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涡阳县西阳镇自古以来,就是以范蠡与西施得名。而此地关于老子道文化历史遗存十分丰富,不仅有峨眉山古城遗址和古墓群、范蠡西施合葬墓,也有道祖“老子学生,范蠡老师”文子坟,还有与范蠡共保越王勾践,功成名就,留在越国的功臣,却为越王勾践所不容,赐死的越国大夫文种墓。</p> <p class="ql-block">关于“文种墓”,当地又叫文种坟,或文种衣冠冢。说“文种坟”是当地人们,由来已久,对这位功臣的敬仰。说是“衣冠冢”,是对该墓葬的真实称呼。相传此冢,为文种被越国国君赐死后,其家眷被迫离开越国国都而投奔于此后,在当地父老乡亲协助下,为缅怀文种而安葬的墓葬。该墓葬呈东南西北方向,由于当时安葬仅是文种被赐死前,用过的物品,包括朝服,官帽等。故时称文种衣冠冢,沿袭至今。</p> <p class="ql-block">沿袭至今为止的文种衣冠冢,位置在西阳镇原范蠡村(即现李瓦房村)东南地三百米一高岗处。当地自古相传,此墓主人是一位功臣,与范蠡同时代,共保一君主,惜民如子,功劳显赫。但是不深悟明哲保身,所以有人评论他不如范蠡有悟性,且赏慕荣华,没听范蠡劝告,执意留在朝中,结果落个赐死的下场。随之家眷也被迫驱出京都,走投无路之时,于是投奔好友范蠡。范蠡感念共事多年,收留其家眷。自此,其家眷也就与范蠡一家长期居住于此。后来人们渐渐知晓,原来这功臣就是范蠡好友文种,出于敬仰,这衣冠冢安葬地,也就有了“文种墓”“文种冢”等真实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相传文种冢,葬时有三个拱圆形墓室。中为文种,左右各一,分别为其殉难的家属。由于文种助越王勾践时,有恩国家和百姓,随着时间推移,文种冢在民众心中地位越来越高,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不管军官将领,还是平民百姓,均捧上一捧土,倾注坟头,以表感念和效国忠心。年长日久,墓土越堆越多,坟头也越来越大而尖,久之当地均喊为“大谷堆”或“尖谷堆”。有说,“大谷堆”就是越国大夫的简称,也有说因其实际确实“高大”而得名。关于“尖谷堆”的叫法,当地说源于越王勾践的“践”;更有说是关于战国兵器宝剑之义,“尖锐”的“尖”。反正音同字不同,时代久远,当地早已习惯写做“尖谷堆”了。另传,这“尖谷堆”被当时越国君主知晓,深表忏悔,遂派人守护。直到唐代,这墓前仍有一条供官兵守护的路,当地人称“唐路”!关于“唐路”究竟是与唐朝有关,还是与文种有关,也无法考证了。但是自古以来,这确确实实也就成了越国大夫范蠡好友“文种墓”或“文种衣冠冢”的坟头。</p> <p class="ql-block">为此,得到该镇文化站长汪岐峰等支持,我们如愿实地考察了该文种墓。据地方耄耋者反馈,该墓主人就是越王赐死的大功臣文种大夫。由于其功劳显赫,百姓敬仰,直到解放前墓葬仍存。墓地突兀,常有人缅怀。解放后,破四旧立四新,无人管理和缅怀。大概上世纪五十年代,依然高兀。可平坟运动展开,时间大概一九五八年,才彻底被铲平,归回农田。但是依然有民众认为,这是风水宝地,争占安葬祖先,就多出许些坟头。而当年文种墓及村民所谓的“高岗”,几乎看不到任何与文种有关的历史遗存了。幸运的是,当笔者低头瞬间,散落地表的许些青砖器皿陶片等,呈现眼前,弯腰捡拾,考察者均围了过来,经辨认,确实为春秋时期的方砖板瓦暗纹灰陶等碎片。这一切似乎在证实此地曾发生过的不可言说,难以道尽的一段过往,一段难以磨灭的斑驳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也,勾起了九十一岁的村民李浩朋前辈的回忆。他激动地告诉我们,说当年平坟时,由于传言古墓葬有金银财宝,村里有一百多人,纷纷赶来了。他正年轻力壮,也不例外,见证了平坟的现场。该墓拱形墓门三个,墓室数间,均青砖砌成。正中的墓室较大,是主墓室,里面没有尸骨,也没见金银财宝出土。当时围观的群众很多,其一墓室门一打开,很多物件齐备,特别绫罗绸缎等,一见风均散开了。一侧墓室里,还出土许些日常用品,如陶罐锅、盆碗、耳杯、小碟等物件。据他父亲说,这墓冢是一位大功臣(大将军或大元帅)的墓葬,具体那朝代他父亲没说,他也不知。但是当地人都说是越国功臣文种的墓葬,也就是范蠡好友文种大夫的衣冠墓葬。</p> <p class="ql-block">老前辈激动的讲述,同行者老局长胡智前辈不时点头肯定。当年平坟时他在此地太平小学教书,距离文种墓很近,一听是平文种墓,就与同事一起赶到现场,确实如老人家说的一样,墓门有三,主墓葬为文种衣冠冢。接着胡智前辈继续回忆,我们知道此事后,汇报文化局,十分重视。于是陆续有专家学者来考察。特别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更多专家学者前来。其中有外省的也有本省的,当时他兼任文化局长也多次陪同。</p> <p class="ql-block">安大教授孙以楷、滁州市文联吴凤腾夫妇均来考察过,均认为西阳镇范蠡周边有许多古墓葬,范蠡与西施合葬墓下面就一座古城遗址。而文种正好在古城遗址东不远处。早年这里还发现和出土了司马懿墓葬,出土司马懿剑被阜阳市文物局收藏。虽然司马懿与文种不是同一时代,但是均是该地西阳镇的历史文化遗存。应该宣传出去,保护起来。并且,当时孙以楷和吴凤腾夫妇均也肯定地认为,这就是范蠡西施生前家居地,是范蠡西施合葬此地的有力证据,也正是越国文种冢的真实所在,同时也见证了任何时代都需功臣,都需忠臣,都需效国的赤胆忠心!</p> <p class="ql-block">至于现在西阳镇有没有文种的后人,或许依然安居乐业于此,但是西阳镇文种冢与范蠡墓等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也足以证实此镇丰富的历史人文和道文化底蕴的厚重!此外,胡局长还讲述了,许些关于文种与范蠡西施生前相关的事!特别当地村民常提到的“站在瓦房村前,抬头看范蠡,低头看文种”的说法,与胡局长所说的“站在峨眉山顶,面向东,低头看范蠡,抬头看文种”说法,大径相同,异曲同工,表达人们对范蠡和文种的由衷爱戴和敬仰。</p> <p class="ql-block">另获悉,西阳镇至今还流传,文种与范蠡均曾拜道祖老子和文子为师,均是老子再传弟子,也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还有地方研究者认为,是“文种”被后来小说家借用到《封神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老臣“”闻种”了。众所周知《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等,是明代许仲琳(有争议)创作的长篇小说。大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全书一百回,写的是武王伐纣的故事。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姜子牙归隐,文王访贤,得姜子牙之辅佐,武王才完成讨伐纣王的大业。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并且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其中老臣“闻种”也得到理想的“神位”。</p> <p class="ql-block">该小说,以历史观念、政治观念作为支撑全书的思想框架,掺杂了很多宏大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对于仁君贤主的拥护和赞颂以及对于无道昏君的不满和反抗。纵观是现实中的越国大夫“文种”与该小说中老臣“闻种”大夫的不同人生,不同阅历,不同命运,均是对当代国君的至高无上的忠心耿耿!但愿西阳镇文种古墓葬,能广为世人知晓,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谨以此文,缅怀这位伟大的功臣、范蠡好友——忠心耿耿,至死效国的越国大夫文种!!</p> <p class="ql-block">(文/石芳霞,图/霞光远方等。)</p> <p class="ql-block">附件一、原县文化局胡智前辈提供的1864年涡阳县建县时期原概况图和涡阳县文物古迹分布图。其中,有西阳镇峨眉山古遗址、范蠡村、范蠡墓、文种墓等标识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附注二】考察时的相关视频。</p> <p class="ql-block">【附注三】越国大夫文种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1.人物简介</p><p class="ql-block">文种(?—公元前472年),也作文仲,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后定居越国。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范蠡隐退,并留下信给文种,劝他逃跑。文种看了之后,称病不朝。于是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说:“你当初给我出了七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三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四条在你那里,你用这四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自刎而死。</p> <p class="ql-block">2.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b>公元前496年</b></p><p class="ql-block">吴王阖闾兴师伐越,战败,阖闾中箭而死,夫差继位。</p><p class="ql-block"><b>公元前494年</b></p><p class="ql-block">这年春天越伐吴,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困守于会稽山。越国大夫文种向吴太宰(伯嚭)求和,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谏而同意。</p><p class="ql-block">文种勾践在范蠡的参谋下,于公元前492年到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被关在石城,俯首称臣。公元前489年(也就是三年后),夫差动了恻隐之心,准备放勾践回越国,大臣伍子胥坚决反对,说放勾践回去,就等于放虎归山,吴王不听,将勾践放回。回国后他委托范蠡建城作都,每晚睡在柴垛上,在房门口挂一个苦胆,每天都要舔一舔,卧薪尝胆,不听音乐,不近女色,念念不忘复仇。他对外继续讨好吴王,不断送礼,给吴王送去西施等美女和大量的木材,以削弱吴国的国力,以致这些木材都堆积在灵岩山下的河道里,因此这个地方还叫木渎。对内休养生息,富国强兵,鼓励增加人口,以增强国力,并和群臣一起谋划攻吴之计。</p><p class="ql-block"><b>公元前484年</b></p><p class="ql-block">吴王向北进攻齐国,越王勾践听说了非常高兴,就拿贵重的珍宝贿赂太宰(伯嚭),鼓励吴攻齐。伍子胥知道后说,这是越国要毁掉吴国啊,就进谏吴王放弃攻齐,而攻打越国。公元前473年,越王又攻打吴国,将吴王包围,吴王写信用箭射给文种、范蠡:“吾闻: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九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六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p> <p class="ql-block">3.人物轶事</p><p class="ql-block">(1)赴吴议和</p><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兵败于吴时,奉勾践之命赴吴议和。勾践夫妇偕大夫范蠡质于吴,文种主持国政,群臣于浙江之上临水祖道,种之祝词曰:“前沉后扬。祸为德根,忧为福堂。威人者灭,服从者昌。”勾践归国,日以报吴,举国政属之种。吴增封越国,纵横八百余里。种索葛布十万、甘蜜九党、文笥七枚、狐皮五双、晋竹十艘,以复封礼。</p><p class="ql-block">言其治国之道为“爱民”二字:利之无害,成之无败,生之无杀,与之无夺,乐之无苦,喜之无怒。文种总结商周以来征伐经验,提出伐吴九术。其九术为: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帛,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缟,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p><p class="ql-block">(2)鸟尽弓藏</p><p class="ql-block">赴吴请籴粟万石,两年后,拣择精粟而蒸,还于吴。</p><p class="ql-block">吴既灭,范蠡引退,致信种曰:“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得范蠡书后称病不朝,人或谗文种且作乱。越王乃赐文种属镂之剑曰:“子有阴谋兵法,顷敌取国。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种遂伏剑。死后葬于越都西山之上,改名西山为“种山”,即绍兴城内卧龙山。墓在卧龙山望海亭之下。</p><p class="ql-block">(3)伐吴九术</p><p class="ql-block">东汉会稽人袁康等编纂的《越绝书》说文种向勾践进伐吴九术:“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疆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则说文种破吴是七术:“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