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内蒙行(八)--巴丹吉林沙漠第四天

欣欣

2021年10月20日,进入巴丹吉林沙漠的第四天。 原本今天应该出沙漠,往西行,去额济纳,可外围疫情严峻,尤其额济纳是风暴眼,必须避开,另找出路。可前途未卜,车辆需备满油,本来今天出了沙漠就可加油,现只能是先设法加满油,才能从容考虑出路。<div> 9辆车都开出去找油了,我们在营地等候他们回来。</div> 营地不远处有座沙丘形态不错,早晨的阳光也正好,走去看看拍拍。 这次深入沙漠穿越,看够了各种时段、形状各异的沙山沙丘,美!壮观!怪不得巴丹吉林沙漠被誉为国内最美沙漠,因为它拥有密集的沙山沙丘,连绵起伏,蔚为壮观。 吸引镜头的不仅是沙丘,还有地面的沙波纹。<div> 风吹着表层沙子蠕动,风力的差异造成位移不同,形成各种形状的沙波纹。犹如一幅幅漂亮的现代艺术画作。</div> 世上没有相同的指纹,沙波纹也一样。 在沙地中发现有幼小的绿植,说明此处有水分。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及方式,适者生存,强者壮大。 有个漩涡,看看,不敢探深浅。 给自己留个影。 并留下去回两串脚印。 沙漠中白天一件T恤外加冲锋衣足矣,夜晚温度降至零下。清晨起来帐篷外的湿巾纸冻成硬纸,帐篷内的饮用水又有结晶冰。团友在焚烧昨晚今晨的生活垃圾时,顺便烧壶热水、烤热牛奶。<br> 快10点了,车队还没回来。 站到昨晚司机为搜索信号停车的高坡,北面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我们已经在巴丹吉林沙漠的北缘了,现在的问题只是往哪去?西面额济纳肯定去不了,往北还是东? 放大照片能看到,地平线的终端有铁塔,怪不得这里能有手机信号,司机把车停在这一夜。我不敢尝试,乖乖的飞行模式。 车子陆陆续续回来了。司机们去的加油站不大,储备油有限,只给加了一点点,救个急。而要从容应对接下来不可预测的行程,则需去另外的加油站满油,离这很远,我们将一路往东。<div> 拔营。</div> 师傅们给轮胎充气。进沙漠放气,出沙漠充气,意味着我们要出去了。 接近中午12点,我们才从营地出发。 一出营地就是飞沙走石的戈壁滩,不再是松软的沙地。 这条车轱辘开出来的道,原来叫“沙漠便道”,牌子上是2公里标段,0公里就是前面2根铁塔处,也就是刚才站在高坡远远看到的。那么另一头通向哪里?沙漠油田? 向沙漠便道的零公里去。 近了才看出是个村庄。 原来车队中一位司机的家就在那儿。他过家门而不入,而我们前途未卜,赶路要紧,也没进村看看。<div> 这几年国家变化真的很大,村村通公路,还村村有网络。</div> 村子通向外面的路,明显好多了,编号是Y056。一直往东。 路两旁有零星的牧民居住点。这群羊见了车,赶紧往里撤。 前面的车停下,是在礼让过路的骆驼。 三天来,总算见到除了我们之外的同胞了。 有人居住,必有植物,应该是胡杨。 慢慢的不见了植物,也没了牧民点,无垠的戈壁滩出现了工业建筑。 公路编号从Y056变成C066,往东就是这么一条道,没有分岔、没有拐弯,路名变了。 不远处有个废弃的建筑群,车队下公路,带我们去看看。 这里原先是一个部队驻地,我们车的司机说,他小学二年级时来过,那时人已走了,但建筑物还完好。经过20多年西北大风的侵袭,面目全非了。 原先的大门。 原来的花坛。东西两侧分别有一个,应该是在大门主道两边有两个花园。 建筑四周是围墙,四个角落分别有这样一个用水泥浇筑的瞭望塔。塔下是地道,连通院内的建筑。<div> 这个建在大漠戈壁上的军营,四周荒无人烟,当年驻守在此的军人,能想象他们的艰难和寂寞。</div> 其中一个地下通道口,被黄沙堵住了。 发现院门口有个空罐头,一下把千里之外的上海与这联系了起来。上海梅林厂生产的午餐肉罐头,看这罐头成色,应该是来游玩的游客留下的。 好奇看完,继续往东行。 茫茫戈壁,荒无人烟。 前方有工业建筑。 我们车的师傅介绍,是芒硝矿。经地质勘查是在地下500米深处,矿层有约60米厚。开采方式是打深井灌热水,溶解原矿,再抽出矿水提炼。依据他的口述记录,不知是否真是用此方式开采。<div> 芒硝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洗涤剂、印染、玻璃制造都要用到。还是一味中药材,功效是清热通便。</div> 建设中矿区门前的一段还在施工中,需绕道。那个尘土飞杨,前车扬起的尘烟把自己车都掩盖了,大漠孤烟直。 建设中的矿厂,热火朝天。 这段路上大卡车不少,都是去矿厂工地的。 马上出沙漠戈壁了。 来到了加油站。中石油阿拉善右旗塔拉哈尔加油站。<div> 这里有三条交通线平行,省道S312、国道G7京新高速公路,还有一条临策铁路线。</div> 领队让我们别下车,开始不理解,后来才知,当地管控已经很严格了,怕我们下车引起误会及麻烦。 省道S312对面有一排店,但是门口都是静悄悄的,没一个行人,也鲜见一辆经过的车。这里可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可用一词形容“鹤唳风声”。 此时下午2点多了,领队与几位司机下车,与店家商量,能否烧点吃的让我们吃个午饭。结果不行,因为疫情,饭店不允许营业。不能堂吃,就把一家饭店的饺子都买下了,晚餐有了。午餐只能大家各自带着的食品充饥了。<div> 阿拉善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上海才6300平方公里,可以有个大小比较概念),目前有疫情的是额济纳旗和左旗(左旗仅有几例),这里是右旗,距两处疫情点都在2、300公里以上,但盟一声令下,旗立马执行。我们只能理解。</div> 情况不明,不能贸然上高速公路,否则被困在高速公路上下不来、或者原地隔离那可不好玩,返身再回沙漠。活脱像队逃犯,溜出沙漠弄了点补给,又躲进了沙漠。<div> 前面铁路线上有列火车经过。</div> 这条铁路线是2006年开工、2010年开通的临策铁路。东起包兰铁路通道的巴彦淖尔市临河,西至额济纳旗的中蒙边境策克口岸,线路全长768公里,穿越了人迹罕至的大漠戈壁乌兰布和、亚玛雷克、巴丹吉林3大沙漠。是我国靠近北面国境线的运输通道。 再次穿过铁路线下的涵洞。看这扬尘,深刻理解为什么西北干旱地区不少人都长着深棕色饱经风霜的脸,那是被风沙镌刻的。 回进沙漠,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等不及到有起伏沙丘遮挡的地带。不多解释。 建设中的通衢大道,将连接芒硝矿与国道、省道与铁路线。希望矿厂早日建成投产,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地民众,改善一处环境。 领队与司机们规划好了今晚还是住沙漠,明天再从沙漠的东边出去。离开加油站后,进入沙漠,方向改为向南,即在巴丹吉林沙漠的东缘,往南行。<div> 改道后的沿途,有一处宝地。一处“宝石滩”,是大地震火山喷发后的产物,一大片各种颜色的石头,是未经雕琢的璞玉也。</div> 看着满地的宝石,不知捡哪些好,选择太多,选择困难。 大的想要,小的也想要;白的喜欢,红的也喜欢。不懂行,挑养眼的,最后捡回一堆石头。 目力所及都是宝石,散落一地。地震把它们从大地深处带到了地面,沙尘又将渐渐淹没它们。 捡好石头再度出发,每辆车都增加了重量。 司机们又在商量,他们要寻找一个有信号的地方作为今晚的露营点。今晚他们要与外面联系,确定明天走出沙漠的关键。 我又被边上的沙丘形状吸引。 行进一段距离,车队复停下休息,让我们看看景。<div> 沙漠肌肤,苍劲的线条,像劳动者双手突暴的青筋。</div> 这又像湖面微澜。 今天最强烈的念头是如何走出沙漠。 “创作”了一幅寓意被困沙漠的照片。 走上一道沙丘,看见背后是一片开阔沙地,生长着密集的低矮植物。这道南北走向的沙脊梁,像是一堵墙,挡住了西北风,也阻碍了沙漠东进。 想起近年来常在媒体上见到的治沙工程,在沙漠中人工种植梭梭林,减少沙尘暴的影响。眼前的植物,莫不是其中之一? 在渐渐西斜阳光下,沿着一道明显的车辙印,向着既定的目标行进。这段路一直是我们的车打头,感觉我们车的司机对这一带熟悉。 落山的太阳又把沙漠染成金红色,但是今天没时间看落日,因为露营地还没着落。 司机们到各个高处感应信号,检验哪里有,或哪里强些。 太阳掉落地平线、天擦黑之际,选定了扎营之处。 天一黑,气温马上下降。 晚餐是白天在加油站对面饭店买的水饺。两位年长者在给大家下水饺。 今夜星光灿烂。 入住沙漠的四个晚上,竟没有一次夜半起身拍摄璀灿夜空、浩瀚银河。零下的气温,钻进了睡袋就不想出来,况且也没带足御寒的衣物,因此半夜数星星、凌晨看日出统统放弃。我实在不是一个狂热的摄影爱好者。 今天是改变预期行程的一天,沙漠外围形势已大变,我们安全地、在安全的地带内、各自的帐篷内入睡,无法预知明天。<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