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安庆

栉风沐影

<p class="ql-block">  随着飞机降落在天柱山机场,一阵“近乡情更怯”。距上次回老家,已经过去了38年。</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是长江边的一颗明珠--安庆。有点遥远的记忆中,第一次去安庆,正值文革时期。我们都是从重庆坐客轮,客轮都叫东方红多少号。那年月长江上没有建大坝,江水踹急,特别在三峡地段,波涛汹涌,惊心动魄。往下的轮船快似如飞,往上的客轮慢如蜗牛,在某些滩点还需要借助岸边机械绞轮的力量才能过去。那时过三峡,川江号子似乎总在耳边回响,纤夫身影好像就在眼前闪动,“千里江陵一日还”,长江呈现的是无与伦比的气势。而现在,三峡已然是高峡平湖。</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安庆感觉很小,长江沿岸除了轮船码头之外,都是天然堤岸,杂草丛生。江中不少木制的打渔船,轮船大多几百吨,千吨以上的很少见。码头一带很热闹,人头攒动,走在里面,渔船马达声、买卖的吆喝声、小孩的嬉闹声、旅客上下船的吵闹声充耳不绝。看着一堆堆一筐筐的叫不出名字的鲜鱼,感到好奇和羡慕。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买肉要凭票,鸡鸭鱼更是难觅踪影。此刻发现这个长江边的小城,这么容易买到活蹦乱跳的鱼,而且才三毛九一斤,能不羡慕吗?在堂兄家里,每每吃到美味鲜鱼,老家之好深深刻在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和大学同学利用假期到黄山旅游,路过安庆,短暂待了二天。码头有了变化,大了,像样了,热闹的鱼市不知迁移到哪儿,没看见。</p><p class="ql-block"> 此次回安庆,坐的飞机。以前从重庆到上海的客轮早已不复存在。二十一世纪,时间成本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客轮耗时太多,有高铁、飞机来往,何乐而不为。</p><p class="ql-block"> 从机场到城区的路上,看到的是崭新的安庆,完全认不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安庆含“平安吉庆”之意,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安庆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会所在地,解放后才成为安庆专署、安庆地区、省辖地级市。</p> <p class="ql-block">  安庆在长江下游北岸,以前都是由长江而入,认识老家首先见识的就是这段江。与所有长江边的城市一样,安庆的命运与这条大江休戚与共。再回老家,记忆最深也最想看的就是长江。</p> <p class="ql-block">  旭日初升,被温柔晨光笼罩的长江分外壮丽妖娆。</p> <p class="ql-block">  安庆西接湖北,下联江苏,西北靠大别山主峰,东南倚黄山余脉,长江在安庆段约有三百公里,安庆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称号。</p> <p class="ql-block">  氤氲光雾中,船只穿行于橙波,跨江大桥影影绰绰,江面充满梦幻之息。</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沿江堤岸,高出路面十几米。堤岸顶端是一条景观步道,一眼看不到头。漫步其上,沐浴着朝阳的温暖,再观长江,看着船只航行,听着汽笛鸣响,心里有说不出的亲切与感悟。其实,这段江景与其它长江下游没有太多的不同,只是它蕴涵了一种老家几十年来人们惬意生活与悠久历史风情的知性之美。</p> <p class="ql-block">  江水细浪舔着岸边泥沙,一遍一遍重复着,永不停歇。就像此刻对老家的回想,一遍一遍,总也不够。</p> <p class="ql-block">  江边迎江寺内,有一座高塔,名振风塔,是“以振文风”之意。此塔原名万佛塔,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兴建,二年后建成。</p><p class="ql-block"> 据说在明代以前,安庆文风凋敝,没有出过状元。但自从建成振风塔之后,境内文风果然昌盛,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状元赵文凯和书法大家邓石如等,文人墨客更是数不胜数。估计此荒诞说法是后入编撰出来的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在安庆短暂任教,他对安庆江边的振风塔格外偏爱,这样描述道:“迎江寺的高塔,返映着炫目的秋阳,突出了黄墙黑瓦的几排寺屋,倒影在浅淡的长江水里。无穷的碧落,因这高塔的一触,更加显出了它面积的浩荡,悠闲自在,似乎在笑祝地上人世的经营,在那里投散它的无微不至的恩赐。”郁达夫先生用文笔把振风塔描写绝了。</p> <p class="ql-block">  振风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石结构,高60.86米,塔基直径19.25米。每一层都有对应名称。由下至上分别为:一方雄镇、二水遥分、三极垂光、四大皆空、五妙境界、六朝遗胜、七级浮屠。</p><p class="ql-block"> 振风塔最为特别的是登塔路线的设计,采用了迷津手法,塔门迥异多变。游人往往到了二层,找不到三层入口,到了五层,又找不到六层入口,反之亦然。以前回安庆,就听说过,长江客轮停靠安庆码头,有游客抓紧时间游塔,结果上去了,听到下面客轮鸣笛开船,一时半会儿找不到下来的塔门,急得跳脚,因而误船。这回游览振风塔,不慌不急,慢慢寻找塔门,倒也有一番乐趣。</p><p class="ql-block"> 振风塔内还有碑刻、佛像、壁画、砖雕石雕等一批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 临江而立的振风塔,为长江流域最大最高的七级佛塔,设计精巧,结构新颖,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塔”和“过了安庆不说塔”的美誉。振风塔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依然是安庆之地标。</p> <p class="ql-block">  安庆有一条老街,街道不宽,却非常热闹。记忆中是石板路,商铺林立,卖的东西琳琅满目。虽然都是些小食品、手工艺品和日用品,但在那个年代的安庆,此街就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第一次回来的时候,年少精力好,经常去那儿,不买东西,就为了逛一逛看一看,把它当成了游玩的好去处。几十年过去,场景记忆犹新,但却想不起这条街的名字。无奈之下,只好问问堂弟,他一说才猛然醒悟:倒扒狮。</p><p class="ql-block"> 倒扒狮现在是安庆步行商业街,此街就因这座倒扒狮石牌坊而得名。牌坊当街而立,面向东西。原为四柱三门牌楼式汉白玉建筑,建于明万历年间。坊额正面镌刻“黄门司谏”,背面镌刻“青锁纳言”。牌坊上有历史人物浮雕,基座雕有四只倒扒石狮。只可惜文革时期牌坊大部被毁。现在看到的是1986年仿建的水泥牌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倒扒狮石牌坊残存部分,不知为何摆在这里。细细端详,可以窥见古牌坊的精致。</p> <p class="ql-block">  倒扒狮街建筑整体上较好的保存了明清风格,修旧如旧,多少还能品味到当年“皖省第一街”的历史感。它是安庆府城内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街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安庆改造“倒扒狮古街”,拆除了不少破旧的文物古迹与西洋建筑,特别是重要文物古迹“太平天国英王府暨督帅行署旧址”的主体建筑也被拆除,新建了排列整齐的仿古明清徽派建筑,让人扼腕叹息。街道好看了,历史缺失了。</p> <p class="ql-block">  倒扒狮街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当时这条老街上,商号连绵,字号飘扬。有名的老字号“盈生泰”、“王泰和”、“老宝成”、“胡开文”等都可以在这条老街找到,倒扒狮街成为以老字号为龙头的繁华商业街。故那时民间就传说,“一座安庆城,半部近代史”。</p> <p class="ql-block">  倒扒狮街不长,二百多米,就与四牌楼街相接。</p><p class="ql-block"> 四牌楼街是安庆的又一条老街,早在清咸丰年间就是最繁华地带,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四牌楼过去是典型的女人街,最有名的花粉业老字号当数“万华春”、“永发祥”,还有绸缎业的“天成”、“鸿章”等。</p><p class="ql-block"> 然而四牌楼的金字招牌有二,一是以蚕豆酱为特色的“胡玉美”,再就是这个以精致糕点扬名的“麦陇香”。</p> <p class="ql-block">  慕色降临,倒扒狮街和四牌楼街彩灯点亮,有些东西被隐入黑暗中,反而感觉古街韵味渐浓。</p> <p class="ql-block">  安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走在安庆老城区的街巷,不时可见到一些老建筑和历史遗址。眼前这座新华书店就有些年头了。</p> <p class="ql-block">  老邮局,已95岁高龄。是在寻找太平天国英王府遗址途中偶然发现的。</p> <p class="ql-block">  英王府,是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府邸,就坐落在倒扒狮街不远的马王坡。而找寻英王府,却是颇费周折,询问了好几个路人,才在一条背街上找到。本以为英王府应该是高大气派的一院建筑,但除了面前的一段残缺院墙及一个破败大门,别无他物,确实叫人大跌眼镜。若非面前有一块立碑写明这就是英王府遗址,估计谁都不会相信。</p><p class="ql-block"> 左三步右三步,还是避不开停在门前的汽车,只好将就拍了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马王坡这儿的英王府是真是假,现在仍有争论。</p> <p class="ql-block">  谯楼,清乾隆年间安徽布政使的司暑之所。最早建于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后毁于战火,明朝洪武元年重修。现在看到的双檐楼阁谯楼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时任安徽布政使的吴坤牵头修建。</p><p class="ql-block"> 谯楼拱劵门外,置有一对汉白玉石狮,一雌一雄,造型精美。拱门上书“白日青天”四个大字,咋一看,很惊诧。回来百度方知,吴坤是曾国藩部下,想到曾公做官清廉,英名一世,无惭“白日青天”四字,故嵌于楼外门洞至上。“白日青天”是在满清,虽与国民党“青天白日”相似,但却风马牛不相及。不知,上书“白日青天”的谯楼,全国是否唯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狮子山公园里面的张汇韬陵园。曾在孙中山麾下任副参军长,数次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战斗。</p> <p class="ql-block">碑上“国魂不死”金字,乃孙中山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  在安庆,还有二位重要人物留下了印迹,其中一位就是中国社会活动家、宗教领袖、书法家、中国佛家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赵朴初生于安庆,在安庆度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时光,他的故居被完好的保存下来,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细雨绵绵,故居游客稀少,正好慢慢观看。</p> <p class="ql-block">  这座宅院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曾任翰林院主修的赵畇购得,始为赵氏府邸。赵氏家族中有赵文楷、赵畇、赵继元、赵曾重四代翰林,故又名“世太史第”、“四代翰林院”。1907年,赵畇曾孙赵朴初诞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  故居结构为东边四进,西边三进,七进五院一园一场,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整个故居建筑风格具有皖西南地域古建筑特色,布局规整,功能齐全,结构合理,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儿,有一种临考的感觉。大师微笑地看着你,仿佛在询问,你是否认真地读了书做了事。</p> <p class="ql-block">  占地近一千平方米的后花园,配有亭桥花鱼,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  独秀园,看到这个名字,很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应该想到一个重要人物~陈独秀。独秀园就是以陈独秀陵墓为核心的一处大型人文地。</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以前从来不知道,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的陵墓就在安庆。更没有想到的是,独秀园规模这么大,修建规格这么高,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独秀园占地110亩,墓地1058平方米,由石牌坊、柏林墓道、陈独秀铜像、新青年碑刻、纪念水塘、陈独秀墓冢七个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独秀园宏大、庄重,当你站立于此,敬重之心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汉白玉石牌坊,高19.19米,宽10.09米,五门。“独秀园”为赵朴初的集字,“民主、科学”为陈独秀手书。</p> <p class="ql-block">  长长的凹凸不平的黑色大理石墓道,两旁挺拔翠柏整齐排列,庄重肃穆。这墓道象征着陈独秀坎坷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陈独秀先生铜像高6米,底座3.5米。肃立仰望,栩栩如生。铜像展现了他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宣传、弘扬“民主、科学”新思想、新学说的光辉形象和开创精神。</p> <p class="ql-block">  1915年9月15号,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新青年》,自己任总编辑。宣传倡导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新青年》在青年人中影响非常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这是国内书籍类的最大的雕塑作品。正面为杂志更名后第一号的封面。</p> <p class="ql-block">  雕塑背面镌刻着陈独秀在杂志发表的《敬告青年》文章中提出的6个原则:</p><p class="ql-block">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p><p class="ql-block"> 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p><p class="ql-block"> 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p><p class="ql-block"> 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p><p class="ql-block"> 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p><p class="ql-block"> 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其核心主线就是民主与科学。今天读来,仍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  陈独秀陵墓前这个方方正正的水塘,清澈碧绿,水面如镜。寓意着他一生清清白白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寓意历史就是一面明亮之镜,功过自有公论。</p> <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陈独秀在江津病逝,终年64岁。1947年2月,陈独秀的三子陈松年依照父亲遗嘱,将其灵柩迁回家乡安庆与原配夫人高晓岚合葬,此处即为陈独秀与高晓岚的合冢。</p><p class="ql-block"> 墓坐北朝南,高4米,直径7米,汉白玉贴面。墓碑通高2.4米,四周有汉白玉栏杆。墓两侧各排列32株杉树,代表陈独秀走过的六十四个春秋。还有5棵龙柏松,表示他曾经担任过中国共产党一大至五大的总书记或中央执委会委员长。</p> <p class="ql-block">  关于陈独秀的一生,有过许多争论。但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共产党初期的主要领导人、五四运动精神领袖”是有明确定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终于给予了陈独秀正确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墓碑无语,鲜花寄怀。如今独秀园已是安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安徽省少先队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回到了老家安庆,肯定要看黄梅戏。原以为安庆是黄梅戏的发祥地,查询一番,得知国家定位是: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当然,相关争论不少,究竟如何,那就留给专家们去探讨了。</p> <p class="ql-block">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之前从没有在现场欣赏过黄梅戏,一曲《天仙配》如雷贯耳,也是在电影电视上看的。黄梅戏最早就来源于山歌、秧歌、茶歌等,唱腔委婉悠扬,流畅抒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p><p class="ql-block">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语系里面的江淮官话。唱念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通俗易懂。再结合如歌般的唱腔,韵味丰富,细腻动人,很受大家喜爱。</p> <p class="ql-block">  现在看黄梅戏,不是像电影院那样一排排座位,而有点类似过去的大户人家唱堂会。演出大厅里,长方形条桌错落有致摆放,每桌配六把太师椅,六杯清茶,桌上摆有安庆当地特色小点和水果,观众可以轻松舒适地观赏台上的演出。这种方式确实很亲民。</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仿佛才回来就又要离去了。出生于安庆的诗人海子写过一首诗《给安庆》,寄托了他对家乡最柔软的情愫。要离别老家了,就借用海子的诗,来表达我的万千情思。海子的诗这样倾述道: </p><p class="ql-block">五岁的黎明,</p><p class="ql-block">五岁的马,</p><p class="ql-block">你面朝江水,</p><p class="ql-block">坐下。</p><p class="ql-block">四处漂泊,</p><p class="ql-block">向不谙世事的少女,</p><p class="ql-block">向安庆城中心神不定的婆姨,</p><p class="ql-block">打听你, 议论你。</p><p class="ql-block">可能是妹妹,</p><p class="ql-block">也可能是姐姐,</p><p class="ql-block">可能是婚姻,</p><p class="ql-block">也可能是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