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的变迁(之六)

迟守卫(池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肥城路-德县路(保定路)段</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1938-1941年肥城路-德县路(保定路)段商业企业分布表</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20世纪60年代肥城路-德县路(保定路)段主要商铺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肥城路-德县路段)东侧建筑鸟瞰</p><p class="ql-block">肥城路-德县路段东北角中山路81号这座建筑,对于青岛人来说记忆最深的是青岛食品店(见下图,摄于20世纪90年代)——</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仿欧式商业楼,最早是由德国电气工程师约瑟夫·卡尔·海恩于1901-1902年建造的海恩大楼,作为其公司办公楼及出租商业楼,20世纪20年代后被用作饭店、旅馆和歌厅等。青岛解放后,改为“三八副食品商店”,青岛人习惯叫它“三八食品店——</p> <p class="ql-block">青岛三八食品店旧影(图右,摄于20世纪50年代)</p> <p class="ql-block">这个店最大的特点是在路口对角有一个台阶,上去台阶后左右两边都是柜台,向左拐,在中山路上还有一个出入口。20世纪70年代改称青岛食品商店。这在当时是全市最全的卖各地食品的食品店,各种点心和糖果,各地包装精美的小食品琳琅满目。1999年原建筑被拆除在原址仿照重建。</p> <p class="ql-block">海恩大楼旧影,德国汉堡轮船公司曾设于此。</p> <p class="ql-block">1904年海恩大楼被烧时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1924年爱国人士尹莘农先生按中国同盟会创始人之一的丁惟汾指示,在此开办“青岛共和大药房”,挂“医学博士尹莘农”铜牌执业行医,以此为掩护,接应往来山东之国共革命人士。尹莘农为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早期在同济求学期间,追随丁惟汾投身革命。</p> <p class="ql-block">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这里变成了好莱坞饭店</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肥城路街口买冰糕的街景现在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此楼系仿建</p> <p class="ql-block">紧靠青岛食品店北侧的中山路85号是一栋大约建于1960-1970年代的五层建筑(见上图),当时一楼是青岛有名的陶瓷商店,下图是其20世纪50年代的影像,此时只有一层——</p> <p class="ql-block">其北侧的中山路89号是一栋可能建于1910年代的三层商业建筑——</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89号旧影(图右一)</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先是一家针织品商店,后来是一家青岛外贸店。</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91号现为一栋三层建筑,最初为国华银行青岛分行行址(见上图右,摄于1940年代前后),建于1930年代,从门脸上清晰可见繁体的“国华银行”中文行名,以及“THE CHINA STATE BAND LTD”英文行名。</p><p class="ql-block">有资料记载,国华银行是旧中国主要商业银行之一,1928年1月正式开业,总行设在上海,华侨资本占相当比重,经营储蓄、信托、仓库、外汇等业务。解放后,于1952年12月与其他行庄合并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1948年改名为国华商业银行。1951年9月受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管辖。</p> <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不断地变换着门脸</p><p class="ql-block">中山路93号是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建于1929-1931年,是一座具有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它的设计出自中国第一位留美归国的建筑师庄俊之手,被誉为“一代民族建筑大师的经典杰作”。该建筑曾是联合准备银行青岛分行、中央银行青岛分行,青岛解放后是中国建设银行青岛分行。“文革”期间曾是山东省外贸局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原交通银行大楼全景</p><p class="ql-block">交通银行的原址曾有一栋大约建于1910-1914年间的二层商业楼,据说是金星药店——</p> <p class="ql-block">金星药店影像,摄于拆除前的1929年11月,可见墙面上“金星药店”字样。1923年7月交通银行最初在青岛中山路21号开办支行,于1929年拆除了金星药店后建起了交通银行新大楼。</p> <p class="ql-block">继续北行,中山路97-99号为山东大戏院旧址,由民族资本家建于1930-1931年,是青岛第一座由中国人开办的电影院,1945年曾易名为中国剧院,青岛解放后改称中国影剧院,现称中国电影院。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山东大戏院的原址最初为一栋约建于1901年的两层商业楼,为德国人马克斯·谢尔瓦根开办的色瓦改洋行所有,他在青岛附近某处开设了一家铁罐作坊,后来他与约瑟夫·沙伊特豪尔合办该洋行,主营金属锻造与装配、白铁加工及马车制造。两人的合作关系约于1909-1910年间结束,由沙伊特豪尔单独经营。日德青岛战役爆发时停业。1930年拆除了该商业楼建造了山东大戏院。</p> <p class="ql-block">图右是正在建设中的交通银行,图左是中国电影院的旧址色瓦改洋行一角。</p><p class="ql-block">记得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界选评出了“22大电影明星”,当时在中国电影院前厅的墙上,挂着这些明星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秦怡、王丹凤、孙道临、祝希娟、崔嵬、谢添、张平、陈强、于蓝、于洋、谢芳、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田华、王心刚、王晓棠</p><p class="ql-block">这些电影明星主演或参演的电影,我看了一些,例如:赵丹主演的《海魂》,1957年在青岛拍摄的,这部电影还聚集了当时好多著名演员:王丹凤、陈述、崔嵬、刘琼、牛犇等。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就是1963年在中国电影院上映的,王晓棠在电影里饰演了“金环”和“银环”两个角色,当时我们小小的年纪真是好奇:这一个人怎么能演两个人,电影是怎么拍的?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的情节感染着我们,对于我们青少年的成长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此外,李亚林和金迪主演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也是那个年代的热捧,电影中那撩拨年轻人心绪的情节和主题歌《幸福不会从天降》那优美的旋律,都给了我们很大的艺术享受。</p> <p class="ql-block">全新改造、修缮一新的中国电影院(摄于2022年)</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院北侧是中山路101-105号,一栋大约建于1930-1940年代的四层商业建筑。</p><p class="ql-block">在这栋大楼与中国电影院相连处,有一个进出楼院的过道,20世纪的60-70年代过道内有一个修钢笔的,最早是靠着右面墙摆着一张桌子,后来就间起了一个小屋。那时买一支钢笔很珍惜的,这个修钢笔的给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一般的小毛病立等可取,问题复杂一点的就放在那儿,按约定的时间来取。</p><p class="ql-block">在这栋楼的中间位置中山路107号和115号是青岛有名的“万年青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万年青照相馆(1977年拍摄的老电影《暗礁》视频截图)</p><p class="ql-block">照相馆的北面是长青果品店——</p> <p class="ql-block">长青果品店(1977年拍摄的老电影《暗礁》视频截图)</p><p class="ql-block">中山路德县路路口东南角的中山路107-110号所在地块在德占青岛初期属于商人约翰内斯·格施克所有,此人在此建了两处建筑并开设进出口商行“德国公义号”。几年后该地块被转手给了海因里希·阿伦斯与卡尔·阿伦斯兄弟开设的建筑公司,至1914年间该地块上曾有他们分期建设的两栋两层临街建筑。该建筑亦用于商业出租。德国人古斯塔夫·哈泽的哈泽餐厅和克莱默餐厅曾先后在此开设营业。</p> <p class="ql-block">阿伦斯公司接手后的中山路德县路路口东南侧建筑(约摄于1900年代),哈泽餐厅在此营业。</p> <p class="ql-block">1910年代的阿伦斯建筑公司商业楼影像,照片的上方可见“克莱默餐厅”的德文字样。</p> <p class="ql-block">1946年的阿伦斯建筑公司商业楼旧影</p> <p class="ql-block">阿伦斯建筑公司商业楼旧址现貌</p> <p class="ql-block">建成初期的祥福洋行公寓楼</p><p class="ql-block">中山路的肥城路-德县路(保定路)段西侧横跨肥城路与大沽路之间的中山路72号建筑,最早是德商地产公司祥福洋行于1906-1907年建设的一栋两层公寓楼,屋顶设有三个塔楼作为装饰。该房产于1914年被日本人没收。1924年青岛市总商会自馆陶路利康洋行旧址(原丹麦领事馆)迁至此处,1931年青岛总商会改组为青岛市商会。20世纪30年代,商会由于广泛参与城市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协调、管理,影响力渗入教育、慈善、金融、司法等领域,对青岛经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被称为“第二衙门”或“不倒的政府”。1938年1月日本再次占领青岛后,将商会办公楼改为青岛治安维持会会址。1942年青岛特别市公署在此楼组建青岛特别市商会。1947年至1949年间青岛市政府及国民党青岛市党部组建青岛市总工会,会址最初设于该楼内。1949年青岛解放后该建筑为青岛市工商联所在地,后曾为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南分局四方路工商所。1966年“文革”期间曾为青岛市“红代会”所在地。1990年代被售予私人业主,并被分割作为商业建筑使用,建筑体与中山路之间的临街花园亦被改造为临街店铺,例如当年有名的“啤酒宫”等。2000年该建筑被列入第一批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名单。</p> <p class="ql-block">青岛市商会(摄于20世纪30年代)</p> <p class="ql-block">摄于2007年</p> <p class="ql-block">这座老建筑被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p> <p class="ql-block">据青岛媒体报道,2022年在青岛商会旧址的一层及负一层建设“中山路城市记忆馆”,于9月下旬开放,记忆馆的落成和开放,可以说是填补了一个了解中山路的标志性博物馆的空白。记忆馆还专门开辟了一处沉浸特效剧场,以裸眼3D特效影院等为呈现方式,让观众与百年中山路“相逢”。建筑前约400平方米的内院被设计为小广场,这也成为了中山路唯一一处带有小广场的建筑,以开放的形象迎接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于此邂逅和品味一段“老青岛”的旧时光。</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山路大沽路路口西北角的中山路78号最初为一栋大约建于1906年的两层商业楼(见上图左带塔楼的建筑),日本人在此开设了高桥写真馆,该馆一战前实际是日军间谍组织,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后该馆仍长期在中山路营业。德国商人奥托·林克曾于1930年代在此开设凌基药房。后该楼又被改造为永安百货公司,开办永安百货公司的老板是来自掖县的王德义、王德聚和王德合三兄弟。</p> <p class="ql-block">德占时期的高桥写真馆所在建筑影像(图左),此时其北侧还是空地。</p><p class="ql-block">1949年青岛解放后,山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设于此楼。该建筑于1950年代被改造,屋顶东南角的塔楼被拆除,加盖第三层,但楼内部分门窗、楼梯、铁艺等构件仍保存。2007年在青岛经商的一温州商人购得该处房产,计划改建为电子信息城。2012年8月,该楼动迁时引发社会争议而搁浅。2015年上半年至2016年末,该楼再次被改造,原内部结构被全部拆空重建,在原址按原结构原貌重建,可是临中山路一侧缩进去了一米多(见下图),以使建筑立面与周围建筑对齐。后该楼一楼多次更换门脸。</p> <p class="ql-block">紧靠中山路78号北侧的中山路82号现为一栋三层建筑(见上图),于1909年在写真馆北侧的那块空地建起来的。清政府的国家银行大清银行于1911年7月在青岛开设分行,1913年5月改称中国银行青岛分行,将此楼作为行址。1934年王德义、王德聚和王德合三兄弟开办的“义聚和”钱庄迁入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旧址继续营业,生意做大了才投资开办了前述的永安百货公司。1938年后该建筑曾为中国联合准备银行青岛分行。青岛解放后相当长的时间,在两楼相交的那个门洞挂着山东省化工机械进出口公司的牌子。前几年该建筑一度为中信银行,后又改作咖啡店。</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大沽路-保定路段)西侧的三栋老建筑,自左向右依次为:中山路84号为一栋两层商业楼,约建于1908年,德国商人马克斯·格里尔(Max Grill)在这里开设过吉利洋行;88-90号为一栋两层商业楼,德国商人考斯洛夫斯基约建于1907年;96号为一栋两层商业楼,系德国商人菲利普商业楼,约建于1906年。这一段的建筑是当时的欧人区向华人区过渡的区域,其建筑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没有了塔楼,但依然有高大的山墙,并且建筑的高度和门窗的尺寸仍然有着欧洲建筑高大宽敞的风格。</p><p class="ql-block">考斯洛夫斯基商业楼旧址的南京理发店和古籍书店对我们的印象最深——</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88号的新南京美发厅,始建于1938年,原名新南京开记理发馆,1964年改为新南京美发厅,是青岛存在至今最老的理发店,青岛人习惯叫它“南京理发店”。</p> <p class="ql-block">古籍书店是以古籍、字画、文史哲方面的书籍为主,也有一些外国名著之类的书籍。我隐约记得古籍书店门口挂了三块白色的牌子,依次是黑色楷书字的“青岛古籍书店”、褐色隶书字的“齐鲁书社”、红色楷书字的“古旧书店”,这三块牌子表明了古籍书店经营“古籍、齐鲁书社出版的书籍,收购、销售古旧图书兼营文房四宝、书画集”等业务。书店曾经是两个门,里面还有两个套间,是一些折价的笔墨文具等,外边的书架挤得满满的。2000年后,书店的一个大门被分出去了,变成卖鞋的了,大约是2004后书店彻底消失了,这在青岛人的心中成为了一种遗憾。</p> <p class="ql-block">古籍书店的前身博文堂旧影</p> <p class="ql-block">菲利浦商业楼旧址(图右)</p> <p class="ql-block">德占青岛时期的菲利浦商业楼一角,这个位置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江南饭店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德占时期发行的明信片,照片显示的三栋建筑自左向右依次是高桥写真馆、考斯洛夫斯基商业楼、菲利浦商业楼,有文字记载,在菲利浦商业楼的一楼是青岛欧人区市场(Market hall),里面有肉食和香肠加工厂,另外还同时经营着数量众多的其它日用商品。图右的那座孤零零的小屋后来被拆除了,在此处建了一栋二层楼,即现在的中山路派出所——</p> <p class="ql-block">派出所也加盖了一层</p><p class="ql-block">在菲利浦商业楼旧址与中山路派出所之间有一条连接中山路和保定路的通道,不知何时被商家给封起来用以经营,现在将这里的违章建筑给拆除,打开了这个通道——</p> <p class="ql-block">中山路德县路交口东侧是青岛人非常熟悉的“德县路三角地”——</p> <p class="ql-block">德县路三角地鸟瞰(图右)</p><p class="ql-block">德县路三角地也可以说是德占时期中山路华洋分治、“南洋北中”的分界点。德占时期,这里是一个变电设备——</p> <p class="ql-block">1910年代的三角地</p> <p class="ql-block">这张日占青岛时期的照片显示,三角地的位置建起了一座碉堡(见图右)。</p> <p class="ql-block">1945抗战胜利,青岛市民载歌载舞以示欢庆,照片可见街口和碉堡上观看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矗立在中山路德县路口的纪念碑(摄于1945-1946年),图片上的英文是:青岛山东路与德县路路口的胜利纪念塔。目前尚没有关于这座“抗战胜利纪念塔”的资料记录。照片显示,这座纪念碑应是以碉堡为基而建,碑体上的文字很有可能是为迎接1946年3月29日民国青年节大游行所做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青岛解放后的1950年,纪念碑已被拆除,碉堡成为宣传栏,图为市民在观看张贴的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碉堡已被拆除,建起了一面大型的宣传牌。</p> <p class="ql-block">1983年,三角地的宣传牌已改建成三角形建筑,上依然画着宣传画和广告,广告牌下面可以看到有一家“洞天小吃”,这显示周边已经有了一些商业气息。</p><p class="ql-block">1993年这里开始开发建设中山商城,1997年底开业,营业后曾红极一时,曾和龙山商场、即墨路小商品城,共同形成了当时岛城颇负盛名的“地下商业”。</p> <p class="ql-block">2014年的中山地下商城,三角地身后也建起了高楼大厦。</p> <p class="ql-block">2002年时的中山商城</p><p class="ql-block">近年来,随着中山路商圈人气不佳,加上网购的兴起,中山商城逐渐走向萧条。2021年12月30日,中山商城停止营业,彻底退出岛城的商业历史舞台。据青岛媒体报道,中山商城拆除后,地下空间将改建为人防停车场,助力老城交通。</p> <p class="ql-block">中山商城最后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拆除中的中山商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22日整理</p><p class="ql-block">2014年7月20日完稿</p><p class="ql-block">2022年5-9月修改于</p><p class="ql-block">青岛,天福绿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照片除早年商业企业分布图由池清制作外,其余均选自网络,不一一具名,敬请原谅,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