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9月18日19:30在“学习强国”平台由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家长学校开学周第四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家校社协同育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康丽颖教授说“父母即教育者”,家长要自觉建构教育者形象,培育家庭教育的理性自觉,养成教育实践智慧;“家庭即教育环境”,家长要建设好家庭日常生活环境,建构和谐亲子关系,传承营造优良家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她提出要“为促进成长而育”,家长不仅要开展家庭生活教育,还要高质量地参与到家校社协同共育当中。目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求同不存异”,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还存在目标不一致、家校关系不协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共享、责任不共担、功能不互补等问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孩子成人的地方;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是孩子成才的地方;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是把孩子变成人才的地方。家庭、学校、社会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推动的,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育,才能更好地创造孩子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在注重教育的时候要了解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以及想法,他们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校和家庭要建立相对统一的教育理念,老师和家长需要密切配合,整体做到步调一致。但每个家庭针对自己孩子的独特性格,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不是别人成功的案例,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就一定可行,适合自己的才是合适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规定,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家校社”协同育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强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连接,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升华,打破传统教育中家、校、社完全分割的状态,形成家即是校、校即是家、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随着中办、国办“双减”意见的公布,如何让学生减负落地,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宣传先进教育理念,家庭则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综合素质,这样有利于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和家长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与家长真诚沟通,平等尊重,共同学习,才能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p> <p class="ql-block">撰稿:肖君</p><p class="ql-block">审核:欧阳建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