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故事是关于两个西北农民夫妻的故事,实际反应的是个体在社群体系,农民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被边缘,被抛弃的双重悲剧,最终“隐入尘烟“,成为真正逝去的一类人。</p> <p class="ql-block"> 题目 “隐入尘烟” 在我个人看来有两层的含义,同时也暗含了故事主角生命历程的悲剧性结局。</p> <p class="ql-block"> 首先,在第一层意义上,”隐入尘烟“是被动的。这个被动有农民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被边缘,被抛弃的历史背景。在影片中的西北农村里,年轻人的大量离巢,一群落后的、保守的、愚昧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老年群体成了乡村社会的主体。</p> <p class="ql-block"> 但是即使在这样一个本身被边缘化且缺少活力的社群体系中,有铁和贵英因为自身的性格命运又一次地被边缘化。马有铁是个沉默寡言的男人,开头的大会上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名 (只知道他的绰号),频繁漏尿、瘸腿的贵英也经常遭遇嫌弃与歧视,两个没有任何亲缘和社会支持,靠着互扶互持共同生活的农村夫妻注定了处于双重边缘化的结构性困境。</p> <p class="ql-block"> 远离主流,远离中心,且在现代化浪潮中无所适从,边缘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走向脆弱甚至是毁灭。</p> <p class="ql-block"> 贵英永远不断抖动的双手、在大雨下抢救泥垛的哭笑,主角自己的反应好像就在自嘲,瞧瞧我们多么可笑又脆弱,一场风雨让我们惊慌失措,一行一踔都已然不易。</p> <p class="ql-block"> 整个电影大基调下淡淡的悲剧色彩已然奠定,在悲剧之下自然闪出人性的温暖——有铁和贵英于淡然生活中产生的感情,这简单的感情关乎浪漫、关怀、牵挂、责任、善良、归属。</p> <p class="ql-block"> 他们的生活从有铁献熊猫血那一刻便开始了转折,或者说是新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看到很多影评说,有铁献熊猫血是被利用了,是城市资本对可怜农民的又一次剥削。</p> <p class="ql-block"> 个人感觉其中包含了一种反讽,就是大家都理所当然地将金钱于人的生活是最重要的这个特殊性假设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了。</p> <p class="ql-block"> 有铁沉默却并不傻,于他而言,钱真的是重要的吗?从他的不愿意占一点小便宜,从他对城市分配房一开始的推脱。正如他所言,这些有什么用呢?进入城市生活有什么用呢?</p> <p class="ql-block"> 记者问他参观房子的感受,他只说 “那我的鸡,我的驴该怎么办”。</p> <p class="ql-block"> 他太清楚地知道,城市化带来的是新的无所适从,商品房二十万的意义对其来说是虚无的,不断进入中心化而抛弃原有体系是现代化最效率、也是最无情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而对于有铁来说,他是农民,他爱农村,能够建起自己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 能够玉米馒头随便吃,能够与贵英相守便是全部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即使处于绝对的边缘,夫妻二人仍有对生活的确幸和希望,养育鸡仔的灯箱在昏暗的土房里照出漫天星光,</p> <p class="ql-block"> 这些确幸和希望以献熊猫血为途径一步步地实现,我想这不是一种以目的为导向的走向更高生活中心的野心,而是他们深刻地知道,自己的生活有多么脆弱,彼此是多么珍贵。</p> <p class="ql-block"> 有贵每次认真地将喜字贴在床头是多大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 用瓜子印成花作为相爱之人的标记又多么刻骨铭心。</p> <p class="ql-block"> 有铁对贵英说等我们日子好了,要把你带去城里,把你的病好好治一治。再给你买个大电视,放在家里天天让你看。其实无关什么宏大的目标,只是为了让这种珍贵的相扶相守变得更坚固与有力。</p> <p class="ql-block"> 而影片的悲剧性转化便始于贵英的意外离世。至此,“隐入尘烟” 有了绝对意义的第二层含义,</p> <p class="ql-block"> 那就是主动的边缘化,或者说绝对的边缘化。至关温暖、相扶相守、互为归属、互为全部生活中心的亲密关系体系自贵英的去世而分崩离析,有贵突然就成为了一个绝对的孤独的个体,于时代、于社会、于个体都缺乏归属。</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老人说,有铁,你轻松了,有铁在听到村里老人的这段话,久久无言。也许贵英在很大程度上给有铁的生活增加了许多麻烦和额外负担。但这是他在大环境下无所适从唯一的认可与温情,是他生命最后的牵引力。</p> <p class="ql-block"> 有铁在宏观与微观,从社会结构到个人关系的双重失意,自此 “被动” 的隐入转为主动的 “隐入“,也真正成为孤独个体的绝对隐入。</p> <p class="ql-block"> 有铁他卖了粮,遣了驴,推了房,挂于床头贵英的遗照都模糊到难以辨认,生活的意义对其而言也黯淡了。不知他会何去何从,至此是真的 “隐入尘烟”。</p> <p class="ql-block"> 影片中人与驴的关系:或许驴子本身不需要人类,但是人类却需要驴。正如农村与城市,也许农村并不希望融入城市,但是城市化却是在农村的基础上进行,且城市永远也离不开农村。</p> <p class="ql-block"> 城市化对农村的强行介入与强暴改造是一种绝对的中心主义,否认了边缘 (农村) 的独特价值,认为它只有依附于中心而存在,忽视了其本身存在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 在电影的最后,有铁骂驴是贱东西,平日里差遣他做苦累活,可真正让他走却不走。是啊,这难道不是一种暗喻吗?</p> <p class="ql-block"> 农民只能卑微地为城市提供廉价劳动力和粮食,可是真的能解放或者脱身吗?</p><p class="ql-block"> 不能,因为他们只会种地,同时他们也无处可去。他们甚至不如一头驴,他们就像土里的麦子——镰刀来了,麦子能说什么;鸟儿啄了,麦子能说什么。</p> <p class="ql-block"> 整个影片台词量、台词速度都是极为克制的,也许有不知道怎么说,无法说,到最后的不能说,不想说。</p><p class="ql-block"> 因为说已经丧失了意义,自洽的边缘化体系已经丧失了现代化的叙述意义。</p> <p class="ql-block"> 现代化如同一场洪流,这场集体无意识的狂欢中,边缘化群体显得格格不入,他们并不希望跟着时代去往更远的地方,他们也许内心只想说,我的家在岸上,让我让岸目送你们吧。</p> <p class="ql-block"> 看到有些影评上说,影片美化了乡村生活,避开了性、生育、医疗、养老等触及核心问题的矛盾。但是这才是影片最高级、最厉害的地方,全片其实没有刻画剧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体现出激烈的现实矛盾。</p> <p class="ql-block"> 但是全片萦绕着的沉默、失语的氛围,恰恰是最广泛、最真实的乡村世界,尤其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乡村,他们已经处于现代化的背景下,普通人生活没有那么多的狗血和撕心裂肺的痛处,只是作为主流体系外的游离者,处于一种结构性的脆弱中。</p> <p class="ql-block"> 同时影片的主题也从来不是刻画穷苦人的生活,或者突出农村的贫苦,而是在唤醒一种希望,一种在个人主义浪潮中永远保持对中心体系不断追求现状的一种反思。</p> <p class="ql-block"> 作为人类,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美好的感情、坚固的关系对我们多么重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以下是片中部分剧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