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印象(10)图书馆里

廣胜

图书馆里(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一代人在渴望知识的靑年时代遇上了文革,遇上了上山下乡,所以所学知识有限,但愈是这样抽空学习的念头反而愈是强烈,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脑、手机,学习知识的途径只有新华书店和图书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久而久之,我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时不时地光顾一下当地的新华书店及图书馆,关注一下是否有值得一看的新书上架。几十年来的习惯,已经形成了一种放不下的文化情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啦,到了悉尼也不例外。行走在大街上,看到了街边的新华书店,好亲近啊!熟悉的牌扁、熟悉的字体,感觉与国内无二,只是规模小了许多,恰似回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屋一看,种类还算齐全,同样是书少了许多。在学生的书籍里没有课外辅导,没有试卷练习等供复习之类的卷纸。在成人的读物里也鲜有近期的问世之作,看来还是无法与国内的新华书店佼美。</span></p> <p class="ql-block"><b>上图~图书馆大门照,下图~图书馆里。</b></p> <p class="ql-block"><b>孜孜不倦的学子在图书馆学习。</b></p> <p class="ql-block"><b>图书馆一角,儿童学习游乐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我家向北走约十几分钟,便到了好市围图书馆,(现在搬家了,图书馆就在楼下,过了马路交通岗即是)。正规、大气是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七、八百平方的大厅里排满了书架与供读者上网的电脑及演示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好多看书学习的桌椅上,坐滿了求知的学子。进门的拐角处,多是小学生的读物与光盘,与之交映的小桌、小椅,配以边学习边娱乐的教具,初目观之,倒象是学习圣地的一处儿童乐园。</span></p> <p class="ql-block"><b>上图~英文书籍,下图~中文书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厅中央的二三十排长长书架上,摆滿了英文的书籍与光盘,只有靠里侧短短的五、六排书架上放着中文书籍与光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踱步近前,查看翻阅了起来,经典名著,诗词歌赋,小说散文,健身食谱…总类齐全,林林总总足有几千本之多,不过还是新书少了些。各种文学刊物和杂志一摞摞放在带门的铁立柜里,门上贴有杂志的封面与名称,查找起来方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澳洲出版的各类报纸也是放在独自的铁立柜里,我翻找了几种中文近期的澳洲日报,同在图书馆里看报的中国老人一样,拿到附近的桌上翻看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的报纸类似国内的晚报性质。但都是有观点派别的,依我所见,无非是反中、亲中两种。报导的内容以澳洲与中国的新闻为主,另有少部份港、澳、台的。不同报纸报导新闻中强烈的倾象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一条新闻因其立场不同,看法自然大相庭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慢慢地,我又让女婿为我办了个借书卡,每次可往家借10本书,最长借期一月一还,但是我没有用上几回,因图书馆里阅读环境极佳,所以我大都是在图书馆里浏阅,倒是成全了外孙女,(按学校要求,学生自己要经常到图书馆借书阅读,増强知识面及识文阅读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图书馆里的常客,经常到这里来看报纸,报纸里的新闻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我在2016年初到澳洲时所看到的报纸,报导大都是比较客观公正的。而近一两年充满偏见,刺耳的不实新闻渐渐地多了起来,看得倒胃,我再也懒得到图书馆去看那些污七八糟诋毁中国的报纸文章了。</span></p> 图书馆里(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疫情流行,飘泊海外的那种孤独、郁闷时时涌动,想回家,那十几万的机票价格,需要隔离的苦恼又让我却步。又一想,这毕竟是在女儿家呀,这种情况下何必要匆匆返家。想开了,又拿给女儿一万多币子,再办理一年的签证延续(今年还不知可否办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澳洲的疫区开放了,命大命苦,凭运气,优胜劣汰,顺其自然,蝇蝇众生,随遇而安。我虽然在此打过三次疫苗,但因属于“老弱病残”终难幸免,在家闭关。自掏腰包到外面药店买了感冒药吃了十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禁闭解除,照镜自赏,面容如故,只是曾剃亮的脑壳又罩上一层白发。懒得再打理它啦,任其自由的疯长吧!</span></p> <p class="ql-block"><b>这就是图书馆廊内我常常坐在这里用手机听故事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图书馆宽阔的大厅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外孙女要到楼旁的图书馆借书,我甘愿随行。在等待的时间里我同以往一样,坐在外廊的椅子上拿着手机听故事。而这次外孙女借完书走出来找到我之后,不是要回家,而是硬拉着我进图书馆里面,让我长见识。</span></p> <p class="ql-block"><b>小小密封录音室。</b></p> <p class="ql-block"><b>乐器室。</b></p> <p class="ql-block"><b>攝相室。</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于好奇,我跟了进去。过去这里我常来,是因为疫情期间这里关闭我没来,能有啥新鲜?外孙女领着我,穿过排排书架学习桌,来到了后面,几个临时小屋,呈现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挨个开门看看,有录音乐器室,电脑游戏室,竟然还有攝相室。在攝相室里面,我和外孙女用手机互拍几張照片,便匆匆离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家路上慢慢想,难道传统图书馆,也将要改革?但是不管怎么改,书籍不能丢。“多种经营法,全新高科技,启蒙引领,增加新功能”,这些全可以。但是文化仍高雅,所增添的一切不过是锦上添花罢啦。</span></p> <p class="ql-block"><b>智力玩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中国书藉区</b></p>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