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一 盏 煤 油 灯</b></p><p class="ql-block"><b> 文/李 谨 呈</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农村,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永远都装在游子的心中,家乡的农具和生活物品都在以后的岁月里闪闪出现,一件农具或者一件生活物品都能让经历过的人想起好多回忆和故事,我是八零年出生,小的时候父母一直给讲农业社大集体的事,其出生的年代正是时代交替的时间,还有一些六七十年代的余光余热传递,家乡的供销社和煤油灯就是一个难忘的记忆,可能内蒙边陲地区的农牧民生活物品供应条件不好,供销社政策取消的晚,依稀记忆中在供销社里打煤油和油灯的闲事。</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的边缘县城小村落,国家供电比较晚,家家户户必备一盏煤油灯度过春夏秋冬的每个夜晚,煤油灯是那个时代家家户户生活的必须品。每个村庄夜晚里的农户和一席亮光都是由一盏盏煤油灯温暖了生活中的琐碎与苦涩。简易煤油灯全是农户自己动手制作,可以找一个酒瓶,瓶子不要求多么的好看,能装水有瓶盖就行。灯星桶子是用簿铁皮自己做的,薄铁皮卷成一个细细的小桶,灯捻子是用棉线搓制而成,瓶盖打一个与小桶一样粗细的孔,再把小桶插入瓶盖中,上下留有二分之一加以固定,把搓好的灯捻子穿入小桶中,上下露出灯捻就好了。水的重量和油的比率是一重一轻,水灌到半瓶,再添加煤油,油漂浮在水上面正好探上灯捻,这样简易的煤油灯几乎每个坝上人家都有一盏,简单实用,还省油。</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煤油灯,成品制作,叫洋灯,就是玻璃罩子煤油灯,灯座是玻璃烧制的,油绿色的,圆圆的肚子,里面装满了燃灯的煤油,灯口有四个铁抓是紧固玻璃灯罩的固件。解放前的旧中国,民生工业不发达,落后与西方国家,这种玻璃煤油灯,西方大量的进口中国。老百姓把西方生产的民生产品,都加个洋字,如洋火(火柴),洋白面,洋糖块,洋白布,洋灯之名也是如此而来的。成品煤油灯的玻璃罩,是光亮透明的玻璃烧制而成,玻璃透亮,型薄如纸,像一个葫芦的形状。再使用过程中不慎打烂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玻璃灯罩是消耗品,八十年代的家乡还是比较艰辛贫穷,一只玻璃灯罩也是农家的奢侈品,大人小孩晚上点灯用灯都是非常小心翼翼,如果使用中破碎了,准会让家人一顿抱怨挨骂甚至挨打。</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院外夜晚使用的防风灯,家乡人叫马灯,它是用铁艺做成一个马鞍型的灯架,下端有一油盒,灌油盒用螺丝盖封闭,这样一滴油也漏不了,上端有一个铁盖,分层有空隙,便于燃灯导气,中间安放圆肚型玻璃罩,还有一根铁丝提手。马灯灯芯又粗又宽,点燃后,灯光非常亮,而且费煤油,一般人家舍不的用。家乡风大寒冷,尤其是冬夜的天气,院外的羊圈里要是有母羊下羔子或者其它的夜晚农务活,才燃起马灯。马灯也是家乡农牧人必用的采光灯具。说了这么多关于煤油灯的事,煤油才是紧销品,属于国家供应商品,供销社是有阶段和时间的销售,没有确切的时间,隐约记得一年有二次供应销售的时间,好像是春季和秋季,一旦煤油运输到供销社,消息就像了长了翅膀一样,飞快的传到村子的每家每户,家里人一定会急急忙忙拎上装煤油的器具,到供销社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供应的煤油。</p><p class="ql-block"> 如果来的晚或者排在队伍后面的人稍微迟疑不灵活一些,煤油就被抢购一空。没有买上煤油的人,回家垂头丧气,还会让家人一顿重重的埋怨唠叨。购买好的煤油都装在一个专用的玻璃器具中,这个玻璃器具也挺有点意思,现在几乎很少见到,我们叫煤油大凉瓶。其实也是玻璃烧制的器具,与当年坝上常见的草原白酒瓶子形状一样,但是瓶具要比普通的酒瓶器具大上好几倍,想象中可能装有六斤、七斤的样子。外面用粗细适中的绳子编制的网兜,把瓶子兜了起来,以便手里拎来拎去好用。煤油装满后,都会挂在一间农闲的房梁上或者墙壁上,这样会把煤油保存的很好,也不会出现意外的洒漏和破碎。需要给油灯里灌油的时候,把瓶子取下来,用专用的塑料漏具把缺油的油灯灌满后,再挂放到原处。</p><p class="ql-block"> 煤油与油灯是故乡老百姓家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煤油更是稀缺之物,家乡在八十年代,生活条件还是非常贫瘠,不富裕的家乡人为省点煤油钱,舍不得天黑下来早早点灯,真是需要油灯照亮的时候,才会把油灯点燃。九十年代中期,家乡与河北省康保县相邻,河北省开始农村全面覆盖电网,村村户户栽杆拉电缆。家乡正好相接河北省临县康保,近水楼台先得月,政府合作电网项目,我们村也相续架上了电网通了电,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至此煤油灯的光亮渐渐消失在故乡的山水之间,彻底退出乡人百姓的生活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一盏油灯,一盏思光,曾经的煤油灯带给我们一代人温馨的记忆和历历在目的往事,有多少家乡的寒门学子在油灯的照亮下走出了农门,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也有多少故乡百姓在一盏盏油灯下抚儿养女,努力把自己的生活经营的更加殷实富足,远离贫困与苦难。二零一九年,我在山西大同城外团建开会,路遇一座农家饭店吃饭,看见这家饭店里收集摆设的旧农具以及一堆农村的老物件,在老物件中放着一盏满身灰尘油腻的油灯,细细端看,想起了它在故乡里的光亮!</p> <p class="ql-block">故乡里一盏永远亮着的心灯!</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李谨呈,内蒙古太仆寺旗人,大同市作家协会会员,锡林郭勒盟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随笔见于各文学纸媒。纸上行走的字,如心中修行的佛陀,万物轮回,人间烟火是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