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分析出句的短语结构。</b><br> 短语,也叫词组,按结构来分类,主要有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包括定中短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并列短语(联合短语)这五种,除了这五种,对句时还经常碰到连动短语和兼语短语。<div> 表示时间、处所的介宾短语,往往省略介词“于”字,只留下名词或名词性短语。</div><div> <b> (1)短语结构要相应,即相对部分短语结构(主谓、动宾、偏正等)应当一致。<br></b><div><b> (2)主谓短语,还要进一步分出是主谓宾结构,还是主谓结构。</b>如<br>(作者:伊秉绶)金山寺<br> 月明如昼;<br> 江流有声。<br>“月明/如/昼”,是主谓宾结构。<br><br> 如(作者:翁同龢)感怀<br> 文章真处性情见;<br> 谈笑深时风雨來。<br>“文章真处”,开头省略“于”字,表处所,“(于)文章真处”作状语。“性情/见”,是主谓结构,不带宾语。整个句子也是倒装句,理解为“性情(于)文章真处见”。<br><br> 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出句(也叫包孕句),如(作者:金圣叹)书斋联<br> 真读书人天下少;<br> 不如意事古今多。<br>“真读书人/天下少”,其中“天下/少”是主谓结构,作出句的谓语,“真读书人”作主语。出句理解为“真读书的人,天下少”。<br> <b>(3)“动宾"“动补”尚可通融,别的最好别在对仗中配搭。</b>(白化文《闲谈写对联》)</div><div> <b>(4) 偏正短语对并列短语,往往犯古人所说的“属对偏枯”。</b></div><div> 以下引用陈如江《古诗指瑕》论“属对偏枯”:</div><div> 胡应麟在谈律诗的对仗时指出:“对不属则偏枯。”(《诗薮》)其实,偏枯也不碍成佳联。除去宽对本来就只求词性相同、不求词类相对之外,有时词性上有些出人亦无关大局。属对偏枯毕竟是一种美中不足,只要力所能及,就应该予以避免。孙奕在《履斋示儿编》中对杜诗的偏枯之病所作的揭示,颇有助于我们在鉴赏中加以辨别与在创作中加以克服。他说:</div><div> 诗贵于的对而病于偏枯,虽子美尚有此病。如《重过何氏》日:“手自栽蒲柳,家才足稻粱。”《寄李白》曰:“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田舍》日:“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此以一草木对二草木也。《赠崔评事》日:“燕王买骏骨,渭老得熊罴。”《得舍弟消息》日:“浪傅乌鹊喜,深负鹤鸽诗。”《寄高詹事》日:“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寄李白》日:“几年遭鹏鸟,独泣向麒麟。”又日:“麒麟不动炉烟转,孔雀徐开扇影还。”此以一鸟兽对二鸟兽也。……《赠太常张卿均》日:“友于皆挺拔,公望各端倪。”是以歇后对正语也。《龙门》日:“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是以实对虚也。大手笔如老杜则可,然未免为白圭之玷,恐后学不可效尤。<br> ——陈如江《古诗指瑕》之“属对偏枯”</div><div> 《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一节,有“偏对”一项,于德泉先生评:“此类只求意境,不讲结构相应,虽古人诗中常见,但既不相对,就不能视为对仗之一种。”<br><b> (5)可以放宽到只字面上相对。</b><br> 王力先生说,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div><div> 所谓结构相应,即相对部分所用的语法结构(主谓、动宾、偏正等)原则上应当一致。原则上,是由于有时尽管结构不完全相应,如:</div><div> 岚林归暮鸟;</div><div> 桂月抚山溪。</div><div> 上联是倒装句,本意为暮鸟归于岚林,句式为主谓补,下联句式为主谓宾,但上下联字面都是“名名动名名”,仍然可对。如:</div><div> 和风吹岸柳;<br></div><div> 白石坐渔人。<br></div><div> 此联“和风吹岸柳”是主语结构,谓语是一个动宾结构。“白石坐渔人”是个主谓结构的倒装句。主语是“渔人”后置;谓语是个动补结构,补语“白石”前置于动词“坐”之前。上下联尽管结构不同,但依次排列都是“形名动名名”,这种对仗也是允许的。(余德泉)</div><div> “但这种情形究竟是罕见的。所以我们在原则上还可以说:凡对仗的出句和对句,其意义上的节奏必须相同。”(王力《汉语诗律学》P254)<br> “只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可以认为是结构上的一种放宽,也可以认为是古代短语结构理论缺乏的一种对仗现象<b>。</b></div></div><div><b> </b>孙则鸣先生《“今法之弊”与“古法新铨”》认为:</div><div> 古法只要相对应的汉字符合“字类一致”就是合格对偶;“虚实死活”大类一致就是宽对,进一步连“天文、时令、颜色”之类的小类也一致就变成了工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