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视角之下 新教材研读专题(第37期)//化学篇(五) 【编者按】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陕西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新城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区教育局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安排,提前谋划。分管领导多次召开新高考专题会议,要求各高中学校,把握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新高考,理解新高考改革精神,抓住改革的关键点,做好新高考改革的准备工作。<br> 根据区教育局总体安排,新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全体教研员集中学习高中新课标、研读高考新方案和新教材,抓住教材这个关键点,对新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力图通过对新教材的深入剖析,把握新课程、新教材的新精神、新要求,领会新课程、新教材的核心要义,掌握新教材的新特点、新教法,助力新城教师深入研究新教材、研究新高考,为新旧教材使用的平稳过渡以及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的教学与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机融合,提升教学效率,为新城教育质量跃上新台阶贡献绵薄之力。<br> 在新教材即将使用之际,新城教育人、教研人把他们对新教材的管窥之见分享给老师们,共同研讨。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与旧人教版选修5对比分析 二、新旧教材的目录对比: 从目录上看,新教材将旧教材中前两节合并成了一节,使节奏更加紧凑。同时“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这个内容调整到了第二章第一节“烷烃”这里,这样结构体系更为严谨。 从目录上看,新教材将“卤代烃”这一内容调整到了“烃的衍生物”这一章中,本章只讲“烃”的有关内容,更加突出结构分析对性质学习的指导作用,由烷烃过渡到烯烃、炔烃再到芳香烃的过程中,分子的不饱和度逐渐增加,强调对分子结构进行分析,包括碳原子成键方式、共价键类型等,引导学生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思维方法入手,更有效理解和掌握有机物的性质。 从目录上看,新教材中增加了“酮”的有关内容,在羧酸衍生物中除了“酯”的知识外,还增加了“胺”、“酰胺”的有关内容。<br> 从目录上看,新教材第四章将之前的“油脂”的有关内容调整到了第三章“羧酸衍生物”中,本章节主讲糖类、蛋白质和核酸三大生物大分子,其中核酸的组成结构及生物功能比旧教材中介绍更为详细,体现了学科的发展。 三、具体内容变化<br> 1、同分异构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新教材中对各种异构情况通过表格呈现,详细解释与举例说明了各种异构情况,对比鲜明,使学生更好理解与接受。<br> 2、新教材中增加了有机物中的共价键。增加了有机化合物类别胺和酰胺以及它们的官能团氨基(-NH2)和酰胺基(-COONH2)。<br> 3、基于化学学科的发展,在质谱法对有机物的研究方面有内容的更新,新的说法更为严谨。<br> 4、核磁共振氢谱的配图也不一样。 5、基于化学学科的发展,新教材增加了“X射线衍射技术”的有关介绍,并配合一个科研实例,加以说明有机物的研究方法,发展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br> 6、新教材更加突出对分子结构进行分析,包括碳原子成键方式、共价键类型等,强调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过程。<br> 7、新教材增加了(1)氯卤代烃的命名(在资料卡片中介绍),(2)列表对比了几种卤代烃的密度和沸点,(3)实验探究1--溴丁烷的化学性质。<br> 8、新教材删去了醇的命名(旧教材在资料卡片中介绍),增加了乙醇的核磁共振氢谱图和苯酚的消毒作用(科学史话)。<br> 9、新教材更落实了新课标的变化,根据新课标中对各类衍生物的掌握要求不同,编写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也出现变化。<br> 10、新教材突出强调共价键的极性、基团间的相互作用对有机物性质和有机反应的影响(与新编的选择性必修2中的有关内容相呼应),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与对比的方法对相似结构物质的性质进行比较学习。<br> 11、新教材首先介绍了羰基和醛基,然后分别介绍了醛和酮的结构与性质,在乙醛的性质加成反应中,增加了乙醛与氰氢酸的加成反应,更加突出了化学键的极性对性质的影响。<br> 12、新教材在羧酸中增加了(1)对甲酸的结构和性质的分析并简介了乳酸,(2)列表对比了几种羧酸的熔点和沸点,(3)酯化反应反应的断键方式,(4)油脂和酰胺的相关内容,(5)简介了油酸和亚油酸,(6)研究与实践---自制肥皂。<br> 13、新教材在有机合成这一节中增加了“有机合成的主要任务——构建碳骨架和引入官能团”。<br> 14、新教材中增加了有机合成的发展历史以及有机合成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合成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前沿科技。<br> 15、新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糖类”增加介绍了“核糖和脱氧核糖”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单糖的环状结构,这些为后续学习核酸进行铺垫。<br> 16、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新教材对于核酸的讲解更为详细。<br> 17、新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br> 18、新教材突出了有机物的结构特征分析,更形象化地展示复杂结构,体现了有机化学的学科观念。<br> 19、新教材更加联系中国国情,挖掘热点问题中的化学元素。<br> 20、新教材更加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密切联系学科知识。<br> 21、新教材在“通用高分子材料”部分增加了“聚酰胺纤维”,在“功能高分子材料”部分增加了“高分子分离膜”紧跟科技前沿。 <br> 22、新教材更加强调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导向进行分子结构设计与修饰,培养学生的有机化学学科观念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p class="ql-block">四、教学建议</p><p class="ql-block"> 1、抓住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用途;物质的制法、用途反映着性质,性质反映着结构与碳链和官能团的性质这两条主线。</p><p class="ql-block"> 2、注重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思维。</p><p class="ql-block"> 3、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弱化简单的复习回忆。</p><p class="ql-block"> 4、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弱化简单的知识讲解。</p><p class="ql-block"> 5、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弱化物质的性质记忆。</p><p class="ql-block"> 6、注重化学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p><p class="ql-block"> 总之,新教材大胆取舍,重新组合。强调化学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如果说旧教材,是攻坚战,一块一块地攻克阵地,那么新教材就是进退自如,迂回前进,一路轻松收集鲜花野果。</p> 执笔者简介:王爱维,西安市新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化学教研员,高级教师,“中学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省级教练员。<br> 撰稿:王爱维<br> 审核:江 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