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什么是‘情怀’,以我的理解就是一种真诚、执着、无私、高尚的爱。这种爱发自于赤子之心,超乎于个人名利之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避趋之’,是一种公而忘私的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大而言之的家国情怀,小而言之的职业情怀,都是值得我们传承与继承的,今天我做为一名普通的老师,要探讨探讨什么是教育情怀,以及当你拥有了这种情怀后内心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和迸发出惊人的力量。那么什么是教育情怀呢?我们穿越历史的烟尘,上下求索,去古圣光哲那里叩问答案,我们的万世师表,伟大的孔子从尘土飞扬的大道上驾车而来了,他正奔走于列国之间,显得行色匆匆,我们拦住他的车驾,谦恭讨教,孔子略微沉吟,目光遥望远方,朗声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踏上了回乡的路,带着他的教育情怀,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他广收门徒,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孜孜苦学,韦编三绝,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诲人而不倦。孔子用他的人格与学识,用他的执着与热情为我们树立了为人之师的伟大典范。“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教育情怀如暗夜里传递火炬的手,让文明、文化的火种代代不熄,愈传愈明。孔子之后的儒家集大成者是亚圣孟子,他曾豪迈地向世人宣告: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人生一大乐也。这位雄辩滔滔的智者不仅努力向各诸侯国推行自己的“仁政学说”,而且终生以收徒授业为乐,他的以育人为乐的情怀,超越了教育的现实价值,深刻地阐明了教育不仅于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也让执教者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提升了自己的价值,并在自身的体悟中达到了‘乐’这一崇高的境界,能看到自身生命的绚烂给这一世界带来的温暖和光明。孟子的这一思想在实质上是和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有进一步发展,孔子和孟子,这两位伟大的民族先哲,都用简单的话语告诉世人: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它在传播文明,传递文化的同时,也让人的心灵不断升华,能深刻地体验到自身生命的价值,并由此感受到极大的精神快乐,并产生爱的力量,这种高尚、深沉、博大的教育爱,就是教育情怀。自孔孟以后,历朝历代有见识、有担当的智识之士皆非常重视教育、教化。著名的如宋代大儒朱熹、明代大儒王阳明,他们都不十分热衷功名,即使身处逆境之中,于艰难竭厥之时,仍能潜心治学,广收门徒,为实现礼乐治国,教化天下而努力。王阳明于贵州龙场悟道,开坛讲学,连当地的土家族人都来听课,使文明达于蛮夷。这些古圣先贤以高度的教育自觉,执着的教育情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但纵观整个古代社会,虽有庠序之教,太学、国子监,州学、县学、书院、私塾等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与世界其他各国相比,已属先进,但从教学内容,教育范围来看毕竟有限。从教学内容来看,以四书五经为核心内容,从教育范围来看,能上得起学的多数是官宦和家境较好的子弟。教育的普及程度较低,这当然是历史和时代的局限。</p><p class="ql-block"> • 谈到“教育情怀”,一位伟大的教育先行者,有着大教育观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绕不过去的,他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放弃待遇优厚的大学教授职位,要到农村去办平民教育,这位留洋博士要到晓庄去创办师范学校。在1927年1月20日致母亲的信中写道:“儿从母亲寿辰立志,决定要在这一年当中,于中国教育上做一件不可磨灭的事业,为吾母庆祝,并慰父亲在天之灵。”“儿自立此志以后,一年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日,一日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时,要叫这一年的生活,完全的献给国家,作为我父母送给国家的寿面,使国家与我父母都是一样的长生不老。”拳拳之心,溢于言表。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世人所同钦共仰,他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历史发展到清中叶,由于闭关锁国,中国落伍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丧权辱国的条约强加而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泱泱大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甘亡国的仁人志士纷纷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大清帝国轰然倒塌,但国家民族的命运仍未改变,四万万民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多个救国方案和思潮中,有一部分提出“教育救国”,他们想通过兴办新式教育,改造国民的精神,从而达到振兴民族,挽救国家的命运。这条救国之路可谓路漫漫其修远!但寻其初心,志在救国,其命意之高远,影响之巨大,令人可敬可佩,在这股“教育救国”的潮流中,涌现出诸多思想卓越,坚韧笃行,百折不挠的优秀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情怀,至今思之,足为后世楷模,令人感佩。我们这里略举几位加以阐扬,如蔡元培、严修,张伯苓、陶行知,梅贻琦。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原则,倡导“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他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他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在他七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一路经风沐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中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中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著名学者黄炎培先生这样评价蔡元培:“有所不为,吾师之律己,无所不容,吾师之教人。欲人知求真一本自由,记从长绍兴中学,以至长北京大学,弗逾初旨。晚而主持科学研究。广纳众流,一贯斯道,从德量浑涵中,确标趋向,嗟余小子,心传窃奉终身。”他对己严格自律,清廉正直。用人不拘一格,以德以才。不搞权谋,不施诈术,待人以诚,高尚的人格魁力,海洋般深厚的学术魅力,对教育的执著与痴迷,伟大的教育情怀令我们永远高山仰止。最近看了两部纪录片,一部是《有个学校叫南开》,一部是《西南联合大学》。前一部是讲述‘南开’系列学校的艰难发展史,从严氏家塾到南开小学、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的办学过程。南开学校创办的直接历史背景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严修,这位天津盐商之子,成为翰林学士,被光绪钦点为贵州学政,并嘱托他探索教育维新之道,他把新学带入贵州,把西学的一些内容做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但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维新派受到清洗和打击,严修也被罢官回家。在天津他和小自己十六岁的张伯岑相遇了,从此成为终身挚友,因为他们志同道合,都想通过发展教育来改变国家的命运。张伯岺,这位北洋水师水堂的毕业生,接受的完全是西学的教育,甲午战败之耻深深刺痛了他,又亲历了山东主权“国帜三易”,他的内心如火煎熬,路在哪里啊?他面对滔滔的大海,痛苦的思索着,当返回天津后,他遇到了严修,这是世纪之遇,他们一见如故,随即赴日本考察教育,他们为日本对教育的重视深深震动,深感教育乃立国之本,当他们再次返回天津后,经过努力,创办了南开小学、南开中学,又赴美国考察,创办了南开大学,其间的万种艰辛是我们难以体会的,南开以重视体育、重视为社会服务而著称,其教育思想私教学理念真是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者借鉴。从南开走出了无数英才,如我们都知道的开国总理周恩来,抗日战争爆发,日本派飞机轰炸了南开,但南开未亡,大学部并入西南联大,中学部在重庆又生根开花。严修、张伯岺等一批南开人,他们彻底放弃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怀揣着教育救国的梦想,可谓“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们为中国近代教育所作的贡献将永远彪炳史册,他们的火热教育情怀将永远激励后人。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平津相继沦陷,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所以北大、清华、南开相继南迁,最初在长沙,后来在昆明,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综合性大学在日机轰炸之下,在极其艰难的办学条件下,师生同甘共苦,共克时艰,“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西南联大有三位校长:张伯苓、蒋梦麒、梅贻琦。由年青的梅贻琦主持校务。</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春天,各种扫盲班,识字班,如雨后春笋,各级各类学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纷纷建立,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带着满腔炽热的教育情怀,投身于教育事业,他们从青丝到白发,甘于奉献,乐于奉献,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为国育人,为国育才。在新中国七十多年的教育发展史中,有过曲折,但多少默默无闻的人民教师都无怨无悔,教育发展到今天,欣逢盛世,国泰民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无论是校容、校貌,还是教师的工资待遇都有了极大的改变,特别是年青教师更应感到庆幸和骄傲。从我自身来说,虽执教多年,但做得不好,但我深知教育的重要与神圣,我要对那些有教育情怀,历久而弥坚的教师致以崇高的礼赞。对国家、民族、社会而言,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是一种职业,这个职业既能让我们安身立命,实现个人的价值,又能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教育情怀’这四个字不可不令我们思考,你领悟了它,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就会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冯友兰先生说人生有四种境界,生而为人,必得自拔于流俗,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都是忧国忧民的,能为‘天地立心’者,舍教育而何为!我常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并不难,但成为一名思想独立、敢于担当的教育家就很难;成为一名认认真真、勤勤恳恳的传道授业者也不难,但成为一名学术独立、不畏人言,以教为乐的教师有一点难度。难与不难之关键在于你的教育情怀,换言之,取绝于你对教育爱的程度。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艾青的诗句:</p><p class="ql-block">假如我是一只鸟,</p><p class="ql-block">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p><p class="ql-block">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p><p class="ql-block">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p><p class="ql-block">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p><p class="ql-block">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p><p class="ql-block">——然后我死了,</p><p class="ql-block">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p><p class="ql-block">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种深沉的爱就是情怀,就能产生寓教于乐,化苦为乐,以苦为乐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文明历经几千年而绵延不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与弘扬,而这得归功于从孔子到陶行知,从孟子到当今社会千千万万默默耕耘于教坛的老师,课堂就是他们用生命谱写的诗篇,桃李变栋梁,大爱满天下就是他们深情凝望地远方!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教育情怀代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