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暑假期间就从智学网上下发的成绩进行了分班统计和整体分析,分班统计就是在校内做个比较,整体分析就是看看全校学生在城口县的整个情况,2023届全县是3412名学生,按照目前的升学比例50%计算,进入全县1700名以前的有升学希望,而我校在1700名以前的只有162人,我校本年级学生512人,按50%计算应该是256人,足足的差了94人。对比今年605个考生(实际参考588人,17个控辍保学)录取308人,比例为50.9%,而且还有17个零分,去年是602人,录取296,比例为49.2%,各个学科在全县二类学校(乡镇中学)做比较,语文、政治是第六名,物理、历史是第5名,数学、英语是第4名。才结业的生物第4名,地理第5名,也没有一点优势,前三名的学科都没有了,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分班的问题,是生源的问题,是控辍保学人数多的问题等,虽然我们有困难,但我们上涨的空间大。</p><p class="ql-block"> 提出几点提质的做法或者想法,与大家共勉,不妥之处请见谅</p><p class="ql-block">一、研究课堂管理</p><p class="ql-block"> 杜绝只教书不育人,理直气壮的管课堂纪律,管行为习惯,管上课打瞌睡,管坐姿不端正,管对人不礼貌;从上课的起立到坐下都是管理,比如可以让作业按时完成了的先坐下,可以让背诵了古诗、听写对单词的先坐下,也可以检测后按照成绩档次坐下,总之,根据你的需要,你需要表扬的人,你需要强调的事组织好课堂,管理好课堂。不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都要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对一的交流谈心,不光是批评以警醒,而是鼓励以力量,建议以帮助或者聆听以倾诉。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家庭情况(留守、隔代、单亲、组合、离异、孤儿、残疾)曾经给一个老师对话,教三年了,学生都没有认识完,怎么谈得上了解学生,怎么谈得上教学相长,怎么谈得上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怎么谈得上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受到你的不离不弃和严格要求,成绩差点教会他尊重他人,帮助他纠正确缺点,学生肯定会尊重你,佩服你,服从你。</p><p class="ql-block">二、研究课堂教学</p><p class="ql-block"> 课堂中要看学生的收获,学生是否能将知识转化为得分的能力,现在的考试,与其说是应试,不如说是检验学生的答题能力,注重对学生答题的训练,向规范要分。比如,各个学科的格式不一样,数学“原式=”,物理“公式、单位”,化学的方程式、政治的观点表述,历史要点陈述等。杜绝浅表性学习,最简单的知识,不加思索的回答,不是脱口而出就是信口雌黄甚至是乱七八糟。所以,建议大家一定注意作业设计和批改,课堂上留一定的时间面批面改,我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学生有时间做作业,老师有时间改作业,同时避免抄作业,也就是让知识过手,才能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得分的能力。课后作业偶尔还是应该有批改评语,提醒,鼓励,鞭策,每天的课前适当点评,如:XXX思路清晰,独具一格;XXX字迹工整,赏心悦目;XXX格式凌乱,敷衍了事;XXX过程明晰,一目了然。花几分钟时间点评,为优秀者点赞,为进步者加油,为需改进者警醒,鼓舞士气,弘扬正能量。当然,每节课都这样,也不现实,一学期总要搞几次,从真实作业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三、研究中考考题</p><p class="ql-block"> 最简单的研究中考考题就是老师自己做中考考题,从做题中明白考题类型,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论述题、作图题、按原文填空、阅读题……各有几道,每个题各有几分,哪些题是常识题,送分题,哪些题有难度,哪些学生可以放弃。如果更细致的分析,还可以作双向序目表的统计,对比近三年的中考题,你也就可以预测明年中考的大概方向了。去年的支教教师肖春玲老师做了26套中考题,训练了自己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同时也树立了威信,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信任是提质的最好手段,也是最佳方式。</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我们好像感受到一年不如一年,一届不如一届,的的确确差生多了,控辍保学的对象多了,但在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中,不能闯歧视差生的红线,要守住一个都不少的底线。让我们注重过程,注重过程育人,静待花开。相信,明年后有好的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