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雷震</p><p class="ql-block">(1906-1993)</p><p class="ql-block">湖北省黄陂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指导员,第九军二十七师-七十九团政治委员,师参谋长,团长,红四方面军第四局一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山西游击第十团团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十六团团长,太岳军区中条山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宁军区副司令员,吉林军区副司令员,吉北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吉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江西军区副司令员,第三十三文化速成中学校长,福建省军区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建立后方医院 全力救治伤员</p><p class="ql-block">在吉北军分区建立后不久,吉北军分区副司令员张广才(兼后勤部长)就被吉北军分区司令员雷震找到舒兰县金马原“吉黑支队临时野战医院,当时雷震正在那里住院,住院期间雷震发现,因当时恶劣的 医院虽然设有门诊部、手术室和住院部,但还不能满足前方的需要。雷震和张广才决定军分区建设一座像样的后方医院,适应战争救治伤员的需要。在当时那种战争环境下,要想建设一座功能齐全的医院谈何容易。但前方的将士每天都在流血,他们一刻也不能等待。他们把临时医院的负责人王长勋找到床前,指示尽快在临时医院的基础上组建吉北军分区后方医院,着重详细讨论了医务人员、药品的来源和</p> <p class="ql-block">医疗设备等问题。医院设院部,受吉北军分区卫生部领导,院部和卫生部合署办公。医院下设医务室、护理室、手术室、药房、总务室、警卫班。医院成立后,首先解决了医护人员不足的问题。这个医院的前身是日本开拓团医院,当时,还有部分日本医生还没有走,经王长勋等说服、动员,他们中的一些人答应到医院工作。其中有原开拓团医院院长阿布、医生三板、大木、远中等六七名医生,还有高木、滕本等护士,基本满足了对医务人员的需要。为了解决护理人员的不足,从军分区所属的三个团的文工队抽一部分女队员,又从吉北专署所属各县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女青年,经过培训充当护理员。</p> <p class="ql-block">这样,全院职工很快达到300多人。医院药品极缺,经与专署协商,吉北专署于1946年冬、1947年春、秋曾三次拨款为后方医院购买大量急需的药品。当时手术器械奇缺,阿布医生在我方人员的感化下,将藏在自家天棚上的手术器械全部无偿地献给医院使用。后来,雷震和张广才得知这个情况后指示医院有关部门付给他二三千元做为补偿。</p><p class="ql-block">我军“三下江南”战役开始后,吉北后方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战场上下来的伤员,是地方部队的留下治疗,是主力部队的做好处理,及时转送到哈尔滨、三棵树等地野战后方医院。药品不足时,雷震就鼓励医务人员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动手制作药品,如治疗疥疮的药品需要的硫磺一时买不到,他们就在阿布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将电瓷瓶里的硫磺抠出来代用,没有绷带就将花布消毒后代用没有冻疮膏就用荤油代替,群策群力,克服重重困难。</p><p class="ql-block">医院从建立时算起,共收治3000多名伤病员。1947年4月,医院迁至今五常县山河屯,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三师野战医院。1947年8月,独三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医院也抽出近2/3的医护人员和一部分医疗设备随纵队组建野战医院。这些医护人员参加了解放战争,也随四野南下,其中包括一些日本女护士,一名因伤住院的老兵曾在回忆录里写道:“这所医院规模不小,医院是随东北四野来的,多是东北人,医护人员中还有十多个加入我军的日籍人员,他们医术高超,态度和善。护士佐佐木、津田秀子天天打针送药,工作勤奋,都会说中国话,和中国同志相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的医务人员归属吉北军分区,仍叫吉北军分区后方医院。在秋季攻势中,该院的医护人员随雷震率领的分区部队奔赴乌拉街前线组织战地救护。同年底,吉北后方医院从山河屯迁至吉北军分区所在地舒兰。1948年春我军解放吉林后,该院改为二十四后方医院。</p> <p class="ql-block">范征空编辑</p><p class="ql-block">网上取片谢谢照片提供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