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筵宾镇中心小学 王美玉】小学数学量感及其培养研究--曹培英

MY

<h3>为推动城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对量感本质的理解,有效增强学生对量的感受,9月15日,筵宾镇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量感及其培养”主题活动,全体数学教师积极参加。</h3> <h3>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十分重要。“量感”顾名思义就是对量的感受,就是对事物时间、速度、尺寸、重量等的感官认识。基于此背景,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强化量感感知;引导数学反思,推进量感提升;促进知识勾连,促进量感内化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h3> <h3>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有一个重要知识环节——量与计量,这与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学生在这方便应该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量感”顾名思义就是对量的感受,详细地说,就是对事物时间、速度、尺寸、重量等的感官认识。而学生的生活中与“量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非标准化的,所以这种感觉的形成通过教学实现较难,教师也没有过多地重视。为此教师应改变这样的认识,带领学生主动构建对物体量的意义感受,进而在数学教学里贯穿“量感”教学,通过实际体验增强学生对量的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量感”</h3> <h3>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与生活结合展开教学体验,有助于学生增强感受,以推动学生建立量感。教师在教学量的相关知识时,应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学习,进而强化他们估测事物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是对基本的标准量进行学习,而后由此展开去学习相关的复杂量。如对长度单位的教学,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厘米”单位的学习和感受一厘米的长度,然后依次为基础展开对分米、米、千米等大单位进行学习;又如在教学重量单位时,也是先学习“克”,感受一克的重量,然后由此引申到千克和吨的学习;还有对面积单位的学习,一般也是先学习“平方厘米”,体验对应的面积大小,然后对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展开学习。</h3> <h3>量感其实是学生内心的感觉,它的形成需要学生借助实践操作和思维反思。以往对量感的关注,大多是从实践、感受的角度去重视,但却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反思活动也有助于量感的形成。事实上,仅有体验和感知是不够的,还需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思维反思活动,将其提炼为内心的评价标准,进而形成有效的量感。也只有通过反思活动,才能将已有量感进行拓展,进而强化学生对量的感受,实现更准确的量感。</h3> <h3>培训结束后,各位老师积极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笔记,互相交流学习,为今天的培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h3>

量感

对量

学生

教学

感受

学习

数学

反思

教师

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