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武陵春.春晚》赏析

田峪菘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陵春•春晚》赏析</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李清照</div><br><br>作者介绍:</div><div> 李清照,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后人常常惊叹于她的才情,也感叹于她的身世。她的作品质量普遍较高。今天我们就来对其中一篇《武陵春·春晚》进行赏析。<br> 原文:<br> 武陵春·春晚<br>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br>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br> 译文:风停了,尘土有花的香气,枝头的花已经凋落殆尽。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我却懒得梳妆打扮。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说些什么,还没有开口,眼泪先流了下来。 听说双溪的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却害怕双溪上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这许多的忧愁。<br> 解读这首词,首先要了解它的写作时间和背景。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出自百度百科)可见,此时的“愁”已不是少女时期的思春,也不是婚后小别的离愁,而是感叹人生遭遇的悲苦。<br> 上片第一句写景:风停、尘香、花落。有读者可能会觉得尘香是不是写的不好,因为“香”表达了某种美好的情感。其实不然,因为“尘香”是因为花落在了尘土里,所以“尘香”是为了引出“花落”,而“花落”既沿袭了古人伤春的文学传统,这里有多了一层意思,即词人感慨自己人生的遭遇。上片第二句则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场景:太阳已经升高,词人却懒得梳洗打扮。词中并未提及原因,但我们结合词人的经历可以知道:最爱的丈夫已经去世,自己梳洗打扮的再漂亮又有谁看呢。第三四句则描写词人在感叹物是人非的时候,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此时,上片结束,看似已经把对愁绪的描写推向高潮,其实不然,这只是告一段落。<br> 下片第一句,作者的语气陡然一转,变得轻快,描绘的景致也变得明丽,给人一种轻松和美好的感觉。是不是错觉或者不合理?当然不是,而是词人悲伤过度,想借游玩、泛舟排遣心中的情绪。正在读者期盼好的结局之时,最后两句却又把词的基调拉回到上片的节奏:词人的愁绪太多、太重,害怕双溪上的小舟载不动啊。最后两句历来被人传颂,因为创造性地赋予了抽象的“愁”以重量感。化虚为实,想象力着实惊人。而且“蚱蜢般的小舟”又与“载不动的离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前者也反衬出后者的“多”。<br>也拟泛行舟<br> 古人云:文似看山喜不平。这首词就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上片的“尘香”、“倦梳头”给人造成了一定的“误解”或故意设置疑问,经过我们的分析,正确的解释被呈现出来。从上片某句“欲语泪先流”的悲伤,到下片首句“双溪春尚好”的短暂轻盈,再到末句“载不动许多愁”的无尽愁绪,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既巧妙地写出了女词人微妙的心理变化,又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和感同身受的哀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