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上中小 王莹】在统计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数据意识

坪上中小 王莹

<p class="ql-block">  9月11日我校全体数学老师参加了吴正宪线上培训,在统计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数据意识—聚焦平均数与百分数。</p> <p class="ql-block">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统计和概率。统计又包含了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达,概率包含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统计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事物分类、能绘制统计图表、能计算平均数和百分数,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p> <p class="ql-block">  统计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会事物分类、能绘制统计图表、能计算平均数和百分数。面对大数据时代,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数据意识。特别是在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进而感受数据的力量,逐步学会思考、表达与交流合作。</p> <p class="ql-block">  那何者为数据意识呢?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p><p class="ql-block">1、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p><p class="ql-block">2 、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p> <p class="ql-block">  那怎样整体把握“平均数”教学呢?吴正宪教师为我们归纳了以下四点:</p><p class="ql-block">1.感受必要性。首先让儿童认识到两个小组人数不同。因此不能用总数作为比较两个小组跳绳水平的依据,感悟引入平均数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2.感受代表性。在引导儿童利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感悟平均数可以用来代表小组的整体水平;引导儿童讨论第二组中两个“93”的实际意义,通过这两个数值所表示意义的不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代表性。</p><p class="ql-block">3.感受趋中性。在用平均数值对两个小组跳绳水平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量,能够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p><p class="ql-block">4.感受随机性。</p> <p class="ql-block">  我校数学老师认真参与这次培训,从中学习到很多宝贵的思想,感谢吴老师给大家带来如此有深度的一场教学研讨,从各环节认真分析了知识点的教法,孩子们的理解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平均数为基点,逐步关注“数据意识”的培养。我会在日常教学中注意相关思想的运用,也会不断反思,希望取得进步。</p>

平均数

数据

教学

统计

感悟

意识

学生

感受

百分数

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