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河南行(二)

明光

<p class="ql-block">清晨六点半,太阳从宇航东路升起,此行河南的第二天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将一切都裏上了金色的外衣,金光灿灿,美伦美奂。</p><p class="ql-block">世间的美有很多种,这种美是给人以温暖的美,是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美。</p> <p class="ql-block">先去排队做核酸。</p><p class="ql-block">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已由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所谓的常态化,就是在我们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能够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我的理解就是戴口罩,做检测,少流动,不聚集。</p><p class="ql-block">我们这几天每天要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核酸检测点。不然景区不接待,饭店不能进,连高速服务区上洗手间都不可以。</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出发去红旗渠。红旗渠距商丘390公里。</p><p class="ql-block">中午在曲沟服务区停留片刻。吃桶方便面还要发扬南京人的娱乐习惯,“饭前不掼蛋,等于没吃饭。”当然还有一句,“饭后不掼蛋,等于白吃饭。”</p> <p class="ql-block">下午1点半到达红旗渠。</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知道了红旗渠,今天终于来认识它了。</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市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山西浊漳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称之为“人工天河”。</p><p class="ql-block">红旗渠被周总理称为“新中国奇迹”,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总共只有60万人的林州县,前后就有30万人参与了红旗渠的修建。</p><p class="ql-block">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宽8米、高6米。干渠支渠分布林州市乡镇,总长1500公里。</p> <p class="ql-block">林州在河南、山西交界处,根据林州县志的记载,这个地方“十年九旱”,每一页上都充斥着“旱”、“大旱”、“连年干旱”等字样,缺水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朝时。</p><p class="ql-block">在一些碑文上还记载着曾经大旱导致饥荒的惨状:“十户人家只能活下来两三户。丈夫被迫卖掉妻子,昨天还是张家人,今天就成了李家的;父亲无奈舍弃儿子,父子各奔东西。有人吃人肉充饥,有人揭树皮果腹,以至于村庄里的树都没有树皮可吃了。”</p><p class="ql-block">还有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说1920年大年三十这天,林州桑耳庄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汉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了一担水。临到家时,儿媳妇却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而她最后默默地上吊自杀了。</p><p class="ql-block">“水就是命”,这是林州的真实写照,也是林州人的痛。</p> <p class="ql-block">五百多年里,也做了许多努力,解决缺水问题。</p><p class="ql-block">如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曾率众修了“太平渠”,明万历年间,林县县令谢思聪曾率众修了“谢公渠”,可都是只解决了部分村庄饮水问题,治标没有治本。整个县的耕地有98.5万亩,水浇地只有1.24万亩。</p><p class="ql-block">1957年起,又陆续建成了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然而水源依然十分有限,1959年,林州再次遭遇大旱。这次大旱令境内的四条河流断流,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见了底。</p><p class="ql-block">所以1960年2月,林州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开始修建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依靠当地民众自己的双手开凿出这样一条天河有多难勿需多言,当年没有什么资源条件,靠的就是信念。</p><p class="ql-block">很佩服当年的林州老百姓,他们是为了生存,求生的信念让他们做成了不可能实现的目标。</p><p class="ql-block">我们没能见识三皇五帝时的大禹治水,也未曾目睹战国时代李冰父子兴修都江堰为民造福,但是看到了这样一个近乎完全用人力建成的水利奇观,让我们觉得愚公移山也不再是神话了。</p> <p class="ql-block">1974年,新中国首次在联合国大会上播放影片,我们的领导人选择了纪录片《红旗渠》。</p><p class="ql-block">或许因为在当时没有什么比红旗渠更能代表那个时代的中国,也没有什么比红旗渠更能刻画当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是林州人民为自己而建的,给林州百姓带来的好处也是实实在在的。</p><p class="ql-block">红旗渠改善了林州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有了水源的浸润,林州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大为改善。</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青年洞是红旗渠旅游的核心景点,也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p><p class="ql-block">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p><p class="ql-block">青年洞修筑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它是红旗渠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  </p><p class="ql-block">红旗渠青年洞总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用了一年时间建成。洞名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山碑”两个字在青年洞的前面,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p><p class="ql-block">碑就是山,山就是碑。</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未红旗渠曾断过流,现在也是缺水状态。目前红旗渠还在提供灌溉用水,老百姓生活已用上了自来水。</p><p class="ql-block">但红旗渠仍然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和民族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红旗渠告知了我们,靠什么去创造未来。</p> <p class="ql-block">晚上入住林州阳明国际大酒店,这是红旗渠附近比较好的酒店,也便于明天前往太行大峡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