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落地实施,提升初中初中历史教师教学水平,深度把握教学前沿方向,大力推进大单元教学改革,我校初一历史备课组进行了新课标·新课程·新教学的培训研讨。我们一起观看了首都师大资深教授、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长,国家统编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徐蓝教授,《新变化,新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的线上专题讲座。参加人员:姚实彦、张彩平、吴建红,范琼仙、曾丽萍。</p> <p class="ql-block"> 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课程性质</p><p class="ql-block">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具有鉴古知今、认识历史规律、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二、课程理念</p><p class="ql-block">主要包括五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p><p class="ql-block">2.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p><p class="ql-block">3.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性、基础性;</p><p class="ql-block">4.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创新;</p><p class="ql-block">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p><p class="ql-block">三、课程目标</p><p class="ql-block">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p><p class="ql-block">四、课程内容</p><p class="ql-block">历史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p><p class="ql-block">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史实,了解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初步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根据通史叙事的结构和7—9年级的学段要求,历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p><p class="ql-block">五、课程实施</p><p class="ql-block">历史课程的教学要力求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并依据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与整合,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探究历史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p> <p class="ql-block"> 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内容,徐蓝教授讲述了修订工作主要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新课标的新变化、对新要求的具体说明、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讲座中,徐蓝教授具体从以下六个方面详细阐释了新课标的新变化:1.凝练了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2.组织设计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4.设计了“教”与“学”两条主线并行的教学方式;5.设计了跨学科主题学习;6.研制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考试命题。</p> <p class="ql-block"> 徐蓝教授指出,教师要理解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概念,树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教师确立新的“三观”,即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新的认知观,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学观念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视结论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新的评价观要求实现学生综合发展功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她鼓励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整体化与结构化的必备知识结构;2.情境化的教学策略;3.聚焦必备知识的深度教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指导学生跨学科主题活动实践探究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姚实彦老师指出:客观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叙述和评价史事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张彩平老师说到,老师们可以基于单元主题学习,整合教学内容;也可以把握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确定教学重点,还可以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吴建红老师强调,要创设历史情境,拉进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情境;开展史料研习,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史料,运用史料解析历史;组织历史论证,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叙述的内在含义,分析历史的多种联系,有根据地评述史实。</p> <p class="ql-block"> 研讨完新课标后,初一历史备课组进行了认真的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交流。</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导言课的问题设计如下:1: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国家?【教师纠正答案:古希腊(另说古巴比伦)、古罗马、古印度、古中国。】问题2:你能说出中国几位皇帝的名字?【教师纠正答案:秦始皇,唐太宗,乾隆,朱元璋,康熙….】问题3:万里长城是谁下令修筑的?【教师纠正答案:秦始皇。】问题4: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教师纠正答案: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p> <p class="ql-block"> 第二,讲解什么是历史?历史包括三种含义:一是过去发生的事;二是指历史学,是一门学科;三是指史学观点、书籍。《说文解字》解释是:“历者,过也,史者,记事也。”历史是记载过去发生的事实,史官就是把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和事件记录下来的人.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连续记录。</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为什么学习历史?</p><p class="ql-block">一是历史架起社会沟通桥梁——社会需要。历史是交流的话题,旅游、收藏也离不开历史,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需要有共同的历史认同。</p><p class="ql-block">二是爱国主义教育----民族需要。</p><p class="ql-block">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关注历史上的民族的遭遇,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和凝聚力。</p><p class="ql-block">三是个人需要。</p><p class="ql-block">读史使人明智-----培根;提高素养,增加内涵;历史也是一份职业:例如金庸、百家讲坛;历史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p> <p class="ql-block">第四,怎样学历史?</p><p class="ql-block">读,就是精读教材,仔细阅读课本。记,就是动脑记忆、思考。听,就是先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写,就是做好课堂笔记。讲,就是上课积极探讨问题,大胆发言。温,就中课后巩固练习,背诵重要句子。另外还要讲解,生活处处是课堂。除了学校课堂和课本外,课外历史书籍、参观文物古迹和博物馆、观看历史专题片和严谨的影视作品、口述历史(口耳相传)、收藏文物等。</p> <p class="ql-block"> 姚老师的导言课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亮点多多。亮点一、姚老师重视对史料的运用与解读,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历史观。亮点二、通过自己的阅读与分享,引导学生要善于读书,善于思考。亮点三、课件完全原创,设计精美,有灵魂,有深度有高度。亮点四、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频繁,教师语言生动有趣。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如何上有温度,有灵魂的历史课,这是每一位老师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张彩平老师的课生动有趣,有故事有情怀。注重激发历史兴趣。课前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讲授故事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范琼仙老师的课总是那么充满智慧,言语之间透露着对历史学科的无限热爱。范老师的课让我们受益匪浅,不禁思考,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在课堂上多一点摇曳生姿的描述,多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多一些温暖人心的话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吴建红老师的历史课永远是最有趣,最有魅力的。吴老师精心制作了课件,深情讲述了自己和一中的历史故事。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都是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学生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p> <p class="ql-block"> 开学第一周的活动忙碌而充实,老师们的课各具特色,精彩纷呈。让我们不禁思考 “历史课堂也是有温度的,它可以通过历史场景、历史人物的讲述,引导学生改变思考方式和观念,历史学科是帮助我们育人的重要平台。”培根曾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学历史不是死记硬背年代、地点、人物和事件;孩子学历史,可以从鲜活的、有温度的故事来启蒙。引导孩子读历史,让历史为孩子的人生打上丰富底色。也希望我们在保障课程本身应有内涵的前提下,可以更有深度,以主题、体系的构建为“骨架”,以丰富、生动的情境为“血肉”,讲好历史“故事”,提升学生的素养与思想,追寻真正立体、有温度的历史课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