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想弟思故乡——话说移廉苏东坡(5)

善见吧

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二十五日,苏东坡离开雷州府往廉州府,途中遇滂沱大雨,借宿海康县兴廉村。兴廉村前面有条河,河往西北稍微拐弯即流入入大海,村中有个净行院,净行院被大树覆盖,苏东坡住在净行院,显得阴森荒凉。夜里暗灯黑火,雨下个不停,苏东坡听着淅淅沥沥雨声,想起当年京城两兄弟“对床夜雨之约”,于是吟《雨夜宿净行院》诗一首:<br>芒鞋不踏利名场,<br>一叶轻舟寄淼茫。<br>林下对床听夜雨,<br>静无灯火照凄凉。<br> (有专家认为兴廉村即今遂溪乐民古城。上图:古城北面有条河;下图:古城北门内河港口。) <div> 诗的字面意思非常浅白:不想再跻身名利场,只愿乘一叶扁舟寄情大自然。躺在林中寺院床上,听着滴答雨声,夜非常寂静,房里无灯无火,凄凉的人虽在这里,别人看见人的凄凉;但结合苏东坡经历品读,意境要深远凄美得多。“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淼茫。”和他过去“一蓑烟雨任平生”“小舟从此逝,江河寄余生”的归隐思想一脉相承。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两句,更要对照他“对床夜雨”的往事理解,才得要旨。<br></div> 苏东坡22岁那年,和亲弟苏辙双双进士及第,双双获任县主簿。正准备赴任,贵人又锦上添花,文坛盟主欧阳修推荐他们参加制科考试,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两兄弟辞去县主簿,一起到京城怀远驿做制科考试准备。一个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雨,窗户外雨声滴滴答答。苏东坡正读到唐代诗人韦应物《示全真元常》诗,其中“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两句触动他的心灵。他想到与亲弟苏辙从小到大一起玩耍,一起读书,共同进步,由家乡眉山到京城开封,一路走来,同登仕途,现在要各奔前程,虽春风得意,却要长期分离,再也难有兄弟对床夜话的美好时光,于是相约功成名就便一起早日退隐,回到家乡纵情山水,重温手足之情。怀远驿“对床雨夜之约”,是苏东坡那割不断的手足情、化不开的故乡恋,是他一生的夙愿,也是他绝望的解药。 苏东坡制科考试获第一,苏东坡由福昌县主簿改授大理评事凤翔签判。苏辙骑马送哥赴任,直到几十里外才依依作别。苏东坡想起兄弟怀远驿“对床雨夜之约”,心里一阵发酸,眼泪夺眶而出。<br> 苏东坡知徐州,苏辙送他到徐州共同生活了一百多天。一天晚上,苏东坡做梦兄弟衣锦还乡安居眉山,实现了“对床夜雨之约”,醒来却在徐州漂泊。<br>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捕,押送到太湖鲈香亭畔,他想跳湖自尽,突然想起怀远驿 “对床夜雨之约”而放弃寻短见的念头;到京都被投入监牢,儿子苏迈每天负责送饭。苏东坡吩咐苏迈注意打听案情,正常就送肉和蔬菜,获悉凶信则送鱼。有一天,苏迈因事不能送饭,委托亲戚代送,但忘记了告知亲戚“肉鱼秘密”,亲戚给苏东坡送了鱼。苏东坡一看大惊失色,想到“对床夜雨之约”化为泡影,竟放声痛哭。<br> 苏东坡最后一次与亲弟苏辙相见是三年前。苏东坡被贬海南岛儋州,苏辙被贬雷州,史载是当政者根据贬官名字决定贬谪之地。苏轼字子瞻,瞻与儋相似,故贬儋州;苏辙字子由,雷下是由,故贬雷州。三年前,苏辙把苏东坡送到徐闻县递角场码头渡海。苏东坡这次移廉州没见到苏辙,苏辙已先期获赦离开了雷州。苏东坡现在被大雨困于兴廉村,雨夜想起怀远驿“对床夜雨之约”。两次虽同为“雨夜”,但情景天差地别。当初怀远驿“雨夜”在京城,苏东坡正春风满面,前途是金光大道,约的是功成名就而归隐;现在净行院“雨夜”在南蛮,是寂静“无灯”之夜、风雨助凄凉之夜,苏东坡人如浮萍,前面是荆棘塞途,盼的是皇帝能下诏恩准回乡务农,一手拿锄头,一手抓庄稼,过上平常农人生活。 当初理想很丰满,当下现实很骨感。苏东坡作为封建社会官员,还是个犯官,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苏东坡命运已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五天后,他告别兴廉村继续往廉州府贬所前行。令人伤感的是,苏东坡至死也未能实现怀远驿兄弟同归故里纵情山水的“对床夜雨之约”,连兄弟再见一面的机会上天也没有给予。苏东坡在弥留之际说,最大遗憾是死前不能再见亲弟苏辙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