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记忆——孙海锋

浪遏飞舟

<p class="ql-block">文/孙海锋</p> <p class="ql-block">  怀念一座城,必是在那儿留下了魂,终将一生也不能忘却。</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那魂便穿越历史,铁马冰河,倾力嘶杀。又沿着茫茫古道,漫漫黄沙,一路西行。尽赏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之美景。倾听羌笛恩怨、驼铃声声之空旷。夜光杯饮葡萄酒,琵琶声催马上急,壮士出川志千里,醉卧沙场几人回?</p><p class="ql-block"> 那魄最终幻化如天马行空,俯瞰祁连山脉,绵延千里,日光普照,雪水滋润,千年流淌,最终成就了这沃野千里的大粮仓、大美景、大历史的大河西。 </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无比怀念的河西走廊,这就是我无比牵绊的历史文化名城——武威 </p> <p class="ql-block">甘肃省武威市,一个地级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也许您很陌生,但一提到凉州城,您肯定会自然而然的吟诵起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凉州词》来。一首首《凉州词》,无不显现出边塞诗人们的豪迈和气势。这一批批胸怀天下、矫勇善战的边塞诗人,创作出一首首荡气回肠、悲壮豪放的边塞诗,在唐诗里享有不可或缺的位置。</p><p class="ql-block">读王维的《使至塞上》,你的眼前便会浮现出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画面。读岑参,就必然绕不开“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诗篇来。读王瀚,又怎能不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折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 高适</span>《武威同诸公过杨七三人》有云:“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等。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似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意,倒是高适诗词中少有的另一种风格,但其中的“穷巷在乔木,深宅垂古藤”却反应了当时的凉州古城庭院幽深,古朴典雅的真实情况。</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李益,地地道道的武威人,一生为官,官至礼部尚书,其所作《边思》云:“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祗将诗思入凉州”。</p><p class="ql-block">这一首首关于凉州城的诗词,无不描写出古凉州的壮美和繁荣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武威还有另一个你很熟悉的标志,它就是来自雷台汉墓的铜奔马,其姿态体现了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一出土,就惊动了全世界,被郭沫若老先生慧眼识珠,视为国宝。你看这天马昂首扬尾,头微左顾,三足腾空,一跃千里,直上云霄,右后足踏一飞鸟,鸟似燕、又似云雀,故又称马踏飞燕、或称马超云雀。它来自于武威市的雷台汉墓里,作为中国国家旅游标志,其原物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天马大概就是据此而命名的吧。</p> <p class="ql-block">的确,这里就是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名城,西汉著名的河西四郡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汉武帝为彰显其武功君威,由此命名的古城武威。如张大汉之臂掖的“张掖”;为犒劳三军,御赐美酒,入泉而饮的酒泉;又如盛大辉煌的敦煌一样,都是西汉盛世的历史见证者,这四地,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必经之地,为中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武威,正是这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岁月更迭,一晃而过,一眨眼,我已经离开武威城三十年了,这三十年来,总是忙于生计,奔波于市井人间,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柴米油盐、诊病省疾的琐碎日子里,很少有时间能够想起在古城凉州的青春岁月,那些关于青春的记忆,也许已遥远的有些模糊,偶尔像流星一样在脑海里一划而过,岁月的痕迹却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荡然无存,倒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曾经到过的场所,那些曾经经历过的人和事,总会时不时的从眼前浮现出来,从耳边回响起来,从梦境中隐隐走来。犹如一个发黄发皱的相册,里边镶嵌着许许多多的关于一座城,一座山,一条河,一种方言,一个个美食,一个学校和一个个传奇故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然而记忆又时常会被不经意间提起,会变得特别清晰,有时候会在我的脑海里交织在一起,我的思绪便在古凉州与现代化都市武威城之间徘徊。</span></p><p class="ql-block">啊,我记忆中的凉州城、海藏寺、钟鼓楼、雷台汉墓,传说中的红军杨,还有那清澈见底的杨家坝河,别来无恙啊!</p> <p class="ql-block">时光倒流在一九八八年,一个懵懂的少年,满怀习医求学、治病救人的豪情,从古城西安出发,告别了家人,在年迈父亲的目送下,依然踏上了西去的143次列车,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来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古城——武威市,望着窗外绵延不绝的祁连山脉,听着从未听到过的方言,我第一次感到了平生从未有过的陌生。</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无论是语言沟通,饮食习惯,对于一个初到此地的外地人,特别是一个涉世未深的毛头小伙来说,无疑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一个人孤独的坐在教室里,周围同学的话语他只能似懂非懂的听上个一句两句,嗯嗯啊啊的和同学们吃力的交流着。</p><p class="ql-block">之后的日子,便顺畅多了,他慢慢的听懂了武威话,明白了武威话里的几个特点,譬如凡是韵母是ai的字,大部分都读作o,如白字,就读作bo,韵母是ei的字就读作e,如黑就读作he,还有一些词语也是我先前拎不清的,如“扽”,一次我在骨科见习,老师正在为一患者复位,老师让我帮忙,他说:“你扽”,我不知道这个“扽”是拉还是推,一时不知道如何用力,为难之际,索性不拉也不推,由老师一个人推拉复位,后才悟得这是拉的意思要多一些,更有甚者是医生检查患者时会说:“你bo(白)肚子”睡,我就奇怪,我不知道这个患者会如何躺下去,结果看到的竟是,他不慌不忙的平躺在床上,哈哈,我真的懵了,像这样的词语很多,比如家里的大门会叫做gai(街门),“了咔”就是看一看的意思,特别是那些代词,语气助特点词,如“干就么”(可不是咋的),伽们(他们)等,武威话还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词后面都离不开子,如孩子叫做娃子,丫头子,傻子叫苕(shao)子等等。数不胜数,没有个三年五年的功夫,你是弄不清楚的。</p> <p class="ql-block">武威地区卫生学校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早已并入武威职业技术学院,无论校名的存在于否,那个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基地应该还在,那些年轻的老师应该退休了吧,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师他们是否还健在,无论如何,我也要向他们致敬,因为他们是我医学生时代的启智者,譬如说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王海茹老师,当时已是七十高龄,为我们讲的是《中国医学史》、《黄帝内经》,他讲课从来不坐凳子,不喝一口水,两个小时的大堂课,侃侃而谈,得心应手,背诵起中医经典条文来,一气呵成,听得同学们一个个都心生敬意。他是武威地区解放前自学中医成才的代表人物,中医功底扎实,造诣很深,医德高尚,听说他年轻时为患者治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于他的传奇故事有很多,曾</span>经有过在大街上席地而坐,为患者诊病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讲授《伤寒论》的张铭山老师,条理清楚,用药精准,把《伤寒论》三百多条条文逐条解析,为我们打下了深后的经典基础。在临床上,他善用小柴胡汤,我们喜欢称他为“张柴胡”老师。讲《金匮要略》的席兴贤老师,善用“逍遥散”,我们喜欢称其为“席逍遥”老师,他为人朴实无华,对待患者犹如亲人,也深受患者的爱戴。席老师的父亲席梁丞,是解放初期的甘肃名医,席老师姊妹几个深受他父亲的影响,分别在武威兰州、张掖等地治病为医,席老的名方“小儿健脾汤”在临床上屡用屡效,我们受益匪浅。《温病学》老师杨巽隆,在温病方面造诣很深,是他为我破解了温病临床当中的寒热转化,寒中加热,热中有寒的矛盾。</p><p class="ql-block">还有哪些未曾代课的老师们,如老校长杨简青老师,写得一手好字,曾赠我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条幅,至今我还保存着。教导主任张老师,快人快语,一声哨子吹响,便能让整个沸腾的会场立即鸦雀无声。老校长刘学仁老师,带一副眼镜,总是面带微笑,语声柔和。微胖的身体,让人觉得很亲切。记忆深刻的王志诚校长,表情严肃,也戴一副眼镜,但他学识渊博,一口上海普通话,才思敏捷,讲话铿锵有力。是他,为我们选择了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院校四版本科教材。为我日后参加中医专科自学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的班主任老师张天威,当时长我们十岁左右,是老山前线的一名退伍老兵,精干老练,也写得一手好字,估计已经退休在家了。</p> <p class="ql-block">卫校里最快乐的事要数每天的吃饭那些事了,你看那放学铃声一响,同学们好像三天没吃饭似的,潮水般向饭堂涌去。那时候的学生食堂很简陋,没有大饭厅,只有一个一平米大小的窗口,学生们一个个使尽浑身力气,将手持饭盒的胳膊从窗口众多的“身躯”缝隙挤进去,菜票当然放在饭盒里,厨师师傅不认人,只认菜票,因为那几样菜的价钱都是固定的,炒洋芋丝三角,酸辣白菜三角,炒豆芽三角,麻婆豆腐就贵了点,四角,还有葱爆豆腐。凡带肉的菜更贵了,六角一份,如排骨豆腐,辣子炒肉丝,等等,六角的菜我不是很熟悉,三角的菜我几乎是天天吃,今天中午酸辣土豆丝,下午便是炒豆芽,明天中午茄子炒辣子,明下午必是酸辣白菜。时间长了,厨师师傅已经习惯了我的“菜谱”,把饭盒里的菜票一收,很快便一声不吭地把三毛钱的菜,准确无误的递在我手里。得了菜,我身子往后一拱,便从众多紧挨着的人群中挤脱出来。</p><p class="ql-block">同宿舍的同学一起走着,相互评论者今天菜的看相,若迎面迎来几个“熟”同学,打到肉菜的小伙子就该倒霉了,眼见对面同学和他嘻说着,手里的筷子却早已伸到这个有肉菜同学的饭盒里,神速的将饭菜里为数不多的肉块夹进自己的饭盒里。引得大家大笑起来,“失了肉”的同学也会补上一句骂人的话,赶紧一溜烟跑进自己的宿舍,生怕再碰上个“打劫”的二杆子同学。</p> <p class="ql-block">学医是件异常枯燥乏味的差事。学中医更是要背诵大量的经典条文,汤头歌诀之类的。所以,背功一定要强,我的背诵除了在学校的操场之外,更多的便是在杨家坝河滩哪儿了,每到下午,放了学,便匆匆拿书,从我住的六叔家的家属院出发,约莫十分钟的功夫,便来到杨家坝河滩,那时的杨家坝河,常年流淌着一股清澈的河水,据说这是从祁连山上流下的融化了的雪水,冬天的时候,结了冰,河水从冰底下汩汩流淌,水位并不算太高,到了夏季,水位猛增,我们就不敢下到河滩去了,只是在岸边来回徘徊着,看着冰凉河水清澈见底,哗哗的流向远方,河岸两边,都是些民房,并没有多少绿化。基本都是以黄色为主基调的颜色。</p><p class="ql-block">为了缓解学习紧张度,活跃校园气氛,我们学生会还经常举办一些书法大赛,成立“芳草”文学社,同学们的业余爱好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同时,举办各种演讲比赛,有时也会邀请有兴趣的其他班级的同学参加。记得我有一次演讲的题目叫《论中国的第三次鸦片战争》,搏得众多师生的好评。同时,各种篮球赛,羽毛球、乒乓球兴趣小组也此起彼伏,好一派青春活力的校园生活。一九九〇年春夏之交,闻听武威卫校九二中医班主办的《芳草》校园文学期刊创刊,不胜欣喜,遂作此诗以贺之:</p><p class="ql-block"> 贺《芳草》创刊</p><p class="ql-block"> 1990年春 • 凉州</p><p class="ql-block">春意未消夏竟来,喜得芳草书胸怀。</p><p class="ql-block">写尽心中无限事,读罢犹觉意徊徘;</p><p class="ql-block">敢笑少年多梦幻,人生何时展雄才;</p><p class="ql-block">纵使前路多险阻,终见芳草遍地开。</p> <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真快,一九九〇年冬,我们在卫校的理论学习即将结束,这是大家最后一天上课了,当班主任老师宣布了各位同学的实习医院,走出教室时,同学们都难抑激动之情,相拥而泣。昨日的美好时光,一转眼就结束了,明天向何处去,他们茫然。他们们本来就来自天南海北,今日分别,又要天各一方,终生难再相聚,他们愕然,于是,在一片哭泣声中,我大步走上讲台,拿起粉笔,毅然在黑板上写下了这首《敬别中西》。</p><p class="ql-block"> 敬 别 中 西</p><p class="ql-block"> 1990年冬 • 凉州</p><p class="ql-block">寒冬时节梅自香,车鸣催我上古浪。</p><p class="ql-block">离别何必话愁绪,应喜明日有良方。</p><p class="ql-block"> 诗中的古浪,就是指卫校指定的实习医院,在古浪县大靖镇。从那天以后,我们至今再也没有相见过,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已容颜沧桑,青春不再,也该见见了,老同学们,你们都好吗?</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厚重的城市,一座多彩多姿的城市,一座腾飞的城市。一座历史与现实时空对话的城市,一座古代辉煌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这是我当时所作的《赞凉州》:</p><p class="ql-block"> 赞 凉 州</p><p class="ql-block"> 1991年夏 •凉州</p><p class="ql-block">凉州自古才人州,文物荟萃历史悠。</p><p class="ql-block">大云晓钟催远梦,鼓楼夕影照千秋;</p><p class="ql-block">奔马凌空览万世,夫子文庙古魂幽;</p><p class="ql-block">更是令人欣喜处,西凉花雨越神州。</p><p class="ql-block">注:西凉花雨是武威市当时的两个啤酒🍺 商标。</p> <p class="ql-block">到了武威,你若不去雷台看看,当然是件非常遗憾的事。雷台汉墓,约建于东汉晚期,因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闻名。汉墓为大型砖石墓葬,三座墓葬均建于夯土筑成的土台(雷台)下。</p><p class="ql-block">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为前凉(301年─375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因在10米高的夯土堆上建有明代天顺年间的雷祖观而得名。其下出土的铜奔马,为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铜奔马,<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称"马踏飞燕",高34.5厘米,长40.5厘米,一</span>蹄着燕,三足凌空,昂首举尾,呈飞奔状。体型矫健,气韵生动,神形兼备,是现实和想象的完美结合。如风驰电掣,动感十足,有种势不可当的气势。创作者奇妙而和谐地排除了地面和空间障碍,解决了造型艺术中重量和速度、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时又科学地达到了平衡稳定的效果,完美地塑造了一个凌空飞驰的奔马形象。</p> <p class="ql-block">海藏寺,始建于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该寺坐北向南,寺前湖光山色,四周农田村舍环抱,寺内苍松古柏蔽日参天。山门前屹立着一座四柱三间的木构牌楼,颇具民族建筑艺术特色,上书"海藏禅林"四个大字,据传为康熙亲家,振武将军孙思克所题写,其行笔流畅,舒展圆润,被列入中华之名匾。</p><p class="ql-block">每当旭日东升之时,牌楼东南角上会有一缕青烟袅袅而上,盘旋于白杨、垂柳之间,俗称「海藏烟柳」、「日出寒烟」。为古刹增添了一种神秘绝妙的气氛,因此成为凉州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迎面是双层飞檐的大雄宝殿,绕廊回环,巍峨庄严,经过地藏殿,拾级而上,穿过过殿,登上灵钧台,俯视四周,海藏美景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灵均台上各殿均有匾额镶嵌,大多笔力浑茁雄健,文词清丽,如:"阙影身池塘,足下龟蛇低戏水;台灵高坎位,座旁旗剑上凌云。"就深刻描绘了灵钧台的壮丽景色。记得当时我的发小王煜曾来武威看我,我不胜感激,邀其一起游览了海藏寺,有感而发,遂作古诗一首:</p><p class="ql-block">辛未春与王煜君游海藏寺有感</p><p class="ql-block"> 1991年春 •凉州</p><p class="ql-block">千里相逢游海藏,海藏山水变模样。</p><p class="ql-block">杨柳婀娜随春至,灵均松柏显神光;</p><p class="ql-block">曲桥游人相望远,碧湖舟泛水中央;</p><p class="ql-block">更是禅林幽深处,却看众生问佛忙。</p> <p class="ql-block">白塔寺,建于公元1247年,蒙古汗国窝阔台之子阔端与西藏藏传佛教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 贡嘎坚赞(简称萨班)在凉州白塔寺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凉州会谈”。从此,元朝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实行行政管辖,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则是西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河西走廊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遗迹。我在校三年,虽没有去过,但白塔寺在我的脑海里,依然占有很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钟楼是我最熟悉的一处景点,原为前凉国王张氏的宫殿。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张天锡始建,原名宏藏寺,唐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改名大云寺,西夏称护国寺。北宋景德年间及明代日本僧人志满曾维修。古钟楼为大云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清代重建,建于砖砌墩台上周围绕廊,重檐山顶,五踩作斗拱。整个建筑挺拔俊秀,高耸入云,对研究建筑史和工程技术有重要价值,钟楼内悬唐钟一口,造型雄伟,声音宏亮,每逢日出时分,霞光万道之时,自西向东仰观大云钟楼,见巨钟通体被朝霞煨成红色,四周透出道道金色瑞光。此刻,登上钟楼击钟,钟声轰然,响彻云霄,悠长深远,真的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啊。这就是所谓的凉州八景之大云晓钟。</p><p class="ql-block">我的一个同学,走读就住在这里,所以我就在闲暇时多次登上钟楼,抚摸古钟,俯瞰武威城区繁华的街景,想起北魏温子升《凉州乐歌》描述的“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想着古人现在重新登上此楼,看到现在的武威街景,会作怎样的感想,</p><p class="ql-block">某夜我和我的同学一起,登上武威钟楼,极目远眺,虽已不见当年“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景象,但见高楼林立,灯火阑珊,附近工厂机器轰鸣,好一派繁忙景象,好一个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感触颇深,作诗如下:</p><p class="ql-block"> 《夜登钟楼有感》</p><p class="ql-block"> 1991年夏•凉州</p><p class="ql-block">五月之夜登钟楼, 灯火阑珊耀城周。</p><p class="ql-block">古塔巍巍入天际,繁星点点巡河游;</p><p class="ql-block">大云晓钟悠声散,夜光美酒香自收;</p><p class="ql-block">敢向岑公索笔墨,从摊史书写凉州。</p> <p class="ql-block">文庙,建于明正统二年,距今有五百年历史。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为甘肃第二大博物馆,由文昌宫、孔庙、儒学院三组建筑群组成,是深厚文化底蕴的见证。文庙建筑古朴典雅,庄重而又有神圣感。这是古代文人拜圣人孔子的地方,使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这里的碑刻也很有特色,让你欣赏起来可以乐而忘归。我们曾试图碑拓一些碑帖。但最终没能如愿以偿。</p> <p class="ql-block">武威的名胜古迹远不止这些,还有罗什寺塔,相传鸠摩罗什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初入内地译经、演教之处。鸠摩罗什圆寂后, "薪灭形碎,唯舌不坏"。弟子遵罗什遗言奉请于罗什寺。姚秦时,信徒感其功德,募资建塔,名为罗什舍利塔,塔内供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子。</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由北凉王沮渠蒙逊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和能工巧匠开凿;北朝、隋唐、西夏、明清相继营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历代延续修建,文物层叠分布"是天梯山石窟中壁画和雕塑的重要特征。</p><p class="ql-block">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有凉州八景之"天梯积雪"的自然景观;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武威的风景名胜还有很多,所谓的城内八景和城外八景,只因我从没去过,了解甚少,这里就不再赘述。</p> <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的饮食文化,武威的美食,和其地域特色一样,兼有汉、藏、回各族饮食的特色,兼收各长,独具特色。</p><p class="ql-block">最有名的便是三套车了,它是由饧面、肘子肉、茯茶三样组成的套餐饮食。</p><p class="ql-block">徜徉在武威街头,随处可见一个个饧面馆,又长又劲道的饧面,再浇上肘花肉淀粉木耳等熬制的卤汁,面条劲道爽口,肉质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肉色金黄。尽人皆宜,无论男女老少,都钟情于此,只为解馋过瘾,无关乎身份地位。</p> <p class="ql-block">红枣茯茶是由冰糖、桂圆、核桃仁、红枣、枸杞、茯茶茶叶加水熬制而成,味道香甜可口,色泽浓艳。三样结合,既能吃饱,也能解馋,喝上一杯由红枣、冰糖、桂圆、核桃仁、枸杞组成的茯茶,既能增香,又能消积化食,是食药同源、补消结合的具体体现。</p> <p class="ql-block">一日三餐,武威面食,早中晚各有不同,早上有牛肉面,菜面,拌小菜一份,吃得舒心宽敞,若论小吃,记忆最深的当属农贸市场的米汤馓子,大砂锅熬过的小米,有油煎葱花的香味,内泡小节的麻花,酥脆可口。肉夹馍,和西安的不同,大蒸馍切成很多层,每层都夹上肘花肉,让你吃饱吃香,吃的尽兴,吃的过瘾。把凉州人民的憨厚朴实,热情好客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中午家家除过吃饧面之外,还经常做拌面,拌面无须饧面,即和即擀,面切如柳叶,俗称柳叶面,炒些菜,多是洋芋丝,盐醋酱油相拌,吃相如米饭,味浓赛大餐,吃进胃里,实在,舒服。</p><p class="ql-block">晚饭则以汤面片为多,初春第一茬韭菜上市,摘菜,切断,爛锅,涮些汤水,面片揪如指甲盖略大,汤浓菜绿、面白玉润、韭香扑鼻,吃进胃里,饱而不胀,多么符合晚吃少的饮食规律。</p> <p class="ql-block">武威人吃的馒头叫馍馍,一般都不馏着吃,以凉吃为主,分为油馍馍、烧馍馍和蒸馍馍几种。油馍馍是油炸的,有小巧好看的“油花子”,也有圆润厚重的“油果子”。蒸馍馍有馒头、花卷,还有“莲花子”,就是形状像莲花并且点缀上多种颜色的馍馍,用以献供,保佑平安。</p><p class="ql-block">武威馍馍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我只是偶尔吃吃,外干里软,酥香绵厚,耐于储存。但对于它的外形和制作工艺,因没有到过农家,所以不知道它的金黄色橙亮的外皮,是怎么做出来的,尽管有时也从媒体上见过,但当时只是茫然无知。</p> <p class="ql-block">以节日而言,武威美食最难忘记的便是端午节时的油饼卷糕,油饼红黄适宜,软中带酥,糯米甜而不腻,夹杂着金丝小枣,热吃凉吃均可,是端午节武威人最值得思念和回味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节日食品便是中秋月饼,武威的月饼,和别地不同,说是月饼,并没有馅,但以其层次分明,颜色搭配鲜艳,香味醇厚见长。月饼大如车轱辘,故当地人又称为大轱辘月饼。层数多达七八层,铺一层面饼,抹一层胡麻油,撒一层天然植物香料,一层一色,红的如灯盏花、红花,香豆、黄的是姜黄、玫瑰的深红、黑油(胡麻籽炒熟粉面),悉数登场,各显其色,一层摞一层,摞五层或七层,包一层皮,一个大月饼就做好了。还要配上图案精美的画,放蒸笼上火蒸3小时,才能制作出来厚重大方,圆满喜庆,美如彩虹的车轱辘大月饼。</p><p class="ql-block">在我离开武威城的日子里,有幸几次收到威武的亲人寄来的卷糕和月饼,月是故乡明,美食寄相思,我虽不能常去武威,但武威的美食同样能勾起我对凉州古城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生活在威武城,怎能离开凉皮,武威人叫他面皮子,武<span style="font-size:18px;">威面皮子历史悠久,也叫“让皮子”,酿皮子,在敦煌文书中称为“冷让”,是最早的有官方记录的地方小吃。</span></p><p class="ql-block">武威面皮也与别地不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武威面皮子在面糊糊中,加入了一种用戈壁滩上的蓬草烧制的,天然植物碱--蓬灰,使蒸出来的面饼更加柔韧透亮。还有一个不同是调料,武威面皮子最主要的调料是醋卤子。醋卤子是将煮过胡萝卜、芹菜的面汤,用生姜、花椒炝过,加入凉州熏醋熬制而成的,带有特殊的甜酸味和蔬菜的清香味,不尖酸,有稠度,醋汁浓稠,香辣微酸</span>,面皮颜色酱红或黄亮,柔韧形厚,可切成条状,武威人叫条条子,亦可切成块状,武威人叫<span style="font-size:18px;">墩墩子,两种形状各有各的独特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还有一种面皮叫高担面皮,我</span>一直不得其解,为何冠以“高担”之名,后来才知道,这种面皮,其面筋不需要分离出来,相当于我们关中这里的懒凉皮,但也不尽相似。也有人说,这是因为卖面皮子的人总是担着担子,一头挑着面皮,一头挑着各种调料瓶,转乡叫卖,或因陋就简,随便找一个向阳平坦的开阔之地,便能引得众人围拢上来,你争我抢,吃个精光。</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说法是起初卖这种面皮的人姓高,后来人们为了区别,便特意把姓高人家的这种没有面筋的面皮称为高担面皮了。</p><p class="ql-block">无论那种说法,凉州面皮子承载着凉州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文化,我们无须深究它的来历,只知道那种醋汁,稠稠的,很特别,更是令人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想了解武威的文化风情,你就去光顾这里的茶园,无论是在广场的某个角落,还是人流量较大的路旁,一个个蓝色围布围起的场子,便是茶园,茶园都是有招牌的,如南街茶园、北关茶园等等,茶园里自然少不了茶炉,都是些土制的茶炉,烧着煤块,十几个铁皮制作的茶水壶呲呲冒着热气,其次是摆放整齐的方桌,一个个都围坐着茶客,茶伙计忙碌的来回添着热水,他们喝的当然是名副其实的三泡台了,三泡台因茶具制作玲珑小巧,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成,故称为“三泡台”或盖碗茶。茶碗细瓷精致,古色古香,再配以菊花、桂圆、葡萄干、金丝小枣、冰糖,轻轻抿上一口,茶的清香、干果和冰糖的滋润、清香宜人,沁人心脾,岂不乐乎!</p><p class="ql-block">茶客们品着茶,互相攀谈着,听着凉州小调,弹唱者自编自唱,仿佛苏州评弹,时而如泣如诉,时而义愤填膺,我当时经常听到的是关于马匪戕害百姓的故事。也有的茶园以秦腔自乐班助兴为主,总之,唱者或激情满怀、或委婉凄转,听者也紧随剧情,或侧耳倾听,或注目观看,一时间,饮者与唱者,茶客与店家达到了高度融合,高度一致,好一个悠然自乐,其乐融融的场面啊!</p> <p class="ql-block">武威对于中医最大的贡献就是汉代医简,《武威汉代医简》又称《凉州汉代医简》,成书年代约东汉以前,本医简是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学简牍,也是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医药著作的原始文物。共有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内容除有内、外科疗法、药物及其炮制、剂型、用药方法以外,还记述了针灸穴位、刺疗禁忌等。</p><p class="ql-block">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可见其学术价值有多高。</p><p class="ql-block">我曾有幸在我的恩师张铭山老师那儿见到过武威汉简影印本,听着老师的讲解,使我不禁为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所震撼,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中医药、针灸研究的如此透彻,作为一个中医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发扬光大它呢。</p> <p class="ql-block">我所实习的医院,是兰州军区某三级医院,在这里,我虽是地方上的实习生,但因为那时候部队文职干部不穿军装,所以我的衣着和那些老师们几乎没有多大区别,这无疑增加了我的几分自豪感,似乎自以为我已经是军医一员了,想是这样想,部队的卫生员们毕竟军装在身,他们身着八七式军装,英姿飒爽,青春靓丽,似乎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你可真的不是军人啊!</p><p class="ql-block">我虽没有参军,但这半年的部队医院的生活,让我感受到了部队生活不同,首先是起床,吃饭,休息时间的军号,让人终生不能忘怀,嘟嘟——嘟嘟——嘟嘟——嘟嘟,这号声,是一道道命令,让你无不遵从,时间长了,你习惯了,当你有一天离开部队,再也听不到它的时候,你不适应了,这也许是没有部队生活经历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p><p class="ql-block">其次是卫生员们每天都要出操、整理内务,下午练正步,踢腿,站军姿,做的那个认真劲,明明在上班时又说又笑,生龙活虎,下了班,一站起军姿,一个个那个严肃劲,目不斜视,旁若无人,实在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提到这里,我不得不谈谈我当时所住的房子,在住院部四楼,那是一间很小的房子,窗子朝西,房子里陈设简单,一床一椅,然而就是这扇窗,让我每天能够看到祁连山脉的雄姿、秀美,也可以看到医院墙外的庄稼地,都是当地菜农的田地,辛勤劳作的人们,日出🌄 而作,日落🌅 而息,日复一日的重复,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写下近一万字的散文,取名曰《凉州随笔》,约五六篇吧,可惜星转斗移,因为生计,奔波辗转,多次搬家,已将整个散文集轶失,其中也包括最令我满意的《窗外的世界》,就是在这个窗前的所思、所想,其中对祁连山的美,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现在仅留存一篇专门用稿纸清誊的《饧xing面》,这两篇当时是准备给武威报社投稿的,已经过该报主编初审,同意采用,只是因为我即将返回老家,此事便被终生搁置起来。后来,在家庭几次的搬迁过程中,收录于《凉州随笔》的这篇散文也一同轶失,至今令我感到遗憾。现在我只能靠回忆去描述祁连山的雄姿了。</p><p class="ql-block">对于凉州城而言,祁连山仿佛一道横卧在其西边的屏风,把河西走廊同青藏高原相隔开来,这里的山顶常年白雪皑皑,早上,一抹晨曦从山顶照耀过来,祁连山顶便闪闪发光,形成一道道光晕。若是有雾的日子,那雾似一个舞动的飞天女,婀娜多姿,在山间袅袅升腾,舞动着,着实让人终生难忘。祁连山下的几个乡镇,出产冬虫夏草,这是药食之王,也为威武增添了几分神秘。</p> <p class="ql-block">在通往邱少云烈士生前所在部队的人行道上,有成排的白杨树,这里的白杨树,每个枝条的芯都很特别,用手指折断一根枝条,其断面就呈五角星形,而我们平时见到的杨树枝条的芯,都是圆孔状。。关于红军杨的传说,版本很多,但基本都与西路军在河西走廊所遭受马匪的严酷刑罚有关,有说这里是马步芳剿杀万名红军的“万人坑”,有说是众多女战士被绑在这些杨树上,严刑拷打,鲜血注入了杨树干,枝条芯才变成了五角星这样。</p><p class="ql-block"> 还有说是我108名红军战士惨遭俘虏,被马步芳的“麻皮阿六”残害致死,埋在这些杨树下,杨树枝条芯最后都变成五角星样子,不管是哪种传说都吸引着我们,一有空总爱去捡一些杨树枝,一段一段的掰开,看谁的形状更逼真,更形象。</p> <p class="ql-block">武威的民勤一带地处腾格里沙漠,哪儿有酥甜干爽的沙枣,每到冬季,沙枣便会上市,其外形普通,然而其枣核却很精致,呈纺锤形,细心的人,会收集很多沙枣核,淘洗干净,刷上清漆,枣核的花纹分外好看,用细绳子穿进枣核里边,一个一个串起来,做成沙枣核门帘,更好看。</p> <p class="ql-block">武威,自古就是美酒之乡,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人王瀚就把这豪情写进诗里,揉进骨子里,所以才有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酣畅淋漓的表现。我在武威的时候,就有两个白酒厂,一个啤酒厂,其中甘肃雷台麯酒厂的雷台酒,武威酒厂的皇台酒,均久负盛名,尤其是武威酒厂的保健型白酒“冬虫夏草”酒,更是受到市场青睐,</p><p class="ql-block">还有西凉、花语啤酒,这当时的品牌,也是响当当的,如今是否还有,我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如今,武威葡萄酒产业已经兴起,莫高、皇台等品牌正引领着武威葡萄酒业,走出甘肃,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近几年,我虽然多次想过再去一回武威,去追寻旧时的凉州城的模样,再尝尝武威的饧面,米汤馓子,重游景点,看还能否找回当年的记忆,但因为疫情等多种原因,这个愿望始终不能实现。好在有我远在凉州的亲人,不时发一些武威城的新景点视频、照片,寄回些大月饼、饼卷糕,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些许慰籍。</p><p class="ql-block">然而在同六娘的多次的视频通话中,有一个地名——天马湖,让我心头发懵,因为在我之前的记忆中,从来没听说过天马湖,而且也不知道它的具体方位。更不用说它的景色了。</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听说天马湖,是在一次同六娘的电话中得知的,寒暄问候之后,六娘说她去天马湖边走了走,锻炼锻炼身体,我说好着呢,退休了就应该有个好身体,如此这般相互攀谈了许久,才挂断电话。闲暇时,忽然想起她电话中所提到的天马湖,便心生好奇,在我的记忆里,古城武威似乎没有天马湖这样的地方,后来便经常在电话中询问她有关天马湖的情况,六娘也会分享一些天马湖的视频过来,我看了又看,脑海里极力的搜寻着30年前武威城的印象,还是无法分辨天马湖的具体位置,百般无奈,又打电话求证,六娘说:“噢,天马湖就是原来的杨家坝河啊,我这才恍然大悟,杨家坝河,多么熟悉的地名,就是我前边讲述的,那个我经常背诵中医经典条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从此之后,一提起天马湖,我就会想起杨家坝,想起杨家坝,我的思绪便会回到三十年前,在武威卫校学医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时间久了,我对30年前凉州城的记忆是零散的,隐约的,甚至有时候是模糊的,然而那份感情是真挚的,回忆是欣慰的,今天,我终于把这些零散的记忆打包在一起,去怀念之,其实也不只是一味的怀念,还包含着对现代凉州的期待。渴望故地重游,渴望亲人们相见,渴望同学们能够团聚。渴望天马行空、自在武威的凉州古城能以更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上,我祝福之 ,期盼有朝一日能亲临之。</p> <p class="ql-block">孙海锋,70后,陕西彬州人,医者,兼文,早年在甘肃武威卫校学习,在凉州城度过三年时光,愿以此篇,献给那个生活过的年代。卫校的老同学可以搜“浪遏飞舟”加我微信。</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所涉及的文物、名胜古迹简介和图片,因比较专业,为求精准,故借鉴了网络内容,若有雷同,期望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