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泽公园随笔 <p class="ql-block"> 上篇我写了《随笔太原游》一文。一条迎泽大街又滋生出了一脉相承的迎泽公园。它位置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坐落于迎泽大街的中段,风景秀丽,是一处让人留意的地方。也算是太原市规模最大的公园,我已经来过多次了。</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继游罢道家之地纯阳宫后去的,走着很方便,顶多有两华里。</p><p class="ql-block"> 公园的北门也就是正门,紧靠迎泽大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仿古牌楼上的四个大字“迎泽公园”,古色古香,五彩缤纷。不知是出于那位书法大家之手笔,刚柔并济,自成一体。</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买好门票后,便随着游人进入公园大门。花坛草坪出现在眼前,不论是粉色的桃花还是娇艳欲滴的牡丹,都在竟然展示着它们的美丽身姿和华贵。</p><p class="ql-block"> 远处的迎泽湖波水荡漾,清澈见底。游艇小船划来游去,溅起的水花波纹一条一条十分愜意。</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提到迎泽湖,我不得不介绍一下。据史料记载要追塑到清朝晚期。清光绪十二年,夏末的一天。太原西山背后滚滚乌云翻腾而至,大风骤起。霎那间,并州城内外飞沙走石,暴雨倾盆,冲向古老的晋阳城。随后,猛烈的洪水掀开紧闭的大南门涌入城内,半壁西城顿时成了一片泽国。当时城内的著名的建筑满州城,学台衙门,阳曲县文庙,以及不计其数的民宅刹那间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大暴雨还遭成汾河暴涨,冲决了汾河沿岸的堤坝。耐等到暴雨停歇,洪水退却,大水过后,迎泽门外也就是现在的大南门外留下了一个湖泊。直到1954年,这片园子才正式定名为迎泽公园。</p><p class="ql-block"> 既然刚才把迎泽湖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了,那么就还是言归正传继续游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家四口人沿着湖岸边走边看,淌洋在公园里的栈道小桥,沉浸在花草树木的海洋。偶尔听着乌呜,又被一阵阵悠扬的琴笛声吸引,真有种走进皇家园林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在湖的西南角处是一片芦苇,人们划着小船穿行在芦苇荡里,悠悠闲闲,好不自在。</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在湖岸边上,那里还有几个古老的凉亭,由红墙黄瓦制成。周围是长廊蜿蜒,雕梁画栋,一群老人们精神焕发,练太极,打拳,彰显着他们的青春活力。</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这是座综合性文化休闲公园,土石假山东西而峙,陡峭耸立,千奇百怪。在看那各式各样的桥,廊,亭,榭,雕塑等在园区内星罗棋布,掩映在蓝天翠碧的鲜花丛中。</p><p class="ql-block"> 公园确实是个景色宜人的地方,垂杨柳青青依依,树的枝叶密密麻麻像一把把绿油油的小伞。我们置身在大街小巷,车水马龙的喧嚣中,在鳞次栉比,高楼大厦的挤压中,真的累了疲倦了,能在这景色优美,风韵别致的迎泽公园踱踱步,散散心,放松一下是多么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眼前树影婆娑,水光涟漪,到处是亭台楼阁,到处是淌徉的人流,水中舟揖横流,亭阁人头攒动,草木葱笼,延绵起伏,曲径奇趣,引人入胜。我们坐在一片片嫩绿的草坪上小歇一会儿,疲劳早已丢在脑后。</p><p class="ql-block"> 厚重的文化,神奇的土地,挥洒成一幅山青水秀的壮美画卷,在晋阳大地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 迎泽公园占地确实很大,据说水域面积也就是说湖占的比例就达到全园子的三分之一。公园大门就更别说了,也有四五个大门,不果我只走过东,西,北三个门,南门我没有走过。走的次数最多的还是东门,东门一出去便是青年路。那时候,我们公司在并州路,住所是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招待所大院,与煤炭厅一处室合住在一幢靠街面的三层大楼。公司距青年路只有一条五百多米长的东西巷子。我因开会办事偶然性也常到公司,所以我这条路走的就比较熟悉了。</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公园中间部分一条东西方向的七孔石拱桥,长约60米,宽约6米。桥梁横跨,游船点缀,穿湖而过,颇有生气。把个若大的迎泽湖切成南北两个部分,北湖很大,南湖稍小。</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桥上,三十多年。虽然岁月朦胧,依然可以觅寻当年遗落的影踪,追忆失去的记忆,深深浅浅,点点滴滴。有些故事除了回忆,谁也不会留,有些无奈,除了自己,谁也不会说。确实是生命像流水,那些不快的事总要过去,重新抺去时间在内心留下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那次大规模踩踏事件,如何能发生在迎泽公园湖面这窄窄的桥面上。让我推开岁月的门扉,沿着记忆的脉络,寻找在流年的过往里。</p><p class="ql-block"> 那时是91年9月24日晚,“煤海之光”灯展,在迎泽公园举行。那天晚上我虽然住在公司,但没有看去。因为前几天公司组织我们在煤炭博物馆己经看过了。第二天早上,就听到人们说是昨晚迎泽公园出事了。</p><p class="ql-block"> 事情是这样说的:“昨晚8点30分左右,迎泽公园七孔桥周围首先出现严重拥挤现象,游人肯定很多,而桥头两照明灯已坏。混乱中,不能排除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助桥上照明灯不足,对其身边游客下手抢夺贵重物品。人群顿时大乱,有人被挤倒,挤倒的人又将别人绊倒。往下涌的人又被桥端的石墩绊倒,后面的人仍然被更后面的人拥挤着向前拥挤。桥上摔倒的人越来越多,后面的人不知道还往上挤。靠栏杆的不断跳湖逃生,后来连石栏杆都挤断了,从断开处掉到水里的人,因为被挤得身体没了知觉,所以也没能活着游出来。还有被挤断了的石头栏杆砸死的,还有掉在水里被固定彩灯铁丝缠绕住淹死的。不少英勇救人的也被那些掉进水里的人拽得出不来了。</p><p class="ql-block"> 严重的安全事故,震惊全省影响很大。据官方消息,此次踩踏事件死亡105人,伤108人。血的教训啊,再次给全省各级领导敲响警钟”。</p><p class="ql-block"> 上面这段话作为文章的小插曲,虽然是偏离了主题,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有一定的教育启发意义。安全为天,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难道还不应该引起重视吗?从那以后,我也经常告诫家人,孩子们尽量不要去人多拥挤的场合,存在安全隐患,有危险的地方更要少去或者不去,进而要学会判断,分析,辨别的能力,时时刻刻,小心为好。</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还游览了公园最南面的游乐场。这里是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玩的设施也很多,有摩天轮,碰碰车,还有过山车。都是逗孩子们高兴,带刺激性的乐园,让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寻找快乐,总之是活动样式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无数重叠的风景,无数重复的日子,藏着我们眷恋的所有。简单,随心,也是一种幸福,每段路都有收获,都不会白走。</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藏经楼,也叫藏经阁,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最后我们来到了这里观赏它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藏经楼是一座金代建筑,坐北朝南,通高18米,占地面积142.4平方米,建在了1.2米高石砌台基上。颜色呈暗红色,共有三层,八个角,上面刻着许多不同的花纹。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四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脊,一二层前后明次间均设四扇六抹隔扇门,檐,檩,斗拱均为彩绘,三层为暗屋,最高层上面写着三个苍经有力的大字“藏经阁”,两旁还蹲着两只威严的石狮子。</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这藏经阁是解放后从我省太谷搬移过来的,不知真否?</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藏经楼顶层,极目远眺,整个迎泽公园尽受眼底。绿树成荫,枝繁叶茂,景色不错,游人如织。</p><p class="ql-block"> 在藏经楼的西边,是一望无际的迎泽湖。浩渺的湖面上清波荡漾,舟楫横流。在湖的中间有一小岛叫湖心岛,虽然不甚规则,也足有几百米宽。岛上柳树枝摇曳着碧绿色的柳枝,随风而飘。还有人在弯弯曲曲的鹅卵石小路上散步,晨练,真是个人间仙境。</p><p class="ql-block"> 文章写到这里也该告一段落了。灿烂的文化,厚重的历史,太原真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城市,太原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让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最近,关于太原旅游方面的文章,前面我已写了《随笔太原游》,和现在真写着的《迎泽公园随笔》,虽然题材都是属于游记形式的范围,但大部分是回忆录类型的题材。我把在脑海中若隐若现的记忆,有时清晰,有时模糊的曾经重新寻找回来,让我感受到由衷的欣慰。</p><p class="ql-block"> 光阴老了,喜欢念旧了。这也大摡是人的一种本能,那些远去的,渺茫的,总是深深的,刻骨铭心地唤醒我的记忆,勾起了我的过往。</p><p class="ql-block"> 在下篇,如果有兴趣的话,我还想把太原的皇家园林晋祠公园写一下,那里我也去的次数不少。</p><p class="ql-block"> 悠悠晋阳,沧桑千古。历经磨难的聖母大殿,三四千年树龄的唐槐,和倾斜度达到45度的周柏,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再见,迎泽公园!</p><p class="ql-block"> 我还会再来!</p><p class="ql-block"> 吴培林2022年9月14日,写于介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