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過油肉的由來

小李飞刀

<p class="ql-block">  山西,別稱~晉,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女媧補天、神農嘗草、愚公移山、精衞填海等歷史神話傳説均出自於此。 </p><p class="ql-block">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p><p class="ql-block">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p><p class="ql-block"> 唐《登鸛雀樓》王之渙這首五言絕句名垂千古,山西的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成為中國著名的古代樓閣之一,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被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歷史文化名樓。</p> <p class="ql-block">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東翼,南臨黃河,西鄰呂梁山,東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稱山西。又因山西兩山一川的獨特地理位置,素有“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山西的忻州市古為雁門郡"晉北鎖鑰"、“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之稱。唐朝的龍興之地,被唐太宗譽為“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春秋時候山西是晉國的版圖,故稱晉。臨汾一帶曾是堯都、大同曾是北魏首都。省會太原曾是趙國、前秦、東魏、北齊、北晉、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的都城。</p> <p class="ql-block">  晉菜雖然沒有被歸納在八大名菜之中,但其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藴和文化積澱。 </p><p class="ql-block"> 山西地域廣闊,南北狹長,有廣寬貧瘠的黃土高原,又有被譽為華北魚米之鄉的汾河。所以,因地理環境、氣候等口味各不相同差異較大,有極強的地域特性。晉菜按地域區分成了“四幫一派一菜一點”的地方風味組合,即太原幫、晉南幫、雁北幫、晉東南幫、五台山齋派及清真菜和麪點。</p><p class="ql-block"> 晉菜以省會太原為中心。太原及晉中一帶的太原菜吸收了京、豫、魯、川、滬的烹飪之長;雁北菜烹調以燒、烤、燜、涮等為主,口味偏重,油厚鹹香,以大同,忻州為代表;晉南菜偏重於辣、鹹,稍酸,擅長熘、炒、燴、氽及湯汁菜,以臨汾,運城為代表;晉東南菜以晉城,長治為代表,擅長薰、滷、燒、燜等技法。以五台山為代表的齋菜則是以當地盛產的台蘑(五台山特產的一種磨菇)、各種菌類植物以及蔬菜為主的佛家菜餚,充分體現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齋菜特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若要列舉山西著名的美食,大家必定第一個想到的是刀削麵。</p><p class="ql-block"> 山西面食是地方傳統特色麪食文化的代表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考算起,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稱為“世界面食之根”。素有〔世界麪食在中國,中國麪食在山西〕的美譽。 刀削麵更是山西麪食代表。山西刀削麵與北京打滷麪、山東的伊府,河南魚焙面、四川擔擔麪,被稱為中華五大麪食。</p> <p class="ql-block">  今期《食緣隋筆》分享山西傳統名菜~山西過油肉。</p><p class="ql-block"> 山西過油肉位居山西太原十大名吃之首。號稱三晉一味!是晉菜的代表。如果來到山西,沒有吃過山西過油肉,就等於白來。</p><p class="ql-block"> 追根溯源,山西過油肉始於北齊的二陽,即山西的晉陽,平陽。古時稱之為奧肉。據《齊民要術》中,就描述了這道名菜最初的製作方法:豬肉切五六寸,置於存有酒、脂油和鹽的釜中,緩火慢煮後,再入油甕醃漬,食時撈出,水煮再熟,拌以新韭菜或炙烤吃。這是一種塞外鮮卑族飲食和漢文化的融合產物。</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代的變遷,廚匠的不斷改良。這道歷代的宮庭菜~山西過油肉在明丶清二代達到高峰。明朝更成為御膳美味之最。後因戰亂,這道菜又隨著御廚離開皇宮回歸了民間。</p><p class="ql-block"> 據《中國曆代御膳大觀》記載,晉商範氏在與蒙、滿做貿易的時候,相識了努爾哈赤。範氏為討好努爾哈赤,來壯大自己的生意,用自己最擅長擅烹的過油肉,來鎖住努爾哈赤的胃,稱之為〔黃金肉〕。在光緒二十六年夏天,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途經山西時,品嘗過山西過油肉後,說到這是“先祖賜予兒孫們的珍饈,切切不能忘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西過油肉從選料到刀工,從醃浸到烹製,特別是在調味料的運用上,都有它的獨到之處,尤其是在醋的運用明顯體現了山西地方風味特色。此菜成菜要求:色澤金黃鮮豔,味道鹹鮮聞有醋意,質感外軟裏嫩,汁芡適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p><p class="ql-block"> 今期《食緣隨筆》小編介紹這道樸實無華的傳統名菜製作過程。</p><p class="ql-block">!主料:豬裏脊肉200克</p><p class="ql-block">配料:冬筍20克,水發木耳15克,黃瓜25克,大蒜頭(白皮)5克,小葱10克,姜少許。</p><p class="ql-block">調料:黃醬3克,香醋5克,花椒油3克,醬油15克,鹽2克,黃酒5克,味精3克,生粉15克,香油10克,豬油35克(豬油是此菜的風味所在,但健康飲食的可以改為菜油)。</p><p class="ql-block">製法:</p><p class="ql-block">1)將裏脊肉切片,洗凈,放入大碗中加入加黃醬、花椒、鹽拌勻醃漬2小時。</p><p class="ql-block">2)將青瓜切片,洗凈備用。</p><p class="ql-block">3)水發木耳摘蒂,將大朵的切小,洗凈焯水準用。</p><p class="ql-block">4)冬荀切片,焯水準用。</p><p class="ql-block">5)用雞湯,味精,醬油,香油,生粉調成芡汁。</p><p class="ql-block">6)熱鑊加入豬油,燒至5將,將醃好的肉片滑油,瀝油。</p><p class="ql-block">7)加入姜米,大蒜片,蔥段炒出香味,放入裏脊肉與醋略煮,加入荀片,木耳,青瓜片,黃酒爆炒片刻,倒入芡汁炒勻,最後加入些許尾油即可。</p><p class="ql-block"> 烹飪關鍵,[過油肉]一菜以油傳熱,因過油而名,火候對此菜最為重要,是成敗的關鍵。操作時油温要求150~165℃左右,過油最佳,可使肉片達到平整舒展、光滑利落、不幹不硬、色澤金黃的效果。油温若高了,肉片粘連,外焦內生,油温低了又易脱糊、變形、肉片柴老幹硬。其次,醋的掌握。醋的加入要適量,適時方可以去油膩增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