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龙先生谈庆阳剪纸创作

灵芝

<p class="ql-block">张保龙先生谈庆阳剪纸创作的艺术积累问题</p><p class="ql-block"> 艺术积累问题表现出来其实就是“根”上的问题,如果艺术作品出了大问题,那多半是根上的问题,要么根浅叶小,要么肥薄叶黄,要么枝杆不壮,要么有花无果……人们常说去做优秀一件事情,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我们中国人讲的“厚积薄发”也正是这个道理。什么是庆阳剪纸艺术的积累?自认为不外乎就连咱们种庄稼栽树一样,选种,积肥,浇水,通风透光……</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庆阳剪纸的艺术积累?它不仅是我们剪纸人千百年来传承下来传统的庆阳剪纸知识和剪纸技法,而且是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艺术感情艺术思想和艺术精神的沉淀。如果要更好地丰富提高和发展自己,更多的还是要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加强感情与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积淀。如果把庆阳剪纸艺术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经典传统的庆阳剪纸艺术知识等就是树的种子,我们庆阳本地的自然风情、风土人情就是土壤,我们庆阳的民间艺术诸如皮影、门画、面塑、泥塑、石刻,戏曲、社火、民歌等艺术门类就是肥料与养份,我们庆阳人民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就是阳光和空气,而自己的艺术天赋与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追求就是源源不断的水分。我们庆阳剪纸人在创作过程中有时间就会觉得自己的脑壳里空空如也,无物可剪,就像蜜蜂飞进了洞房里,看起来满是红通通的,实在都是些颜色,无花可采,更不要说酿造出甜美的蜜蜂了。根本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还是出在了自己的艺术积累上,营养不良,水分不足,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阴天太多而晴天太少。这也是现在全国许多文艺工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都存在的问题,许多的作品没有艺术内涵,感情淡漠、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脸谱化,形式单一,单薄苍白,没有多少引人入胜的故事内容和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这都是艺术积淀缺失的体现,都是营养不良光照不足的表现,真是把自己圈在了自己思维局限里面,既创作不出属于自己优秀的作品,更不敢走出去,也不可能打开创新的格局。那么艺术积淀来源于何处?怎么样充分利用把握呢?</p><p class="ql-block"> 一、要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思考理解和感悟自然。千百万年以来,壮美丰厚的黄土大地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庆阳人,在“陶复陶穴”时,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在这里创造着神奇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诗经•豳风》里面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我们至今还在丧葬礼俗中应用呢,像我们丧葬礼俗中孝子孝服后面缝贴的“背服子”,就写着《诗经》里“亲亲我母,生我劳苦,欲报深恩,昊天罔极”的诗句。这里秀美壮丽的山川、清澈无染的河流、郁郁葱葱的子午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都是永远陪伴和滋养我们生命的诺亚方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不热爱呢?我们庆阳传统剪纸中的植物、动物崇拜图腾包括许多生殖崇拜符号,莫不是来源于庆阳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平时就是要多去关注、观察、感受和领悟它,不要到了八九十岁都弄不清楚王不留行和菜籽的区别,弄不清蝴蝶和蜜蜂的身体结构,“一点童心不可失”,与大自然真情地拥抱对语,去观看大自然的雨落雪飘,去聆听大自然的鸟鸣虫叫,你的心灵永远会是年轻的,生命也是充满活力的,生活永远也会是充满热情与希望的。你的剪纸艺术积淀里的母体就会像观世音菩萨手心里捧的个玉净瓶里面的甘露水一样,永葆着生命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二.积极用心地去观察生活和体味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的天然土壤。没有一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诸事遂心的,少年享福的老年多受罪,少年受了罪的到老年就相对安稳些,一个人的一生都是风风雨雨坎坷不平的,一个人的生命也必须经历“播种、生长、开花、结果和死亡”这一历程。作为一个剪纸艺人,就要明白,一切的不幸和挫折都是你生命中难得的财富,经过了感情的磨砺和精神的痛苦,你就会有顿悟生命真谛的那天,认识到实实在在的“真、善、美”。有许多人也是吃了搅团喝糊涂——糊里糊涂的一辈子玩完了。我们会些手艺,总要会给这个世界留下来点什么,也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周围人们的生活更是大家关注和思考的焦点,通过周边的风俗习惯去体味历史的沧桑变迁,通过身边的生老病死去感悟生命的珍贵可爱,通过亲情爱情与友情的美好去感受生活的愉快甜蜜……慢慢地你就拥有了艺术的思想和智慧,对待一切名利福祸都会有超身于物外、超心于事外、超神于世外的感觉,你剪纸艺术生活的土壤自然就丰厚起来了,你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包括精神状态也会随着发生更多可喜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三.用心去欣赏、学习、理解、琢磨其他的姊妹艺术作品。庆阳在历史上属长安文化圈内,好长一段时期属于陕西省管辖,与陕北与关中地带的文化生活形态都没有太大的区别,文化形态与形式上大多相似,中华民族农耕文明艺术就在这块黄土高原上流变。就戏曲音乐的情感来说,从关中的老腔、弦板腔、秦腔到环县的道情皮影,都是一脉同体,大同小异的。老腔的豪放激昂、铿锵有力、悲怆,有一种拨云向天呐喊苍穹的感觉。弦板腔的豪放悲壮、委婉细腻,秦腔的节奏鲜明、激越高昂。道情的粗犷苍凉,韵味悠长。都是我们先代人艺术情感与艺术智慧的结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与艺术感染力。还有我们陇东的社火表演艺术,民歌小曲,石刻与木刻等等民间艺术。激昂奋进、气势宏恢的鼓乐和悦耳动听的陇东唢呐等,都给予了我们从小到大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更不要说那些经典的精彩绝伦的表演艺术了。这些,才真正是庆阳剪纸艺术天然的有机肥料,它们创作时的艺术感情和思维方式与剪纸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都注重作品的节奏感、韵律感、时代感,都要求形象或者物象要生动传神,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都要去得到大家喜欢和承认。比如说大家看到庆阳北石窟寺165窟门口的两个天王像,怒目锁眉,神情威严,就会联想到我们抓髻娃娃和降魔娃娃的形象塑造,看到窟内的“舍身饲虎”,就会联想到我们庆阳剪纸故事内容体裁的选择问题。去欣赏秦腔中的少女“挂画”时,音乐是秦腔曲牌中的“小桃红”,欢快流畅,表演动作如行云流水,表演节奏张驰有度,再想想自己的作品,有没有节奏感?流畅感和自然感?为什么有许多的人还要去东拼西凑呢?显得又“生”又“硬”,没意思不生动。多看看经典的姊妹艺术作品,多汲取各方面艺术感情的养分,会受到很大的启发,自己剪纸艺术之花就会越开越艳丽的。</p><p class="ql-block"> 四.自己要不断地去练习思考、探索和追求。这应该是庆阳剪纸艺术积累中的水分。没有庆阳剪纸人长期坚守的努力与辛苦耕耘的汗水,庆阳剪纸就会失去水分 ,没有了生命。对于每一个剪纸个人来说也是这样。你不思考,不想象,哪里来的灵感?你不去学习练习,哪里会得到窍道?不去探索,又从哪里得到突破呢?任何文艺创作与发展都离不开这个“道”。首先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先了解自己、掌握自己以后再去学习,不要看见别人在剪什么就盲目地跟上走,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都不一样,别人的鞋你穿着不一定合脚,别人穿烂麻布鞋能上山趴洼,你却不一定行,知“己”很重要。其次不要好高骛远盲目追求。守好自己的本心,看见飞得高的不一定都是凤凰,大部分叫得欢的多是麻雀儿。扎实的打好自己的基础,练好基本功,一步一个脚窝地去努力,才会得到人们承认。最后是要真正弄明白“功夫在画外”的道理,就是前边说过的,要把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理解了,消化了,自己的剪纸艺术思想自然就会丰富。不要抱怨别人没读懂你的作品,是你的作品火候还没到,味道没有散发出来。从事任何艺术事业的人,多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世界。会把以上的种种对各种事物属于自己的认识累积起来,从自己的感情缝隙里流淌出来,就会成为自己剪纸心田里甘美的清泉,给你剪纸的进步提供取之不尽的创作力量和用之不竭的创作内容,才可以自由自在地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自己的艺术生命才可以激情涌动,活力四射,魅力无限!</p><p class="ql-block"> 2020年8月13日</p> <p class="ql-block">《菊花瓶》田树珍(已逝)作</p> <p class="ql-block">《凤凰浴火》 惠富君 作</p> <p class="ql-block">《乐园》 罗宝军 作</p> <p class="ql-block">《生命树》 景正忠 作</p> <p class="ql-block">《绣红旗》 刘玉英 作</p> <p class="ql-block">《大丰收》段喜娥 作</p> <p class="ql-block">《过年》 段喜娥 作</p> <p class="ql-block">《蚩尤印象》赵东阳 作</p> <p class="ql-block">《财神》 赵东阳 作</p> <p class="ql-block">《女人与花》赵白玲 作</p> <p class="ql-block">《五人星团花》赵白玲 作</p> <p class="ql-block">《牛郎织女》 李会叶 作</p> <p class="ql-block">《赶 集》 张改琴 作</p> <p class="ql-block">《推 磨》 张改琴 作</p> <p class="ql-block">《抓鸡娃娃》 景正忠 作</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光》 许军峰 作</p> <p class="ql-block">《纸盆剪纸花》 李雪莲 作</p> <p class="ql-block">《陇原天使》 秦菊林 作</p> <p class="ql-block">《嫦娥奔月》 李会叶 作</p> <p class="ql-block">《卫士》 姚秀英 作</p> <p class="ql-block">《防疫岁月》 刘 文 作</p> <p class="ql-block">《乡村振兴》张荣娟 作</p> <p class="ql-block">《陇绣传承》张荣娟 作</p> <p class="ql-block">《陇东窗花》张荣娟 作</p> <p class="ql-block">《陇东窗花》张荣娟 作</p> <p class="ql-block">张保龙先生寄语:咱们许多的人,平时手头都有许多活路,很忙。但“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唱口生”,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如果有好的构思和灵感,有理想的体裁内容,就抓住不要放,一周剪一幅也行,30x30厘米、20x20厘米……大小都行,但尺寸一定要统一,随手随心,意念造型,想到那里剪到那里,积少成多,积沙成丘,这样自己的作品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望大家借鉴之,坚持之!</p> <p class="ql-block">美片及剪纸作品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张荣娟 ,女,汉族,生于1980年11月,甘肃省镇原县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庆阳剪纸》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级剪纸艺术师。从事剪纸、香包刺绣的传习工作十余年。先后培训与之相关的农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600多人次,2019年被评为“甘肃省陇原脱贫攻坚巾帼带头人”。其个人也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相关部门举办的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她的剪纸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专业展览等次奖项,作品风格迥异,特征鲜明,深受人民群众喜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