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John Muir Trail (JMT) 是沿着美国西海岸加州的Sierra Navada山脉的荒野步道,北起尤山美地的快乐岛Happy Isles, 南止美国本土最高峰惠特尼峰(Mt. Whitney), 全长213迈(344公里), 是一条非常流行的长程背包步道,很多人利用2-3周时间走完全程。JMT全程中大部分路段(260公里)与跨越美国西部从墨西哥边境穿过加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至加拿大边境全长4270公里的PCT(Pacific Crest Trail)步道重合。尽管JMT只占PCT全程的一小部分,JMT一直被认为是PCT全程的明珠:全程最漂亮海拔最高的荒野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劳工节那周,我跟驴友背包群的另外六位朋友一起,完成了从Baxter 山口至恵特尼峰出口JMT最南端的一共约一百余公里的背包徒步。这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走过的海拔最高,最困难的徒步路线,中间经受了高原反应,新冠威胁,西部高温热浪等挑战,最后成功地在日出时分登顶美国本土最高峰(除阿拉斯佳,夏威夷之外)海拔4421米的惠特尼峰。本文记录了我们这六天的背包行程,照片和视频由徒步成员集体提供。</p> 第一天:走近Baxter山口 <p class="ql-block">中午12点到达Inyo国家森林公园里的Baxter步道起点,骄阳似火!最近一周因为南加州热浪,谷底温度达105华氏度。步道头海拨6000英尺,也有95华氏度高温。躲在步道宣传牌窄窄的阴影下吃完午餐三明治,12:30 顶着烈日正式出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计划是从步道头往山上走四迈到半山的营地过夜,第二天再翻过山口。我们都认为是一个轻松的热身徒步。因为天热干旱,王居士觉得半山的营地可能会沒水,要求我们每人多带了两升共四升水。额外的水加上未来六天的食物,让我们每人的背包超过或接近五十磅。这次JMT徒步,我和王居士,谢飞腿,王诗人组成四人团队挑战以难度著称的Baxter山口。我们的老搭档薛大侠因为脚伤未痊愈没能参加,实在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山下步道头就能听见小溪里哗哗的流水声,出发不到一迈就要跨过小溪,溪流很大,小溪两边长满花草和灌木。再往上走,一片山谷长满黄色的野花,非常漂亮,我们玩兴很高地拍照片拍视频!再往上走,峡谷开始变得崎岖和狭窄,山谷中长满被山火烧过的大片松树,衬上溪畔不知名的野花,又有一番别样的风景!随着海拔高度上升,仍然艳阳高照,但觉得没那么热了。这中间我们碰到两名单人的背包客下山,也是我们当天山里遇到的仅有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小溪左岸的路似乎在一片滑坡乱石中消失了,我们小心地在乱石中寻找落脚点小心前行。一棵大树倒在中间,必须攀爬到树根旁方可跨过。沿着朽木跨过小溪,怎么还是不见步道?我们拿出GPS地图,发现早已偏离步道,应该在乱石阵前跨过小溪。尽管王居士仍在前面艰难地探路,但是坡太陡草太高,我们决定沿乱石阵返回,再跨过小溪走回正道。其实在过小溪处,已有人垒了几堆石头标示过河处,我们走得匆忙没有留意到。一旦回到正式步道,步道即以之字形拐弯缓缓上升到另一个大平台,这时已是下午4:30左右。</p> <p class="ql-block">乱石阵</p> <p class="ql-block">过小溪处</p> <p class="ql-block">意识到我们走得有点慢,谢飞腿和王居士決定先走,找好营地。而我和王诗人在后面慢慢走。眼见前方山谷中间立着白石岩,我猜测营地应该就在白石岩上方的平地上。眼前的步道经常走着走着就没有了,需要拿出地图来对照才能在杂草丛中找回步道。这条步道走的人少,缺乏维护,路两边的树长得太密有时完全把步道封住了!更糟糕的是山谷里面还长着一种带有荆棘的灌木,走在丛中经常有尖刺从裤子上扎进腿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种找路和密林的争斗中,我和王诗人来到白石岩下。眼看天快黑了,我们大叫谢飞腿和王居士,也只能偶尔听到他们的回应,仍看不见他们身影。这个时候,我们都觉得累极了,身上近50磅的背包,从6000英尺一直上至10000英尺的连续爬升,让我们感受到了高海拔的影响,不时停下来喘气。因为步道不明显,灌木長得高,不时要停下来对照地图确定路线。在这种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气和寻路之中,我们于6:45碰到了谢飞腿,可是他们还没找到营地,因为地图标示的地点没见到营地!于是我们分头打开地图继续找,终于在十分钟后接近七点时找到了小溪边平坦的营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中午12:30出发,我们经历了近六个半小时才完成4000英尺4迈的爬升,我们大家都觉得很累,再也动不了啦!但还不能休息,必须立即行动在天黑前搭好帐蓬,擦洗干净并打好饮用水。我们第一天的晚餐是在天黑之后打着头灯完成的,吃完晚饭大家立马进入帐蓬休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天四迈的行程让我们四人都快走崩了是我们始所未料的。第一天的背包重,我们又多带了两升水,但我们都走得比较慢。王居士和王诗人的背包都非常重,而且王居士还带了一个重四磅的佳能单反相机。估计还是难走的路面和标示不清的步道,以及接近10000英尺的高海拔,让我们的身体感受到了负担。当晚营地温度舒适,我睡了一个踏实的好觉,而王诗人则抱怨在新环境整晩睡不着。</p> <p class="ql-block">这是路吗?</p> 第二天:跨越Baxter山口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6:30,太阳照进山谷,王居士叫大家赶快起床看日出。走到步道边或营地上方的大石头上,看见红色的太阳穿过树梢照进山谷,非常漂亮。我们到溪边洗漱打水,溪水如冰水般冰冷,我们猜测山上有冰川。我们于8:45正式出发,一上来就是垂直上坡,而且步道上全是乱石头。别看这些光秃秃的乱石阵,走过时脚下不时有草蜢伴随着嗞嗞声从石缝中飞出,也许正是熊或鸟儿的美食。不久来到一片黑色滚石堆前的一个大石平台,从这里可以望见下方的山谷。再往上走一段,路边仍有溪水,经过一片松树和草地,林间散落着不少蘑菇,也有一块平地适合露营,之后就再也看不见小溪了,小溪果然是从山上某处的地下流出来的,难怪溪水如此冰冷。在爬升最后陡坡前,我们在一片树林中碰到三位背包客,她们昨晚在山后的Baxter 湖边扎营,准备今天走下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午11:00,我们开始了最后的爬坡:这是一段几乎60-70度的乱石坡上的之字形上坡。为避免滚石,我们四个隔开一段距离走。很快王居士和谢飞腿就爬上坡顶变成蚂蚁小人,我和王诗人则在后边一步步爬升,不时停下大口地喘气!路边一点树荫都没有,全身暴晒在太阳下,真是又热又累!经过不知多少次停顿,多少个之字拐弯,我们终于在中午12:30爬升到海拔12320英尺的Baxter 山口。一看手表,短短的3000英尺2.2迈爬升竞然花费了我们近三个半小时的时间,平均一小时才0.6迈的龟速!我们在山顶休息并吃午餐,并利用微弱的手机信号给家里报了平安。这也是全程唯一有手机信号的山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冰冷的溪水</p> <p class="ql-block">看见山底的小人了吗?</p> <p class="ql-block">山顶指示牌显示:一过山顶,就从Inyo 国家森林John Muir荒野进入国王谷国家公园(Kings Canyon NP)!山顶风很大,大风吹着白云飘过山顶!山口面对着一片园形的深谷,右边是一条跨过山顶的平滑的彩石带,散落着红黄色石头,而左边则是黄色碎石组成的平缓的山坡,在阳光下明亮夺目。我们需要从山坡上走下去,经过彩石带,转过面前的山坡,才能看到隐藏在山后的Baxter 湖。下坡的路并不平坦,布满各种大小的石子。来到湖边,我们决定添加饮用水并用冰凉的湖水泡脚舒解疲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Baxter 湖畔的这段路是全天最漂亮最容易走的一段路。湖水清澈透明,湖岸长满着整齐的野草,走在上面松软舒服。湖对岸的山谷平缓开阔,随着空中白云飘动,山谷明暗变换。前方的一个小湖,湖面幽静,倒影着空中的朵朵白云,似梦幻美景。在湖边树林里,我们看到一队人准备在湖边扎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地图上看,前面的2-3迈的路是沿着山谷里的几个小湖边穿梭,在小树林中连续下坡,再往左走1.5迈就与John Muir Trail合并了!但在这条路上沒走多远,我们就迷失了!据山下碰到的人说,这一段路标志不清,有时也没有明显的步道,只要大致方向正确,能走就行了!问题是走着走着就完全不能走了:前方只有小溪或密林挡道!于是我们只能又拿出地图,看需要往左边还是往右边转才能与地图上步道重合。真是见鬼了!我们的谢飞腿号称路仙,不用GPS也能凭直觉找路。但在这一片无标示的树林中,我们的路仙也迷茫了!我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寻路,每五分钟用GPS地图不断校准的过程中于下午四点钟到达谷底.</p> <p class="ql-block">湖边最美最舒服步道</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路!</p> <p class="ql-block">从谷底的山脊上望出去是一片宽阔的山谷,对面山坡上就是JMT. 从地图上看,往左转走一段平坦的道路就与JMT合并了!可以真走上去,发现这又是乱石丛中的一条难走的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在高低不平的乱石中找落脚点。中间还有两处又是找不着路,用地图才发现要沿着草丛直上直下走一段才能联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初谢飞腿找Baxter山口作为挑战步道时就知道,网上把Baxter 山口称作整个国家公园中最虐的步道(most nasty)。路上碰到的下山小伙子也叫这条路为Beast(怪兽)!今天终于亲身体验了!不仅山口乱石丛中的之字形上坡难走,就是山谷树林中的下坡路或半山腰的横道也很难走:崎岖不平,甚至完全没有路!最关键还是走的人少,没有维护,灌木和杂草长得很高,不时把路完全挡住了。在这种不断寻路中,经过一个多小时挣扎,我们终于在5:15在JMT路口与王居士和谢飞腿汇合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连续徒步八个多小时,我们都觉得累了!所以当王居士告诉我们还有2.5迈才能到达营地时,我们都像泄了气的皮球!太阳已经开始落山,JMT步道旁边高山湖Dollar Lake安静漂亮,而步道上却空无一人! 理想的行程应该是现在已经抵达营地!没有办法,只能静下心来,拿出最后的力气在天黑前走到营地!我们让两位真驴快走以便提前找好营地,王诗人和我作伴在后面按自己节奏慢慢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在无人的步道上,看到Arrowhead湖边美丽的落日,还是忍不住停下来照相。JMT步道明显比Baxter 步道维护得好,平坦宽大,走起来舒服多了!沒走多久,就远远地望见尖细的石峰Fin Dome。 这座显眼的山峰座落在今晚扎营的Rae 湖边,成了我们走路的地标。一会儿,一片乌云飘来,带来几滴雨,我们赶快穿上雨衣披上雨蓬,还好雨最后并没下来。中间有一段,我和诗人都觉得大腿饥肉紧,有抽筋的前奏。一旦抽筋后果很严重,会影响后面几天行程。于是我们赶快放慢脚步,吃了盐丸,并停下来拉伸之后再往前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一段最后的冲刺中,我们用了长跑的心理减法:走完1.5迈了,只剩1迈!又走了0.5迈了,只剩最后0.5迈!中间觉得又累又饿,吃掉了带上山的两个珍贵的苹果中的一个。谢飞腿和王居士到Rae湖边,正好赶上落日前的湖景,留下漂亮的视频和照片。经过一个多小时几乎是机械麻木式的徒步,我们终于在傍晚6:45抵达Rae湖边营地!今天按王居士的规划,全程是3000英尺上升9.3迈,而我的嘉明手表显示总里程接近10迈!也许是在不断寻路中多了一点里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的受虐步道终于走完了,但是只比前一天提前了15分钟到达。不管多累,不能休息,必须马上扎营,洗洁和取水。其间注意到另外一组农哥带领的三个队员没有抵达,我们猜测是否有队员出了状况。因为进山的准许证难抢,我们分两队分别抢两个不同进口的准许证:我们四位男的走需要爬升6000多英尺,13迈的Baxter 进口,而农哥带领两位女队员走只需爬升1000多英尺4迈的Kearsarge 山口。我们事先约好今晚两队在Rae湖边营地汇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已近中秋八月十五,当晚的月亮很圆很明亮,湖水温度适中,我们都跳入湖中,坐在湖中一块深浅合适的石头上,洗了一个舒服的冷水澡!在明亮的月光下煮面吃饭,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因为又是一天超强度近十小时的徒步,我们都累坏了,一吃完晚饭就进入帐蓬休息,当晚大家都睡得非常踏实非常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转录王诗人的两首诗纪录今天的感受:</p><p class="ql-block">受虐</p><p class="ql-block">关隘重重步步高,</p><p class="ql-block">千斤重负把心熬。</p><p class="ql-block">每天得览群山小,</p><p class="ql-block">日落朝霞彩带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色</p><p class="ql-block">晚霞落尽华灯上,</p><p class="ql-block">朗朗流光似故乡。</p><p class="ql-block">坠落玉盘河汉现,</p><p class="ql-block">依稀湖色映山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路!</p> 第三天:穿越Glen山口 <p class="ql-block">我们昨天扎营在Rae中湖,是因为经雯女侠研究,Rae中湖有全程最漂亮的湖景。按计划他们的三人团队也应昨天逆行至此跟我们汇合!我于6:15分准时起床看日出。令我惊奇的是诺大的野营地,竟然没有一个人起来看日出,!这也更加确定雯女侠她们没有到此营地,因为她是不会错过日出的!😀 一早起床前专门留意了自己静息心率:一早醒来仍是95,看来高原对心脏的压力还很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走到伸入湖中的一片巨石上,静待日出!太阳首先照耀在下湖边的山峰上,让山顶泛起一片红光,然后慢慢金色的太阳照耀在上湖三座尖锐的山顶上,闪闪发光。因为湖东面的山头太高,太阳最后才照在湖中部高高的Fin Dome尖山上!看着金色的太阳静静地逐次洒落在周围的山峰上,湖面反射出完美的倒影,实在太美了!其间有一位营友到湖边取水,帮我留下了难得的湖边日出美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餐之后我们上午9:00准时出发!刚转个弯,就被Rae上湖深绿色的湖水和完美的倒影惊呆了!有好几个人在湖边钓飞鱼Fly Fishing, 他们已经钩起来十几条鱼了!往湖里看,果然有不少鳟鱼在湖中游动。据说彩虹鳟鱼是对水污染最敏感的,特别喜欢这种零污染的高山湖。我们纷纷在湖边留下海量美照之后才正式上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的计划是先爬升1500英尺至Glen 山口,之后连续下降2500英尺至谷底,再爬升900英尺到达Bubbs Creek营地。前面2迈的步道比较平缓,步道也很平整,在早晨的阳光下走得非常轻松开心!这几天山上的天气都非常舒服,大约在华氏70-80之间,除每天早晚需要薄夹克之外,穿短袖衫走路正合适,只有在山顶太阳直晒下才觉得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在接近Glen 山口的最后一迈时,在海拔12000英尺,步道变成陡峭的之字形上升,心跳加快,每过几十米就要停下来喘气!我又是最后一个登顶的队员。不过因为山两边都要爬坡,坡顶聚集了十几个人!爬坡太辛苦了,我在山顶享受了我带上山的第二个苹果!在上山途中碰到一位31岁印度工程师,他的爬山朋友都无法接受高海拔和多日背包的挑战,只身一人在JMT走四天!他帮我们留下在山顶前的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连续4迈下降2500英尺的下坡。在最初的之字形坡道上,碰到很多正在艰难爬升的山友,忍不住都要鼓励他们几句:太棒了!胜利就在眼前!我最怕两类下坡:一类是大台阶,因为有背包,直接跨大台阶给膝盖和小腿很大压力,很容易累和受伤。所以每次碰到大台阶,我都想办法找个中间的小石块,尽量把大台阶变成两个小台阶。其次是害怕不平的大坡,每一步要小心找落脚点,走不快。还好今天的下坡路段除最初一段之字坡外都不太陡,而且越往下走,树荫越多!从半山腰看出去,前面有一座非常光滑的石山,山脚下有Charlotte 湖,步道在这里往左拐,与Kearsarge山口步道交叉之后,沿着山谷向南延伸至惠特尼峰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在坡底的溪边营地,我们碰到了二队的三位队员。为了保证碰到我们,农哥一大早就搬了睡床等在路边了!原来他们从Kearsarge山口上山之后,雯女侠和Carrie都高反严重,感到头疼脚飘,于是没有反向走到Rae湖与我们汇合。更严重的是,农哥一直咳嗽,而雯女侠第二天也出现发烧咳嗽症状。不能肯定是新冠,但是高反,发烧和高海拔对身体压力很大。我们都劝雯女侠和农哥不要冒险,原路返回,身体为上,下次有机会再登惠特尼峰!而Carrie除了中度高反外,状况不错,决定跟我们一起前往惠特尼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雯女侠他们会面一小时并留下药品之后,Carrie跟我们一起,再走3迈至半山腰的下一个营地,不然明天的爬升任务太重。这一段路需要爬升600英尺,但都是沿着小溪边的缓坡,在树荫下走得很舒服!密集的松林间,有很多很大的蘑菇,这些蘑菇看着是松林里特有的蘑菇。如果能摘几朵回去今晚煮面就太美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Carrie走得很快,一马当先!我们于下午5:45到达Bubbs溪边营地,总算比前一天提前了一个小时到达营地!今天全程10迈,上坡2500英尺,算是比较轻松的行程,到达营地没有觉得太累,但最后一迈也觉得脚底发疼!整个营地除我们外,只有另外一位菲律宾人Dennis。他的行程跟我们非常相似,后面两天还不时碰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Dennis的营地边,有一个贮藏食品的熊箱:一个大铁箱,上方有两个金属弹簧锁栓。把食物放在里面,即使熊闻到味道,也吃不到!国家公园规定,凡是走JMT的背包客,必须自带熊罐。但事实上,每个营地都有熊箱,而且绝大多数营地都有树,用绳子把食物高高挂起也可以防熊。熊罐实在太大太笨重,占了背包的很大体积。因此有点人直接把熊罐绑在背包上(如图)。我们几个都带了熊罐。熊罐的一个附带好处是可以当凳子用,在营地中坐在上面吃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营地坐落在小溪上方,小溪挺宽但河里有不少青苔,对取水和洗漱不是很方便。今天是我们第一次不用打头灯做饭,吃完晚饭还煮了一壶绿茶,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天黑之后八点就进入帐蓬,为明天翻越另外一座大山积蓄力量。当晚天气不冷,需要把睡袋打开一个口子。也许是高原反应还在,晚上醒来之后总觉得怪怪的,似乎是另一个我在睡觉似的,下半夜睡得不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大早农哥就在路边等待,生怕错过我们😀</p> <p class="ql-block">蘑菇</p> <p class="ql-block">熊箱</p> <p class="ql-block">熊罐直接打在背包上</p> 第四天:跨越Forester山口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很简单:爬升一座海拔13000英尺的高山,全程需连续爬升2800英尺,然后就是一路下坡至山谷小溪边的营地。昨晚Denis把Forester山口描述为全程的一大挑战:连续5迈上坡,有陡峭的之字形上坡,下坡的5迈也非常陡,边上还有悬崖峭壁,对惧高的人非常恐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早8:00出发,刚开始的3.5迈步道是缓坡。早晨太阳不晒,在晨光中走得很凉爽很轻松。<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一大早就看见山顶一片园形光滑的石山,我们都在山下照相留影。其实我们今天的步道就是要经由路边的两个湖,在乱石丛中缓缓绕到石山边上到达山口。山脚下有一个平静的湖,我专门走到湖边去拍摄远山和白云的倒影。半山拐弯处还有另外一个湖正对着三角形的山顶,我和谢飞腿相亙在湖边留下美丽的背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王居士和王诗人一路领先,一会就变成石山上的小蚂蚁了!他们不时从上方的山顶冲山下的我们叫加油!謝飞腿走得慢,时不时停下来查看Carrie和我这两位后进分子的状况。在阴影中走了两个多小时,坡度变陡了,太阳照进了山谷,我停下来喝水和涂太阳油,准备向坡顶进军。前两天沒有做好防晒工作,肩上和手臂上都让让太阳烫伤了。以后在高海拔徙步,一定要戴宽帽子和穿长袖衣防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近山顶的最后1.5迈是100%裸露在太阳下的乱石丛中的陡坡,唯一变化是不时左弯右拐。阳光暴晒,海拔增高,爬升开始变得困难。我留意了一下嘉明手表:爬坡时心跳上升至150多, 这是我跑步的心率,不一会就觉得累了,需要停下来喘气。休息一会心率降到130之下,又觉得可以往前走了!就是在这种每过50米要停下来喘气休息的变换中,历时四个小时艰难徒步,终于在中午12:00抵达Forester山口。也许是因为出发早,与两天前的Baxter山口相比,今天的山口并不觉得很难。山顶的标示牌显示:过了这个山头,就进入了红杉国家公园的地界了(Sequoia N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Forester山顶有很多人,不管是南行还是北往的背包客,都需要攀爬长长了陡坡才能到达山口,因此大家都在山顶停留休息并照相。我们干脆在山顶吃午餐。从山口望出去,另一边山下有两个大湖,山谷远方的松树林区将是今晚宿营地。刚开始的下坡确实非常陡,边上就是垂直的悬崖。因为步道不窄,我不太惧高,并不觉得下山的路难走。Carrie却是惧高,回头看,她正在石丛中一步步小心缓慢地下山。</p> <p class="ql-block">山顶左边的小缺口就是Forester山口</p> <p class="ql-block">从这几天的风景看,JMT的绝大部份步道是在树线之上的乱石丛中。一般树线之下有沙土有树,步道修得比较平整,可以轻松愉快地快速前进。一旦进入树线之上的石山,大部分是成片的滚石坡。如果石头小,步道还比较平整。当遇到成片的大石阵时,步道会很崎岖不平,很难找好的落脚点,严重影响速度。最难的是坡顶的之字形垂直上升,对心脏对体力是一大考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此荒无人烟又平贫瘠的山顶,让我想起了John Muir。John Muir 是美国著名的自然保护者,他推动了国会批准建立尤山美地和红杉国家公园,成立并被当选为Sierra Club首任主席并继任多年。他的大量文章和积极参与保护自然的活动,对今天美国国家公园以养护,维护和保护为中心的使命(conserve, preserve and protect)有深远的影响,<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认为是美国国家公园之父。时至今天,美国的国家公园很少有大规模商业开发,尽力维持大自然的本来面貌。当联接美国西部Sierra山脉的长程荒野步道完成之时,以John Muir命名是对他毕生追求的最好记念, 也是对John Muir追求的自然保护的完美诠释,每年约有1500人尝试走完340公里的全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坡底碰见一条小溪,我们赶快在溪边休息并补充饮用水。再往前走至第二个湖边,我们碰到了一条更大的清澈小溪,我们决定在此休息并脱下鞋子在溪水中泡脚。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养成了在冰水中泡脚的习惯,泡完确实很舒服,也有利于恢复腿部疲劳。在清澈的小溪中,我们看到好几条彩虹鳟鱼在游动,老谢想弄一条回去煮面。一块大石的扔进水去,鱼儿吓跑了,就再也不见踪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步道变成宽广的山谷,路边長满了松树和小灌木。不时有小松鼠,土拔鼠和野兔在林中出没,小鸟在枝头跳跃,林间一下子充满了生命气息!而前方的天空中却乌云密布,中间一片正在下雨,期望雨不会飘到这边来!</p> <p class="ql-block">动物</p> <p class="ql-block">下午4点,我终于到达Tyndall溪边营地,进去一看我们的人都不在。别人告诉我前面还有营地,于是只好继续往前走!刚走10分钟,碰到老王和其它队员反向返回,急匆匆地说王诗人不见了!怎么可能呢?我是走得最慢的最后一个,王居士走得最快,前后夹挤竞然没见王诗人?会不会在前面0.5迈的岔路口走丢了?看着因为高反和全天徒步己满脸疲惫的Carrie, 我们決定先在溪边扎营,然后再想办法找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了一天,我的脚底直疼,觉得再也走不动了!谢飞腿非常着急,想着无论如何要在天黑前找到诗人。看着天边的乌云,我,Carrie和老王决定先搭帐篷,老谢沿原路回去找诗人。待我们自己帐蓬搭好后,我们帮着把老谢的帐蓬支撑起来,老王也准备出去找诗人!有体力可以出去找,问题是往哪里找?诗人究竟是怎么丢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王刚走一分钟,王诗人大步走入营地,说要找老王算帐,没在路口等他。于是我赶快叫老王回来!在之后急促的谈话中,我们终于搞清楚了事情的经过:王诗人一直跟在王居士身后不超过两分钟的距离,也从来没走错路。在营地前方0.5迈处,有一个叉路到Tyndall Creek Ranger Station, 老王沿JMT去找下一个营地,王诗人认为营地在湖边走向公园管理站的叉路。当老王发现前方营地太小又没熊箱之后原路返回之时,王诗人还在叉路上,于是就错过了!还好王诗人继续往前走了0.6迈沒见到大家,等了一会儿觉得有问题就迅速回撤了。二十分钟后,老谢也在原路走了3迈之后回来了!王诗人在天黑之前失而复得,让我们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这次失踪事件也让我们认识到每天给每位队员交代当天行程,里程,扎营地,以及在主要叉路口等待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营地边的小溪水流很大,正好流经一片石底的河床,可以坐在河里洗个舒服的冷水澡!当晚月亮仍然十分明亮,我们吃完晚饭在营地里讨论后天登顶时天气会怎么样,如果如之前预报有雨就无法看日出了!老王和老谢主张必须利用难得的机会上山顶看日出,而我和诗人觉得登顶就好了,沒必要半夜起床劳民伤财看日出。😀</p> 第五天:进驻吉它湖 <p class="ql-block">一早起来,Carrie说晚上发烧,莫非真是得了新冠?这两天她都很小心与我们保持距离,生怕传染病毒给我们。老谢觉得是因为晚上着凉才觉得有点发烧。看她的精神不错,可以继续前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点刚要准备出发,营地上空响起了直升机螺旋桨的突突声,不久一架红色的直升机降落在营地边的开阔地。我走过去发现是营地一个六十多岁老头,一早6:00起床就觉得自己心脏不对,叫同伴到前方0.5迈处的国家公园管理站,用卫星电话叫来直升机送医院诊治。这就是野外活动救急的标准程序:山里手机没有信号,有受伤或生病等紧急情况,只能靠卫星电话和直升机救援,还好这次的营地离国家公园管理站近,但也花了约两个小时直升机才到达。一个多月前Carrie,谢飞腿和王居士在西雅图的Wonderland徒步时,也碰到队员摔伤,最后在营地中一个个帐蓬寻问有没有卫星电话以便紧急时使用。最后找到一个卫星电话,还好队员状况很好不需要救援。据说最新的iPhone 14有自动联接Starlink功能,方便紧急时使用,那将是户外爱好者的福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比较轻松,爬三个小坡总共2300英尺提升,全天无大山无陡坡,一共12迈,在恵特尼峰的山脚下吉它湖扎营,为第二天登顶做准备。早上在巨大松树林间,看到各种高大挺拔的红杉,有些己经死去的树依然挺拔高傲。谢飞腿注意到有两种松树:一种树皮平滑,另一种树皮粗糙而且大部分不带松果,会不会是同一种松树的公树和母树呢?不久,我们注意到光滑的松树也有带松果的,因此一致认为是两种松树。下山后专门研究过,这片林子里主要是一种生长在树线附近的Foxtail Pin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上一座小山坡,前方一片高耸平滑的石山异常显目,我们纷纷在山头照相留念。从地图上看,这座山头叫Mt. Hitchcock. 一路走来,看了那么多座海拔13000英尺的石山,忍不住要与一个月前在意大利北部的多洛米蒂山区比较。这两个地区的山非常相似:都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石头山峰,山顶有突出的灰白色的云母岩石。 主要的区别是:多洛米蒂山区有更大的垂直起降,从山谷的海拔1500到山顶的3100米都可以一目了然。随着海拔升高,植被从森林,到草甸,到裸露的石山,富有层次和色彩的变化,看起来很有风景。而JMT步道一直在10000英尺至14000英尺(3050米至4300米)附近延伸,尽管海拔很高,但相对变化少,只在松林和石山之间变换,缺乏层次和纵深,特别缺乏那种广阔平缓的绿色草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进山的山谷至山口是从海拔4000英尺至海拔13000英尺(1200米至3050米),这是一个可以造就出丰富植被变化的垂直升降,但因为山下是内陆沙漠而失去了形成好植被好景致的条件。因此一路走来,总是在松林和乱石丛中打转。老谢提到真正有风景的山是像Denali, 乞力马扎罗山,富士山或Mt Rainier 那样,孤单地耸立在一片平原上白雪覆盖的山,既有绝对高度,又有与周围环境的相对落差,可以有丰富的植物和多样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看到Mt. Hitchcock之后,步路就往左边转,一直朝着Mt. Whitney峰而去,路边一直有很多松树。今天我们没正式停下来吃午餐,在一边走路一边吃干粮,饿了就吃。又跨过一座小山,我们在山顶看到一片绿色的草甸,赶快照相留念,因为这是我们这几天见到的唯一一块草甸。之后,我和王诗人一直想在中午时分找一片冰冷的溪水泡脚,可是一路的山沟里都没有水。下午1:30pm, 我们走到了JMT 与PCT的叉路口:PCT不经过Mt. Whitney. 走PCT的人需要专门预留一天来登顶Mt. Whitney. 其间,我们碰到一对正在走JMT全程的夫妇,他们从尤山美地出发,每天走15-18迈,已走两周,将跟我们一起明天登顶并走出大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PCT叉路没多久,很快到达一个非常漂亮的半山湖Timberline. 湖里长满水草,湖水清澈透明,湖里有鳟鱼在游动,岸边长着硕大的松茸,我们专门停下来照相和泡脚。指示牌明示:湖边不许扎营,也不许放牧。看来在高山上有这样一片水美草肥之地不容易,需要专门保护!从这个湖再走1.5迈即可到达目的地吉它湖。也许是因为山谷中有水有草,路两边开着各色野花,还看到几只黄色的蝴蝶围着小花飞舞。山顶的土地还是太贫瘠,野花都很细很小,要找出上相的花都不容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边上坡,不时停下来喘气,走完最后1.5陡坡,终于在下午4:00到达吉它湖。营地里人很少,我们选择把帐篷扎在湖水出口处,正好衬着山下傍晚的落日。然后我们纷纷跳进湖水中,畅游高山湖。湖水有点冷,但经过一天12迈徒步,正好帮着舒经活络!我们把剩下的食物做了最后一顿晚餐,在湖边迎来了全程最精彩的落日。我们碰到一位从纽约来的单人走JMT全程的John. 他从南往北走,计划用三周走完全程,这是他的第三天。他前一天与另外三位山友于早上1:30动身,于5:00到顶看日出。他告诉我们山顶风大,日出前很冷,一定要多穿衣服,有人甚至带上睡袋保暖!😀 看完日落刚过7:30,我们就进入帐蓬为第二天早起积蓄精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转录一首王诗人的诗:</p><p class="ql-block">沐浴</p><p class="ql-block">高山湖泊上天楼,</p><p class="ql-block">处处清泉石上流。</p><p class="ql-block">浴后冷风人颤抖,</p><p class="ql-block">一壶龙井暖心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野花</p> 第六天:登顶惠特尼峰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漫长又艰难的一天,我们计划登顶恵特尼峰并走至山下停车场。本来能登上美国本地最高的惠特尼峰已达到目标,但爬山者的最高目标不仅是登顶,还要在山顶看日出。基于自己的体力,我并不主张半夜爬山看日出,无奈组员们都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都下决心早上2点起床去赶日出,我也只得跟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的闹钟,简单收拾帐蓬之后,我们四位于2:30正式开始登顶旅程。因为日出时间6:28是固定的,每人速度不一样,出发前我们约好各人按自己配速爬升,不用等待,待看完日出做早饭时再集结。今天是国内的中秋八月十五,明月高照,不用头灯都可以看清路面。开始的步道比较缓。昨晚有人吃完晚饭先走到一段,扎营在半山的路边,因此不时会从路边帐蓬走过。从吉它湖至山顶约有5迈的上坡路,我们也曾想过到半山扎营,但听说山上没有水。我专门注意到上山路边还有3-4个湖,只是湖岸离步道有一点距离,而且山上全是乱石,估计很难找到平整的营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大早爬山的好处是很安静,很舒服,天不冷。月亮很亮,在月亮下山之前,我一路都没开头灯。一个人走在步道上也不害怕,首先你知道石山上没有什么危险动物;其次前方山顶上总有几盏头灯在闪烁,后方不远也有头灯在跟随着你,从这些头灯你就知道步道的走向。石山上方有几颗星星挂在山顶上方,开始以为是人工的灯饰,细看才知是几颗明亮的星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久开始了后半段艰难的爬升。每过五分钟都要停下来喘气,觉得总是走不完的之字形山道。不久一位日本小伙子超过了我!明月仍然十分明亮,不时被云彩遮住。月亮下去之前如落日般有一层红晕,要是有相机抓拍月落美景就太棒了!月亮下去之后,我开始打头灯走路。云彩飘过来,带来几滴雨。如果有更多乌云飘过来,那就麻烦了!还好云层很快飘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着前方的一个小山头,猜想步道前方就到顶了!步道忽略又往后面转去,在另一片山坡上开始又一个大回转。在不断喘气期待中,另外一对年轻夫妇超过了我!历经近三个小时艰难爬升2300英尺,终于于5:40到达山顶的大路口(Grand Junction). 这时己经觉得非常累,脚底也开始疼!从这里开始,我们可以把背包放在路边,轻装前行,再爬升1000英尺和两迈的路程,即可抵达恵特尼顶峰。因为山顶路边经常有松鼠和土拨鼠这些小动物,我们的背包里一定不能有食物。所有食物必须背走或放在熊罐里并与背包分离,以防小动物找食物把你的背包咬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打着头灯继续赶路,前面又是一系列之字形大回转。离日出还有50分钟而距离山顶还有两迈, 估计是赶不上了!但是过了山顶悬崖之后,可以从山顶缺口看到日出。爬到之字形坡顶,山路往山后悬崖转去,步道非常不平,脚下就是万丈悬崖,还好我不怎么惧高,仍快速前行,并超过了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6:15到达第一处山顶缺口,看到的是东方的一片红云。再往前赶至下一个缺口,还是金黄色的云彩,一直到第四个缺口才看到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于是我干脆爬到山顶,静静地看着太阳升起。因为附近有山火烟雾,今天的日出有点朦胧!之后山道继续往山后转,经过侧坡爬过一段长长的缓坡,终于在7:45才赶至山顶,看到山下一片开阔的视野!按我估算,王居士是当天第四位登顶者,谢飞腿第八位,王诗人第十五位,而我是第二十五位登顶者。我们都在山顶小屋前留下纪念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山的路以为会很轻松,其实不然,因为路面有很多大石,非常崎岖不平。天亮了可以看清一路风景,特别是在悬崖段,非常险要也非常漂亮,让我不时停下来照相!从山顶往下看,昨天扎营的湖确实像一把吉它!9:15回到Grand Junction 大路口,在山顶煮了早餐和咖啡之后,觉得有能量了,正式开始了长程9迈下降超过5500英尺的漫长下山路。牛人王居士忽发奇想:背包轻了,都是下坡路,现在是10点,我们能否三个小时争取下午1:00到底?一听就是体能满满的人!我觉得一大早起来爬坡登顶,腿己经很累了!下坡确实比上坡容易,但负重之下无论如何达不到3迈/小时。我的估计是1.5迈/小时,9迈需要用时6小时,能下午4:00到山脚就不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转录王诗人的登顶诗:</p><p class="ql-block">登顶</p><p class="ql-block">六日艰辛我愿尝,</p><p class="ql-block">惠峰伫立意飞扬。</p><p class="ql-block">乱石穿空雄峰兀,</p><p class="ql-block">一曲清泉满谷凉!</p> <p class="ql-block">吉它湖</p> <p class="ql-block">大路口</p> <p class="ql-block">在路口休息时,我看到一位女士在做Trail Running(越野跑),专门问她如何在如此不平的路上越野跑,她的回答是除了练心脏,练腿肌肉之外,一定要步覆轻盈(light footed)。面对漫长的下山路,而且背包轻了许多,我决定试一下慢速越野跑。第一段垂直下降2.5迈,尽管步道不平,我一路小跑,倒是快了不少!在快速下降中,连那段最险要的有钢绳的步道也没觉得有多难!😀 但身上背包的重量,在快速移动中还是要让脚承受重力。一阵小跑下来,两个小腿马上觉得累了!中间曾碰到十几位扎着红头巾的印度锡克教徒组成的徒步团,他们将与Carrie一同登顶和下山。中午11:30, 我们集体在步道边的第一个营地Trail Camp附近休息并用凉水泡脚,湖边的土拨鼠萌态十足,让我们拍个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大路口下山的路程可以分成三段。前面走的2.5迈之字形的快速下坡段,是著名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99道拐(网上说严格是97个拐😀),</span>下降至有高山湖有山顶营地的第一个荒野平台。这里都是乱石丛,有一个湖提供饮用水,没有树也没多少草。后面两段每段下降3.5迈,垂直坡度相似。也许是因为登顶前的激动,前一天晚上他们三位都没睡好。据王诗人说他就完全沒睡着。也许是因为我不关心日出,我一直睡到闹钟前一分钟才醒。因此在第二段下坡中,王诗人说很累,走着走着都会睡着了!老王和老谢体力好先走,我和王诗人慢慢走。有时还专门停下来在路边让王诗人眯上15分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叫第二个平台为仙境,因为有尤山美地的山水之美,难得在高山中有一大片平坦的湿地和草甸。经过似乎永远走不完的石阶,我们终于下降到第二台阶的镜湖边(Mirror Lake). 我认为镜湖的照片是惠特尼峰的代表照,因为湖边长满红杉,而湖的正上方正好对着惠特尼峰的顶峰。继续往下走穿过小溪,到达了一个宽阔的草地,林中有Outpost营地,营地边有一个黑色的瀑布,一帮孩子在瀑布下方玩水。过得小溪,来到长满水草的溪边,又能看见山顶的惠特尼峰了,我赶快叫王诗人停在溪边,拍下这次徒步的特色照片,此时己是下午2: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第三台阶我叫人间,因为我们终于要回到有路有车有人气的人间!这一段一共3.5迈,有一条叉道到漂亮的Lone Pine湖边。我和王诗人都成了真正的强弩之末,身体累,脚底疼,走得很慢,也无心去再多走路欣赏湖景!因为我昨晚上睡得好,又是一路下坡,我并沒有觉得特别的累。只是觉得小腿和脚底使用过度,隐隐作痛。这一段路平坦宽阔,松林密布,走起来很舒服。一路有不少下坡的人。因为是周五下午,也碰着几批年轻人往山上走,估计是周末到山里扎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段路一直对着右边一大片高高的石山,主要变化是路边多了很多植物和高大的松树。从这最后一程步道3.5迈可以知道:Mt. Whitney山口不是给一般人玩的,是专门为徒步客准备的,因为到达第一个营地就必须来回走7迈了!一边下降一边又跟多洛米蒂比较,尽管这一段垂直下降很多,植被也很丰富,但大多石山拥挤在一起,没有宽阔的视野,极目之处仍是一片乱石山,没有足够的空间展示垂直变化的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早上2:30开始, 经过漫长的14小时徒步,我们终于于下午4:30走到停车场,全天走了接近17迈约五万步。谢飞腿和王居士己在车上等待一个多小时了! 接下来,我们将开车三个小时抵达Palm Dale小镇饱餐一顿之后入住酒店,第二天一早赶往洛杉矶机场坐飞机回家。</p> <p class="ql-block">星夜登顶惠特尼峰的头灯及银河长曝图(Credit Matthew Seville)</p> <p class="ql-block">99道拐,左边山脚的小湖边就是Trail Camp(山顶营地)</p> <p class="ql-block">钢绳路Cables</p> <p class="ql-block">难得的溪边绿地</p> <p class="ql-block">Mirror Lake</p> <p class="ql-block">Outpost营地</p> <p class="ql-block">当天,Carrie一个人留在在山顶营地于早晨天亮之后才出发登顶,因为她按照自己体力安排了多一天的下山时间。她在山顶经历下雨,冰雹,闪电!第二天,一身疲惫的Carrie 到达洛杉矶朋友家,马上检测新冠,不到5秒,显眼的红条标示着Carrie 弥补了人生的一个空白:终于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来Carrie这两天不仅在与高原反应战斗,还在为首染新冠战斗,不愧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今年的TMB冠军Killian Jornet是在确知已染新冠的情况下,继续参赛,并以19小时49分跑完171公里环勃朗峰环路并打破比赛纪录。而Carrie也是在已染新冠和高山反应的双重压力之下,只身一人独闯惠特尼峰,并在经受多变的山顶天气之后,顺利一个人走出山!真是壮举!为她取得的成绩自豪,为她的超常毅力和耐力鼓掌!又一个真正的女侠诞生了!后文有她自己写的只身登顶记。雯女侠和农哥第二天决定从原路返回,并转移到洛杉矶海边的酒店休养,几天之后基本康复并顺利回家。</p> Carrie 带冠登顶记 <p class="ql-block">我们四位队友一大早摸黑登顶后,Carrie作为仅剩的队员按原计划天亮出发后登顶,下撤到trail camp再扎营一天周六出山。下面是她单枪匹马登顶的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晨走出吉他湖营地后小溪潺潺流淌,山路空旷幽远,渺小如我置身于天地湖泊山川之间,好似一粒尘埃。偶尔迎面相遇的都是刚从cottonwood营地出发北向走JMT全程的背包客。有个从峰顶看完日出的亚裔男孩说山顶有手机信号,让与世隔绝了一周的我好生期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天身体被新冠病毒侵袭(事后确诊),状态不佳,为免拖队友后腿总是埋头赶路。过了高山湖后的大长坡一程高过一程,仿佛永远也走不到尽头。离山顶越来越近时回望吉他湖,像是镶嵌在荒野中的一把碧蓝别致🎸,静待被拨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到大路口Grand Junction时已近中午,卸下大包,继续前行。开头那段石头山道上热闹非凡,基本都是登完顶下撤的人潮。记得有个老爷子抱怨“走到了这份上腿直发软快撑不住啦“;还有位美国妇女自豪地告诉我这是她的第八次登顶。她们昨夜点着头灯从东边的山下步道口开爬,在Trail Camp看日出后登顶。她说每次都被虐得怀疑人生,可每次登完顶又欲罢不能期待着下一次,其中最难忘的是一次雪中登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段路程里总是与一班印度裔年轻团队相互超越不离不弃。当时没意识到今天将跟这几个印度小姐姐结下不解之缘。她们大约三十岁左右,有两位体能稍强总是一马当先,不时超我,可她们时不时要坐下歇脚。我因为身体有恙,又是高海拔,走不出期望中轻装的速度,但所幸还能匀速前行。一度山间传来隆隆雷声,天空乌云飘过,他们一大帮人就激烈地讨论是去是回。我先于他们登顶,午后的峰顶天高云阔,在山屋附近溜达了一圈后他们大部队也赶上来了,替我在山顶留下了几张美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Mt. Whitney 99道弯(99 switch backs)的石头山径,山径外的悬崖绝壁,下撤时对恐高的我心理负担不小。不敢在山顶多加停留, 匆匆下撤。当时已过了高海拔登顶的黄金期(下午一点之前)路上人潮突然间消失殆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石头阵里找路很是费时。昨晚没睡好,脑袋晕乎乎的。两个跑越野的小姑娘见我精神不振,得知我还要重装赶往Trail Camp扎营,给了我一管含咖啡因的胶。这倆天胃口全无,只靠胡乱塞零食和能量胶来续命。希望这管友情胶能赐予我继续前行的魔力!</p> <p class="ql-block">重新回到大路口背起大包右转准备开始正式下撤时,惊见一道大坡横亘眼前,一瞬间绝望得生无可恋。好在大坡不长,接着就是蜿蜒在悬崖峭壁之间的99道弯。那班原本热闹的印度裔团队不见了,只剩下一位领队小哥带着五位小姐姐。他们昨晚扎营在Outpost营地,凌晨开始就一直持续作战。现在要去Trail Camp补水再继续下撤回Outpost营地。领队小哥非常负责,危险石头阵时他总是警惕地确保前面的每位小姐姐都安全通过,再回过头来检查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什么时候就我一个人领头用尽洪荒之力狂奔了。应该是她们又停下来休息时。天色已晚,可走不完的之字型石头山道,一道弯连着又一道弯,弯弯相扣,无穷无尽。我机械的一步一步走着,脑子已困得开始梦游了。半梦半醒之间点上了头灯,可山下的烟火还是那么遥不可及。如果山径再宽一点,真想就地扎营倒头便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黑之时两位印度小姐姐追了上来,我诉苦说自己晕得快撑不住了。小姐姐不由分说你跟着咱们仨一起走。我们一起不知走了多久,突然小姐姐停下来指着石头阵里一块巴掌大的小碎石地面说,这是个营地你赶紧卸下背包扎营吧!当时正走得麻木,如梦似幻间最盼望的营地竟然不期而至,如释重负,喜出望外。漫长的一天终于结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到动静,附近帐篷有人点着红色头灯出来查看,小姐姐马上过去跟人家解释我只身从西边JMT过来登顶累坏啦,需要赶紧扎营休息,希望没有打扰到大家。回过头来又关切地嘱咐我,你看这里还有别的帐篷,不要害怕,好好休息一晚。要不是新冠缠身,真想紧紧拥抱这位小姐姐!我们从大路口开始同路,因为走得太赶太虐一直没有太多的交谈。临别时小姐姐还是没忍住好奇问我来自哪里,说是佩服我孤身登顶的勇气。就此谢过她和她们的领队小哥。这几年浪迹天涯,在山路间擦肩偶遇,素未平生的遭遇到许多感人的事感动的时光。大恩不言谢,唯有以后自己再回报别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夜无梦。因为扎营在路边,夜里不断有人点着头灯上山,点点星光,往大山深处蔓延。天亮之时开始传来隆隆雷声,暴风雨将至。在帐篷里迎接暴风雨的洗礼可不是件好玩儿的事。刚收拾完大包暴雨冰雹如期而至,伴随着雷声滚滚。一时间山里浓雾重锁,仙气飘飘。不由想起几年前在哈瓦舒最后一夜的峡谷雷鸣电闪。</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天最初两迈2000呎的下撤如同身临仙境。沸腾的群山,碧蓝的湖水和青青杉树林在清晨的雨雾中朦胧飘渺。因为天雨冰雹石头滑,走得倍加小心。路上分别有仨人追上我并祝贺我昨日的登顶,表扬我虽状态欠佳,却奋勇登顶。哈哈,这趟阴差阳错看似孤身一人却鬼使神差带上了新冠一起登顶,自己确实无愧于当日山径最铿锵之中国大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天一路走来,总有人好奇问我为啥单枪匹马来登顶。当得知我的队友选择清晨上峰顶看日出,而我的体能跟不上时,有个善良的大爷安慰我道,告诉你一个秘密:阳光下的MT Whitney山顶跟晨曦中的一样迷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了Outpost营地的四迈人间路简直就是康庄大道。回到终点也是起点的Mt. Whitney 入口停车场,一切如初,而我却已是不一样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顶美国本土最高峰Mt. Whitney是每一位户外徒步爱好者心中的梦想。无论从东边的轻装当天穿越,还是重装多日从西边JMT上,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疫情那年曾有当天穿越的机会,可来回22迈/6600呎升降,加上高海拔,由于我的体能无法胜任而放弃。这次行程之前,因7月队友在Wonderland徒步的意外,我本想做逃兵。感谢好友雯女侠无数次苦口婆心的鼓励和事无巨细的讲解;感谢四位队友的收编,一路相伴翻越山口到达吉他湖。感谢登顶当天一直对我关照有加的印度领队和小姐姐们,以及无数擦肩,偶遇路人的点滴关心与鼓励。最后还要感谢Moderna的新冠疫苗booster,当真正病毒入侵时确实替身体挡掉了不少子弹,让我此行平安完成夙愿。</p><p class="ql-block"><br></p> 结语 <p class="ql-block">到此为止,六天一百多公里的JMT高原徒步顺利园满结束。回顾这几天的行程,前两天和最后一天的行程都超出了我的身体极限,与高原缺氧相加,让我觉得非常累,充分体验了身心的疲惫和煎熬!王居士和谢飞腿体能明显比我们强,也许全程仍在他们体能之内。而一旦超过个人体能,徒步就不再是享受而变成了折磨和受罪!我在这次徒步的唯一优势是头脑放空有效,每晚都睡得很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JMT一路的风景几乎都是在松林和石山之间转,中间点缀着美丽的高山湖泊和小溪。前面三天Baxter 山口的风景和Rae湖的倒影与日出,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最后一天的惠特尼山顶与仙境平台高山湖风光也非常棒!总体而言,JMT是一条背包客们完美的步道,为户外爱好者提供了独处和体验荒野的广阔空间。一路上碰到的人,除了最后一天有几批当天登顶者外,全都是负重前行的背包客。因为海拔较高,你需要准备好更好的体力去体验。尽管没有绝世美景,但能在清静而不拥挤的美丽的山林中,完全沉浸在大自然中,看日出,涉山涧,游冰湖,爬山越岭,上山下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深山中充分体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境界, 这也正是背包徒步的美妙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徒步行程,非常感谢雯女侠,农哥,谢飞腿和王居士第一时间上网抢野营准许证,以及王居士和雯女侠详细规划全程路线和住宿营地。特别感谢农哥专程开车送我们到步道头,并把车倒至终点出口。再次祝贺Carrie女侠带病登顶成功并创下个人耐力的新纪录!也要专门感谢谢飞腿和王居士对我这种走得慢的后进分子的等待和耐心,没有他们的关照,很难想象能顺利走完这条充满挑战的步道。还要特别感谢王诗人一路的陪伴,并免费做我的照相模特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