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斯科去圣彼得堡,我们决定体验一下俄罗斯的宽轨火车。其实,没来之前就曾经想象过,坐在宽阔的软卧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眺望着窗外一望无垠的白桦林该是怎样的一种惬意?不过现实却没有想象的那样美好,去圣彼得堡的火车一天就只两趟,而且都是半夜开清早到,根本用不着我们睁开眼睛去远眺了。
晚上9点多钟我们出发去莫斯科的圣彼得堡火车站(又叫列宁格勒火车站)。说到火车站,这里有必要八卦一下,俄罗斯火车站命名很有趣,前往哪个城市的火车站就以那个城市的名字命名。从莫斯科去圣彼得堡,就到莫斯科的圣彼得堡火车站就是了,同样,从圣彼得堡前往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车站就行。这就意味着,一座城市会有通往若干个城市的火车站,例如莫斯科就有9座这样的火车站,这与中国完全不同,俄罗斯人追求的不是车站的规模,而是乘车的方便性,当然,在克服了中国大而全弊端的同时也牺牲了换乘快捷的好处,可以说各有利弊。
莫斯科的圣彼得堡火车站建成于1849年,车站建筑规模不大,但外部装饰富丽堂皇,内部装饰古色古香。置身这快两百年的古老车站里,恍惚间,你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不知是从1849年到了今天,还是从今天回到了1849年。由此我想到了哈利波特在火车站里穿墙而过去魔法学校的场景,估计那个叫做J.K.罗琳的爱做白日梦的小女生经常就在这些古老的车站间旅行,有时偶尔时空移换的错觉可能就成了其超现实主义创作的灵感源泉吧,这种推测很好玩,以后有时间再去求证吧。
火车站进站很方便,准确的说,乘客可以从大门口直接来到建于十九世纪的站台上等候列车员验票上车。对坐惯了中国高铁的我们来说,站着候车倒还能忍受,但俄罗斯的火车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软卧车厢也卫生脏乱,设施老旧,加上不给小费就不开灯、不开厕所、不开空调的服务着实让人抓狂,只是旅途的疲惫已让人无力生气,草草洗漱后睁开眼已是细雨蒙蒙的圣彼得堡了。 走出圣彼得堡火车站,凉风和细雨便扑面而来,导游说这是圣彼得堡的典型天气,一年有300来天都是这样,所以圣彼得堡人对阳光的热爱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夏季只要出太阳,户外的草地上到处都是身着比基尼的姑娘,可惜今天下雨,无法拍几张身材火辣的俄罗斯美女供大家养眼了。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它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的东岸,涅瓦河河口,是一座在沼泽地上建立起来的城市,整个城市由100多个岛屿组成,有700多座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水域面积占了全市的十分之一以上,由于河流纵横,岛屿错落,风光旖旎,所以它素有“北方威尼斯”的美称。
早餐后我们直接去了12月党人广场,这个广场是为纪念1825年12月党人起义而命名的。12月党人起义作为俄罗斯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其实质是沙皇专制制度与欧洲君主立宪制思潮在俄罗斯内部冲突斗争乃至激化的结果,这个在彼得大帝铜像下面发生的起义,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从此在俄罗斯生根发芽,对俄罗斯近现代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是广场上的彼得大帝雕像,又名青铜骑士像,它是根据普希金的那首《青铜骑士》的诗而得名的。 与彼得大帝铜像类似的还有尼古拉一世沙皇青铜骑马雕像,一百多年来这尊雕像仅靠马的两条后腿作支点矗立至今,也算是雕塑界的一个奇葩了,圣彼得堡本地人一般把它叫做两支点雕像。 在尼古拉一世沙皇青铜像的正前方是圣彼得堡著名的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奥斯托利亚酒店,在二次大战德军刚围困住圣彼得堡时,希特勒曾趾高气扬地写了一份菜单,预备攻进城后在此用餐,然而圣彼得堡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挡住了敌人的进攻,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让希特勒得尝所愿,据说希特勒的那份菜单至今仍保存在该饭店里。此外还有一个传说就是,由于希特勒一直自诩为艺术家,因而在进攻圣彼得堡的时候他一直禁止德军使用大炮和飞机轰炸,这也使得圣彼得堡的满城文物因此而逃过了一场大劫。 饭店右侧尽头的尖顶建筑便是著名的俄罗斯海军部大楼,它于1819年建成,是当时俄罗斯最重要的军事建筑,2012年现在的俄罗斯海军总部也迁入此处办公。由于7月31日(每年7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是俄罗斯的海军节,不少军舰和潜艇已早早的停泊在海军部大楼前的涅瓦河边,军舰上彩旗飘扬,水兵们在舰上忙个不停,摩托艇爱好者驾着摩托艇在军舰周围穿梭游弋,不远处的红色海神柱和对岸的彼得保罗要塞也盛装辉映,整个涅瓦河两岸是一片节日气氛。 也许是一整天在老城区转悠的缘故,随你走到哪,目之所及全是上百年的古建筑,即使在阴雨和灰雾的重压之下,依然掩盖不了它们张扬大气、简洁明快的独特个性,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许它们没有巴黎等西欧城市的精细讲究,但在气势的恢弘上圣彼得堡绝对更胜一筹,这让人不由得产生联想:是不是建筑这凝固的艺术也在流淌着战斗民族的血液呢?
在圣彼得堡古城区我还有另外一个最深的感受,那就是俄罗斯人对自己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珍惜,即使在狂热的斯大林时期也没有象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那样摧毁一切历史遗存,这一点从莫斯科的老火车站到圣彼得堡至今三百多年基本不变的城市格局,每个时代留存下来的原汁原味的教堂,以及满街三至四层高的巴洛克式风格建筑便能明证。可以说,这里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块墙石,每一扇窗户都满溢着这个城市的骄傲和自信。正是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与历史的和谐,市井与艺术的和谐以及对各个宗教和民族的包容并蓄构成了这个城市的伟大和不朽。 这是喀山圣母大教堂,因那传奇色彩的“喀山圣母”画像而得名,具有俄罗斯东正教典型的建筑风格。 这是彼得保罗大教堂,它位于彼得保罗要塞内,它那高耸的尖顶,在涅瓦河的对岸也能清清楚楚地看见。 这是滴血大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用马赛克装饰的大教堂,你根本不用走近,远观就能感受到它美轮美奂的强大气场。 伊萨基辅大教堂 ,又称金顶大教堂,是世界四大基督教大教堂之一。 这是正在维修的斯莫尔尼宫和斯莫尔尼教堂——一个融合了俄罗斯特色的巴洛克建筑群。斯莫尔尼宫原为贵族女子学院,十月革命期间它曾是布尔什维克总司令部,现在圣彼得堡市政府在此办公。 去冬宫的时候天很难得的放了一会晴,至少不用在雨中排队等候了。冬宫,这个对中国人来说十分熟悉的名字,这个曾经的皇宫现在已成为俄罗斯最著名的博物馆,它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
这是冬宫唯一一座米开朗琪罗的雕塑,表现了一位少年在运动中受伤后的痛苦瞬间。 这是达芬奇的两幅圣母画,毫无疑问它们是东宫的镇馆之宝。据说,达芬奇的原作现在全世界仅存14幅。 与冬宫对应的还有彼得大帝夏宫,它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占地近千公顷,是历代俄国沙皇的郊外行宫,有着“喷泉王国”的美称,应该与清朝皇帝的承德避暑山庄类似。夏宫的美,除了金碧辉煌的喷泉和建筑,更在于它的自然原始和透着沧桑的的森林。漫步林中,不小心,你就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林深无人鸟相呼,谁说只可在画中? 两天多的圣彼得堡之旅就要结束了,晚上8点,在我们刚刚登上皇家玛丽号游轮,前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之时,天空突然放晴了,顿时圣彼得堡上空一片碧蓝,朵朵白云仿佛贴在了远处涅瓦河宽阔的水面之上。随着一声长笛,游轮缓缓地离开了码头,码头上送行的人们开始拼命的挥手,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喊再见,但此刻面对圣彼得堡我不想说再见,不管今后来与不来,见与不见,还是让我们互道一声珍重继续前行吧。人生一瞬,沧海桑田,生命就像这巨轮一样必将渐行渐远,唯有前行,能让我们忘却过往的烦忧和艰难,唯有前行,一定会有更好的风景在前方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