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壬寅年盛夏的一天,六月二十五号,我从淘宝上买了学国画的书一本、画国画用品一套、一刀宣纸后,琢磨着自学国画之事。</p><p class="ql-block">这本书叫《国画入门》(飞乐鸟工作室著);一套用品包括笔、纸、画氈、调色碟、颜料、架子等等。一刀纸为半熟半生宣纸百张(规格四张三开)。</p><p class="ql-block">所购东西一到,即动手学画国画。我照葫芦画瓢地画了数时,涂鸦出习作后,想听听别人的评说,期望着有人能给上我指出错误和欠缺之处,帮我找出应注意的事项和努力方向。为此,我不怕显丑将劣品挂此,恳请亲们来指正。</p><p class="ql-block">人已古稀,本不该再学艺。实在是宅家太久,总想能找到好玩的来打发时间。另外,我因肾病综合征复发,服用近半年激素,现仍然在服药未康复,多有不适,想到画画能转移人注意力,就毅然决然开始学画来避开激素副作用带给我的烦恼。</p><p class="ql-block">当你认真地铺开纸墨,照书所说画上几笔,然后,退几步一看,呵呵一笑。东看看,西看看,凃鸦这,添补那,练着画着,一晃悠,半天时间就过去了。此时,人在思索中获得喜悦,非常有益健康。我切身感受到画画的好处有:</p><p class="ql-block">画画,修心养性、雅思诗意、自由自在;</p><p class="ql-block">提笔,收心摒念、沉淀当前、放松心情;</p><p class="ql-block">收笔,静心自得、绽放前方、向往美好。</p><p class="ql-block">我是百无禁忌始学国画,现集拙作是为求雅正,虽说有显摆之嫌,但为得“良药”和指教,我就顾不得闲说了。此为自序。</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按照画作的时间顺序所列,彰显进退之迹。</p> <p class="ql-block">历练十天,终算是完成了“古镇斜桥东街旧景”一一牛桥至紫气桥水墨画的初稿。海宁斜桥是生我养我之故乡。年纪大了,我梦里常见她,其东街临河水阁楼房以及牛桥和东环桥,均于文革中期被拆光了,甚是可惜。现凭回忆,用拙劣的水墨画技,将其画了个大概。能想到的细微处尽力而为,但画中肯定错处不少,望朋友指正。谢谢😊🙏🙏</p> <p class="ql-block">这条小街</p><p class="ql-block">王学海</p><p class="ql-block">这条小街</p><p class="ql-block">是我的出生地</p><p class="ql-block">曾经的拼搏</p><p class="ql-block">都留在了这草台</p><p class="ql-block">她原来是五大镇之一</p><p class="ql-block">现在成了</p><p class="ql-block">民间冠名的古镇</p><p class="ql-block">镇上的居民,却</p><p class="ql-block">都是老人</p><p class="ql-block">一天遇见晒太阳的婆婆</p><p class="ql-block">只虔诚地唤一声</p><p class="ql-block">她便说出了我的名字</p><p class="ql-block">还说和她女儿是同龄:68</p><p class="ql-block">如今</p><p class="ql-block">老人的女儿和外孙</p><p class="ql-block">都住在了县城</p><p class="ql-block">隔河的新居民</p><p class="ql-block">用陌生的眼光,向</p><p class="ql-block">92岁的她</p><p class="ql-block">问询新春</p><p class="ql-block">转身告别时,她说</p><p class="ql-block">今年会</p><p class="ql-block">下雪</p><p class="ql-block">是的,雪</p><p class="ql-block">会留住</p><p class="ql-block">白纯</p><p class="ql-block">吸走</p><p class="ql-block">一切杂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文是老邻居张开元先生发表在嘉兴南湖晚報上的文章。他弟弟张开亨是我小学要好朋友,我常去徐家厅里玩,所以和开元兄也熟。开元兄的记性比我好多了,说到的一些人有的我都忘了。他后来到嘉兴中学当英语老师。我与他有半个世纪未曾见面了,碰面也认不得了,但见文如见其人,还得谢谢开元兄记得斜桥东街的人与事。</p><p class="ql-block"> ◎嘉禾街巷 </p><p class="ql-block"> 东街忆 </p><p class="ql-block"> 张开元 </p><p class="ql-block">前几日,故乡老友沈先生发给我一个视频,打开一看,原来是杨仕庭先生画的“古镇斜桥东街旧景”图。杨仕庭先生也是海宁斜桥人,与我是斜桥东街的乡邻,所以也是老熟人了。他少年远游,心中惦记的,总是故乡。因为善丹青,他常常画画,画故乡的粉墙黛瓦,画故乡的一草一木,以寄托乡思。我已经多次见到他的水墨画了,但他以长卷的形式画东街旧景,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不禁使我又想起故乡,想起魂牵梦萦的旧时的东街来了。 一条悠悠的青石板街,串起了古镇的千百户江南人家,这是旧时故乡的模样。青石板路两边的人家,傍洛塘河的称为“下岸”,另一旁的则称为“上岸”。我家就住在这条路的东头(也叫东街)“上岸”。从少年到人过半百离开故乡,我一直都住在东街的百年老房子里。尽管日子日复一日地平淡无奇,尽管所遇到的人大多是布衣百姓,但我总觉得这里挺好,这里的乡邻善良厚道,这里的民风淳朴无邪,生活在这里,简单而踏实。所以,那年因为工作的调动来嘉兴后,脑子一空下来,眼前就会浮现出许多东街乡邻的身形来,如为人忠厚、童叟无欺的糕团店店主杨圣源老伯(杨仕庭先生的父亲)、卖大铁锅和硬柴(即木柴)烧的红薯的王昌龄大伯、身世飘零但很有骨气的孤寡老人贝文华、情谊如山全心照料老友的张权庆老伯、为故乡桑梓倾力建桥的徐老工程师……这些乡邻,有的与我是街坊,有的虽然不是邻居却与我几乎天天见面,他们在我的脑海里都稳稳地占有一席之地,让我无法忘怀。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太熟悉了的缘故吧!岁月的刻刀,已经将他们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深深地留下了印痕,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想起,他们就会自然浮现我的眼前。 东街使我难以忘怀的,还因它是一个人间烟火气很浓的地方。早先,在东街不到二百米的街面上,有糕团店、水作社(豆制品店)、水果店、理发店、馄饨铺、食堂、中药店等各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店铺。有人说,东街是条不夜街,才半夜,水作社的工人们就开始磨豆、滤浆,做豆腐千张了;天还未亮,杨圣源老伯的糕团店就开始忙着揉粉,做各种糕点了,才蒙蒙亮,他的糕团店就开张了,这时,四里八乡的人们就会络绎不绝地来此,或是买松花糕,或是买眼镜糕,或是买塌饼糕,或是买粽子……东街繁忙的一天就这样在热气蒸腾中开始了。使东街的热度达到高潮的无疑是午后水果店王昌龄大伯的铁锅红薯。在硬柴火的猛烈烧烤下,铁锅内的水烧干了,红薯也烤得皮焦肉香,还滴出糖汁来,这是吆喝的最佳辰光,这时,王昌龄大伯定会不失时机地扯起他那京剧老生(他是原斜桥镇业余文工团的团员)的大嗓门,引来许多顾客。钱连峰大伯的馄饨铺也是东街的一绝。包馄饨的皮子是钱大伯自己擀的,薄如蝉翼;包馄饨的肉是全精的,粉嫩粉嫩。吃一碗馄饨,口有余香,回味无穷。东风食堂里烧老虎灶的郎大爷,常在空闲时吹起一把脏兮兮的口琴,悠闲自得,也吸引来许多的孩子,这是东街“众乐乐”的美好时光……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东街人就是这样,在平淡、琐碎、繁忙的日常中,认真躬行着自己的生活逻辑:勤奋工作,踏实生活,让别人快乐,也让自己在为别人的服务中感受幸福。 东街,也是我踏上社会大学的地方。1965年我高中毕业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考上大学。在心情十分苦闷和百无聊赖的时候,一位同样未被录取的好友约我去在东街的民办服务站做零工。记得当时派工的老朱给我们的任务是为东街的竹器厂把毛竹从河里搬上来。毛竹是扎成竹排从安吉水路过来的,十分沉重。我和我的那位好友结伴,两个人才好不容易将一根根毛竹拖上岸。半天下来,劳累至极,人像一摊烂泥一样倒在地上。但这半天的体力活,使我开始真正明白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开始真正懂得那些穿旧布衣、吃粗杂粮的劳动人民工作的社会意义,从此对故乡那些体力劳动者更心生敬意。 离开故乡快三十年了。东街,我生于斯,长于斯的东街啊,你留给了我太多的回忆,从你这里,我开始了我曲折的人生之旅;从你这里,我看到了人间的真情;从你这里,我看到了人们对故乡的热爱;从你这里,我看到了源远流长的江南饮食文化……虽然旧时的东街现在已经旧貌换新颜,但在我、在杨仕庭先生那样的洛塘游子心中,最忆的依旧是旧时的东街。旧时东街的青石板路,悠悠地延伸到远处,一如我的乡愁,绵延悠长……</p> <p class="ql-block">“古镇斜桥旧景”視频</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古镇斜桥,名始何时?不详。由何得名?只是听说当地有一桥修斜而得名。老斜桥人都晓得的“曲人曲橹摇曲港,斜风斜雨过斜桥”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镇,虽小,不起眼,但历史悠久。镇于洛塘河北临水而建,故又有别名“洛溪”、“斜川”。“洛溪”起源唐朝,“斜川”元代有记载,到明代出现有“斜桥”地名,以上均有史料可查得。斜桥的火车站,建于清朝光绪年间(1909年),主体建筑仍保存至今。斜桥,在元末明初己为市镇,到清末民初,成盐官(海宁当时县城)城北重镇,水路、铁路相通,经济繁荣。外地人多因吃过斜桥榨菜而知晓海宁有个斜桥镇。</p><p class="ql-block">镇上的老建筑,古今中外样式均有。靠近火车站附近有座洋教堂。位于中街有座“显圣庵”(建于明未清初),这二处拆得早,但不记得是哪一年的事了。沿河清一色的水阁楼房,是在文革时期七二年拆光的,至今正好五十年。原做过保护的仅是米谷旧居,后来,政府出资维修保护了一些老房子,听说斜桥有点新起色了。</p><p class="ql-block">老底子斜桥街上,天不亮,各方茶馆、惦心店就开门了,当地人上茶馆、吃惦心,作信息交流。天亮后,街道两旁的南货店、布店、杂货店、药店、水作坊、书店、铜匠铁铺店等开门迎客。农民伯伯则将随身带来的农副产品往街道两旁的地上一摆,吆喝开卖。此时,青石板街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热闹极了。到晚上,书场、剧场、电影院、张和尚院内露天电影经常有演出表演。当时,镇上经济文化繁荣是有目共睹的。</p><p class="ql-block">十年前,老邻居国臣请我画个东环桥。我不会画画,只凭影像画了一下,乡亲见后都说像,又让我画西环桥,我小时走路到盐官看江潮时,才走过几回西环桥,影像淡,只知道桥很高。画过后,却在网上百度的桥图片中看到了自己画的桥。顿时,画老斜桥旧景的兴致被激起来了。后面又画了牛桥风景、酒厂门前、张和尚老屋的街前廊房等等,这些都是用铅笔画的。</p><p class="ql-block">今年六月始,我忽起念头学水墨国画,学二月后试着画了牛桥到东环桥旧景,接着又向东延伸画到紫气桥。今天完工了向西延伸画到中石桥。</p><p class="ql-block">停笔回望,觉得往西的旧景因影像不深,水阁楼房的失真处甚多。另,需说明一下,画面上屋前没有水阁楼的地方,有三处,牛桥往西,一是当年卫生院,二是碾米厂,三是显圣庵,这些旧景只画个大概样子。我原准备二十天完成的事,因画中改来改去总是不满意,直到现在仍不满意。今赶在年未的一天,草草结题,挂此请您指正,以便日后作修改。</p><p class="ql-block">思绪难泯忆斜桥,</p><p class="ql-block">笔拙恬淡写丹青。</p><p class="ql-block">塘河波涌回水沱,</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期未来。</p><p class="ql-block">写于壬寅年腊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