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拾貝 万里他乡遇故知

曾昭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古代曾经留下了四喜之说,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曾经对古人把“他乡遇故知”和新婚之夜的快乐,金榜题名的喜悦之情相题并论感到不解,直到我步入不惑之年后在离祖国万里之远的异国他乡,遇到尊敬的前辈,老师和同学时,才真正体会到“他乡遇故知”给我带来的快乐,悟出了这种感觉和其中的道理。特别是在在茫茫人海中邂逅相遇,其中的惊喜和震撼难于言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在Dr. Cohen的办公室喜見万德森教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0年的初夏,有一天我正在做实验,我的老板,纽约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MSKCC, 中文: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 结直肠外科主任Dr. Cohen的秘书打电话给我,说Dr.Cohen 的办公室有一位来自中国的外科医生,Cohen已经見过他了,要我陪他在医院参观一下 。我将手上的工作迅速结束、即去Cohen的办公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到了Cohen的办公室,見一位中年的黑头发的男士坐在那儿,秘书帶我走过去,准备先为我介绍一下。此人一抬头,还不等秘书介绍,我就认出他是“老万”,此处相逢,我俩都十分惊讶,彼此紧紧拥抱,兴奋之情,难于言表。秘书看着也吃惊了,难道你们以前就认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万大名万德森,前几年我还在国内时到北京参加全国大肠癌研讨会,著名的肛肠外科专家,第二軍医大学的喻德洪教授介绍我俩认识的。当时万德森是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外科主任,教授,中国著名的肿瘤外科专家,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在大肠癌领域造诣深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交谈中知道他是考取世界卫生组织(WHO) 给中国的留学名额,到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MD Anderson癌症中心学习。那个年代,MSKCC每年都在美国最好的癌症医院中排名第一,加上這里的大肠癌外科在全世界也很有名,因此万教授到美国留学期间也想到这里来参观学习,他写信和Dr. Cohen 联系,Cohen同意了,他就来到纽约,没想到在MSKCC的第一天就遇到了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陪万教授在医院走了一圈,重点帶他在医院底楼介绍医院百年院史的走廊上看,萬教授饶有兴趣地观看一张张黑白照片。后来我们到67街,在第一大道医院门口拍了一张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1990年初夏和萬教授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然后我陪万教授去外科手术室办好进手术室参观外科手术的手续,第二天一早我又和万教授一起进手术室观看Dr. Cohen做直肠癌的手术。在MSKCC参观的那几天,我每天都和他见面,参观结束后我俩依依不舍的话别,他又回到了休斯敦继续进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学成回国后,万教授担任了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的院长,还担任过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长期以来我们俩一直保持着联系,1999年我第一次回国期间,万教授邀请我到他们医院进行学术交流,他和他夫人林教授还陪我和我太太到广东中山市及顺德市游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9年万教授在他主编的两本大肠癌的专著上亲笔题词签名赠送给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万教授在他主编的二本大肠癌的专著上题字签名赠送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0年距万教授第一次访问MSKCC二十年后,万教授率中国大肠癌专家到美国参加学术会议时,应结直肠癌外科主任Dr. Douglas Wong 的邀请到MSKCC做学术交流,我又和他及他的学生,此时正在MSKCC进修学习的丁培荣博士到此地拍了一张照片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2010年与万教授及丁培荣博士在同一個地方再次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纽约自由女神島遇周锡庚教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约是在 1992 年的夏天,我陪朋友到纽约的地标景点自由女神去参观游览,自由女神坐落在海中的自由岛(Liberty Island)上,需要从纽约曼哈顿下城的巴特里公园乘轮渡才能来 到岛上,近处观赏自由女神的雕像,回去同样也得搭乘轮渡离开。那天我们游览了自由岛, 并且在自由女神雕像的内部沿着楼梯一直爬到顶端,下来后我们就走去轮渡码头,准备排队等侯上轮渡离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时刚刚从曼哈顿开过来的轮渡上的游客正在下船,登上自由岛。这样上岛来的人和回去的人的两条队列面对面相向而行。此时我见迎面走过来的一位亚裔的老人,虽然他戴着一副大墨镜,我觉得特别的面熟,立即引起我的关注,此人个子不高,满头银发但秃顶,我觉得他特别像是周锡庚教授,我立即停下来转身对着他用中文连续的高声叫了两声“周教 授,周教授”,奇迹出现了,只见他似乎听到有人叫他,他也停了下来,回头张望,这样我看他更加清楚了,我肯定他就是周锡庚教授。我立即转过去,加入了他的队伍,加快了脚步,赶到他的身旁。我知道他肯定不会记得我,所以就先做了自我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告诉他我原来是上海肿瘤医院外科李月云教授的腹部肿瘤外科的研究生,在肿瘤医院时肿瘤医院请他来会诊手术时我见过他,并且陪同过他。我出国前在国内全国大肠癌的学术会议上,也多次聆听过他的讲学,听我说了這些,周教授显得很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告诉他我现在在纽约的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大肠癌外科做访问学者,他说这是很有名的地方,鼓励我好好学习。这时我们已经走到了公园门口,我给他留了我的电话号码,邀请他如果方便可以电话联系我,到 MSKCC 来参观,他给了我一張名片(見下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周教授给我的名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然后请和他一起来的朋友为我俩拍了张照片, 就匆忙分手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和周锡庚教授在纽约自由女神島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锡庚教授是是中国肛肠外科的奠基人,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后 留学美国,长期担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現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肛肠外科主任,在中国大肠癌的领域是首屈一指的专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曾经参加过他主持的大肠癌的学术会 议。他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在上海肿瘤医院读研究生时,有一次外科请他来会诊,我注意到他拿着一本《Disease of Colon and Rectum》的原版杂志,这是美国肛肠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 ASCRS )主办的杂志,那个年代上医图书馆也只有一本影印版的这个杂志,他居然有原版的杂志,莫非他是 ASCRS 的会员? 因此对他肃然起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旧金山AACR的年会上見到孙曾一教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4年我去旧金山參加美国肿瘤研究学会(AACR)的年会,我的研究生同學,在美國辛辛那提工作的李雅琴同學也去參加這個會議,那時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也没有电子邮件,所以到了一个地方互相要联系,真的很困难,因此我们在出发前就约好在会议的第一天上午九點鐘在会展中心的大厅见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会展中心,找到了李雅琴,只見有一男一女和她坐在一起交談的很开心,他们都是中国人,男的年紀稍大,约六十歲的樣子,女的很年輕,二三十歲。李雅琴見我后就要我看看這位老先生是誰,我定神仔細一看,馬上就叫出來“孙主任”,这位孙主任是上海肿瘤医院化疗科的孙曾一教授,孙教授是国内著名的肿瘤化疗的专家,我在上海肿瘤医院读研究生时就认识他,那时我们都叫他孙主任,他是我的同学许立功的研究生导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异国他乡见到孙主任就好象見到了亲人,真的好开心,孙主任見到我也高兴的站起来,亲切的拉着我的手,他把那位年轻人叫来,介绍是她的女儿,也是上医毕业的。他叫他女儿叫我曾叔叔,我急忙说不能叫叔叔。我接着说:孙主任,我们都是你的晚辈,是你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從左到右:本人,孙曾一主任,李雅琴,孙贻平(孙主任的女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在上海肿瘤医院读研究生时孙曾一已经是著名的教授,他对学生特别的关爱和亲切,我在路上遇到他时,他不仅会和我打招呼,有时候还会停下来和我说几句话。&nbsp;</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在</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旧金山和孙曾一教授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2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时,孙教授是论文答辩小组的成员,1984年我到南京鼓楼医院工作时,他还专门为我给鼓楼医院普外科李坡主任写了一封信,由我帶到南京面交李坡主任。此后我就没有再见到过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我研究生论文答辩时和答辩小组成员及导師合影前排左一是孙曾一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十多年后在美国的旧金山,又见到了他,和他坐在 一起促膝谈心,他还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我向他汇报了我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他告诉我上海肿瘤医院的情况以及我的导师李月云教授近况,也谈起了我的同学好朋友,他的学生许立功。中午我们又在一起吃饭,临别时依依不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旧金山一别又过去了二十多年,不久前我的老朋友原上海华山医院感 染科的潘孝彰教授告诉我孙曾一教授仍然健在,知道了我很欣慰。潘教授曾经担任过《实用内科学》责任副主编,还主编过一本《〈实用内科学〉传奇》,对上医的内科老一辈的教授十分熟悉。说起孙曾一教授时潘教授说: 《实用内科学》从1952年出版第一版至今已经出到十六版,前后七十多年的 跨度,孙曾一教授是唯一的一位从第一版写到十六版的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年十月将迎来孙教授一百周年诞辰,我祝他健康,幸福,長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美国新奥尔良国际机场遇郑树校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是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 )的會員,我每年都去参加AACR的年会,AACR的年会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在北美不同的城市举行。1998 年AACR 的年会在 New Orleans (新奥尔良)举行。最近几年国内的学者来美国参加AACR年会的逐渐多了起来,到新奥尔良后听说浙江医科大学的郑树校长来参加这次会议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文化革命前郑树曾经在上海肿瘤医院外科及病理科进修过,她和我研究生的导师李月云教授一直保持着联系。我在读研究生时经常听李月云教授提起她。因为她担任过全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的主任,我在国内时参加过好几次大肠癌的全国性会议,所以彼此都认识。她担任近13年浙江医科大学校长,从校长的职位退下来后,回到肿瘤研究所继续搞科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知道郑校长来美国参加AACR的年会,我想去拜访她,因为AACR年会规模太大,与会者住在十多家酒店,会议有主会场和几十个分会场,我虽多方打听,也未能打听到郑校长住在哪个酒店,直到会议结束我始终没有见到她,甚为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会议结束后与会者们先后离开新奥尓良打道回府。我是在会议结束的第二天上午乘坐出租车离开酒店到新奥尔良机场,准备搭乘飞机回纽约,进入机场安检后我即去找到纽约的航站楼,此时見到一位中等身材的东方女性,穿着一件深蓝色的西式上装,我一眼就认出她是郑树校长,我急忙的叫她,她听到后也停下来观看,她看見我了,想不到她还记得我, 她说她曾经听万德森教授说我到了美国,我们在异国他乡的机场邂逅相遇,真高兴啊,上一次见她还是十年前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大肠癌的研讨会上,十年过去了,她还是十年前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闲聊了一会,她问我在做什么课题,同时她告诉我她在做大肠癌基因方面的研究。因为时间紧,大家都要去赶飞机,只是简单的聊了几句,我拿出照相机,请人帮我们俩拍了一张照片留念,就匆匆话别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与浙江医科大学郑澍校长在机场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用的还是感光胶片的照像机,等照片送到冲印社冲印出来后,我仔细地看每一张照片,我看到郑校长穿的上装右侧口袋放着的長方型的登机卡,因为口袋小,一部分露在外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尼加拉瓜大瀑布遇沈镇宙教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0 年初夏,我和我太太陪朋友到位于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尼亚加拉瀑布(英文:Niagara Falls)旅游。我们是参加纽约的游行社组织的两天一夜的旅游,当天晚上住在大瀑布附近的酒店,第二日一大早就起来匆忙上路,当我们乘的旅游车到达大瀑布的一处景点下车时,只见旁边停着另一家旅游公司的旅游车,他们比我们先到,游客们已经准备上车离开,这时我注意到他们中有一个瘦长的身影好像有点熟悉,仔细一 看,是沈医生,我赶快奔过去,快要接近他时,我叫了声“沈医生”,他回头一看是我,马上回叫了声“曾医生”,我上去拥抱了他,那种兴奋难于言表, 感觉就跟做梦一样。这时我太太也走过来了,她也认识沈医生,和沈医生刚打了个招呼,导游就叫他快上车,就这样在远离祖国的美国和加拿大的边境,匆匆相见,简单说了几句话又匆匆告别了,连照片都没有来得及拍一张。</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和沈镇宙教授摄于美加边境的尼加拿瓜大瀑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尼加拉瓜大瀑布遇到的這位沈医生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沈镇宙教授,当时沈教授是上海肿瘤医院的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他是我的研究生导师李月云教授的第一位研究生,是公认的李月云教授的学术传人,是国内乳腺癌领域的领军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沈镇宙教授和我很熟悉,他是我的同门师兄,更是我的老师。在我读研究生的时间,他给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我在胸外科临床轮转时,他手把手的教我做乳腺癌的手术,用电刀分离皮瓣。前些年他在耶鲁大学进修时,还到 MSKCC 来看我。这次我们在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出门旅游的情况下,两人居然在美加边境的尼加那瓜大瀑布邂逅相遇了,虽然是匆匆相见,但那也是一种缘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1992年与沈镇宙教授摄于MSKCC洛克菲勒大楼正门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纽约贾维茨会展中心遇张秀娟教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9 年秋季,在纽约的贾维茨会展中心举行了一个名为“走近中国”的大型展览,重点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展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了能够一睹我们的祖辈们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珍宝,我和我太太一起去参观了这个展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纽约的贾维茨会展中心举行的为“走近中国”的展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选择了一个不是周末的日子, 以为参观的人会少一些,但到了那儿一看,贾维茨中心人头攒动,观者如潮,我们排队等候了大约一个小时才进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展览分为“中国工艺” 、“中国服装服饰”和“中国旅游”三大部分。在“中 国工艺”馆我们看到了价值连城中国翡翠国宝《含香聚瑞》,其品质纯正优良,造型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在“中国旅游” 馆,我们看到丝绸之路的风采、西安兵马俑和敦煌石窟的模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服装服饰”舘,不仅展出中国少数民族鲜艳美丽的各种民族服装,而且在旁边有一个能坐下几百人的会场,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前面搭起了一个 T 型的走秀台,有时装模特穿着这些服装的现场表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和我太太来到表演大厅,我们来得比较早,就在前面靠中找了位子坐下,我旁边己經坐着人,坐下来以后我就从包里面拿了一篇文獻出来看,这时候我发现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女士一直头转过来盯着我看,当她再次转头过来看我时,我也看了她一下,觉得有点面熟,又坐了一会儿,这位女士就跟我搭讪起来,说了没几句,她就问我“你是不是姓曾?”,我一下惊呆了,她就让我猜她是谁,我只觉得面熟,但我真的想不起来她是谁,她見我不回答就说“我是张秀娟”,噢,这一下我对上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0年我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农村毛译东思想宣传队锻炼,她兰州医学院毕业,也分配到甘南,然后我们都被分配到临潭县长川公社千家寨大队,和贫下中农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我们在同一个生产大队呆了一年,每天在农民家的坑上一起吃饭,朝夕相处,十分熟悉。当年的她睫长眼大,皮肤白晰,容貌秀丽,是整个临潭县农宣队大学生中公认的美女,此时我再仔细地看看她,脸上还有当年的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長川公社千家寨</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1970年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锻炼时的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农村鍛練一年后正式分配工作,我们又都分到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合作镇(現在叫合作市),我分到了甘南州人民医院,张秀娟是医学院毕业的,但要她改行到中学当了老师。后来她和兰州一位中医结婚,调去兰州了,我就没有再見到过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她接着说,前几天她在法拉盛的图书馆翻中文的医学书,看到《黃家駟外科学》,在作者中看到我的名字,几十年不知道我的消息,現在知道我在南京鼓楼医院,她和她先生说:以后回国一定到南京去找老曾,真没想到没过几天就在这儿碰到了我。她馬上把我介紹給她先生石大夫。我太太原先就認識张秀娟,此时我倆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由于我们的心情激动,说话还伴随着欢笑,周围的人都看着我们。没一会演出开始了,我们一起看時裝秀,表演結束后我们又在一起聊了許久,最後彼此留了電話,依依不捨地道別,好在大家都在纽约,见面应该是很容易的。真的是做梦都没想到将近三十年后,我们会不约而同的坐在一起看来自祖国的时装表演,而且她又认出了我,真的是缘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张秀娟的先生石国壁教授出身中医的世家,是北京中医学院的首届毕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生,中医的造诣很深,曾经担任过甘肃省卫生厅的副厅长。张秀娟调到兰州后也在从事中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几年前他俩来到纽约,张秀娟顺利考到了针灸执照,成为纽约执照针灸师,他俩在纽约开设针灸中医诊所,为侨胞和外族裔的病人治病,几年下耒,在华人社區有很好的声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后来因石教授的身体不好,他们就决定离开纽约回国了,临走前我还去了他们家送别,他们回国后居住在北京,和我一直保持着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北京他俩将在纽约几年行医的心德,写了一本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书名是《中医在美国 石国壁 张秀娟在美行医验案择录》。</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9 年秋我回国到北京时见到了张秀娟,那时石教授已经过世,张秀娟送给我一本她和石教授编著的专著。我请她在书上为我题字签名留念。<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张秀娟为送我的书题字并亲笔签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全文完</span></p><p class="ql-block"><br></p>

教授

大肠癌

肿瘤医院

张秀娟

纽约

研究生

我们

外科

外科主任

李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