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知青情”,</b><b>是战友情、是兄弟姐妹情、是一辈子的情。在这明月高悬,千家万户团圆的夜晚,我对知青战友的思念涌上心头,问天问地:我各方的知青朋友可安好?</b><div><div><br></div></div> 1968年9月13日,我们凤城一中全校六个年级的城市的在校生蹬上敞篷汽车,在一片口号声与鼓乐声中被送到农村。当汽车缓缓开出城时,车下送行的家长哭声一片。记得到乡下的第二天,我14岁的小弟,一个人骑50多公里的自行车到青年点来看我,见面说:姐,我看到你睡觉的地方,吃饭坐的地方,我就想你,我就来了。我听了泪如雨下。 我们青年点共有10人,5男5女,点长是马福生与张桂荣。<div><br></div> _ 这就是我们的知青小屋。即大堡公社纪家一队知青点。我们到来之前这里还住着1964年初中毕业下乡的老知青,他们下乡时年仅16岁左右。新老知青经过分分合合,最终成为一家人。 1970年10月起知青陆续返城、结婚、生子,我们彼此失去了联系。2017至2018年两年时间内,通过电话与网络,我们找到了彼此。为了分别后的第一次相聚,凤城的知青于2018年3曰5日成立了“筹委会”。 2017年4月3日是我们分别后的第一次相聚。这次聚会的召集人是家住凤城的男同学:李正红、刘景弟、文成祥、王世浩。<div>岁月无情,经过半个世纪的时光,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爷爷奶奶。</div> 当年的生产队长已经去世,队长的夫人用新鲜的草莓招待我们。 青年点参与聚会的全体女知青。 这是由我们青年点里走出来的幸福的一对:王世浩与杨淑杰。 文成祥,店长马福生,王世浩。背景就是我们的青年点。 为了回忆往事,我们到第五生产队的山上野餐。 2018年5月20 日,我们第二次聚会于沈阳北陵公园。 这次聚会的召集人是马福福生和王哲。 中午,我们会餐 李正红与刘景弟。 文成祥与李正红。 2018年9月13日是我们下乡五十年纪念日。我们统一着装,举行了隆重的第三次聚会。 五十年后,我们我们旧地重游,又回到了我们的知青小屋,不自觉地苦辣酸甜涌上心头,往事历历在目。知青岁月里,我们有过欢乐、有过失落、有过期盼、有过彷徨,有过苦闷,,,。 仿佛回到了知青年代,忘记了自己的年龄。看!我们的照片显得多么年轻! 王世浩,文成祥,老疙瘩张玉文。 文成祥,都晓辉。 老青年点的高云霞,李正红,刘景弟,王晓光。 李正红,潘波,刘景弟。 这是我们的全家福。 新点的全家福。十个人,一个也不少,遗憾的是我们再也聚不到十个人了,因为石松(前排左数第三)于2021年9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当年睡在知青点一铺火炕上的五人。 王晓光和高云霞。 张玉文,文成祥。 与我们的父老乡亲合影。 在队长家的大院子里于父老乡亲们会餐、联欢。 次日(9月14日)我们到了东汤温泉地。 我们洗温泉,又在温泉景区拍照。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张照片。他们造型各异、表情自然、精神焕发。 我们年轻了几岁? 人老心不老,五十年后,我们还是一群活泼的少男少女。 亲如兄弟。 潘波、文成祥、王世浩。 花好月圆人团圆。难忘的知青五十年的聚会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 第四次聚会时间是2021年4月6日,地点是丹东,召集人是都晓辉。<div>都晓辉首先带领大家参观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div><div>这是我们在纪念馆的进门大厅的合影。</div> 纪念馆的正门前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上展示很多兵器、飞机、雷达、火车等。<div>从纪念馆出来,我们尽情在广场上拍照留念。</div> 这是我们新点的全体(缺石松)。 杨淑杰、潘波、张玉文、张桂荣。 王哲与都晓辉。 刘景弟、都晓辉和潘波。 当年的两位劳动能手:张桂荣和杨淑杰 李正红、王晓光、刘景弟。 潘波和都晓辉。 潘波与王哲。 潘波与马福生。 青年点走出来的一对恩爱夫妻。 王晓光返老还童地开怀一笑! 这是参与这次聚会的全体男知青。 潘波与刘景弟。 参与聚会的全体女生。由左至右为:杨淑杰、都晓辉、王哲、张桂荣、王晓光。 我们知青点老知青各个能歌善舞、精通各种乐器。这是由李正红、王晓光、刘景弟三人表演的小品造型。 潘波、王世浩、文成祥、杨淑杰。 中午,都晓辉在火车站附近的丹铁大酒店为大家订下了丰盛的午餐。 李正红、王世浩、潘波、刘景弟、马福生等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文娱节目。 我们也合唱几首老歌。我们边吃边唱边聊,仿佛回到了青年点。 下午四点我们在歌声与欢笑声中,依依惜别。 “知青”是一代苦命人,而我们二十一个人有幸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同度过人生一段最难忘时光,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缘分。今天,我们虽然天各一方,但是我们的心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今生今世情谊永存,我们时刻彼此牵挂。祝我们青年点的各位知青朋友健康长寿!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