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美好的金秋时节,在新学期伊始,9月19日,建设路小学也迎来了建华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技术部的学期视导。信息技术部主任张晓琳和教研员白云老师来到建设路小学进行工作指导。</p> <p class="ql-block"> 兰晓雪老师执教四年级语文课《夜间飞行的秘密》。在课堂导入部分,兰老师运用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了课文内容。在课堂中,兰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恰当的展示在屏幕上,提高了教学效率。特别是恰当的运用白板,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多次的到前面进行演示,让学生在欢快娱乐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教师教态自然,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可谓是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了完美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常艺老师执教的三年级音乐课《老爷爷赶鹅》常老师利用课前律动,调动孩子的精气神儿,让孩子们快速投入课堂当中,用情景带入的模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在课堂中,常老师除了运用插入图片和视频这种常规的信息技术手段外,还运用了放大镜等希沃白板上的特色功能,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常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孩子们参与性高,让孩子们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 曲老师执教的《文字输入》一课,利用为《孤勇者》歌曲填入歌词这一个情境贯穿始终,巧妙地把教学知识点串联起来,环环相扣,一节课听下来给人行云流水般的畅爽感觉。而知识点又融入到任务中,每个任务地设置循序渐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学生信息素养也在不断提升。</p> <p class="ql-block"> 在议课过程中,张晓琳主任和白云老师对三位老师的教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按照课程实施方案、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以及能力提升工程2.0的要求对三节课进行了点评,有的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议,在教研阶段也用数宇化的思维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科技素养。老师们的收获非常大,对信息科技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有了更多的认识,切实提高了教学技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新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新课标对信息技术课进行了新的定位,信息技术课程名称变更为信息科技。在课程实施方案、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推进会上,张晓琳主任介绍了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让老师们明白信息科技在这一次教育部颁布的课标中成为一个国家标准课程是与时俱进的。强调了新课程体现“科”与“技”并重,符合素质教育目标,反映信息科学本质,并实现信息科学技术的育人价值。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张晓琳主任进行了精辟的解读,让老师们快速掌握新课标的精髓,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撑。</p> <p class="ql-block"> 另外,张晓琳主任还强调了信息科技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课时占比要占总课时数1%到3%。</p><p class="ql-block">过去的信息技术教室现在成为了信息科技实验室,将为学生提供场景分析、原理探索、应用迁移等功能。同时,张主任还建议我校年轻的信息与学科融合教师、2.0混合环境课题组教师尝试把信息科技实验室当作有终端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探索与实践,让教师利用现有设备资源进行数字化学习的探索,如: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学情分析,为分层教学、差异化教学、精细化教学提供数据和事实,感受新课堂将带来哪些变化,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出成果,并广泛推广,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因学施教、由学研教、依学评教。为国家提出的信息科技教师与各学科教师要具备双核素养的要求平稳落地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未来无论是信息科技教师还是学科融合教师,利用好数字化环境,在探索性学习,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会有很多收获与经验。学生与教师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核心素养的生成也是我们的期待,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是国家战略,我们在义教阶段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信息技术课程名称变更为信息科技。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信息科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是210节,其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最低占21节课时。因此,建设路小学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制定了各班的课表,三至六年级每班每周单独开设一节信息科技课程。同时,新江小学也将尝试在一至二年级将信息科技课与语文、数学、科学、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五个学科进行融合教学。</p> <p class="ql-block"> 本次教学视导活动为相关学科教师提供了一次面对面交流的难得机会,对我校教师专业成长、打造高质量课堂起到积极推进作用,相信老师们会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入研习新课程标准,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用实际行动诠释教书育人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