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洒满边疆,将情融流民众

杨波

<h1>编辑制作 杨波</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无论是高光的奖台,还是无数的赞誉,都不是代表他们的标签。良善、良医、良心、良民,才是他们做人的底色。</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就是解放军第十二医院中心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医师张远炎。</span></h1> <h1>  副院长张远炎,这位五十年代的大学生,靠着对医疗事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靠着自己的勤奋与努カ,六十年代在业务上就取得多项成果。到九十年代,他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心衰、心肌梗塞、肺心病、充血性心肌病、甲亢、脑动脉硬化等疾病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鉴于他的理论功底深厚、业务技术精湛,医德医风端正,内地一些大中型医院和军内医学院校都想调他,有的甚至发来了调函。面对优越生活环境的诱惑,他始终没有动心,一一谢绝了。他说,到内地城市工作,各方面条件是好了,可我接触的病人少了,我舍不得离开他们呀!在医院工作的四十多年中,经他手抢救的病人已无法统计,但是边疆军民有一点是难以忘记的,他始终有一颗为边疆军民热情服务的热心。</h1> <h1>  95年秋,六师一位维族干部的女儿病情危急,被送到内二科后,病人心跳停止,呼吸十分微弱,内二科董文献主任带领医护人员立即投入抢救工作。先是进行体外挤压,接着进行电除颜、人工呼吸、口腔插管,终于使病人恢复了呼吸、心跳。此时已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医院张远炎副院长、董大广副院长也来到科室指导治疗。晚上8点,病人心跳、呼吸再次停止,经过内二科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至次日凌是4点,才使病人的病情得到缓解。病人的亲属,望着医护人员忍着饥饿不停忙碌的身影,十分感动,找到董文献主任说:“别费心了,你们尽力了”。董主任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会尽到百分之百的努力”。此后,病人还先后两次停止呼吸、心跳,直到第二天早晨10点,才稳定住病人的病情,从死亡线上挽回了病人的生命。</h1> <h1>  一九九零年四月五日阿克陶县发生反革命暴乱,十二医院副院长张远炎、医疗队队长薛金山、教导员陈剑英带领医疗队队员冒着断断续续的冷枪,救治伤员。农村里医疗条件很差,设备极为简陋,但医疗队员因陋就简,成功地开展了4例较大手术,并在9天中救治武警、公安干警、民兵及党政干部1350人次,给当地群众治病450人次,送医送药近1万元,用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在各族群众中树起了一座丰碑。</h1> <h1>  张远炎江西瑞昌人,1936年1月出生,1951年7月入伍,1983年1月入党,1955年7月和1963年2月先后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和成都中医学院,大专文化程度。历任学员、医师、主治医师、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科主任,1985年11月任第十二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大校军衔,技术三级。兼任中国医药数学会卫生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兰州军区第六,七届科委委员,中医学会喀什分会副理事长。四十多个春秋边疆生活,培养了他对各族军民的深厚情感,对伤病员的无限爱心,实践了为发展边疆医疗卫生事业奉献自己一切的信念。在医院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上作出了突出成绩:最先引进和向南疆军内外推广目标管理,使有关单位走上了科学管理轨道;在三年连任院优质服务竟赛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工作中,他开拓创新,为我院夺杯三连冠作出了贡献。在专业方面具有独到经验,形成了益气十二法的理论特色;他还是心内科专家,1984年组建内二科不久,就率先开展了心内起博和取得药物、电复律首次成功的纪录,因科室建设成绩突出,荣立集体三等功。出版专著1部,合编3部,发表论文80余篇。先后获国家卫生部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四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四等奖7项,荣立三等功5次,1990年被新疆军区评为“先进科技管理干部”,1994年被国家卫生部、总后卫生部授予“全国边远地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二医院还有爱岗尽职的人称模范的"老黄牛"外科主任医师王子录。</span></h1><h1><br></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被官兵们誉为“老黄牛”的副院长王子录同志扎根边疆,忘我奉献,一心扑在医院建设上。为了病人,他曾经忘记了女儿参加高考的时间;为了病人,他没有陪妻子逛过一回街;为了病人,他把家当成了饭店、旅社,除了吃饭、睡觉,他几乎整天都在病房。在医院的业务建设上,有许多第一次,这些第一次都与王子录的名字连在一起,他主持开展了体外循环动物实验,率先开展心脏手术,在区内达到了领先水平,他开展的食管异物取除术,食管下段、左肝叶、胰尾、脾脏和胃底贲门五脏器联合切除术,乳癌根治乳房再造术,残胃癌全切除术,巨大甲状腺癌切除术,上段食管癌根治术,直肠</span>癌根治术,乙状结肠拖出术,纵膈肿癌切除术,心脏穿透伤修补术,肝静脉破裂修补术,肾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50余项技术填补了医院的空白。</h1> <h1>到边防哨卡为官兵和当地藏民服务</h1> <h1>  他与妻子都是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但令众人惊讶的是他的两个子女没有一个进入大学校门,他们太忙了,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病人身上,根本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91年,他妻子调到内地工作,两个子女也相继回到内地求学。身边没人照顾,方便面成了他每日的主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每年主刀大中型手术数百例。妻子在内地给他联系了条件优越的工作单位,并多次来信催他到内地工作,他一次次地拒绝了,他心系边疆情寄边疆,离不开这片他工作、生活了大半生的热土啊!</h1> <h1>1998.9月在帕米尔高原老乡帐篷内为手术后的病人体检复查。</h1> <h1>日本伤员痊愈后到医院感谢王子录及医护人员合影留念。</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子录 云南文山人,生于1943年11月,中共党员。1963年8月考入重庆第七军医大学入伍。1968年8月本科毕业到新疆叶城汽车二十九团卫生队。1979年6月调南疆军区解放军第十二医院。退休前任副院长兼大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专业枝术五级,大校军衔。从事外科,尤其擅长普外,胸外专业。主刀重大手术千余例,抢救危重病人数百例。率先开展了心脏手术。被誉为“一把刀"。带队边防巡回医疗,带队抗震救灾。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获军队科枝进步四等奖一项。新疆军区新业务新枝术二等奖一项。被兰州军区表彰为“基层先进科枝干部"。新疆军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新疆军区一次,南疆军区二次。立三等功两次。多次因公负伤,已行双膝关节置换手术,评为六级伤残。1999.5月退休。安置在峨眉山市军干所。</span></h1> <h1>  王子录退休后在妻子戴利琴诊所工作,得知诊所附近一个80多岁的老年人心肺功能不好,还有哮喘,行动不便,经济拮据,每次都是一个人独自前来,了解到这位老年病人每月生活费只有一千多元时,王子录不让付钱免费给他治疗,每次来看病王子录亲自扶他入座,看完病后送他出门。很多时候来看病的老年患者,王子录就会很耐心的听取病人讲述病情和痛苦,根据他们的需求诊治,不开大处方尽量替病人节省医药费,这是王子录诊治患者的基本原则。</h1><h1> 很多患者评价王子录医生医德好,医术高,经王子录医生诊治看病比大医院少花钱,且对患者态度和蔼可亲,许多患者都是冲着王子录医生而来,诊所经常挤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一回生二回熟,这里很多病人都和他成了朋友。</h1><h1>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王子录向武汉踊跃捐款6600元支持疫情防控工作。</h1><h1>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就是平凡小事,也正是许许多多对他而言只是举手之劳的小事,温暖了众多患者的心。他的善举很好地诠释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医务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救死扶伤的精神,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更为社会传递了一份正能量!</h1><h1><br></h1> <h1>  被誉为“高原心血管病克星”的赵升阳在20年的高原边防军旅岁月中,克服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努力攻克诊治心血管疾病难关,从“生命禁区”和“死神”手中抢救出数百名戍边将士的生命,并撰写了20余万字、配有近200幅图片的《先天性心脏病现代诊断学》专著1部,参加编写专著2部,在国家、军队级专业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并创造了在海拔4300米地区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成功的记录!</h1><h1>  1990年元旦前夕和1992年7月,赵升阳先后两次接受了上海4300米的狮泉河抢救突发性心肌梗塞的西藏阿里军分区副政委肖旺堆和同令员乔登士的任务。他明知自己患有的疾病已不宜再上高原,却为了抢救病人的生命而义无反顾地登上了飞向阿里高原的“黑鹰”直升机。</h1><h1>  直升机进入高原后,剧烈的颠簸和高山反应令赵升阳头痛欲裂,胃部李,吐出了黄绿色的胆汁。降落后,难以挪动的赵升阳被战士们抬下飞机,挣扶到病床前。</h1><h1>  在病人病情稳定后,他通过大胆分析论证后,打破病情控制两周后才能移动病人的常规,制定严密监护措施,于发病第六天便护送病人离开缺氧的高原,避免了病情复发,保证了病员的生命安全。</h1> <h1>赵升阳、张远炎、吴宁宁、周玉霞、蒋雯娟(1989、12、30上午、喀什机场)。</h1><h1><br></h1><h1><br></h1><h1> 赵升阳的两上高原开展抢救工作,为高原心肌梗塞抢救积累了珍贵资料,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海拔4300米高原地区抢救心肌梗塞的实践者和成功者。他的精湛的医术引起了医学界的注目,使他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并在37岁升任了十二医院院长。有谁知道这一切背后,有着赵升阳多少艰难的攀登与跋涉,多少心血与汗水。</h1><h1> 记得他为撰写《先天性心脏现代诊断学》书稿,先后查阅国内外各种资料227篇,借助英、日文词典,翻译并摘抄了27万字的笔记。在撰稿时,他每天俯案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当取暖设备差而冻伤了手脚后,干脆穿上皮大衣、毛皮鞋、戴上棉手套和皮帽子坚持写作。为积累资料,赵升阳从报刊杂志上发现外地典型病例,就寄钱给患者,请其将胸片和心电图寄给自己。仅此一项,就用去了赵升阳半年的工资。</h1><h1> 1991年10月,当凝聚了赵升阳无数心血的著作《先天性心脏病现代诊断学》终于问世,向全国发行时,我国心血管病权威专家、全军心血管病专业组长杨兴生教授手捧书稿嘘嘘感叹:“戈壁滩里的赵升阳做了一件我这辈子想做而没有做到的好事,难得,难得啊!”</h1><h1> 象赵升阳这样心中只装着医学事业和病人的医务人员,在十二医院还有许多、许多。在他们自身患着重病,病情危及他们生命的时刻,他们都将自已的生命置之度外,坚定地战斗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h1><h1><br></h1> <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升阳,陕西眉县人,医院管理学博士,少将军衔。1973.11入伍,先后在乌鲁木齐军区第三侦察支队、南疆军区边防第十三团卫生队,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6.12调解放军第十二医院,先后在内二科、内三科任军医、主治医师、科室副主任、主任、主任医师、院长。1999.12调入成都军区,先后在成都军区总医院、昆明总医院任医务部主任、院长、《西南军医》杂志主编、成都军区总医院专家组组长。2016.5退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万火急,我乘军用直升机上高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升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当我登上民航飞机的座舱,就会勾起我对二十多年前乘坐军用直升机上阿里高原抢救军队伤病员的回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9年12月30日上午,时任内三科副主任的我正在病房对病人进行诊疗,院办通知我到医院会议室参加紧急会议。会议室坐满了相关领导和科主任。会上通报了阿里军分区藏族副政委肖旺堆,在阿里军分区所在地,海拔4300米的狮泉河急性发病的情况,张远炎副院长及各位主任专家根据症状体征判断是急性心肌梗死,岳院长决定组织以张远炎副院长带队,我及内三科护士蒋雯娟、小儿科护士周玉霞(静脉穿剌强项)和医务处战士吴宁宁组成的抢救小组,乘新疆军区派出的军用直升机赴阿里狮泉河实施抢救。由于病人心率缓慢,命令我带上临时心脏起搏器等器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紧张的准备,我们带着药品器材到达喀什机场。看到停机坪停着一架顶部带有很大螺旋浆的军绿色直升机,非常激动。由于是第一次乘坐军用直升机,大家怀着新奇的心情在机前留影,后依次登上飞机。后来才知道那是进口美国的“黑鹰”直升机,当时我们国产直升机还飞不了高海拔区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飞机后,刚在简易的铁架帆布座位坐好,关闭舱门,飞机就起动了。随着发动机的轰隆声和机顶螺旋浆的飞快转动,周围扬起尘土,机身抖动了几下,就突然拔地而起,我们感到心脏一下子似乎下掉到腹腔。这种不适和紧张,被莫名的兴奋和刺激冲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到一小时,直升机进入白雪皑皑的喀喇昆仑山脉,刺骨的寒风从密封不严的舱门透进机舱,我们虽然都赶快穿上了“四皮",仍然被冻得瑟瑟发抖。当直升机飞越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顶时,遭遇了强大的气流,机身就像海里的船只飘摇,机长控制机身侧向前行,顺着气流的阵阵冲击,飞机几乎是一波一波地飘了过去的,我们也都摇晃得胃部痉挛,强压住口中的酸水,才没有呕吐出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约两个多小时,直升机降落在阿里地区的日土县机场,加满油后继续向阿里狮泉河方向飞去。缺氧加上颠簸,我们都有点昏昏欲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狮泉河到了!"随着机长的一声呼喊,我们通过弦窗看到了狮泉河机场。只见机场周围围着数百名挥舞着双手看飞机的藏族群众, 我们不由得有点兴奋。机长为了让群众多看看飞机,在机场上空快速盘旋了几圈。就这几圈,转得我们头晕恶心,胃肠翻滚。护士蒋雯娟一下子吐在了提前准备的小铁桶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飞机后,分区官兵掺扶和引导我们直接到达病人床前,在张远炎副院长指挥下,进行紧急处理。由于无明显房室传导阻滞,心率不在安装心脏起搏器指征内,就没有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病情稳定后,由阿里军分区卫生所的医务人员留下观察,我们抢救小组几人随军分区领导进食堂就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刚一踏进伙房门,一股强烈的汽油味道扑鼻而来(高原要用特制的汽油炉做饭),我一下子就穿越到原来在边防十三团哨卡守防时,吃带汽油味的饭菜的情景,条件反射的大口呕吐起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维持治疗一夜,病人病情稳定。在严密医护措施的监护下,乘机返回医院。由于天气晴好,注意力在病员身上,我们没有多大反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1992年8月22日,阿里军分区司令员乔登仕发生了心肌梗死,医院派时任内三科主任的我,带领程朝霞和乔蕪两名护士,乘新疆军区派出的军用直升机奔赴阿里救治。 上午从喀什机场出发,计划在三十里营房降落加油,但当飞到三十里营房上空,直升机被浓雾包围,机身外几米什么也看不到,机组凭雷达飞行,寻找机场。但为了安全,直升机返航至叶城,降落在汽车29团大停车场。下午雾散后再次起飞,在三十里营房机场起降加油,顺利到达狮泉河。经对病人处置,病情稳定。当晚,躺在分区招待所的床上,虽然要忍受着阵阵头痛、恶心,但想得更多的是感受到高海拔地区执勤官兵的艰辛和对他们的崇敬,也深深感觉到我们医务人员对部队伤病员的责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论文 “海拔4300米成功抢救急性心肌梗死2例”在《人同军医》杂志发表后,经计算机对现有文献检索,在海拔4300米成功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尚未见报道。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军医是世界上首次在海拔4300米成功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实践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了,但每当回想起当时的一幕幕情景,依然使我感到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span></h1> <h1>  如今,他们均已退居二线,但退休不褪色,仍然保持着军人的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地方医院发挥余热</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集美篇文字、照片均节选于五十周年院史资料及《长征》特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