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侗乡侗民是这样晒谷的

好山好水

<p class="ql-block"><b>  只要你步入洞乡,一定会被屹立寨中的鼓楼、横跨江河的风雨桥所吸引,置身其中就会对侗民的精湛工艺赞口不绝;只要你面对一排排横贯寨中、立于溪流两旁、石板路边、敞阳坡地处的“立体晒谷坪”,就会思绪万千,放眼其上就会对侗民的无穷智慧深感钦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广西大桂林旅游圈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的地灵村侗寨,不论是寨头、寨尾,还是寨旁、寨中,到处都建有“立体晒谷坪”,“立体晒谷坪”在侗家人中称之为“禾廊”。始建于明代后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地灵侗寨地处偏僻的大山深弄里,四面大山环绕,寨中溪流潺潺,人口密集,住房拥挤,木楼毗邻栉比,这是由于侗民自古以来就有群居的习惯,故而导致寨中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绝少,每至秋收时节剪回的禾把要摊晒或风干可就成了大问题,经过漫长的生活实践,聪明能干的侗族人们找到了进行干处理的办法,这就是风靡一时的侗乡“禾廊”,每家每户都必建有,至少三排以上,大户之家则建上十余排,使整个寨子增添了无限的景致,与鼓楼、风雨桥、戏台、石板路、井水亭等公益建筑齐鸣,共同形成了一个协调而契合的整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侗乡禾廊用两根或多根长条圆木成一排竖立,每两根柱子之间均用条木凿榫衔接,使之形成一栏,竖三根亦成两栏,竖四根则成三栏,以此类推,有单栏独立的,也有多排形成的,这是根据地形的陡缓、宽窄而确定的,每栏衔接的条木都为十二根,其意是一年十二个月,便于侗民的计划及安排每月食用一栏的禾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每至秋收时节,禾廊上挂满了糯禾把,禾把嵌进横栏的条木上,使得一排排、一列列整齐有序的禾廊环绕在侗寨之中,在阳光的梳理和秋风的摩挲下,黄灿灿的禾把金光闪闪、沙沙作响的谷粒闻风起舞,使整个侗寨呈现出一派宁和、丰收的景象。禾廊的形成不但节约了寨中的空地,而且更省了侗民摊、翻、晒的工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禾把嵌挂禾廊完毕,已是秋后了,这时的寨中的老人就会三五成群地来到禾廊下,品评着各家各户糯谷品种的优劣,估算着收成的大小,小伙们则来到禾廊下叙述往后生活及来年的畅想,而姑娘们却趁此时,来到求婚者的禾廊下,以此鉴别他的勤懒、殷实、和拮据,猜想着情侣的未来日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禾廊不仅仅是侗民的晒禾处所,也是侗寨文明进步与安定团结的见证,更充分体现出侗族人民享受世泰平安的宁静生活,凉在禾廊上的禾把历时几十个昼夜不收,更不需人看护,寨上村民谁也不会担心被人偷走,这样世代相传,如今也就成了侗家的约定俗成,就是禾把掉了下来,过路的人们不但不会拿走,反而会将禾把放回禾廊之上,由此可见,人心之稳定,民风之淳朴,各家各户都能享受到平安的日子,社会一度得到旷世的安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禾廊是侗民的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带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特点,成为侗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交流分享更多的文旅、民俗、摄影资讯与经验,请关注本公众号:观云识雾。</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