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东区窑址考察

龙泉青瓷·抱器轩

<p class="ql-block">远山含黛带月归,天青烟雨等君来</p><p class="ql-block">——龙泉青瓷学社九月活动记实</p><p class="ql-block">龙泉青瓷学社 雷国强(整理)</p><p class="ql-block">一、 背景:龙泉东区青瓷古窑遗址</p><p class="ql-block">龙泉东区青瓷古窑址是相对与南部大窑、溪口、金村一带而言,分布于东区的元明时期的青瓷古窑遗址群落。为配合浙西南最大的水利工程紧水滩水电站的建设工作的需要,1979年至1983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共同组成紧水滩工程地下文物考古队,分组、分区地对水库淹没区内的古窑遗址进行调查、发掘。这一区域称龙泉窑青瓷东区遗址,主要挖掘考古过的代表性窑址有山头窑、大白岸、安仁口、安福、上严儿村和源口林场等地窑址。该区域主要的考古成果汇集发布在由文物出版社于2005年由出版的《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一书中。龙泉东区的考古发掘表明,东区的产品质量略次于南区,主要的生产时间为元末到明代中期。</p><p class="ql-block">龙泉东区紧水滩水库的发掘工作,对于中国陶瓷考古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81年,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在杭州召开,龙泉青瓷东区古窑址第一次成为全国性学术研究大会的主题之一。在大会上,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紧水滩水库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一个新兴学科分支——古陶瓷窑址考古大规模崛起的标志”。龙泉窑东区的青瓷历史与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器型的多样性及其装饰纹样的文化的多元性之上。该区域的青瓷产品,主要是元代面向东南亚与中东地区的外销日用瓷,主要的装饰工艺有划、印、贴、堆塑、镂空、点彩等。</p><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18日,龙泉青瓷学社9月份青瓷雅集在龙泉市道太乡源口村“天青等烟雨”民宿举行。这次雅集的主题是:人间烟火——龙泉窑东区窑口探秘,主要任务是考察龙泉东区青瓷古窑址和交流元明时期龙泉青瓷研究心得与体会。本次雅集与研究交流活动由社员“天青等烟雨”民宿女主人戴方芳女士主持。参加这次雅集交流活动的社员有:叶碧泉、戴方芳、虞凡丁、吴子敬、李百周、王志伟、雷国强、李震、梧桐、胡标、项宏金、石宗华、季海琴、章王美,此外李震老师的四位学生范妙捷、朱昊琦、季子龙、郑世龙也全程参与了交流学习活动。社员季云福先生因故没有参加,但向本次雅集提交了《龙泉东区青瓷故窑址考古》背景与主要成果介绍文章,并且还在通过微信发送了介绍他的龙泉窑东区青瓷标本收藏以及研究心得。</p><p class="ql-block">二、考察:古窑遗址秘境探瓷</p><p class="ql-block">“天青等烟雨”是一家在龙泉当地颇具影响力与知名度的打卡“网红”民宿,位于龙泉东区道太乡紧水滩水库浙江省省级渔业休闲基地源口村,是社员戴方芳女士于2018年自北京回故乡龙泉投资开发的一家青瓷文化主题民宿。民宿依瓯江源口古码头而建,是一幢面对广阔江面景致的具有古典中国风格雅韵的现代框架型结构建筑。&nbsp;</p><p class="ql-block">下午2时左右,来自龙泉本地与杭州、上海、金华等外地的十四位社员以及随行人员近20余人齐聚于“天青等烟雨”民宿。热情好客的民宿女主人,这次雅集的召集人戴方芳女士还特地为本次活动制作了一面“青瓷学社”的旗帜。社长叶碧泉先生在出发前向大家交待了乘船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以及登岸考察古窑遗址时应该遵守的相关规则,特别强调大家要尊重与保护窑址上的文物不要拣取带走一片残瓷标本的要求。</p><p class="ql-block">在下午2点30,我们登上一条游船向本次考察的目的地,一处因水库库水浸没自然冲刷而裸露出的元代龙泉青瓷古窑遗址秘境出发。这座古窑遗址位于源口古码头的下游,我们乘船沿江而下行船约45分钟,一路江水澄碧,青山相迎,风光景色秀美。或许因受困已持续将近3年之久的“新冠”疫情而不能出行的原故,我们在心中聚集了许多向往自然怀抱的期待,或许更是紧水滩水库瓯江两岸的绝美的自然山水美色激活唤醒了我们心中沉静已久的童心,大家兴致很高,一路欢笑,一路不停地拍照。</p><p class="ql-block">3点15分左右,我们在库区瓯江左岸的一处裸露于地表的元代无名青瓷窑址靠岸。大家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登岸,随团考察的大国工匠李震老师的几个学生,首先将代表青瓷学社这一次“人间烟火——龙泉东区古代青瓷窑遗址探秘”主题活动的旗帜插上山顶。大家登岸后,三三两两,分头考察,一边展示发现的标本,一边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与讨论。几位美女社员则没有忘记爱美的天性,到处寻找拍摄的美景的角度,拍摄各种姿态造型的照片,好让自己的倩影融入这青山碧水美景之中,同时也将这成片的裸露在脚下的古瓷标本与自己的芳影一道拍入照片,记录这一次与古瓷窑遗址秘境亲密接触的特殊体验情感。</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处典型的元代龙泉青瓷古窑遗址。因今年遇到60余年未见的干旱,所以水库蓄水线下降了十几米,这一处浸没在水下的古窑遗址的上半截才得以重见天日,迎来了我们这拨青瓷研究的秘境探访者。根据我们的目测,已裸露在水面之上的窑址长度大约有30余米,而依据当前的水位,估计还有近三十至四十米长的龙窑浸没在水库水面之下,所以这座元代的龙泉青瓷古龙窑总长度大概在60到70米左右。根据散露在地表的青瓷瓷片所显示的器型标本与纹饰风格特征判断,这座龙窑当属元代龙泉窑安福窑系的一条青瓷龙窑遗址,主要以生产烧制日用青瓷碗、盘、盏以及元代流行的把杯为主。</p><p class="ql-block">三、授印:青瓷学社第一枚青瓷印玺</p><p class="ql-block">返回驻地“天青等烟雨”民宿,时间已近下午四点半,我们在此举行龙泉青瓷学社印玺的捐赠仪式。本社首枚“青瓷学社”印玺,由龙泉市知名的青瓷治印篆刻家、龙泉青瓷宝剑文化研究院院长余建平先生操刀篆刻并烧制。捐赠仪式由本次雅集召集人戴方芳女士主持,“青瓷学社”社长叶碧泉先生代表学社全体社员从青瓷篆刻家余建平先生手中接过他为本社精心篆刻的首枚印玺。到会的全体社员以热烈的掌声对余先生表达了真诚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余院长介绍了他的治印与青瓷印章的烧成经过。青瓷印章首先是在经特殊工艺处理过的印坯素胎之上落刀治印,经施釉后再入窑烧制而成。因为印体是厚实的瓷坯,所以要烧透成瓷,对瓷坯的成型与烧成的技术要求特别高。青瓷印章的烧成率很低,大约十个印坯才能烧成一二个较为满意的作品。叶社长在答谢余建平先生的讲话中说:“青瓷学社是一个以研究龙泉青瓷历史与弘扬青瓷艺术为己任,由龙泉青瓷收藏研究资深专家和知名青瓷制作工艺家组成的民间社团。本社的第一枚社团印玺由龙泉本土的篆刻名家篆刻,再用青瓷烧制的工艺来烧成,所以具有特别的纪念与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四、交流:鉴赏龙泉东区元明时期的青瓷经典作品与残件标本</p><p class="ql-block">交流鉴赏各位社员所带来的龙泉东区元明时期的青瓷经典作品与残件标本。这一时期东区龙泉窑青瓷主要为满足对外贸易的需要,所以在工艺制作之上一改南宋细腻典雅的风格,而转向粗放便捷追求产量的方向发展。其装饰工艺创新也向方便制作的方面展开,主要有贴花、印花以及点彩等。贴花是将印模压印成型的纹样粘贴在素胎之上的一种装饰工艺。贴花分施釉和露胎两种。局部无釉露胎是元代龙泉青瓷的装饰工艺创新,多在碗、盘、洗等器物的内心贴饰的双鱼、小兔、荔枝、飞龙等寓意吉祥的纹饰。这些装饰器物之上不施釉,所以烧成后,碧绿的器皿底心凸起,因露胎而显红褐色,非常醒目,别具风格。点彩是用含铁量较高的釉料在青瓷釉面上随意点染,经高温烧成带有褐色斑点的器物。这种青瓷装饰风格被日本人称作“飞青”,深受日本人的喜欢。印花工艺是将刻有纹饰图样用戳印的方式印在尚未干透的胎体之上。这样过印纹早期比较简单,以后渐显繁复复杂。常见印花纹饰有折枝花、荔枝、莲花、牡丹、莲蓬、桃、龟、鱼、兔、鸟雀、八卦、云鹤、云龙、云凤、月影梅、秋葵、灵芝、牵牛花、松竹梅等。而八吉祥、八仙、四如意、银锭、杂宝、山水等有中华传统文化寓意主题纹样是这一时期的新品种。元明时期龙泉东区所出产的青瓷还出现大量的带有文字的器物,如“张”“天”“福”“寿”“大吉”“金玉满堂”以及元早期一度曾流行的“八思巴文”等。</p> <p class="ql-block">五、研究:关于龙泉东区青瓷窑业的历史、产品、工艺以及艺术品质的讨论</p><p class="ql-block">戴方芳:我首先欢迎各位朋友拨冗来到“天青等烟雨”做客,很高兴本人有机会作为本次龙泉青瓷学社“龙泉东区——人间烟火”青瓷雅集活动的招集人。我们为了筹备这次活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也要感谢叶社长的关心与指导。鉴于本次雅集的时间较短,所以我们只能就近安排龙泉东区一个青瓷古窑址考察。</p><p class="ql-block">通过考察和刚才欣赏各位朋友带来的标本,使我了解了龙泉东区古窑址以及其产品的特点与特征,收获很大。龙泉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地之一,其中我们东区就是元代龙泉青瓷出口海外产品的主要烧造基地。我个人认为龙泉东区的青瓷早在元代时期就已经成为中国青瓷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希望大家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龙泉东区青瓷收藏、研究、鉴赏的心得与体会。</p><p class="ql-block">叶碧泉: 我同意戴方芳刚才提出的关于龙泉东区窑口是出口海外贸易青瓷产品的主要基地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学术界的认知与考古挖掘得到证实。我得益于对龙泉青瓷的热爱并与之朝夕相处,曾经研究过日本、东南亚以及中东地区的许多博物馆陈列展出的龙泉青瓷收藏品及岀土龙泉青瓷标本。上述地区有一定量的龙泉东区元明时期的青瓷作品发现,反而国内少见,事实充分说明了当时生产于龙泉东区的青瓷主要是岀口贸易。我通过了解与当地专家交流以及阅读相关的青瓷研究的成果时,发现海外的元明时期的龙泉青瓷收藏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在元明时期出口到中东地区的龙泉青瓷最初是供给当地上层贵族使用,最具代表性的是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的元明时期龙泉青瓷精品珍藏。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件英国博物馆收藏的由龙泉东区窑口烧制的明代龙泉青瓷杯——著名的沃伦杯。这件青瓷杯周身饰以银饰,银之重量超过杯的重量,足见其珍爱程度! 当时在中东地区的上层社会与贵族之所以热衷于使用龙泉青瓷,据传是源于他们相信龙泉青瓷有解毒之神效,上行下效,渐渐地漫延至平民百姓以及影响到欧洲人对龙泉青瓷的迷恋,随之东区窑口产量日益扩大。其次,从产品的纹饰也可以看出,当时出口海外的青瓷产品显然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订单,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与文化习俗的需要进行生产的。如出口东南亚地区的产品的纹饰内容显然就有儒、释、道的文化特色,而于中东地区发现的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的纹饰就具有伊斯兰文化特征。再次,就是东区产品其数量之庞大,纹饰图案之丰富,文化之多元性,令人无法想象,叹为观止,具体我就不展开了。</p><p class="ql-block">梧桐:刚才看了大家带来的标本,非常震撼,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戏曲题材的故事碗。该碗呈纯正梅子青釉,器型端庄,做工精良,最出彩的是碗内壁按《增广贤文》中诗句“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每一句都刻一幅画,人物、花卉、水草的刻画地栩栩如生,是一件代表明代的龙泉东区窑口制作的青瓷精品。刚才大家都谈到东区窑口受外销影响很大,我认为内销也是一个不应该忽视的重要因素。元明时期的龙泉窑,少了官窑“制样须索”的束缚,在创作上更加自由奔放,结合了佛教、道教、元戏曲、东南亚与中东等海外的文化元素,品种层出不穷,可以说它的装饰手法不会输给任何其它区域的龙泉窑。东区窑口应该是龙泉窑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p><p class="ql-block">项宏金:有这么一群爱好青瓷的同仁们,今天相聚在“天青等烟雨”,对龙泉东区青瓷窑口作一次专题的研讨,我认为这样的活动很好。虽然这是我们是民间青瓷爱好者自发的研究青瓷历史文化的雅集,但是它的意义与价值很大。根据我收藏与研究龙泉青瓷20多年来的观察,发现在国内出土的龙泉宋元青瓷当中,很少见到龙泉东区风格的青瓷产品。这一现象一直引起我的思考,结合刚才大家的讨论,我赞同大家认为龙泉东区窑场是元明时期烧制海外出口贸易青瓷窑口的观点。前几天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则关于福建圣杯岛海域沉船的水下考古发现的新闻报道。根据报道中的画面图片,我判断这艘沉船中的青瓷产品应该都是出自于我们龙泉窑的东区元代的瓷器。这证明龙泉东区就是当时龙泉出口东南亚地区的海外贸易青瓷的主产区之一。从我平时对东区窑址的青瓷标本研究分析来判断,这一地区的窑业发展可以追溯到北宋与南宋,而元明时期应该是它的鼎盛时期,所以该地区的青瓷窑址历史较为复杂。我今天带来的这些龙泉东区青瓷纹样标本,说明了元代的龙泉青瓷的产品类型的丰富性与文化的多样性比较显著。我们从具体的器物的品质来看虽然工艺制作相对南宋时期的青瓷产品而言表现的比较粗犷与粗放,但它的器物装饰纹样都很精美。根据判断可能当时的市场需求量很大,所以供不应求,从而也导致了出现了一些以增加窑位空间利用率的创新工艺,比如说露胎叠烧。还有以提高效率的模印纹饰工艺,这些技艺都是为了增加产量。证明元代跟我们当今这个时代有点相似,追求的是产品的数量与产值,而忽视了产品的品质追求。</p><p class="ql-block">季海琴:记得《小王子》这本书中的一句话:生活需要仪式感,所谓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生活本身就摆在那里,它呈现出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感谢青瓷学社成立七个月,感谢社长把我们召唤在一起,特别感谢方芳为本次活动的用心筹备和付出,提供“天青等烟雨”如此美妙的地方让我们学习和享受。通过本次寻访古窑址和东区窑口的古瓷片学习和交流,让我感受到当时龙泉东区青瓷窑业的鼎盛,器型品种的丰富,纹饰经典精美。从原始陶器到青瓷诞生,古人都是为了改善生活方式和品质,为了满足不同的生活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禀赋,常年累月的积累,古人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技术就产生了:罐、碗、盘、盏、杯、碟、洗、盂、勺等生活用具。龙泉东部生产的元明时期青瓷产品大都是民间生活用具。我个人认为东区青瓷窑口的这些瓷器,展现了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我认为这就真正意义上的人间窑火。</p><p class="ql-block">李百周:今日参观源口窑址,印象深刻。这里的胎体较厚,釉虽然薄,但遮盖力也很强,湖边观察到的残片,依然能感受到岁月打磨出的玉质感。总体感觉厚重,偏实用性,应该不属于雅玩或观赏器。前面过手学习的标本,刻花题材和内容尤其丰富,生活气息浓厚。前面几位青瓷专家说了,溪口窑在元代盛行,基本为民窑和外销瓷,产品多经海路出口,因此装饰花纹题材也为西域定制内容居多。有人认为源口为民窑所以研究价值不大。我的观点是时代变迁,瓷器的属性不变,要么实用,要么观赏,要么二者兼具。过去如此,今日也是如此。既有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龙泉青瓷要永葆青春,就需要不断从历史中吸取滋养余灵感。创新不会是空中阁楼,一定是在历史的积淀里才能绽放出新的花朵。</p><p class="ql-block">虞凡丁:这次我通过现场古窑址的实地考察,以及欣赏了各位收藏家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研究标本,还有刚才听了诸位老师专家的发言,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化?记得有位西方哲学家曾经说过文化就是人的文化符号,包括这些文化符号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我个人认为从这些标本之上所显示出来的元代龙泉窑东区青瓷纹饰就是当时的人在他们制作的青瓷之上留下的文化符号,对于研究元代的生活史以及海外的贸易史都很重要。我在这些元代无名工匠的纹饰作品中看到了东西方多元文化相融的多样性与可能性,还有当时经济繁荣的历史面貌。我想未来在龙泉各乡镇的古窑遗址保护及其文化策划工作中,要注重地域窑口的产品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如此这样就能使龙泉东区的古窑址的历史文化脉络更为清晰了,以方便龙泉青瓷行业的后来者的学习礼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震:对,我非常赞同虞老师的观点,实际上我们现在艺术家就缺少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所以在表现出来的作品之上的民族文化的自然形态就弱了一点,没有达到古代中国工艺品之上所表现出来的自信与包容。自从我的青瓷博物馆开放以来,很多人来参观交流学习。在我的青瓷博物馆中也收藏与展出不少出自龙泉东区的元明时期的作品与标本。我在与参观者交流时就会强调这些青瓷作品与标本所显示出的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比如在我的青瓷博物馆展示陈列的一个元代龙泉东区生产的外销出口青瓷碗,这个青瓷碗内壁用印花工艺印上二十四孝故事。我认为这就是当时的工匠通过青瓷产品输出中华文化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中国与海外虽然语言不通,但我相信彼此能读懂这些刻印在青瓷器物之上生动形象的故事画面。刚才许多老师谈了龙泉东区青瓷的纹饰文化,比如叶老师讲的他在海外的考察所见。我认为古代龙泉青瓷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的,功不可没。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儒、释、道思想,其中以儒家思想占居主导地位。这一点,在我们今天讨论的东区龙泉青瓷的纹饰的具体内容之上也可以得到清晰的证明。在我的青瓷博物馆的元明时期的青瓷收藏品与标本中,就可以看到许多刻印有“四维五常”“五伦八德”“忠、孝、仁、义、礼、智、信…….”等显示儒家思想主题的纹饰图案与文字内容。在具体的纹样方面除了“二十四孝”,还有孔子、谚回、高士隐居、渔樵耕读、八仙故事、戏曲画面等等,可以说内容丰富,画面形象生动。这些直观的图案画面,根本不需要用多余的语言介绍,而是让观赏与使用者通过形象情景的画面直接理解。就好像我们小时候看小人书一样,虽然不认识几个字,但一看图像就直接理解了意思。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输出,这是我们当代的艺人应该向古人学习与致敬之处。</p><p class="ql-block">王志伟:龙泉东区青瓷,从青瓷技艺角度看,我个人认为乏善可陈。因为文化没有高低贵贱,技艺则一定要讲高低,要向最高标准的作品学习。元明时期巨大的海外市场在牵引着它的发展,就技艺而言却走下坡路,可谓得之于市场,也失之于市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当年海外市场对龙泉青瓷有巨大的需求,所以做瓷的人不再专注于瓷器作品的本身,而专注其产品销售数量,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所以刚才大家所讨论的它的品质下降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出现,这是值得我们当下制瓷人思考的。</p><p class="ql-block">吴子敬:首先谢谢芳芳的热情招待,为我们本次青瓷学社的雅集提供这样优雅的环境与场所。今天很高兴和各位老师相聚在这里,考察、研究、学习龙泉东区的青瓷,我作为龙泉青瓷收藏的爱好者也来讲几点体会。</p><p class="ql-block">第一点体会,通过考察与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我认为龙泉东区青瓷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值得我们研究与关注。文化是灵魂,在我的收藏经历过程中,有文化底蕴的东西对我特别有吸引力。我在这里先讲一件我收藏的龙泉东区的佛教瓷像标本。这件龙泉青瓷的佛像做得真好,人物的造型,表现得都很到位,更令人称奇的他的(佛像)手上有一本书,只有手指那么大,但上面却刻了几行字,用放大镜可以看得很清晰内容。还有他身上的衣服上面都纹饰有仙鹤、乌龟。古代的器物与文化结合起来,那这里面的文化魅力就太厉害了。刚才我看了大家带来的龙泉东区的青瓷标本都有丰富多样的精美的纹饰,还有很多老师都共同指出东区龙泉青瓷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所以我觉的这里面有很多的故事可以挖掘,是一座文化资源的宝藏。</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想法,是关于东区龙泉青瓷工艺的创新与青年人的青瓷传承与发展。刚才李震和王志伟老师都讲了龙泉青瓷产业的发展问题,我认为很重要。我个人感觉龙泉年轻的手艺人要很好地向传统学习,向经典致敬。 青年人的成长要有更大的目标和更大的格局,一定要全面发展。当下有一种风气,年轻人跟市场走,专注于制作茶盏于执壶等小东西。我不反对年轻人做杯子或执壶等小作品,但我觉得年轻人应该有更高远的发展定位目标,挑战技术与自我的极限,应该创作更多样的作品,丰富当代的龙泉青瓷的艺术品市场。我非常赞同刚才王志伟老师讲的一句话:我相信只要你真心诚意地去做好你认为好的东西,或值得做的东西,这个时代绝对不会埋没真正好东西。</p><p class="ql-block">第三点思考,我建议我们东区的乡镇要联合起来,不仅做好古代龙窑遗址的保护工作,而且还要联合起来共同开发龙泉东区青瓷文化资源宝库,为当地的旅游事业的开发和振兴东区的乡村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文化资源支持。</p><p class="ql-block">最后一点想法,就是建议今后的青瓷大会,一定要把真正热爱龙泉青瓷历史文化的人组织起来,把致力于收藏研究龙泉青瓷的民间人士结合进来,要让懂龙泉青瓷的人和制作龙泉青瓷的人来说龙泉青瓷的文化,讲龙泉青瓷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弘扬龙泉青瓷的历史与艺术之美,才能让龙泉青瓷走进千家万户。这样的话,龙泉本土的人才能走出来,龙泉青瓷才能走出去,才能带动我们的产业发展。</p><p class="ql-block">胡标:东区龙泉青瓷从北宋开始,至元以及明中期发展到瓷业顶峰。就以安福窑乡为例,元代窑址就有五十多处。龙泉窑北宋以划花为主,多为篦纹,南宋以凸鼓的莲瓣纹和堆贴的双鱼纹较多,而东区元、明青瓷装饰多以印花、贴花工艺为主。纹饰图案丰富,形成一家的独特风格。我认为东区龙泉青瓷是龙泉青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组成部份,要重视加强研究与开发挖掘。</p><p class="ql-block">雷国强:龙泉窑创烧于五代,发展于北宋,鼎盛于南宋,广大于元与明早期,是中国青瓷艺术与文化的集大成者。明代人总结的宋代五大名瓷“汝、哥、官、钧、定”之哥窑,随着近年来的考古发掘的发现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宋代哥窑在龙泉已在学术与文博界达成基本的共识。“官、哥不分家。”这是也是古人对宋代官窑与哥窑关系的概括与总结,目前浙江省考古所与北京大学考古专家正在大窑区域展开探索性的考古挖掘,我们期待考古有新的发现,能证明与清晰龙泉窑与官窑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今天,大家相聚在“天青等烟雨”,交流对元明时期的龙泉东部窑口青瓷的研究体会与心得。以上大家对龙泉东区元明时期的青瓷的历史、工艺、纹饰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质作了交流与讨论,我在这里就不再展开。我和李震合作研究龙泉青瓷的历史与文化,我们早在十几年前就关注龙泉东区的青瓷的研究,下面是我们在近几年来发表的有关元明时期龙泉窑青瓷研究的部分文章的目录,供有兴趣的社友下载查阅,敬请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1、《托普卡帕皇宫珍藏元明时期龙泉青瓷鉴赏》(2011年第9期《文物鉴定与鉴赏》。)</p><p class="ql-block">2、《寻觅失落文明碎片---元代武义烧造龙泉青瓷窑口考察》(上、下2013年10-11期《东方收藏》)</p><p class="ql-block">3、《宋元时期散茶之饮与龙泉青瓷茶具鉴赏》(2014年9期</p><p class="ql-block">《东方收藏》)</p><p class="ql-block">4、《镶嵌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龙泉青瓷璀璨明珠---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珍藏元明时期龙泉青瓷精品赏析与研究》(上、下2015年6、7期《东方收藏》)</p><p class="ql-block">5、《元代龙泉青瓷香炉鉴赏与研究》(2015年8期《东方收藏》)</p><p class="ql-block">6、《元代龙泉青瓷香炉鉴赏与研究——韩国新安海出水的元代龙泉青瓷香炉鉴赏》(2015年9期《东方收藏》)。</p><p class="ql-block">7. 《元代龙泉青瓷香炉鉴赏与研究——元代龙泉青瓷香炉工艺特征》(2015年10期《东方收藏》)。</p><p class="ql-block">8、《韩国新安海沉船出水的元代龙泉青瓷茶具鉴赏与研究》(2019年5期《东方收藏》。)</p><p class="ql-block">龙泉东区主要位于龙泉东部紧水滩水库周边,窑址数量约有200多处,20世纪70-80年代为配合紧水滩水库建设而作过大规模的发掘,面貌相对比较清晰。这一窑址群落时代相对较晚,以元代晚期与明代为主,基本为外销瓷器。我先总结一下大家在讨论东区龙泉青瓷时所提出的主要观点:一、东区龙泉窑是元明时期生产海外贸易青瓷的基地,是海上丝、茶、瓷之路的重要源头;二、器型丰富,产品类型多样;三、纹饰精美,文化多元,内涵丰富;四、工艺精湛,具有创新性。</p><p class="ql-block">下面我谈几点关于如何保护东区元明时期龙泉古窑遗址及开发挖掘其青瓷标本的文化资源的看法与建议。</p><p class="ql-block">一、依托东区瓯江紧水滩水库周边众多的元明时期龙泉青瓷窑址和沉淀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环湖库区的古村落以及自然景观,设计开发以古窑址、古村落、古码头、自然山水景观游览为主题的旅游观光线路。</p><p class="ql-block">二、在加强古窑址保护的基础上,广泛征集失散于民间的东区青瓷纹样标本,整合国家政府与民间社会的资源,筹建龙泉东区元明青瓷纹饰标本历史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三、将龙泉东区元明时期青瓷历史文化研究列入地方政府的文化发展规划,出台加强该区域青瓷历史文化研究的专项政策,落实研究与成果出版经费,鼓励专家与民间收藏家积极开展该区域的青瓷历史文化研究与解读工作,定期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为当地的旅游事业的开发和振兴东区的乡村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文化资源支持。</p><p class="ql-block">2022.9.25&nbsp;</p>

青瓷

龙泉

东区

文化

窑址

元明

纹饰

标本

龙泉窑

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