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罗斯进入芬兰,一股清新迎面扑来。海关的两侧是两个世界,东面的俄罗斯好像没落的贵族,身份依旧,荣耀残存,但是那身衣着却散发着陈腐的味道。西面的芬兰时尚白领,简约靓颖,整洁精致,即便是古老的建筑,也似乎是刚刚走出化妆间,让人眼前一亮。 清晨走出酒店,晓风轻徐,空气中一股甜滋滋的爽润。在门外专门吸烟的地方坐下来,见一辆旅游大巴缓缓开了进来。车停好后,一个西装革履的五十出头的司机下来,前后检查一番,然后打开了车门和两侧行李门。准备妥当后,扭头看见了我,于是面带笑容走到我旁边,打了招呼也坐了下来。我问是不是接待我们中国游客的车,他做了肯定的回答。我看了看表,离我们预定出发的时间还有整一个小时。 我掏出烟来礼让,他客气地接过烟,于是我们两个烟民立刻攀谈起来。他说他前几年去过中国,印象最深的是到处在盖房子,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像美国人那样盖那么多高楼大厦。连着抽了两棵烟后,我们便像老朋友一样熟络了起来。话题转到了芬兰的历史,他特别解释了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芬兰和德国一起打苏联,语气中带着委屈和不平。 芬兰太小,历史上一直受气。十六世纪以来,开始听命于瑞典,跟着瑞典和俄国打仗,战败后又效忠沙皇。二十世纪初俄国出现了二月革命,芬兰借机宣布独立,后来得到俄国苏维埃政府的承认。<br><br> 芬兰在二战中的角色非常特别,它与纳粹德国结盟,但又从未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在法律上仍不是轴心国的一员。由于芬兰只参与了攻打苏联,并未对其它同盟国进行军事对抗,于是在1942年的德黑兰会议上,同盟国的领袖们就挑唆芬兰对抗苏联。所以芬兰成了苏联毗邻的欧洲国家中,唯一在战后还能保持独立地位的国家。 芬兰的历史是我查阅资料才得到完整印象的,当时那位司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一会儿牢骚一会儿叹气,听得我晕头转向。但是有一个细节我还记得清楚,二战时苏联这么强大的一个国家打芬兰,芬兰人竟然在寒冷的冬季反抗三个多月,说到这儿的时候,司机的语气很骄傲,说是芬兰人是冰天雪地里长大的,体格强壮,敢和苏联人一决雌雄。<br>集合时间前15分钟,司机起身,走到车前,热情的帮助游客往车上装行李去了。<br>芬兰作为国家势单力薄,墙头草一样摆来摆去·,既是无奈之举又是权宜之计,但是作为一个民族,芬兰并不缺乏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斗争精神。1835年,芬兰出版了一本民族史诗《卡勒瓦拉》,里面有很多传统神话和传说故事,得到了广大平民甚至社会上层人士的普遍认同,激起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独立的民族情绪。 芬兰著名的音乐家西贝柳斯便是这种民族情绪的典型代表,他创作的《芬兰颂》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表现出反抗侵略压迫和憧憬自由和平的强烈民族意识。作品写于1899年,那时芬兰正处于沙皇俄国的统治之下,它的问世无疑成了芬兰国家独立的前奏曲。<br>人们为了纪念西贝柳斯,在赫尔辛基市中心西北靠海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园,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西贝柳斯纪念碑。说是纪念碑,但完全不是我们中国“碑”这个字的含义和形式。西贝柳斯的头像是由金属板冲压而成的,旁边配有浪花的金属造型,镶嵌在一处一人多高的条形岩石上。坚硬的岩石和溅起的海浪把音乐家的坚强性格和创作激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很难相信它出自一个女雕塑家之手。<br>更令人叫绝的是,这位叫做希尔图宁的芬兰女雕塑家在西贝柳斯头像右侧不远的岩石上,用600余根银白色不锈钢管组成了一架酷似管风琴的巨大造型。每当海风吹过,气流穿过钢管会发出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风鸣声。不知道雕塑家是让音乐家永远伴随大自然的音乐,还是让音乐家在彼岸世界继续着未完成的交响曲。 后来看到有人评价西贝柳斯的交响乐“具有贝多芬的逻辑、柴可夫斯基的风格”,不禁哑然失笑,即便是超然的音乐艺术,芬兰还是没有摆脱与德国和俄国的历史纠缠。不如说他和贝多芬、柴可夫基、施特劳斯、舒曼、德沃夏克等并列为世界乐坛的音乐大师,倒比较客观。西贝柳斯就是西贝柳斯,如同芬兰就是芬兰。<br>参观过西贝柳斯公园回到车前,等待其他游客返回,和那位司机闲聊,说到《芬兰颂》,他便哼唱起来,表情很是庄重,甚至没有理会我递给他的香烟。 赫尔辛基还有另一个叫做情侣岛的海滨公园,林深草密,静谧幽然。公园里散落着芬兰各个时期的民居,细一打听,其中最早的不过建于公元十八世纪,可见这些木结构的小房子实在算不上古老。即便是市中心那些城堡和教堂,也大都建于十八世纪。著名的岩石教堂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造的,可见芬兰是多么的年轻。 芬兰作为国家,不过三四百年的历史。赫尔辛基原本的意思是新发现之地,是当年瑞典人踏上这块土地后的称呼。徜徉在赫尔辛基这座城市之中,你可以看到处处那种北欧式的优雅。大到建筑,美术馆,酒店,小到别致的家具、时装、玻璃及陶瓷器具,简约主义的风格和新颖活泼的独特创意,融合成全球性争相效仿的时代风尚和品味。 但有意思的是,芬兰好像不喜欢自己的年轻,总想使劲把自己装扮的老态龙钟从而显示出让人尊敬的沧桑和厚重。 为了显示芬兰的古朴,赫尔辛基市中心还保留砖石铺砌的道路,即使现代化的五星级酒店,也要让地毯的颜色黯淡陈旧,门边镶上雕花木条,墙上镶砖以示古老。距市中心不远有一个人文博物馆,芬兰人把历史上不同年代农民的衣着、家具和劳动工具,全都拿出来展示。甚至把十八十九世纪的农舍,庄园主住宅,蒸汽浴室,作坊,谷仓,农村小店,风车和小型农村教堂等,一一仿造。 然而年轻就是年轻,最掩盖不住的是眼神。老年人浑浊的眼神可以多些沉稳,但很难炯烁,年轻人服装上无论怎样装点古旧,眼睛里却有一种清澄明快的活力。<br>从情侣岛走出来,出入口的便桥上落满了海鸥,争抢游人抛撒的面包屑。已经和我很熟的那位司机靠在白色的桥栏杆上,悠闲地吸着烟,等待游客们返回。见我走来,便递给我一支烟,接着给我打着了打火机。就在我凑过去的时候,他略带神秘的对我说:“来!我让你看一个地方。” 情侣岛的边上是一片繁茂的树林,游人路过,谁也不会留意这里的浓郁和葱茏。司机带我走到一个稍显稀疏的树隙间,指着远处,可以看见隐隐约约的几处房子。然后他告诉我说,安德罗波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来过这儿,在这里和美国以及西欧的领导人进行秘密会谈。 关注国际新闻的人可能都知道,赫尔辛基是举行各种重大国际会议的城市。芬兰总统见过每一届苏联总书记和相对应的西方领导人在此会晤。欧安会首脑会议,亚欧首脑会议等等,都选择了芬兰,甚至在二十一世纪初的2009年,国际桑巴狂欢节也跑来凑热闹。<br>芬兰在夹缝中生存了好几百年,很难在一开始就做出自我独立的历史选择。但是先生存,后独立,再发展,而且不断创新,最后恰恰赢得了历史对芬兰的选择。这种选择已经不再是从属和附庸,而是平等和尊重。 人们一般都会讨厌为人处世中墙头草的性格和作风,但是细想起来,左右摇摆不过顺势而为,为的是最基本的生存利益。为了信仰和原则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固然值得崇敬,但是由于弱小而不得已的权宜性选择,同样是一种生存的逻辑,没必要给予太多的道德谴责。<br>芬兰宽厚而慷慨地腾出一些地方,让那些大国们在里面争来吵去,而自己则把全部心思放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等那些精英们吵得精疲力尽了,芬兰给他们准备了世界著名的桑拿浴。 由于大部分的领土在北欧的北面,芬兰的冬季寒冷而漫长。但冰天雪地之中却孕育着芬兰人对夏天阳光明媚的渴望和期盼。<br> 在仲夏节的前夜,赫尔辛基的居民们纷纷来到情侣岛,在海滩上燃起熊熊的篝火,庆祝一年之中最长的一个白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