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马岭古道

老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在2022这个中秋节的前两天,我接到了家乡建德乾潭镇梓洲村党委姚书记的电话。他说,村里正在重修马岭古道,工时已紧,马岭古道史料的整理,还有一个亭子的起名和楹联的编撰等需要我回去帮忙代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我虽不才,但我懂得“人贵有才、有才贵在为家乡用才”的古训,本来,计划一天后开车带着妻儿一起回老家过中秋的我,只得自己先行一日回乡效力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是日上午十时许,我与陈副镇长、姚书记等数名镇村干部汇合在掩映 于崇山峻岭、苍翠竹林之中的马岭古道马岭段施工现场踏勘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中国古道千万条,茶马古道、霞客古道数一数二、蜚声海外,但蜿蜒横亘在浙江杭州与金华两地交界大山之中、连接建德、桐庐、浦江三邑的宋代马岭古道,虽然在2018年全国绿色旅游推介大会上跻身全国仅有6条国家级森林古道、与茶马、霞客古道并驾齐驱排名第三,但想必还是名不经传、鲜为人知。</span></p> <p class="ql-block"> (马岭古道从崖壁凿开的路段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马岭古道起自富春江畔的桐庐芦茨埠,穿过我的家乡建德梓洲村,止于浦江马岭脚,全程约28公里,一路自然景观迷人、人文古迹多多,历史文化底蕴极其厚重,行在其上,令人慨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先说马岭古道桐庐段,约18公里路程,地处富春江慢生活体验景区白云源山中,沿线走过芦茨、茆坪、石舍、枫林等9个名称就富有诗意的自然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芦茨,作为马岭古道的起点,出了个作品收入《唐诗三百首》的唐代诗人方干。如今的它作为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几乎成了沪人的后花园,每天开通上海两班游客大巴就是最好的例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茆坪,是镶嵌在马岭古道上一颗至今传统村落古迹保护修缮的最好最美的璀璨明珠。谢晋导演等已在此地先后取景拍摄过四部影片。其中,徽派大宅院“文昌楼”,就连康有为也曾经在此养身休憩过三个月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石舍,一个也是古树参天、古宅犹存的传统村落,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因为村民有喝黄芪茶水的习惯,竟然还是个“无癌村”,央视也为此报道过它。</span></p> (马岭古道茆坪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再说马岭古道建德段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马岭古道建德段虽仅7公里许路程,沿着马岭溪边的古道而上,却有10个以上尚存人文古迹.。是马岭古道古迹遗存和自然景观的精华段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古道该段起点毛洲自然村看似平淡无奇,却隐藏一段不可忘却的抗战历史。民国30年2月28日,国军第16师司令部命国民建德县征集民夫毁掉毛洲自然村马岭古道至剑岭路段,以阻止日寇进犯,以至于民国31年5月22日、23日,日军第32师团2万余人马行至毛洲寸步难行,还摔死一匹战马,加之有当地国民自卫队在“落马口”设伏,遂不过梓洲,先后改道横坞口、木染坑自然村进攻梅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梓洲自然村口马岭古道上的重量级古迹国家级文保“西山桥”是南宋石拱桥,工艺独特、义理深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王公祠”其实是马岭古道建德梓洲段上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人文历史景点。白云崖底、古松之下,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清芳芬华的该小庙,是当地远近黎民百姓为了纪念勤政廉洁、爱民如子、为民求雨而殉职的康熙25年始任严州知府王光鼎而建的行祠。王光鼎可不是一般的古代官员,《清史》有载,他生为名臣、死为名神,被朝廷追封为昭应伯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原翁氏宗祠,徽派三进,气势恢宏。享堂直径八十公分的柱子之大,在方圆五百里也难觅有二。可叹可惜的是,竟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拆除改建大会堂了,如今只剩垫砌在大会堂大门台阶当中的一块条石上依稀可见“乾隆53年竣工”字样。大会堂建成当年正月,著名艺术家、“南猴王”六龄童率团上演五天五夜大戏。冥冥之中,不知是否告慰到了当年艰苦创业、建成祠堂的先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往上走,就是“两弹一星”苏联援华专家驻所遗址。这本是笔者建于道光年间的徽派三合院祖宅所在。在这里,我的祖辈以上家族成员中,出过一个同治年间严州府七品官书吏、一位民国庐山中央军官训练团结业的军统衢州交警总队上校参议(以至于他将军魂剑悬挂在宅门边,过往的国军不但不敢进内骚扰,反而还要敬礼而过)、一位解放前夕参加解放军的军医士、一位抗美援朝战场立功提干军官、一位嫁自桐庐的女主人还是一代国画宗师、第一届中国政协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叶浅予的姻亲侄女(叶浅予有到此)、还有一位女主人是嫁自新加坡的归侨并被评为“浙江省百家文明侨户”。在叔姑辈成员当中,高级职称有五位,其中一位主管过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建设,一位参与国家“两弹一星纪念馆”设计获得省级科技奖,另有四代人走出七名先后保家卫国参军入伍等人才辈出、效力国家。</span></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马岭古道我祖宅门前图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祖宅有着一大亮点,就是五十年代末为国防科工业“两弹一星”研制做出了贡献。<span style="color:rgb(0, 0, 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1958年,一位苏联核燃料铀矿专家随解放军铀矿部队进驻我们梓洲村。苏联专家就住在我们祖宅堂屋。卧室在堂后,办公在堂前,还有解放军警卫。据女儿坑自然村老人回忆,当年苏联专家是被村民用竹制躺椅抬着上棺材岩工作的。直至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撤走。而伟大的中国国防科技工作者在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自力更生,终于在1964年成功研制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如此说来,我们的祖宅还是颇有历史价值吧,只可惜,因我们子孙不孝,将移居闲置的祖宅冷落不管,木雕牛腿、门板等屡次被盗、墙头坍塌,在2015年除了在村家族的留守老人之外,我们浑然不知地被镇村在“三违一拆”工作中作为危房一拆了事。当我等知道,悔之已晚,也只能是捶胸顿足,扼腕叹息而罢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浙江省百家文明侨户刘主治故居”就在我们祖宅上侧,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利用祖宅附房屋基所建的一间两层砖混普通住房。我的堂祖父和堂祖母刘主治当年退休多年后为了奉献余热,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就回村创建老年人协会,成就斐然,村老年活动室被评为省级先进,协会建办的舞龙队曾被一届西博会和省农博会邀请表演获优秀奖。如果将其故居挂牌设展,意义不言而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再往上走到上梓洲自然村古道边的“新四军老战士姚亮故居”。姚亮学生时代毕业于宋庆龄先生题名的浦江县中山中学,是本村第一位参加革命参加党组织的历史人物,唯一离休干部。他曾任新四军俘管处副主任,解放后曾任建德县首任公安局副局长,后任职江苏洪泽湖监狱大队长等职,生前被授予国家司法战线三十年荣誉勋章。他的清代故居在2007年就被列为县级历史建筑。他的可展遗物也不少,有他学生时代自绘的立志参军报国的图画、参加革命后珍藏的新四军服、手枪套、奖章实物、各时期各类照片等等。如同“刘主治故居”一样若建馆布展,则是对游人馈赠一种行走古道、触动魂灵的爱国主义教育享受。 </span></p> (太平天国抗击清军所建的关隘)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再就是要登山走古道古迹尚存、最高处海拔680余米的马岭山路段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相关方志载,三国的孙策兵事、北宋的方腊攻占婺州起兵过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抗战时期的革命武装金萧支队转战活动到此多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将军洞”是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军戴王黄呈忠驻防在此抗击清军所建关隘,山石磊成,保存完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千人池”是同治二年清军击败太平天国军并将伤亡的太平天国军抛下掩埋在此的乱坟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快到马岭山岗处古道边的“马岭大王庙”早圮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奇怪的是,建德本邑史料并无此庙记载,而民国桐庐县志寺庙篇在金牛乡(即芦茨)却有“马岭大王庙”一笔带过。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而寺庙就是仙居之地,可惜了马岭本地的大王庙,不知还会重建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这一路段沿山曲折而上的古道,路面长为一米许的台阶石板依旧是千年古旧实物,它们不知承载了多少人世的沧桑和行人的坎坷。</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古道马岭段竹林苍翠,山风轻拂,空气清新,环境静怡,真的不失为是人们闲暇时去登走健身、问古游览的好去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然后说说马岭古道约有3公里路程的浦江段了。古道该段的一个精品段位,就是野马岭古村。一座民国宅院装修的高端民宿,一个日夜收费一万二,价位之高,在国内高端民宿业还似乎独一无二,你有钱你就不妨去享受。2015年五一节,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到此视察,作出了要把野马岭村做成世界的野马岭村的指示。</span></p> (野马岭村图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驻足在“将军洞”下方所新建的亭子前,真正感到自己才疏学浅、难以过关的我,真不知道对该亭子当起何名?该写何联?亭子名不好起,雷同化的名称太多了。亭子的楹联很难写,因为除声调、因果等古旧格律工整之外,最好还要包含所在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元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次日,我将亭子起名为“古道亭”,缘起营造“长亭外、古道边”的怀旧诗意氛围,还有古代行善者修桥铺路的古道热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楹联初稿三对,一是“千年古道连三邑、万载奇峰揽四方”,二是“想往年千年古道马帮商贾走三邑、看今朝万载奇峰文人游客来四方”、三是“千年古道茶马霞客与之齐名、万载奇峰孙策方腊在此起兵”。这三对楹联中“千年古道”所对应的“万载奇峰”也是具体实存的“美女峰”。初稿完成后,我发给圈子内文友征求意见,多数意见侧重第三对,并说“方腊是个文创大卖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我将拟稿向镇村交付了差事,我承认自己才疏学浅、水平欠缺,采不采用是镇村的权力范围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马岭古道的地标性景观美女峰,高高矗立在海拔905米的马岭山巅的云里雾里,象是日夜痴情盼望远行的夫君归自古道而来。她的传说故事在浦江旧志中有载,说的是与隋时在芦茨烧炭为业的陈杲(即陈老相公)有关等,但绝非有当今好事之人胡编乱造一个爱情故事的低俗之气。美女峰古称香炉石、炉峰等,严州明万历府志形胜篇就有此记载。美女峰只是近些年来看其形似美女之首的美名而已。不管怎样,她是马岭古道的情调所在、魂魄所在啊。</span></p> <p class="ql-block"> (重修马岭古道新建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马岭古道到底是不是官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去年,笔者接受一位杭州籍人士的付费委托查考,我得出的结论是——没有证据证明是官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首先,相邻的两地三县没有史料证明它是官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其次,也没有任何书面和实物(遗址)或传说佐证它存有“五里一亭、十里一铺、三十里一驿”的官道基本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还有,清代以前的桐庐茆坪的《桐江胡氏宗谱》有着马岭古道系其先祖胡仲儒所建和浦江朱宅的《朱氏宗谱》也有马岭古道是其先祖朱百万捐资所建的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马岭古道究竟是谁而建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我认为,根据现有资料,只能说明是各县各段同里公造。是胡氏还是朱氏先祖所全程而建的说法均缺乏依据。因为,建德旧志或谱牒虽无马岭古道的记载发现,但古道上梓洲马岭山脚沿溪路段曾经露于路面的不少铺路石板的靠溪一角,原则均有是谁捐助的刻字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马岭古道在明代有文化名人柳贯等踏足咛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当代有艺术大师叶浅予、六龄童到过写生采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有关马岭古道的古代诗文,除了民国建德县志有载的、梓洲村人、洪武八年恳辞朱元璋官拜国傅的诗人隐士翁合老著有《马岭行》诗集之外,桐庐、浦江的旧志其实并无确切的记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在家都说出门好,遇岭方知行路难”,当今时代,我们也无法确切地去追寻古人的那种行走马岭古道的背影和心态了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古道也牵连着故人的乡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文章千古事、得失村心知。前几年,我写过一片稿子《重走马岭古道》,抒发的是我几次行在古道的内心慨叹,发表在某官方通过出版社公开印行的怀旧辑录丛书上,今日,我出于挖掘马岭古道文史内涵的需要,随感随笔 ,其实也是得失难料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翁萌2022.9.17</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