六口人的小山村遂声名远播、四海关注,带动了全国性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铭记史册。其后,北京、太原、榆次又有一百一十五名知青受其感召而上山,创建了全国最早、规模也最大之知青集体户,垦荒修地、植树造林,科学试验,传播文化,呕心沥血凡十一年、卓见效绩,其代表受到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之亲切接见。尤可贵者,青年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始终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青春朝气,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奋斗精神,不断学习、思考探索,得到了自身的磨练与成长,为他们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顽强奋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此50年后,战友重聚于青松之下,回首青春梦,再叙战友情,共同感慨杜家山集体情怀之可贵,遂立碑以志怀。</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〇一八年仲夏</p> <p class="ql-block">  知青放羊的雕塑,“地头看羊,抱鞭迎风躺,大地当炕,宇宙是灯光。待到午夜醒,饥肠辘辘响,抽落满天星,放在口中尝。”</p> 那一抹绿色 <p class="ql-block">  周先生还投资把一处陏代的摩崖石窟遗址保存下来,盖了一座二层楼的禅房和观景台,作为系列旅游点的一处文物古迹。在金水河分层筑起六道小坝,成为一道景观。经过十多年的血汗劳作,原来这沟里的荒芜,现在绿荫成荫,现己成为一块风景优美,人文内涵丰富的旅游地及青少年教育基地。因地处榆次八缚岺自然保护区边缘,以野生环境为特色,有天然矿泉,神奇石景,松林古道为特色,游客在与大自然交融过程中还可领畧上一辈人知青生涯的事迹与精神。观自然风光,亲近大自然,感受来自森林的气息,还自己内心一份宁静。</p> <p class="ql-block">  在知青屋旁兴建了“知青再创业纪念馆”。在这座清爽、漂亮的欧式别墅中,展出了杜家山知青过去和今天再创业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这个纪念馆从中国历代粮食问题上讲起,讲到了人与粮食的关系。从民国最早的乡村改造开荒者开始,记载了梁漱溟,宴阳初等人的事迹。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中国有过三次大规模的下乡运动。一是知识青年返乡参加生产劳动,二是支援边疆农场建设,三是插队下乡。第三次规模最大,下乡人数达到了1700多万。他把知青历史叙述的清清楚楚,并向前延伸到百年。不愧为文化学者。</p> <p class="ql-block">  在开篇展中,有俯瞰知青第一村的照片,题头刊着周先生的词作:“日照槐影窑窗上,不是辉煌,只是难忘,青枝摹弄春模样。村前赤壁红土浪,奔腾景象,踊跃景象,正是少年梦形状!”(1997年调寄《采桑子》怀旧)。</p> <p class="ql-block">  周先生是全国知名作家,著作等身,字写得好,画画得好,是个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又朴实的像个农民,“七旬的他沉静的像一池深不见底的潭水,感觉泛起点儿涟漪也难”。他的“经过了杜家山历年的罡风喷沙而红黑的脸膛,纵横的褶皱,似乎能从中读出他历经的传说;他那每一条皱纹里,都藏着杜家山的数据,掰开一析,就是段动人的春秋往事”。</p> <p class="ql-block">  对于知青经历,周先生说自己在生活中悟了三句话: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下层人民群众的感情……</p><p class="ql-block">他曾说:一个民族,也需要一种精神,它是一个国家的魂,也是一个时代的魂。这个魂,安逸和享乐无法得到,只有在汗水和血水里淘洗沐浴,在融化钢和铁的熔炉里才能锻造、铸就。也有不少人对我们知青一代的奋斗价值提出疑议:你们在农村那些年,并没有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反而造成了国家知识断层、人才断层,历史证明当时的知青政策是错误的,知青当年的奋斗并没有什么价值,也不值得追怀!果真是这样的吗?不,决不是!这是一种荒缪的、形而上学的推论。首先,历史不能假设,已经发生的事情没有“如果”。凡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都有其复杂的背景和内外因条件,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因果性。在总结历史的时候,对这些必然性和因果性不做具体分析而是持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态度,都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 他知识渊博得让人惊讶,又朴实的像个农民。他在知青纪念馆的真情陈述,常常获得由衷的赞叹和阵阵的掌声。他以自己的微薄之力,释放着自己梦想,这也是一代知青的梦想,有着乐于奉献、甘于吃苦,和劳动人民在一起建设家园的知青情怀!</p> 我们一行 <p class="ql-block">参观展览,听周先生讲述知青故事。</p> <p class="ql-block">与周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我们该吃饭了。</p> <p class="ql-block">丰盛的饭菜。</p> <p class="ql-block">大棚里的大葫芦</p> 感言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只有一次青春,而我们的唯一的青春岁月,便抛洒在那个特殊的再不能特殊的年代间。特殊的历史,锤炼出特有的人群,这种特有,只有我们才有,别的人群是不具备的。在感动之隙,我愿引用这段话来表示:</p><p class="ql-block"> 历史任由后人评说无论历史对那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做如何评价;无论我们是多么的心知肚明,彻悟在时代行进过程中宜大不宜小、宜粗不宜细,历史轻轻翻过一页是要以许多人作为牺牲的,这种牺牲在厚重的历史面前如草芥一样微不足道;但我们没有理由以一种马后炮的态度嘲笑这种真诚的信仰与献身的精神,我们没有理由以一种看破红尘的世故嘲笑这种只有年轻才会拥有的真挚而单纯的眼泪。列宁说过:“单纯得就像真理一样。”因为我们拥有了历史给予我们的经验之后,我们拥有了许多以前岁月里难以想象的和从不曾想象过的东西,但我们也无可奈何地失去了许多东西,其中就包括了这种如真理如眼泪一样透明的单纯和真诚;包括了这种可圈可点的信仰和同样可反思的献身精神;但毕竟那是这一代人曾经以自己青春和生命作为代价所拥有的一切。我们怎么可以忍心在批判历史的时候无情而痛快淋漓地将这一切像跳脱衣舞一样把衣服尽将剥去,随手抛却在遗忘的风中,将这一代人的价值和命运断送得一无所有?</p><p class="ql-block"> 想起蔡立坚,还是为她感动。不仅是为她12年坚守杜家山的行动,而是为她之后一直秉持的真诚。在迅速苍老的时代,真诚已经成为了无用的别名,或一抹遮掩自己蒙骗他人的腮红。 </p><p class="ql-block"> 看到周山湖,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一手打造红色知青文化,释放着自己浓浓的知青情怀。一手建设绿色生态文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由的为他几十年的真诚所感动,为他的初心依旧所感动。</p> <p class="ql-block">(本文在编写时参考引用了武江波、顺其自然等人美篇的一些内容与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