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李耀春</b>,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天津艺术家志愿者协会理事,曾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副总编辑,编审。,其创作的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美展并获奖,作品被许多刊物发表,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多次为其拍摄专题片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李耀春画集》。</p> <p class="ql-block"> 及论著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美术展览获奖,并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出版有《墨道悟禅——李耀春画集》,天津电视台为其多次拍摄专题片,作品被国内多种刊物专版介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李耀春国画人物解读</b></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物画不同于其他画种,它的表现与描写对象是有灵性的人类。人物画不是简单的画像,也不是无端的诉说与表现,人物画是灵魂的艺术,是一次生命再造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对于画家本人,每一次人物画创作都是一次灵魂间的约会,每一幅成功的人物画作品都是一次与失散多年亲人的重逢。就像穿透一个陌生的形象外壳,在画家的精神世界深处与一个熟悉多年的故友相聚。</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水墨写意人物画家,他似乎更心仪徐渭的潇洒狂放,石涛的清新浑成,八大的冷峻简雅,虚谷的疏朗奇肆。这些文人画大师格调的高雅清雄,画风的俊逸自然,才气的纵横驰骋,技艺的驾轻就熟,都对他的艺术风格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为画好古人,他用功于古典文学,游走于传统艺典,孜孜于唐宋诗词的深邃意境,在古人创造的诗境中去寻求创作灵感的契机。他把人物放置于一个诗意的环境中,潜心于传统精神的深处,呼吸着民族艺术的气息,思索着书画相通的艺术规律。</p> <p class="ql-block"> 他的艺术也开始摆脱了写实化而趋于意象化。他画了大量逸笔人物小品,大多取材于古贤先圣,不能说每一幅作品都十分成功,但共同的趋向是对表象的超越。“简于象而深于意,重于笔而略于形。”他不再追求给对象传神为极致,而是以对象为媒介抒写感触与襟怀。画中的圣哲名贤妙在似与不似之间。</p> <p class="ql-block"> 他笔下的庄周、达摩似历尽劫波的灵石,那似开似合的眼神亦阅尽了沧桑之变而智慧无涯。简率的用笔、空灵的构图,把人生、历史与自然的界限消融了。画家似乎把自己的襟怀与无今无古的民族文化精神汇为一体,将“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象外意境提高到文化的层次。</p> <p class="ql-block"> 在表现巨大思想感情容量上《张伯苓校长》一画可说是典型。无论是构图,还是画面的黑白处理,一直到整个画面给人的视觉冲击无不体现了画家用心良苦。他那水墨无装的朴素手法紧紧把握住人物的中心位置和巨大的人格力量,给人以亲切、自然、崇敬之感。背景的空白及文字的处理恰到好处的展示了主人公无私无畏、“允公允能”的精神境界。产生了激荡人心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在画家的作品中,他大多是以即兴发挥为基础。高扬创作意识,崇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内涵。无论从画面的构图处理,还是对意境的营造;无论是在笔墨气韵上的追求,还是在简约造型的不经意间,恰到好处的融进了中国人物画讲求造型严谨而宾主分明、虚实相生、重视笔墨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同时以造型目的为依据,线条详略得当、生动传神。这都可以体现出画家内心的真诚和对艺术的解读。并且能够展现出他的中国画创作正由具象性转为意向性,进而又向精神性绘画迈进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作品欣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