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应白塔寺成为网友的打卡热点,你知道啥原因吗?

掬水观山

<p class="ql-block"><b>宿白塔寺咏(明/杨四知)</b></p><p class="ql-block"><b>梵宇宏开壮帝都, </b></p><p class="ql-block"><b>碧天突起玉浮图。</b></p><p class="ql-block"><b>夜深石鼎香烟净, </b></p><p class="ql-block"><b>万里风清明月孤。</b></p><p class="ql-block"> 四百多年前的一个月明之夜,有个叫杨四知的人夜宿北京的妙应白塔寺,被月光下白塔寺的美景深深折服,挥笔写下了这首诗。</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位杨四知,可能不太被今天的读者熟悉。这位老兄祖籍河南开封。虽不及大明朝的杨慎、刘基、宋濂那样璀璨耀眼,但也是万历二年(1574)的进士,擢陕西道御史,官至大理寺少卿。更是以一部《惠民正方》医书流传后世。当年杨四知笔下的妙应白塔寺为何成为今天网友的热门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妙应白塔寺,俗称白塔寺。元代称大圣寿万安寺,明朝改名妙应寺,现在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北。寺内有座白塔,高50.9米,是现存元代喇嘛塔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至元八年(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勘察选址,元朝国师亦怜真与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分别负责装藏和建造的。并迎释迦佛舍利藏于塔中。妙应寺白塔由此扬闻名天下。</p><p class="ql-block"> 说起元朝,我们现在可能会有一种比较复杂难言的心里。八百多年前的蒙元的铁骑洪流不但征服了中原的南宋王朝,更是刀锋西指横扫了欧洲。把那帮欧洲基督教徒打得抱头鼠窜。然后一脸懵逼地哀叹惊呼蒙元骑兵是“上帝之鞭”。甚至内讧抱怨指责是犹太人招来了蒙元骑兵。再说东边,要不是海上“神风”救了孤岛上的倭寇一族,小日本怕早就被大元收入囊中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大元朝毕竟是短命的。不到一百年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大元朝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30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不用说了;把汉人的南宋、羌人的西夏、藏族的吐蕃通通民族大融合不说了;享誉世界的元朝戏曲也不说了,就说京城这座妙应白塔寺,那就是大元朝的精彩传世杰作!据专家考证,妙应白塔寺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是北京最早的藏传佛教佛塔,也被认为是北京城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了。是后世研究元代佛教及其建筑艺术的重要史迹,是大中华汉、蒙、藏民族融合团结的象征。更是中国与尼泊尔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白塔寺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p><p class="ql-block"> 再说老北京的京腔京韵京味,那妙应白塔寺的历史作用更是不可小觑。 1926年,民国的《世界日报》曾描绘了民国年间白塔寺庙会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久住北京的人们没有不知白塔寺的,白塔寺在平则门(即阜成门)大街,可是要找白塔的庙名,是万万找不着的,因为白塔寺原名妙应寺,后院有极大的白塔,以塔取名,俗称叫白塔寺。白塔寺的内部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杂耍场,其中如万福堂蹦戏、侯五德的乐亭大鼓最有叫座能力。二是货物推儿,卖的货色齐全,应有尽有,价钱比商店可以略为便宜,要是不掌眼就要上当。三是喇嘛茶馆,茶馆倒有四五处,每位水钱六枚,茶叶在外,可是限定不卖女客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白塔寺90多年前特有的京韵京味繁华热闹可略见一斑。这种人群熙攘、热闹非凡的庙会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文革期间才消失。1997年,白塔寺拆除了寺院前的商场,重修了山门与寺内建筑,白塔寺又恢复了往昔的靓丽容颜。只是无缘再看到白塔寺的庙会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更多的时间是憋在钢筋水泥的高楼里,终日飘在半空里接不着地气,当然会有下楼透透气放飞心灵的欲望。可疫情偏偏阻断限制了我们出门远足,也只能在城里寻找让我们心仪的打卡地了。某日某时某刻,某网友蓦然发现了妙应白塔寺……</p><p class="ql-block"> 或许,白塔寺的魅力还真不是随便看一眼拍张照片就能领悟到的。那巍峨高耸、气势恢宏的白塔在春日的蓝天白云下,在夏日电闪雷鸣的大雨中,在冬日纷飞飘洒的雪花中,在月光如水的中秋之夜展示出来的神秘迥异的独特魅力,是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触碰去感悟的。漫步在那环绕白塔寺众多的老胡同里,特别是那条细长深幽的白塔寺东夹道,会不会让我们也感受一下时空转换、回溯历史的快感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