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9年,一部前南斯拉夫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大陆上映,立刻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盛况甚至超过了影片的所在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国与南斯拉夫同为社会主义阵营,意识形态相似,观众很容易与剧情产生共鸣。二是文革十年,文艺和国人的思想被禁锢了太久,第一次看到了这么精彩的电影而使人耳目一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的确,《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构思精巧,设计缜密。该片集枪战、谍战、动作等元素于一身,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剧中敌我双方相互渗透,斗智斗勇,惊险刺激 ; 剧情悬念丛生,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观赏性极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许多方面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如情节的设计,外景的选择与拍摄,人物的塑造,多种镜头的切换,音乐的运用,使用大型机械道具(坦克)的效果等等。限于篇幅,下面就该片的“人物塑造”和“主题音乐”试着做些赏析,与读者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人物的塑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之所以被人们誉为反映二战的经典影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创设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塑造了一群典型的人物形象,艺术地再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战争。这些人物个性突出,形象鲜明,令人信服。如游击队长瓦尔特、队员谢德、苏里、吉斯、伊万、布尔基等 ; 还有冯迪特里斯、比绍夫、康德尔、钦德勒、米尔娜(肖德)等。如果从中找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的话,那非钟表店的老板谢德莫属,这也是该片着力刻画的一个灵魂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先来看看谢德的出场:</span></p> <p class="ql-block">1. 谢德家中与女儿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谢德的家,十分温馨。从父女的谈话中得知,谢德的妻子过世了,他与女儿阿兹拉相依为命。谢德参加地下抵抗组织很早,经验丰富,是一位老练的游击队员,家里也是游击队活动接头的地点。谢德深知战争的残酷,时刻担心女儿的安全,设法劝阻她参加游击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鲁迅先生曾赋诗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爱子是人之常情,英雄和凡人概莫能外。谢德是一个坚的革命者,但同时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这两者在谢德身上的统一,恰恰彰显了人性的光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通过父女俩的对白,父女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为接下来谢德冒死认领女儿尸体那场戏做了感情和心理上的铺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然而,阿兹拉也是一个热血青年,瞒着父亲参加了地下抵抗组织。不久,阿兹拉和男友一同参加了一次夜袭德军军车的行动,由于此次行动是打入游击队内部的敌人设计的一个圈套,二十多名青年全被德军打死,包括阿兹拉和她的男友布兰基(见画面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天,德军将游击队员的尸体拖到萨拉热窝市区,预谋要将前来认领尸体的游击队家属打死。谢德看到身中数枪的女儿躺在地上,伤心至极(见特写镜头)。于是,他奋不顾身前去收尸。这时,在现场的瓦尔特、苏里等人为了掩护谢德,带领众人跟随谢德一同前行,使认领尸体的人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整体。比绍夫见状只好命令收兵作罢。在这里我们看到,感性战胜了理智,谢德对女儿的怜爱甚至已经超越了死亡的威胁。见下面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2. 谢德奋不顾身为女儿收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天下午,谢德的钟表店来了一个人,对上接头暗号后,他自称是游击队的联络员,要谢德通知瓦尔特5点到清真寺门口,说有关“劳费尔行动计划”的重要消息要告诉他。谢德便马上通知了瓦尔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约4点40分,在伪警察局卧底的斯特利突然找到谢德,说5点盖世太保将在清真寺有一个秘密抓捕行动。谢德连忙将刚才游击队联络员来联络在清真寺约见瓦尔特的事情告诉了斯特利,斯特利立即说那是个假联络员,这是个阴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此时已经来不及通知瓦尔特了,谢德告诉斯特利由他去办理。谢德决定:他要去赴约,用开枪射击敌人的方式,去通知瓦尔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接下来,谢德从一挂钟里取出一把手枪,平静地告诉徒弟凯尔姆他要走了,然后交代了两件重要的事,并叮嘱凯尔姆要好好学手艺。接下来他还不忘将正对着门口的一座挂钟的分针拨到了一个特别的刻度,可能表示这个联络点从此弃用了。出门前最后回望小店与凯尔姆一眼,无限的深情与眷恋,尽在不言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往,在我们的一些影片中,英雄人物牺牲前,通常的做法一是要有某种暗示或情绪的渲染,还有一种是要说一些豪言壮语,使人觉得拖沓、做作,此片在表现这一时刻时十分生活化,因而也就更显得自然真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前往清真寺的途中,谢德和平常一样与人打着招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到了约定地点,谢德从容掏枪击毙假联络员。随即,敌人的一排密集的子弹射来,谢德应声倒地,一群鸽子从他身体的上空掠过,寓意着为正义和平的事业献身。至此,演员通过言语、动作、表情以及一些细节的刻画,将谢德这个热爱生活,心疼女儿,不苟言笑,做事严谨,老练持重,勇于献身的典型形象就被完美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谢德这个艺术形象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真实感人,成为了南斯拉夫电影史上一个经典的范例。</span></p> <p class="ql-block">3. 谢德为救瓦尔特慷慨赴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主题音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其中音乐在一部电影里发挥着创造意境,塑造人物形象及抒发感情,烘托气氛的作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片子在音乐的运用方面可以说是独具匠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般情况下,电影音乐分为歌曲和器乐曲两种,该片采用的是器乐曲。通常一部电影中正反面人物各有特定的音乐,有的介绍人物活动的背景(空镜头)也有相应的音乐。该片没有沿袭传统,而是用一支名为“不朽”的主题器乐曲涵盖了全片,追求一种统一谐和的效果。为了使乐曲在统一中有变化,該片的音乐主要采用了“变奏”的方式,就是将“不朽”这个主题音乐旋律进行各种变化与重复。具体说就是在和声、节奏、拍子、速度、力度、调式、调性等方面上加一变化。另外,在演奏方式上选择了重奏、齐奏、独奏等方式,同时还使用了多种乐器来演奏,来表现不同的色彩与情绪,使贯穿全片的主体音乐虽单一但绝不单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面我们先听一下主题曲 “不朽” :</span></p> <p class="ql-block">4. 影片主旋律“不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片头首次出现的主题音乐揭示了战争的凝重氛围及故事的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乐曲用铜管演奏,主要是考虑铜管的音质特点,那就是浑厚激昂,结实有力,适宜表现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英勇豪迈的气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影片中的重要人物老游击队员谢德在家中与女儿阿兹拉对话的音乐,则是另一种情调。这段音乐采用小提琴独奏的方式,旋律优美舒缓,摄人心魄,把家的温馨和父女间的温情很好展现出来了。见下面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5. 谢德与女儿在一起的音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游击队员夜袭德军军车的音乐节奏急促,烘托出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span></p> <p class="ql-block">6. 游击队夜袭德军军车配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认领尸体这个情节中,音乐为铜管演奏,但此处的节拍较慢,有一种压迫与沉重感,它表现出是悲伤的情调。(见上面视频2)</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真假瓦尔特对决这场戏是一个高潮,配乐用铜管演奏,给人的感觉是紧张激烈,果敢有力。</span></p> <p class="ql-block">7. 真假瓦尔特格斗音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游击队在火车上与德军的枪战,背景音乐采用弦乐和铜管分奏的形式,表现战斗画面的变换。另外,在这里尽量弱化音乐的声音,突出人物的对话与枪声,使音乐服从于主题的需要,表现得恰如其分。</span></p> <p class="ql-block">8. 瓦尔特与队友在火车上与德军战斗场面音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萨拉热窝游击队在人民的协助下,经过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的“劳费尔行动计划”。影片的最后,再次响起主题曲“不朽”的旋律。但这次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萨拉热窝这座英雄城市的礼赞,是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这一不朽功绩的礼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十多年前过去了,今天在观看此片时,当有些音乐响起,即使不看屏幕,我们也能差不多能将其与某个情节或画面联系起来。这是因为该片的音乐已经在观众的心里留下了情绪的印记,并且在脑海里形成了某种意象,这就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音乐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9. 片尾影片主旋律 “不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谨以此文向经典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2.9.13</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