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非遗美食,让客家擂茶代代飘香——于都县第三小学六(7)班综合实践课

风微凉

<p class="ql-block">  我在上《丁香结》一课教学文中的一个生字“蕾”字时,引导孩子们拓展找形近字,欧阳君站起直呼:“草字头换成提手旁,变成了擂字。”“你能组词吗?”“擂茶!”(他用很地道的银坑话喊出来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炸开了锅,同学七嘴八舌讨论起家里喝擂茶的场面。突然,“吃货”小隐同学大声说到:“老师,我们不是有综合实践课吗,你不是说过要带我们做美食吗?下周实践课能不能就做擂茶呀?”她的话音刚落,大家都高喊:“做!做!做!”看着他们那期待的小眼神,我就爽快地答应了。</p> 聊茶 <p class="ql-block">一、 客家擂茶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客家擂茶的首次登场,是以一种半药半食的形态出现的。相传在汉武帝时期,将军马援奉命南征,广阔的南部地区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开发,使得岭南一带总是与疫病、瘴气挂钩,当地人都有可能遭不住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更遑论那些北方将士。都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行军进程一刻也耽误不得,可是将士们却病倒了大半,个个都是头晕眼花伴着上吐下泻,连绣花针都拿不动的人,如何上阵厮杀。马援作为统帅,除了遍访名医之外也没有什么好点子。</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一名客家的老妇人拿出了一个家传的方子,将生姜、大米、茶叶一起熬煮,做成了像稀粥一样的流食给染病的将士们服下。很快那些将士们的病便有了起色,未染上疫病的人也不再感染。众人惊讶于这三味稀松平常的东西竟有如此神效,因此这茶便也被称为“三生饮”。长此以往,这三生饮变成了客家人独有的一种保健饮料。因为在制作这种饮料的时候需要擂碎各种佐料,它的另一个名字擂茶也便逐渐叫开了。</p> <p class="ql-block">二、 擂茶的制作方法</p><p class="ql-block"> 客家人在长时间的摸索中,制作出了一套专门用来炮制擂茶的器具,被称为“擂茶三宝”:擂钵、擂茶棍、笊篱。擂茶棍长约两尺,一般是用可食用的杂木制成,我父亲在世时告诉我用木子树做擂茶棍最好,这样的擂茶棍擂出来的茶才不会有异味,而且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在里面。擂钵则是大小各异的陶盆,笊篱用竹篾制成,专门用来捞取擂钵内的各种碎渣。</p><p class="ql-block"> 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客家擂茶早就不是以前那简简单单的三味,用料更加丰富讲究。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桔皮,茴香籽(土话哈 ,真名不知道叫啥)是最基本的搭配,现在会喝擂茶的人搞起了创新还会放核桃、枸杞、红枣(班上学生介绍的,不知真假,我是觉得放上这些料瑟不好喝),将各种材料分批加入擂钵内,待把它们擂成泥状的茶泥之后,注入沸水。据说这还不是一碗合格的擂茶,为了让擂茶的口感更加细腻,还需要用笊篱将碎芝麻过滤出来,如此反复,等到原料的壁膜被完全碾碎,释放出其中的芳香物质,再次注入沸水,这时候才能品尝到一碗浓香四溢,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味美擂茶。(我的家乡制作擂茶可没有过滤这一步,我觉得这样太浪费了食材了。)</p> 制茶 <p class="ql-block">  我们开始制作擂茶啦!瞧,我们用的最主要的工具是擂钵和擂茶棍,准备的材料也不算丰富,只有茶泥、熟花生米、芝麻、农家自榨花生油。</p> 品茶 <p class="ql-block">  安远烫皮,果然名不虚传!热油里一炸,仿佛花开美极了!</p> <p class="ql-block">  小小擂茶师们总算擂好了香气四溢的茶泥,开水烧好了,小碗备好了,各种果子摆上了,还等啥呢!“擂茶,擂茶,快到我的杯中来!”</p> <p class="ql-block">  客家擂茶作为中华文化中一味独特的茶饮料,以汉魏的茶粥为原型,再在唐宋的盐茶基础上改良而来,是我国茶文化中重要的一环。正如客家民谣中吟唱的那样:“饮擂茶、吃粑粑、健身体、笑哈哈。”客家人长期居住在瘴气严重的山林中,用自制的擂茶来治病疗疾、强身健体。一碗热腾腾的擂茶下肚,虽说不能百病不侵,倒也可以强身健体。毕竟,茶可比药好吃多了。</p><p class="ql-block"> 擂茶清爽芳香,提神醒脑、由于茶叶碱性较高,对于时下吃肉多,肠胃酸性高,易患“富贵病”的人来说,吃了擂茶后,肠胃舒适,神清气爽。孩子们都希望以后多开展这样有益身心的活动,既可以养生保健,又能了解到我们家乡的客家文化及生活习俗。为师尽力哈!</p>

擂茶

客家

擂钵

笊篱

客家人

制作

将士

芝麻

三味

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