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烟台教育“千人百日行”《论语》百日学习优秀作业展播(七)

戴斐斐

<h1><font color="#ed2308"><b>心得:</b></font></h1><h1><br><b>【4组-17号-莱州市文泉学校 宿春霞】</b></h1><h1>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说:“君子心胸光明开阔,小人经常忧忧戚戚"我们学过,儒家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有定向,是生命的追求有方向,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哪儿;修德行仁,是行为做事有边界感,分寸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悠游才艺,不论才干还是技艺都足够傍身。“道德仁艺”实为儒家行为的纲领准绳。 当一个的生命由志向和使命感驱动,他就能够跳出现实的局域,在更高的角度,更长的时间限度看待自己的人生,就不会不汲汲于眼下的一时的荣辱得失。有清晰的方向感,边界感、分寸感,又有才能技艺,使他对事情有自己清晰的判断,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行所当行,为所当为。不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没有对未来的恐惧感,焦虑感。无论何境,他只是安于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职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会有怨天尤人,攀比嫉妒的痛苦,而始终能行于自己的正途。如王阳明所说:“我心光明明,心中光明,则照亮一切,事事分明。”因此君子会心安不惧,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 凡人为什么常怀忧戚,因为凡人的见识多在当下得失,心胸只在自身荣辱。无大志,无常德,心识有限,却只想得到命运厚待。行有不得,指天怨地;行有所得,或患不能持而长有,或虑不能更进一步,常恐落人之后。 无论顺逆,内心总有不安之处,始终不能随顺安然,不能在天地间把一个人字活的自然伸展,遂称之为小人。世间小人多矣,可叹我亦常在其中。所以,应立志学于圣人,取法乎天地,立志于大道,修习于日常。青天空旷无垠,长风浩荡无边。愿依圣人之言,修养身心,追求大道,在这天地间的广袤里扩展心胸,积极有为,为所当为。“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清明旷阔的君子之境,实向往之。</h1><h1><br><b>【7组-5号-莱州市第六中学 孟睿】</b><br> 孔子说:“君子内心坦荡,安宁泰然,一般人则经常忧虑,患得患失。”点明了君子与普通人气质上的不同,引起了我的思考。普通人总不能避免郁郁,是因为过度关注自身的得失,心境就不能平和,君子善于学习领悟,能够客观的看待自身与外界的关系,不再计较自身的得失,而这样泰然的心境,是在追逐领悟生命之道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能够领悟生命的大道,就会具有一颗仁心,个人的得失也就不算什么了,可见,君子不是没有“计较”,而是将“计较”放在了“得道”上。那么,君子有没有忧虑呢?我想也是有的,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算是君子的忧乐观,君子“不以己悲”,但会为“天下人”忧。为他人而忧,正是君子仁心的表现。录音讲解中林其兴老师说“人活得是否幸福,关键就在于人活得是宽舒平坦还是焦虑忧愁”。作为教师,我们也当力求君子境界,不要过度关注个人的得失,而要把精力灌注在教育教学事业上,在德行上内修,在教学上精研,乐教育,忧学生,在追逐育人之道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练就坦然、泰然的人生境界,做一个大智若愚、求道乐活的人。</h1><h1><br><b>【6组-17号-莱州市双语学校 贾丙强】</b><br><div> 孔子说:君子一贯坦然自在,小人总是忧心忡忡。这是在评价别人修养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这其实仍然是关于“仁”的对比。君子求仁路上反求诸己、对人对事一贯坦荡荡;小人不承认自己是小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善伪装自己,患得患失,于是才“长戚戚”。 </div><div> 其实连圣人都有私心,我们也不能出世。人性本来就是善恶并举的。只是如何引导自己控制不好的欲望,发展自己向好的欲望,既需要遵从法理与公德,又需要个人树立正确价值观。 </div><div> 我们相信孩子本来都是良善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我们虽不能要求家长与我们保持同步,但也要尽力实行好的教育,也就是扬善抑恶。相反,个别家长价值观不同,无形中就进行了坏的教育,如不吃亏、占便宜、坏人长寿等偏颇观点,这就是扬恶抑善了。<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我们尽自己所能去建立公平、积极的班风和学风,引导孩子们注意不要因为私心而去伤害他人,做到能改变一个人也是善莫大焉。这便实现了夫子所言的仁,能做到这一点也可以君子坦荡荡。 如王阳明所说:“我心光明。”我们心中有光明,则驱散黑暗,照亮一切。</span></div><div><br></div><b>【1组-20号-莱州市夏邱镇中心小学 张珊珊】</b><br><div> 君子心地坦荡,小人经常忧戚,说的是君子、小人的不同心境。 朱熹《集注》引程颐说云:“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林老师讲生命的高度自觉者多是心神宽如平坦;而一般的生命自觉者却是焦虑忧愁的,多为凡事所焦虑,每天活在急迫里,整体被追着、赶着,苟且度日。 我的恩师推荐了我一个讲座,说不错,问我看没看,我实在是不好意思回答,因为一堆琐事还等待着我处理,我只好回复:老师,实在是忙的焦头烂额,还没来得及看。老师说了这么一段话: 没有留给自己学习的时间,你会在工作中迷失自我,而随波逐流,无法选择成长的道路。 没有留给自己生活的时间,工作会让你怀疑生活的意义。 我看了之后回味了很久,每天这么忙忙碌碌,是不是自己没有规划好时间?连自修的时间都没有了,还何谈提高?何谈能成为一名生命的高度自觉者?我终将在小人这个行列兜兜转转一辈子!学习、成长是不能放松的,我要慢慢规划好自己的生活,生活、时间都是自己的,为什么不好好把握呢?心胸开阔,豁达洒脱,确是我应该学习的境界,但要想进入这个境界,自身的修养是要不断提高的。 </div></h1> <b>【牟平高中组-48号 董光红】</b><br> 孔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这些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div><br><b>【7组-7号-莱州一中 王倩倩】</b><br> 曾子说,能力高的向能力低的请教,知识多的向知识少的请教,有学问却好像没有学问一样,满腹经纶却好像空无所有一样,受到冒犯却不计较,过去我的朋友颜回,他曾经在这些方面下过功夫。联系之前学过的关于颜回的部分,就明白了颜回所持守的快乐,他在这些方面下过功夫啊,孔子赞许他,曾子这里对他也是满心钦佩。虚怀若谷、大智若愚、文质彬彬,颜回之谓也。 </div><div> 反观现实中,一般评价人的标准,多围绕身份、地位、财富、学历、职称等外在性的东西,不具备这些,或者没有在这些方面表现出优势,就可能受到冷落漠视,人对这种冷落漠视是排斥的,惧怕的,而一旦获得了这些东西,又容易有心理上的优越感,轻视没有获得的人,自己也不敢流露出自己无知的一面。颜回反其道而行,想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怕显得自己愚蠢无知,拥有智慧和学问,也表现得很憨厚,仿佛是一个无知的人,就算有理也让别人三分。如此的颜回,内心放下了恐惧、没有了骄纵,能够最大程度上去学习,去醒悟,使生命实现真正的充实和圆满。 </div><div> 平时,我们经常以向学识高、能力高的人请教为理所当然,容易忽略自认为不如我们的人,老师们也常鼓励学生向学习好的学生学习,这都是有很大偏差的。知识是浩瀚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评价的标准并非唯一的,今后,我们应该打开格局,不要桎梏,善于多方请教,使自己的内心坦然平和,才是真正的富足。<div><br><b>【2组-14号-莱州市文泉学校 杨清华】</b><br>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从不同的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无论一个人的学识有多高,也有未知懵懂的领域。正所谓生命有限,知识无限。这让我想起了苏东坡曾经写过的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贴于门前,几天后,一位老翁拿着一本书特意向他请教。结果书上的字他一个也不认得。此时他才知道,世界之大,学问如海。于是,就将对联修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遂成为一代文豪。 作为教师,我们虽为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但也是一位学习者。正如教学相长,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要不断地借鉴反思,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 </div><div> 真正的知识大儒都是虚怀若谷的人。因为他们知道学无止境。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犹如浩瀚的星空,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发现。 </div><div> 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无论是为师者,为学者,都应该具备的品质。我们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活到老,学到老,在不断学习当中跟上时代的脚步。 </div></div> <h1><b>【7组-1号-莱州市沙河镇中心小学 戴斐斐】</b><br>  人的学问修养做到在朋友之间,”可以托六尺之孤” ,托妻寄子的,非常非常难,简直没有。历史上讲义气的人很多,而托孤的人很少。政治上有名的托孤,是刘备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刘备的儿子刘禅,谁都知道的阿斗。以前骂笨头笨脑没有出息的年轻人,就骂“阿斗”。刘备在临死前托孤给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曹丕, 嗣子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则取而代之。”这就是刘备。诸葛亮是很亮,五十支光,刘备大概一-百支光, 比他更亮。他这句话可把诸葛亮吓住了,立即跪下来:“臣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就是说,你放心吧!我把这条命卖给你了,不管你儿子可扶不可扶,我一定帮忙到底。于是"鞠躬尽卒,死而后已”这八个字,等于他自己为自己算了命,就定案了,后来也就真的做到了。这是从历史上说大的托孤。个人的托孤,尤其现在这个社会,假使朋友死了,还能照顾朋友的家庭,尤其照顾朋友孩子的,别人会说“疯子人与!疯子人也。”绝不会说“君子人与?君子人也。”现在的社会风气就这样的。但是照中国文化的大义,可以托六尺之孤的人,就“可以寄百里之命”。“百里” 扩而充之也代表了天下。过去,唐以后所谓百里侯称县长;春秋战国时代的百里,在政治制度上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古代称县长为父母官, 就是说对于百姓而言,有如父母般的关怀、照顾。 ”可以寄百里之命”,就是可以真正成为一个好的地方首长,将地方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都交给这种人负责保障了。这两点都很困难。作为老师,尽力做好自己,在分内帮助同事,全心全意教育好自己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即可。</h1><h1><br><b>【1组-6号-莱州市郭家店中学 董美丽】</b><br> 今天是9月7日,第38个教师节即将到来,此时此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曾一再寄语我们教师。我们要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做好一名平凡而伟大的教育者: 其一,“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习近平语)面对学生,教师要有“可以托六尺之孤”的大爱情怀。尤其是面对农村山区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把神圣的师爱撒向成长中的每个学生。多一份坚守和执着,弃去俗气、躁气,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成就我们的学生。 其二,“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习近平语)面对国家,教师要有“可以寄百里之命”的担当精神。教师,要用思想的明灯照亮学生前行的路,以自己的理想信仰唤醒学生,以自己的善举德行感化学生。引领学生的精神和价值。 其三,“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习近平语)面对自己,教师要有“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人格魅力。教师,要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从而,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如习近平主席所讲,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h1><h1><br><b>【烟台特校1组-14号 吕海燕】</b><br> 如果一个人做到“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这种人是真君子。古代帝王临危托孤之人,是有德行,有品格的君子。遇事不随便动心,用智慧去解决问题,不会因为外在的任何事情干扰自己的内心,心不为之所动。这种人生境界很高。古有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后人学习的典范。近代有为新中国献身的共产党人亦是如此。他们为了心中的道义、理想、信念,不畏苦难、不被利益驱使、坚贞不屈、忠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做到了“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h1><h1> 教师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是播撒爱和希望的事业。我们对工作更应该有担当、有责任、有道义,爱岗敬业,最终也达到“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境界!做君子、真君子,练就坚如磐石的意志和精神,做学生人生路上明亮的灯塔! </h1> <h1><b>【5组-22号-烟台信息工程学校 栾伟玲】</b><br>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这段话中有两个热词对后世人的成长影响很大——“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它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弘大志向和社会担当。 社会给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知识的肯定、人格的界定、清正的品位、光荣的身份,吾辈当自强,要时刻坚守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不辜负“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砥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术精神,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同时还要意志坚强、心性高尚、坚守士气。在物质日渐丰盈的今天,切不可丢掉优良学风和务实态度,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虚假学术。伟大人格的形成是需要长期修养锻炼的, 希望我们都能将自己的人生变为修炼的过程,让自己的人生成为满意的作品,并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h1><h1><br><b>【3组-16号-莱州市路旺学校 王晓程】</b><br>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十分遥远.把实现“仁”看做是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曾子认为,士人要有着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曾子的这句话,大气磅礴,鼓舞了很多文人志士,也展现了中国士人阶层的精神追求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近寒假在家追剧《觉醒年代》被像李大钊、陈独秀这样的革命志士再次震撼。他们以华夏兴亡为己任,以拯救民众出水火为使命,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凭着一腔热血和微薄力量,唤醒民众,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没有他们的觉醒,就不会有中国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的崇高精神境界与使命意识,给我们树立榜样,让我们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 </h1><h1><br><b>【6组-14号-莱州市实验小学 迟洁】</b><br> 早上起床,看到陈老师发在群里的这一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将我带到了多年前看的一部叫做《老师好》的电影情节中,记得,那是个教师节前夕,在学校的安排,带着班里的孩子看这部电影。镜头中,一位老师给一个孩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孩子们瞪着眼睛,皱着眉头看向我,我暂停了视频,讲起了这句话的意思,那一节课,我们一起谈到了理想,谈到了未来,谈到了报效故国,至今我还记得,那节课上孩子们坚毅的眼神,眼里光似乎要流淌出来……真耀眼。 回过头,再来看这则,曾子认为:实践和宣扬仁德,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是有理想、有志向者的人生目标。相对于社会现实,这是一项很重的任务,要坚持不懈,奋斗终身。而以仁为己任,必须有宽广的心胸,否则无法容纳和理解纷繁芜杂的社会。此外,还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否则就会轻易后退、动摇。 在当今社会,我认为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做好自己所选择的,这是一条在职场游刃有余的不变的法则。而作为一名教师,同样的道理,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职业倦怠感,将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坚定心中的理想信念,将教书育人为己任,便可在累时并快乐着。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己心中稍有动摇,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一人。今后的每一天,愿自己:遇事,迎难而上,遇失,坦然面对。</h1><h1><br><b>【烟台特校1组-9号 罗红英】</b><br>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读书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曾子所述这种仁人志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根基所在。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h1> <h1><b>【5组-28号-烟台信息工程学校 张冰】</b><br>  不生妄念,是心性和修为上一个重要的进步标志。人的一生,无时不刻,往往妄念丛生,相续不断。这些妄念,都是驰逐于外境的色身香味触法,认假做真,迷惑颠倒,以至于随波逐流,辗转三界,无有竟处。不生妄念,就是勘破幻像,不迷于虚幻,也不迷于真实,不再生起分别的贪取和厌离,所以如如不动,不即不离,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不囿于规律和必然性,这是智慧上的一个重要成就。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联系的方式,表现为规律和必然性,这种“客观规律”其实也是属人的,是由人来赋予的。人给世界立法,要追溯到意识之前和人类之前,是经验模式和认知模式的积淀。正是这种积淀,形成了世界和万物的存在形式、联系形式,也就是规律和必然性。对于不同质的生命来说,世界的存在形式、联系形式是迥异的。也就是说,人类理解的规律和必然性并不是唯一的。不囿于规律和必然性,意味着什么呢?真正的自由!即自在。 不执著和没有我执,是一种坦然,一种放下了身心重负的解脱。对于诸法和我的解脱,使人既能够确证人作为个体的一个方面,又能够确证人超越个体的另一个方面,由此达到了人和宇宙的同一,也就是圣人的天地境界。<br><br></h1><h1><b>【3组-3号-莱州市文昌小学 吴梓凤】</b><br> 人是种很自我的动物,从起心动念处,喜欢无根据妄加猜测,表达观点时主观武断,一旦行动起来则喜欢固执己见,做事的过程中更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它涉及到了人的本能心理和行为习惯问题,会对人们认知客观世界和行为做事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纠正这几项错误,孔子提出了人生四戒,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首先是“毋意”,即不要凭空猜测。孔子这是在告诫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真凭实据,不能胡乱揣度。 其次是“毋必”,即不要主观武断。有的人自以为是,行事武断,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或者不许别人发表意见。这样做非常容易犯错误,引发严重后果。 再次是“毋固”,即不要固执。造成人们固执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为了自己的面子,硬是不肯回头认错。而有的人是因为对自己太有自信了,结果在主观方面上过于强势,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结果却酿成了大错。 最后是“毋我”,即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这是在告诫我们,做人不能过于自大,要懂得低调行事,谦虚做人。孔子提倡谦恭有度的待人方式,无论对方是谁都要恭谦有礼。在人的一生中,充满艰难险阻,即便是广纳博采,也不一定获得成功,何况自负固执。所以,要坚决杜绝这四种毛病,客观对待现实和社会上发生的变化,争取使自己的决策和行为更为合理。 </h1> 编辑:戴斐斐<div>审核:刘倩</div>

君子

组号

自己

曾子

莱州市

学习

教师

我们

学生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