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期【相伴弥水十年征文】

昌乐四镇特刊

<h5><br></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热烈庆祝</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成立十周年</b></font></h3> <h5>  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是经潍坊市民政局批准设立的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弥水文化学会是该中心下属的一个文学社团组织。学会成立于2012年,主要从事文化交流和文学创作活动。会员队伍不断扩大,入会人员已达200多人,各级作家协会会员150多人,会员遍及全国各地,他们当中有工人、农民、现役军人、学生、教师、商人及公务员等,10年来,学会已编辑出版《弥水》杂志35期,会员创作的小说、散文、故事、诗歌等各种题材的作品在全国各大办刊崭露头角。许多会员还相继出版了长篇小说及各种题材的个人专辑200多部。目前,学会正以高昂的热情、饱满的而精神为繁荣祖国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默默无闻地做着无私奉献。</h5> <h5>青州·冯伟山丨写给“弥水” <br>青州·高传广丨回望“弥水” <br>青州·房永江丨拥抱一条河</h5><h5>青州·萧希华丨“弥水"伴我走上文学路 <br>临朐·张永贵丨众志成城铸辉煌 <br>临朐·时会来丨难忘的十年 <br>寿光·燕汝泮丨“弥水”情缘</h5><h5>昌乐·刘文安丨融汇新气象,相聚在弥水 <br>滨海·袁荣爱丨 回眸"弥水" <br>昌乐·王效民丨 我与"弥水"</h5><h5>青州·傅荣常丨弥水相伴,一路前行 <br>青州·曲红梅丨悠悠弥河水 深深“弥水”情 <br>寿光·柴翠香丨时光不负,"弥水"依然 <br>寿光·朱素荣丨弥水情长 <br>寿光·辛相国丨情似“弥水”潺潺流 <br>临朐·张 远丨"弥水"情深 <br>昌乐·肖金光丨"弥水"情缘 </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写给“弥水</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州·冯伟山</span></p><p class="ql-block"><br></p> <h5>  有一个叫高传广的老人不甘平庸,一直想联络弥河以东的有志之士结社,挖掘整理地方文化,让其发扬光大。他不辞劳苦,东奔西走。终于,2012年9月的一天,在郑母村冀恒春老师的家中,高传广、房永江、冯伟山、郭麟书、张秀英、高传岗、庄传富、冀恒春、王洪明聚在了一起。小院里绿竹滴翠,鲜花竞放,让人心旷神怡。大家品茶畅谈,“野心”却突然大了起来,从人数较少的结社到成立组织,名称从“弥东学社”到“弥水文化学会”,会刊也从《弥东文艺》到《弥水》,目标竟渐渐明确起来。虽是设想,但这些人激动异常,满心欢喜,都在期待一个伟大时刻的到来。饭后,在冀恒春老师门前的康浪河边合影留念。河水潺潺,小鸟啁啾,一群老兄老弟定格在画面中。从此,柔美的康浪河对《弥水》而言,就像嘉兴的南湖,承载着希望和信念,绵延在弥水两岸。这个故事短吧,但里面可回味的东西很长。就是那次聚会,才有了你的诞生。<br>  你诞生后虽然稚嫩,但淳朴善良,浑身洋溢着一股泥土的清香。大家都爱不够啊,谁让你是弥水岸边的孩子呢?那么接地气,那么充满烟火气息,那么的撩拨着我们的神经,牵动着我们的生活。<br>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苦辣酸甜,你终于成长起来了。但你每一次的成长都离不开无数人的默默支持,筹钱为你做新衣的、校正让你心灵美的,大家都对你寄予了无限希望。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有一个人更是对你牵肠挂肚,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哪怕第一声哭,第一声笑,第一个模糊的脚印,他都记得清清楚楚。看着你的成长,他笑过,也哭过,对你的呵护无微不至。为了你和这个大家庭,拉赞助、搞笔会、到处采风,可谓殚精竭虑。他就是高传广,一个爷爷辈的人,一个不甘平庸的平凡老人。<br>  终于,你长大了,步子迈的坚实了,咱们的家庭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家庭。青州、临朐、寿光、昌乐、滨海五县市区的家人聚在了一起,那样的和谐,那样的有凝聚力,真是让人高兴。你英俊少年的挺拔身影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弥水两岸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因为你也是一个饱学少年,不遗余力地奉献给人们精神食粮,丰富着人们的业余生活。<br>  岁月易逝,情怀不老,我们的初心永远不变。我们都盼着你健康地走下去,直至百年千年。那时,我们再聚康浪河边,为你祝福。</h5><div><br></div><h5>  (冯伟山,青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青州文学》执行主编、弥水文化学会创始人之一,《弥水》杂志名誉主编。已在《小说选刊》《天津文学》《山东文学》等百余家报刊发表、转载文学作品70余万字。有数篇小小说被湖北、江西、安徽、云南等20余个省市编入中学语文试卷阅读问答题;有60余篇小小说被选入全国多种年度选本或系列丛书;短中篇小说入选《齐鲁文学作品年展》《山东作家作品年选》等。出版《卢村往事》《母亲的故乡》《和一只麻雀过年》《飘香的秋天》4部作品集。)</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回望“弥水”</b>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州 高传广</span></p> <h5>  光阴荏苒,转眼之间,“弥水”已是十岁。<br></h5><h5>  此时此刻,喜看“弥水”,老树犹苍劲,新枝壮且繁。回望“弥水”,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仿佛就在昨日, 一幕幕浮现在眼前……</h5><h5><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弥东学社”成立前,弥东地区民间文化活动</b></div>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从贫困中解脱出来的人们,对文化的渴求也日益迫切。这一时期,弥东乡镇,农村文艺发烧友日渐增多,文艺创作活动日趋活跃,涌现出了一大批乡土文艺爱好者。<br>  黄楼镇仙庄村退休教师张景文,爱好文史,交际广泛,曾参与《青州市志》资料收集工作,屡有事绩见报;仙庄村退休干部郭麟书性情活泼随和, 热衷公益事业,尤擅演讲和朗诵表演,是政企文化单位不可多得优秀人才;卢坊村冯伟山是《青州文学》骨干编辑与作者、青年才俊,作品多多,前程无量;黄楼镇文化站长刘洪森刚刚退休,攻习书法, 作品俊逸,别具特色;曾任过卢坊村支部书记的王洪明不光擅长奇石盆景研究,书画领域也颇有造诣; 仙庄村张秀英的作品《我的母亲》文笔细腻感人, 在市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南霍陵村诗人杨景智和夏洛店女诗人王延云常有诗作在《青州报》和《青州文学》发表;康河村作者孙琪山是黄楼镇教委干部, 在青州市“地名故事”征文时,写的《蛤蟆湾的传说》一鸣惊世,令人侧目,在乡间文友们中引起巨大反响。岭上村王兴昌亦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那时,我已写完《军旅记忆》《青州左卫高氏史略》, 与弟弟高传岗刚刚完成《青州左卫高氏族谱》编修, 期间,深感抢救地方文史资料的紧迫性,又马不停蹄地组织人员编写《龙塘村志》,日耕夜书,历九载而成。龙塘村高树林自幼爱好画画,他的水墨画《葡萄》和《梅花》颇为出色,屡屡获奖。卢李村李荆、庄子村张旺春山水花鸟画的创作,功底深厚, 高端大气,名声远播。<br>  青州市谭坊镇郑母村是两朝状元王曾、赵秉忠的故乡,状元文化遗风浓厚,尚文崇德。谭坊镇文化站长房永江精心钻研业务,潜心创作,接连出版了《状元赵秉忠》《丞相王曾》等一系列文史著作, 影响广泛而深远;庄庙村退休干部庄传富先后创作了《康浪河之歌》《康浪河诗词》等一系列充满乡土情怀的作品,情真意切,朴实感人;郑母村冀恒春收集编纂了《冀氏族谱》,正在编写一些地方文史资料;冀步元秉承先贤“冀家雁”风格,创作出了不少“冀家雁”水墨佳品;老鸦窝村赵玉章在《风筝都》文学期刊上发表了诗歌作品;一些种地农民, 田作之隙默默笔耕,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者也是屡见不鲜。<br>  临朐县东城区、龙岗产业园的文艺爱好者更是群英荟萃,不乏其人。东城区吴家庙村退休教师吴绍哲,曾任乡镇通讯报道员,喜爱文学创作,屡有佳作见诸报刊,作品颇多;龙岗产业园退休文化站长秦广业,兴趣广泛,无所不能,舞文弄墨,俯拾皆是;龙岗中学退休教师张永贵刚刚完成《张氏族谱》编纂,仍笔耕不辍,相继写出了《衡王府的故事》《没角子碑的传说》等多部民间故事,文学创作风头正劲;武家夏庄退休教师吴曰强,散文和诗<br>  作尤其出色,阅读他的作品如品佳茗陈酿,令人回味悠长;蒿科村退休教师王玉仑诗作精炼,翰墨留香;河疃村退休教师孙兰田偏爱诗歌,每出佳作, 文友传阅,令人叫绝。两县村退休干部居思兴性情豁达,诗意迸发,擅从生活中摄取素材,诗作大气, 脍炙人口。龙岗村张贵臣,文史作品《龙岗惨案》真实感人,激励爱国爱乡之情。<br>  进入21 世纪后,文友之间作品交流学习增多, 创作热情也空前高涨。期间,我和张景文与临朐龙岗文友张永贵、武曰强、孙兰亭、王于伦等十几位同好曾组织过对青州作家刘继孔的《紫鹃花》和刘沂生的《犟牛本色》的阅读研讨活动,大家相互传阅这两部作品,以至把这两部作品看成了“翻毛鸡”。都写出了读后感等评论文章,打印出来传阅交流。并几次相商邀请两书作者莅临乡舍座谈创作经验, 指导文友写作。但世事多变,终未能成,留下遗憾。<br>  2012 年春节前,青州城里唐树栋老师来黄楼镇龙塘村找高传岗谈心,他们是在黄楼镇政府工作时的同事,现已各自离岗。唐树栋老师正在家中撰写有关方言土语的书稿,听说我们写了本《龙塘村志》,特来采访交流和搜集有关方言土语的资料。这是我初次接触唐树栋老师,不由得心头为之一振: 这个英俊潇洒的青年,举止文雅,热情开朗,风度翩翩,谈吐间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功底,且朴实无华, 与人亲和,令人刮目相看,印象深刻。言谈间,弟弟提到在青州图书馆见到《北洋头村志》装帧精美,内容丰富,还有刘序勤会长参与的记载,实为志书之上乘。我随意插言:等有机会我们托刘序勤会长和寿光方面联系,去交换一本《北洋头村志》学习学习。不想唐老师当即就说:春节后我送你们去交换《北洋头村志》。这使无车辆出行的我俩深为感动。<br>  新春佳节,接刘序勤老总电话拜年之际,请他做个引荐,与北洋头村支书侯伟烈联系一下,与他们交换几本《北洋头村志》,向他们学习。刘总爽快的说:好办,到时我陪你们去!<br>  2012 年 2 月 12 日,春节刚过, 天气晴好。唐树栋老师开车早早来<br>  到弟弟家。我与弟弟带好《龙塘村志》立马登车, 唐老师驾车跑上高速,向寿光北洋头方向疾驰。路上接刘序勤老总来电说:你们从阳河路口下高速后, 我在公司门口等候。<br>  车子拐下高速路口,远远就看到刘序勤老总站在“东方钢构公司”红色大楼前的大门口。唐树栋老师开车疾驰过去,未及寒暄,刘总一步跨到车上: 边走边谈吧!《北洋头村志》编写期间,刘总曾多次提供资料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交谊很深。<br>  通往北洋头的道路坑洼不平,且又漫长。我有晕车毛病,加之颠簸厉害,头晕脑胀,肠胃翻腾, 忍不住呕吐起来,几次停车,终于到达北洋头村侯伟烈老总的“坤源防水材料厂”。<br>  在侯伟烈老总的办公室里,我们受到了侯总热情接待。最为幸运的是认识了寿光市的诸位精英名师:胖胖的侯总谈吐幽默,诙谐热情,一看就是个重情义的人。其弟侯伟武,寡言少语,待人接物眼疾手快,处事沉稳而热诚。寿光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葛怀圣老师中等身材,着装得体,面目俊秀,举止温文尔雅,谈吐幽默不俗,一看就是饱学之士。武律师高个白皙,言谈有度,处事端庄,是法学界的精英。在大家交谈中,我们完成了《龙塘村志》和《北洋头村志》的交换。<br>  时近中午,侯总请大家去村东一家酒店座谈, 相互交流写志心得和体会。刘序勤老师和葛怀圣老师是史志界的专家,做了让人受益匪浅、记忆深刻的发言。午餐过后,大家互留电话号码,在院中合影留念。<br>  真是老天有缘。谁曾想到,这次文学作品的交流,抛砖引玉,竟聚合了一批精英人物,成为以后“弥水”发展的中流砥柱和栋梁之材,为“大弥水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br>  (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和刘序勤老师最后一次会面,唯一一次合影。半年后的 8 月底,即得知刘序勤老师去世的消息。)<br>  那时,社会上文学刊物不多,文友们创作热情高涨,迫切渴望提高创作技艺,使作品能在报刊上发表。但毕竟乡间闭塞,各方才子,囿于一隅,独领风骚,如散星满地,大型交流活动没有。鉴于此情, 根据自己组织族人续修族谱和编写村志的经历和体会,我萌生出一个“抱团取暖”的想法,把这批文艺发烧友联合起来,成立一个民间草根文学社,, 创办自己的文学刊物,打造一方属于自己的创作交流平台,方便文友们学习交流,共同提高文艺创作技艺,展示创作成果,鼓舞创作热情。<br>  思忖再三,我鼓足勇气正要去找张景文老师商议,可巧,就在花都水厂花园里碰见吴绍哲老师(他家属住花园楼),他刚刚从青岛回来,交谈之间, 我把成立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的想法说给他,请他分析是否可行?吴绍哲老师笑吟吟地说:这个想法很好啊!我参加,我支持你!联络好了文友咱就成立个文学社。<br>  告别吴老师,我兴冲冲地来到张景文老师家。把成立学社的想法和吴老师支持的话说完后,张老师倏地站起来,走到我面前,重重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好主意!我也支持你!明天咱们去和张永贵老师说说,听听他的意见,他保准也同意。<br>  2012年5月23日,我和张景文老师各骑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赶赴龙岗镇张家辛兴村,拜会龙岗中学退休教师张永贵老师。商讨把临朐龙岗地区和青州黄楼、郑母地区的文艺爱好者聚拢在一起,共同组建一个“文学社”,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创建一本属于自己的文学杂志,使发烧友们的作品能得以发表和交流学习。张永贵老师听罢,十分赞同和支持,并表示他负责宣传联系龙岗地区的文学爱好者,积极参加组建“文学社”的工作。<br>  2012年6月12日,我与郑母冀恒春通电话, 请他把组建一个文学社的想法和文友动态告知刚退休的文化站长房永江老师和退休干部庄传富老师。请房永江老师出山参与组建一个文学社并担任文学社领导人。<br>  在这个群情激昂的文化氛围影响下,乡间文学发烧友也日益凝聚增多,大家都赞同成立一个草根文化社团。那时,弥河以西属于青州城区文化圈, 名师荟萃,文友云集,《青州文学》名扬四方。弥河以东地处乡野,这批草根文友困于环境,孤陋寡闻,默默坚守。此时唤起文学之梦,热情高涨。张景文、吴绍哲、张永贵等老师催促我写个“关于成立文学社告文友书”。但总得有个名字吧,有人提出叫“弥香学社”,把地域定位在弥河香山这片乡土。我觉得有些局限,太过保守,而拟名“弥东学社”,视野就广阔了,但仍以孤峙香山为坐标。<br>  2012年8月1日,在与邻居闲聊间隙,我拟成“关于成立‘弥东学社’告文友书”草稿,交诸位老师修改传阅。商定近期择日召开成立《弥东学社》筹备会。<br>  2012年8月27日下午3点,黄楼镇卢坊村冯伟山、王洪明二位老师驱车前来寒舍造访,切磋村志编写事宜。我对冯伟山这位青年才俊,心仪已久, 却未谋面。那是一次在《青州文学》上看到一篇署名冯伟山的美文,文末注明:黄楼镇卢坊村。相隔数里,几次起意拜访,都因事未成。后又见到他作为栏目编辑为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的照片,更加重了仰慕之情。这是我们首次相见,冯伟山老师中等身材,身体健硕,性情豪爽,言谈朴实平和。早有编写《卢坊村志》想法,因家事文事缠身,尚未动笔。言语契合,相见恨晚,交谈渐次开阔。我便向他们介绍了近几年来,临朐县东城区、龙山产业园的文友们和青州市黄楼街道、谭坊镇郑母的一些文友通过创作文艺作品学习交流,已经达成共识,商定近日就要成立一个“弥东学社”,共同交流文学创作。并当场邀请冯伟山和王洪明参加, 待佳期择定,电话通知。他们欣然接受邀请。<br>  我与冀恒春电话相商,就召开筹备会时间地点及人选等事项请他与房永江老师和庄传富老师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那时,房永江老师刚从文化站长岗位退休,且有《状元赵秉忠》和《丞相王曾》佳作问世,大名鼎鼎,影响巨大。我们私下相商推举以他为首,领着我们开创草根文学新天地。<br>  很快,冀恒春就回复说,房永江、庄传富二位老师很同意召开筹备会议并届时参加,只等开会通知。<br>  于是,我与冀恒春相商把开会时间定在9月4 日上午9点,地点就在郑母村康浪河畔冀恒春家。<br>  时间地点既定,我俩分别通知黄楼和郑母的文友届时参加筹备会。</h5> <h5></h5><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弥东学社”筹备会议</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br></b></div>  2012年9月4日,风清气爽,秋阳高照。上午8点半,冯伟山、王洪明(开车)、高传广、高传岗同车抵达郑母康浪河畔冀恒春门前,停车驻足,略作停留。观望河畔美景,引发无限情思:就是这平静流淌的康浪之水,千百年来,默默地滋润着这方热土,孕育出了两位状元郎和历代良臣名将,以及多如繁星的文化人物……<br>  冀恒春迎出门外招呼进家,房永江、庄传富也相继到达。原本参会的张秀英、郭林书因事请假未到。大家就坐,寒暄茶叙一会,成立《弥东学社》筹备会议就在这所朴素的农家小院拉开帷幕。<br>  出席这次筹备会议的人员有高传广、高传岗、冯伟山、王洪明、房永江、庄传富、冀恒春7人。虽是共同开会,大家并不很熟悉,有的是首次见面。但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大家走到了一起。会议就成立《弥东学社》各抒意见,大家兴致很高,发言热烈,一致同意暂拟《弥东学社》这个名字,待以后提交成立大会表决通过。<br>  我提议由多年主管文化工作经历和创作经验的房永江担任《弥东学社》社长,举旗担纲带领大家闯出一片文学新天地。房永江坚决不干,大家事先达成的共识不能实现,会议一度冷场,气氛僵持。后来,大家按照房老师的意见,推举我为《弥东学社》社长、冯伟山为名誉社长、房永江、张秀英为副社长;郭麟书为秘书长、庄传富为副秘书长; 冀恒春、高传岗为理事。报请成立大会组委会审查,经过大会民主选举通过后确认。会议一致决定 9 月 10 日召开“弥东学社”成立大会,地点选在黄楼镇仙庄村西牡丹路旁的“丽豪大酒店”。这里是临朐龙岗、青州、黄楼、郑母交通方便之处。因离10 号开会仅有6 天,时间紧迫,大家商定并对成立大会之前的准备工作做了具体细致的分工:由高传广起草《弥东学社》章程和《会员通讯录》及会议相关文件;郭麟书联系“丽豪大酒店”、起草会议议程;由冯伟山去青州拜会耿春元老师,申请《弥东学社》挂靠青州市文学创作者联合会旗下;联系刻制“弥东学社”印章、购买纪念册并题字盖章;由房永江联系购买一批手提兜,开会时发放;同时,通知有关作者准备书刊杂志等,大会签到时一并发放交流。<br>  通知部分文友提前到达酒店,做好酒店内外接待工作。因大部分文友素不相识,须熟识的文友相互引荐和介绍。筹备会议结束,大家来到康浪河畔合影留念。时在 2012年9月4日 15点 03 分。<br></h5><p></p> <h5>  关于召开《弥东学社》成立大会的时间和地点通知各位文友后,大家响应热烈,老鸦窝村赵玉璋邀约张家羊村王新生、领上村王清昌、黄楼供销社王延云(女)、南霍陵杨景智积极参与。各地文友也相互宣传转告,良机莫失,届时参会。</h5><h5>  2012年9月8日 为开好《弥东学社》成立大会, 筹委会人员在黄楼街道龙塘村高传岗家再次召开预备会,参加人员有房永江、冯伟山、张景文、张永贵、居思兴、庄传富、郭麟书、张秀英、高传广、高传岗。我宣读成立大会的计划和安排,请大家讨论修改。我提议拟聘请《青州文学》主编耿春元先生、青岛三利集团工会主席吴绍哲先生、青州著名书画家风信子先生为《弥东学社》顾问。全体举手通过。</h5><h5>  在这次会议上,张永贵老师老师提出:把原拟定他为《弥东学社》副社长职位一事,推荐给退休文化站长秦广业先生,以利于学社的发展。张永贵老师这种坦诚无私的宽阔胸怀,得到与会者的赞扬。</h5><h5>  2012年9月9日星期天,中午1:20分张永贵老师给我发来龙山文友参会信息:</h5><h5>  秦广业:退休文化站长,秦家庄人。电话:略</h5><h5>  居思兴:公务员退休,两县村人。 电话:略武曰强:退休教师,武家夏庄人。电话:略</h5><h5>  王玉伦:退休教师,双埠村人。电话:略</h5><h5>  孙兰亭:退休教师,河疃村人。电话:略</h5><h5>  张永贵:退休教师,张兴村人。电话:略</h5><h5>  刘志信:公务员退休,龙岗村。(不参加集会)</h5><h5>  张贵臣:龙东村主任,电话:略(不参加集会)</h5><h5>  龙山产业园:共 8 人。6 人参加成立大会。</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弥东学社”成立大会</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2012年9月10日(教师节)。</h5><h5>  “弥东学社”成立大会。</h5><h5>  地点:黄楼街办牡丹路“丽豪大酒店”西房间。</h5><h5>  签到处服务人员:张秀英、高树林,冀恒春、庄传富等。冯伟山、高传广、郭麟书开车去青州接耿春元顾问。接耿老师回来后,参会人员大都到齐了,只有风信子顾问未到,又等到11点多,风信子与他的朋友才来到。签名薄上写满了到会者的名字:</h5><h5>  郭麟书、高传广、高传岗、高树林、张景文、张秀英(女)、刘洪森、李荆、庄传富、冀恒春、冀步元、房永江、吴绍哲、王延云(女)冯伟山、杨景智、王洪明、王清昌、张永贵、赵玉章、王于仑、秦广业、孙兰亭、武曰强、耿春元、居思兴、风信子、王树忠、张华伦共29人。</h5><h5>  会前报到时,发放手提兜40个,笔40支,纪念册40本,学会章程,会员通讯录等各种会议文件各35份。房永江、庄传富、耿春元、风信子等赠送各种书刊、书画200余册(幅)。共收到捐款3860 元。</h5><h5>  入座就绪,成立大会开始。首先由郭麟书主持会议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对成立弥东学社的筹备工作和重大意义做了简要介绍。宣读大会程序,对推举的弥东学社负责人逐一做了介绍,然后全体举手表决,获得一致通过。组建起了《弥东学社》领导班子:</h5><h5>  名誉社长冯伟山,社长高传广,副社长有房永江(郑母)、张秀英(黄楼)、秦广业(临朐龙岗);秘书长是郭麟书,副秘书长庄传富。理事有张永贵、冀恒春、高传岗、高树林、张景文。顾问是耿春元、吴绍哲和风信子。</h5><h5>  接着,由耿春元顾问致辞:</h5><h5>  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上午好!</h5><h5>  我首先代表“青州市文学创作者联合会”和</h5><h5>  《青州文学》杂志社向“弥东学社”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掌声)也非常同意“弥东学社”能够成为“青州市文学创作者联合会”的分会。看到这么多的老少朋友能在浮躁的社会中还保持一颗善待文学艺术、固守精神家园的纯洁之心,很是欣慰。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大家同心协力,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里互相探讨、互相学习、都能够有所提高,让自己的人生之旅更加精彩。</h5><h5>  最后,衷心祝愿“弥东学社”在高传广社长的带领下越办越好,茁壮成长!</h5><h5>  吴绍哲顾问即席、社长高传广、副社长房永江、副社长秦广业、会员居思兴先后致词。</h5><h5>  副社长张秀英宣读“弥东学社”章程。大会一致举手通过“弥东学社”章程。</h5><h5>  讨论、交流, 共商今后发展大计。会后合影留念。宴会分三桌,大家互相祝酒,祝愿,热烈激昂,感情奔放。依依惜别,相约再见!</h5><h5>  (高传广,青州人,潍坊鲁风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弥水文化学会发起人,为第一届、第二届会长,现任弥水文化学会总顾问,《弥水》杂志名誉主编,著有《龙塘村志》《青州左卫高氏史略》等)</h5><p class="ql-block"><br></p>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拥抱一条河</font></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写在“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十周年庆典之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州·房永江</div> <h5>  感恩每一滴水珠,它把我滋养。<br>  感恩每一枝花朵,带给我芬芳。<br>  感恩每一朵白云,编织我的梦想。<br>  感恩每一缕阳光,托起我的希望。<br>  这是《感恩歌》中的一段唱词,在“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庆典十周年之际,在我百般思量难以倾吐弥水十年的感言之际,我想到了这首歌。当然,让我记起这首感恩歌的是十年来发生在弥水文化交流中心一件件感动我的点点滴滴。<br>  十年风雨,十年辉煌。难忘“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艰苦创业之旅,从创办“弥水文化学会”和创办《弥水》杂志,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作为担任过一届学会会长和《弥水》杂志主编的弥水人,曾多次在学会年会庆典上作学会年度工作报告,对每一年涌现出来的突出事迹、优秀会员、社会贤达分别进行表彰、鼓励和感谢,自2021年9月任期届满、光荣退居二线担任名誉会长、《弥水》杂志名誉主编。看到今年交流中心的工作报告有了新一届领导人担当,心中非常欣慰,窃喜给了我一个以个人名义回顾弥水十年那段真情爱恋的空间,倾诉我对“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弥水文化学会”《弥水》杂志那段相知、相遇、相爱的历程,真诚感恩每一位在弥水文化学会相遇的朋友、师长、兄弟,感恩融入弥水的每一滴水珠、每一朵白云和每一缕阳光。<br>  怎能忘,2012年的夏秋之际,一群业余文学爱好者在弥水之畔不期而遇,开始了梦寐以求的文学交流和探索。在这场文学之旅的发端,我有幸结识了高传广、冯伟山、耿春元三位老师。<br>  怎能忘,当学会的活动和生存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张秀英,一位青州市卫生系统退休的女职工挺身而出,牵线搭桥,为学会争取到了宝贵的经费支持,让弥水河畔这株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挺起了腰身。<br>  怎能忘,2013年,临朐、寿光、滨海、昌乐四县市区文友相继加盟学会,共同拥抱由一条河流凝结而成的弥水文化交流平台。<br>  在这个五县市区共享的文化交流平台上,大家凝神聚力,不负韶华,打响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攻坚战,开启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新征程,让这朵弥水之畔的文学之花迎风怒放、绚丽多彩。<br>  2017年,学会在青州市弥河国家湿地公园支持下隆重举办了“弥河湿地杯”历史文化征文大赛。<br>  记得征文中刘继孔先生在一首《美哉,弥河湿地公园》中写道:<br>  一河潋滟荡轻舟, 两岸烟波霁色幽。<br>  十里长堤垂碧柳, 千秋弥水潤瓜洲。<br>  览车饱赏鲜花苑, 丽景尽收快镜头。<br>  湿地公园国认证, 人文厚蕴数青州。<br>  该诗获得“弥河湿地杯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奖。活动共收到全国各地作者200多篇参赛作品,获得圆满成功。<br>  2018年,在青州市图书馆、青州市新华书店等单位支持下,学会举办了青州市全民读书节“古诗词大赛”和《弥水》年度文学奖活动。<br>  参赛作品中杨远文先生的一幅《题弥河楹联》,大气磅礴,读来令人荡气回肠:<br>  上联 齐王驰渡,韩信鏖兵,刘裕麾师达广固,宋祖三觉梦河神,怅寥廓,莫问沉浮,涛走云飞,时代蹁跹舞白鹭;<br>  下联 沂岭溯源,龙湾熏冶,银瓜溢香满神州,虹桥九重通青郡,甚峥嵘,长流日夜,花开月照,天波潋滟增寿光。<br>  作品获古诗词大赛优秀奖。活动取得圆满成功。<br>  这一年,我受邀担任《青州镇村志·谭坊镇卷》执行主编,为了一条文史信息,居于弥河那一头的滨海会员袁荣爱为我认真查找提供了珍贵资料。<br>  2019年,学会办公室由青州湿地公园办公楼迁址于望云楼,会员王新妹一首《临江仙·已亥秋弥水迁至望云楼有感》这样写道:<br>  弥水迂回弥水岸,白云舒卷白云留。绿杨荫里掩层楼。但闻蝉静默,忽觉遇清流。<br>  来者谦谦不是客,文人衮衮意相投。论诗行酒胜一筹。今朝风雅地,足以羡王侯。<br>  2020年,学会举办“弥河文化研讨会”,各分会积极参加,踊跃发言,收到有价值的研讨作品20多篇,近10万字。青州市文联、青州市政协文史委、青州市图书馆、青州市弥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寿光市天元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领导参加活动,收到良好效果。<br>  总之,从2014年“山水杯” 征文大赛,到举办“弥河文化研讨会”,从“弥水文化学会”成立,到“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十周年庆典,从2013年《弥水》杂志第1期创刊,到2022年《弥水》杂志36期出刊,是一条大河让我们走到了一起,让我们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同舟共济在一起。我们要感恩弥河,放歌弥河,拥抱弥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是弥河的儿女。怎能忘,是她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我们,孕育了青齐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使我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美丽富饶的家国田园。<br>  “弥水为酒能醉客,沂山作画可怡人。”我们要更加紧密的团结起来,以青齐大地为纸,伟大的母亲河为题,继续书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美好的华彩篇章。<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弥水"伴我走上文学路</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青州 肖希华</span></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成立、《弥水》杂志创刊十周年之际,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一下子追溯到十年前,是弥水的陪伴,使我走上文学之路。我想写一些文字,表达我对弥水的感激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那是二零一三年古历正月初五,我到好朋友冀恒春家串门,来到他家,只见他的书桌上摆着两本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弥水》杂志创刊号。它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一口气把它读下来。它使我忘记了时间,不觉已到中午。我放下书,冀老师已经将酒菜摆上了桌。我们边吃边聊。谈起《弥水》,冀老师打开了话匣子,他眉飞色舞地向我介绍:2012年9月,就在他这个溢满花香的小院里,由高传广领头,房永江、冯伟山、庄传富、高传岗、冀恒春、王洪明等老师们,每人拿个小马扎,围坐在花丛间的紫藤架下,商讨成立弥东学社和创建文学杂志的事宜。他特别向我介绍了高传广老师,房永江老师的情况,还介绍了名誉会长冯伟山和其他几位老师的情况。使我对他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时,我就有个想法,期待早日申请加入这个文学组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向各位老师学习,请他们指导我写作,圆自己小时候的作家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从此以后,每期《弥水》杂志我都从冀恒春这里借来阅读。《弥水》杂志,立足农村,放眼弥水流域,是以农村作者为主体,农村素材为主题,乡土文化为特色的刊物。我特别喜欢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3月16号这天,我约好冀恒春老师,一同去拜见弥水文化学会高传广会长,就是那次会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会长学识渊博、谈吐清晰,虽已古稀之年却思维敏捷,待人彬彬有礼,和蔼可亲。特别是他九年如一日,与弟弟高传岗老师一起编写《龙塘村志》,勇于奉献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还特意赠送给我一本《龙塘村志》和几本《弥水》文学杂志,加深了我对文学的兴趣,使我鼓起了我写作的勇气。我当即报名加入这个文学组织,成为了“弥水文化学会”一名新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弥水文化学会是一个极具包容的组织,工人、农民、退休干部、职工和教师,只要是文学、文史、书画爱好者不管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正是这种宽广的胸怀,才发展成了今天横跨临朐、青州、昌乐、寿光、滨海五个县市区,辐射弥水流域一个庞大的文学团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加入“弥水文化学会”后,我积极参加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学会举办的文学讲座,分别聆听了专家学者冯恩昌,张克奇、孙贵颂、有令峻等老师们的精彩授课演讲,通过听课和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深深地爱上了文学。于是,我勤动笔、勤练笔,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积极向《弥水》杂志投稿,我写的《高墓的传说》 《叫夏麦》 《涝洼子的变迁》等小短文被采用。《郑母的涝洼子》一文被冀恒春老师主编的《郑母村志》一书收录。与傅荣常老师合写的《香山揽胜》 《让石头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这里有个王老根》陆续发表在《弥水》杂志上。我拍摄的多幅照片被《弥水》杂志刊登。并倡导带头修续了北寨村萧氏家族《萧氏族谱》,得到了族人的肯定和赞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受弥水文化学会高传广会长和昌乐刘福新老师的启发,我申请了《新浪博客》,并发表原创博文百余篇。特别是对原郑母镇北寨村、程辛村、山前张村、高墓村、张石岭村、庄庙村、夏辛庄村等附近较有影响的几个村子,进行了多次走访,并拍摄了大量图片资料,编写成博文发表在《新浪博客》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后来这几个村的村志编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7年,《青州市镇村志谭坊卷》开始编写,弥水文化学会会长、《弥水》杂志主编房永江老师担任主编,我被房老师提名接受了北寨村志的编写任务。我抓住这次学习机会,虚心向房老师请教。在房永江老师精心指导下,将原来积累的资料,分门别类地进行编排,按要求在谭坊镇第一个完成了《北寨村志》的编写工作。并被程辛村聘为村志编撰顾问,期间还帮助山前李村草拟了村志初稿,被程辛管区韩冰书记看中,特邀请我去管区帮忙,在管区待了一周的时间,参与程辛管区17个村村志修改和录入工作,受到房永江老师的夸奖和管区领导的称赞。我编写的《北寨村志》被编入《青州市镇村志 谭坊卷》一书中。这期间,遵照房老师的安排,拍摄了谭坊镇二十几个村庄村志需用的照片,经筛选被《青州市镇村志谭坊卷》一书采用,此书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最近,我打算编写一本真正属于我们自己创作的《北寨村村志》。目前,基本框架已经完成,部分内容还需要补充。我将尽快完成这部作品,以实际行动回报关心我的文学老师们,回报《弥水》对我的厚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弥水》十年。在这个文学大家庭里,认识了众多文学界的老师和朋友,使我开阔了眼界,学习到了很多的文学创作知识,受益良深,感慨多多。是《弥水》伴我一路成长,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还是个新兵。我将不断探索,守正创新,一如既往,传播当代中国价值,弘扬正道,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文学创作梦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萧希华,青州人,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弥水》杂志编审)</span></p>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众志成城铸辉煌</font></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弥水文化学会”发展历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朐·张永贵</div> <h5>  时光荏苒,“弥水文化学会”及《弥水》杂志已经大步走过了十年的历程。这十年是努力拼搏大力发展的十年,是弥水人众志成城铸辉煌的十年。<br>  我是“弥水”酝酿准备、成立、发展的见证人之一。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弥水的成立和发展壮大,离不开高传广老师的高瞻远瞩,艰辛和努力。我想分三部分来论述。<br>  “弥水文化学会”创建前的酝酿及成立<br>  记得在2010年4月,高传广老师在仙庄村族兄张景文家里,见到了我1995年主持新修订的《张氏家谱》,他很感兴趣,便请张景文老师带领到我家拜访。我们一见如故,谈的十分投机,我知道高老师是一个有志向的人,他奋战九年,编撰了《龙塘村志》,开创了当地编修村志的的先河。临走时我把新修订的《张氏家谱》赠送他一本,他给我一本《龙塘村志》。我们相互留了QQ号,此后几年的时间里,我们把个人写的文章和周边文友写的文章通过QQ相互传阅交流,结识了一群文友。<br>  2012年5月23日,张景文、高传广两位老师,又来到我家,他们是带着意向来的,就是商讨把黄楼、郑母、临朐龙山这几个临近乡镇的文学爱好者组织起来,创建一个文化学社,创办一本刊物,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把好的文章发表出去,特来找我商讨并征求意见。我们一拍即合,达成共识。高老师要我负责龙山园区文友们的宣传组织工作。这期间,高老师也和黄楼镇、谭坊镇郑母区域、青州城里文学爱好者达成了共识,并筹建了以高传广为首的领导班子。<br>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12年9月10日,在高传广老师的组织带领下,临朐、青州两县市四个乡镇的文艺爱好者怀着兴奋的心情,齐聚黄楼丽豪大酒店,在热烈的掌声中,弥东学社在黄楼镇丽豪大酒店正式成立。到会的有《青州文学》主编耿春元先生、画家风信子先生、青岛三利集团吴绍哲先生等29人。青州市黄楼镇有高传广、高传岗、郭麟书、张秀英和冯伟山等13人;青州市郑母镇有房永江、冀恒春、庄传富等5人;青州城里有张秀英、风信子等4人;临朐县龙岗镇有张永贵、武曰强、居思兴、秦广业等6人;临朐县东城区1人。<br>  弥东学社成立后,大家热情很高,立马又投入了《弥水》杂志的创刊工作。</h5><h5><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弥水》的艰难创业岁月</b></span></div>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弥水学会顺利地成立了,《弥水》杂志要出版,钱从哪里来!2013年,是最艰难的一年。摆在“弥水”领导班子面前的头等大事是《弥水》的出版经费问题。大家想一下,当时会员29人(其中有特邀嘉宾及附带司机1人),即使每个会员多交百元会费,用在出版经费上,只是杯水车薪。好在三友印务的崔老板可以拖欠,但不能长期拖欠。每次学会领导班子开会,首要一项就是讨论筹资问题。秘书长郭麟书老师每次公布收支账目时,都是紧皱眉头,每个人也都急在心里。我曾发表意见:《弥水》杂志是条船,他的乘客就是发表在上面文章的作者,“钱”就是弥河之水,钱是《弥水》的生命线,假若河中无水,再好的船也无法航行。大家齐心协力,向弥河注水,让《弥水》这只小船永不搁浅!<br>  资金进不进,宣传打头阵。每次《弥水》出版后,我就骑着电动车把,《弥水》分发到临朐各部门。这年我77岁,身体尚可。分发的单位有吴兴社区、龙山政府、临朐宣传部,党史办、政协文史办,及某些学生所在的机关单位等等。这是做宣传广告,让他们首先知道,在青州,最近新创办了一本刊物名字叫《弥水》。某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合的来,20多年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我两次把《弥水》送给他,我放下了师道尊严,就直接打开窗子说亮话:“你老师和几个朋友创办个《弥水》杂志,出版经费有困难,希望你赞助一下。”他慨然应允。隔了一个星期,我又来到他单位,好多人都在忙,学生把我领进一个无人的办公室,让我坐一坐。一会儿,他领进一个管理出纳青年人来,看着我,对他说:“你拿3000元钱来给张老师!我写了收到条交给他。就这么痛快,我第一次为《弥水》筹得3000元的赞助,很是高兴。<br>  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是临朐城北的经济开发区,也是2012年设立的。作为我这样的平民百姓,没有理由随便进出政府大院的。我拿着《弥水》这块敲门砖,一次次正大光明的进出龙山政府大院。我把《弥水》给政府文书,他再分发给党委书记,各科室。我知道文书是喜欢舞文弄墨的。我要求把他的诗歌、书法放在《弥水》上发表,我们成了朋友。我发现园区的规划远景图立在大路旁边,我约武曰强老师依着规划的内容,写了一篇《龙山赞》发表在《弥水》上,因为有《弥水》牵线认识了临朐的宣传部刘部长,他又把《龙山赞》转发在潍坊日报临朐版。龙山政府领导看到《弥水》如此的为自己宣传,政府领导集体商议。赞助了5000元。<br>  临朐东城有姐弟俩都是我的学生,姐姐大学毕业后,在龙山中学任教,弟弟是个小小的企业家,我把《弥水》杂志先给他姐姐,再让他姐姐转给弟弟,如同上说的话一样,老师和朋友创办了一个刊物,让他赞助点出版费,并给他在刊物上做广告。他也应允了。这次是唐树栋老师开着车,带着我和高传广、孙琪山老师一同去的。到了学生的厂门口,心里反而不安起来。你不就是个老师么?你凭什么有脸向学生要钱。这时真的进亦难,退亦难!我进入了深思。若筹不到钱,“弥水”很可能被卡死在摇篮里,大家辛苦了几年的心血,会付之东流。要脸还是要《弥水》?!在狠狠地拷问着我。既来之则安之,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在学生的厂子门外的小卖部了买了一箱鸡蛋,作为礼物。我们参观了他的厂房,给他照了相,写了广告词,我们在离开时,学生一把给了5000元。在路上唐树栋老师激动地说:“没想他会马上给钱,也没想他会给的这么多!”<br>  几年了,我的心里始终有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的“结”。<br>  也不是每件事都这么顺利。一天我来到某社区,找到已退休两个老同事,他带领我到了某学生的厂里。偌大的厂房里,一排排货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产品,真是琳琅满目。这个学生多年不见,毕业后没有共同经历,我俩闲聊几句,就没有了共同语言。好在两位老同事,多年不见,有拉不完的话题,也不觉寂寞冷场。中午了,这个学生抱歉的说:“我已定下饭店了,中午你们和张老师一同去吃饭就行,我到城里有事。”我知道办个企业的难处,我理解学生的苦衷,或贷款、或欠债——哪里有粉不涂在脸上的。就这样中午蹭了一顿饭吃,饭后带着学生给我的几本产品介绍图书回来了。虽然没有募到捐,但我理解现在办企业真的不容易,也说明办杂志拉赞助的不容易,一年来,如此情况我一遇到两三次了。<br>  吴兴村社区驻地,十几年前,卖了一块山地,村委把换得的钱为村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在园区率先实现了村中硬化、美化。填沟造地,兴建了大型广场,修了舞台,建了社区办公室。仰泉河从中间流过,溪水叮咚,垂柳依依,是龙山园区的先进村庄,村书记也是模范书记。由于我多次给他送去《弥水》和其他文学刊物,增加了办公室的文化色彩。村领导也同意把村的巨大变化报道出来。<br>  老年节这天,还是唐树栋老师开车,带我和高传广、孙启山老师到吴兴村采访,这天吴兴村特别热闹,舞台上演出,村民黑压压一片坐在下面观看。我们的采访为村民助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回来后,我和孙启山老师和写了一篇报道,刊登在《弥水》上。吴兴村赞助了1000元。有来有回是一礼,我买了一箱绿茶给他。<br>  唐书栋老师在“弥水文化学会”成立后不久就加入了学会,他全心全意把精力投入到“弥水”的发展壮大上。事无巨细,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每次有活动,他总是开车前行。南下临朐、沂山,北上寿光、滨海,从不计报酬。在这期间,张秀英,唐树栋等其他老师,通过企业,房地产开发商及个人亲友积极赞助,弥水走过了艰难的创业期。</h5><div><br></div><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大弥水文化”的倡导,使“弥水”走上辉煌</b></div>  “弥水”成立初期,可用“七八个人,三五条枪”来形容。困于这样的小圈子里,毕竟成不了大气候。高传广老师提出并倡导“大弥水文化”,它包括整个弥水流域的县市区:临朐、青州、寿光、滨海、昌乐,也可辐辐射到全省,乃至全国。进入2013年后各县市的文化精英纷纷加入“弥水文化学会”,壮大了弥水队伍,提高了作品质量,增加了经济来源。这时济南、临沂、肥城、江西等地的文学爱好者也加入其中。“弥水文化学会”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大弥水文化”的倡导。当“弥水”召开两周年庆典时,会员发展了100多人,以后逐年增加,到今天已有各地参加的400多名会员。<br>  10年间,“弥水文化学会”已从一棵柔弱的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这是广大学会会员,同心同德,众志成城铸就得辉煌。</h5>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难忘的十年</font></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朐·时会来</h5> <h5>  十年,屈指一算,时间不算太长,但也是人生中的一段历程。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与“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结缘的十年,在这十年里,有许许多多的感动,总是萦绕在脑海里,烙印在心底里。<br>  2012年9月,在一个秋阳高照的中午,我参加了“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从此以后,我成为这一社会团体中的一员。这是一个由众多文友组成的“草根”民间团体,主旨是以文会友,相互交流,切磋文笔,达到共同提高、繁荣文学的目的。<br>  在这个大家庭里,我结识了许多的文友,文友里面有许多的文学精英,在与他们交谈时,我时时被他们渊博的知识所吸引,在他们的熏陶下,我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我的文学创作也得到了新的提高。<br>  鲁风弥水最大的成绩,是连续创办了《弥水》杂志,它是文友们学习、交流、沟通的平台,有了这本杂志,文友们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生感悟,以及风土人情、社会万象等等,汇聚成美丽的文字,创作成文学作品或精美的书画,发表在《弥水》杂志上,进行互相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和水平。<br>  弥水的源头在沂山西麓,它日夜不停地流淌, 经过临朐、青州、寿光、滨海等,最后流入大海。它是我们的母亲河,滋养着两岸的世代子民,护佑着百姓的平安和幸福的生活。它像一条巨龙,保护着这一方风调雨顺,人们幸福吉祥;它更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潍坊大地上,熠熠闪光,照耀着人们前进的航程。<br>  经过弥水的牵连,把临朐、青州、寿光、滨海四个县市区的文友们联系在了一起,切磋文学,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随着区域和会员队伍的不断扩大,昌乐县的文友及潍坊的部分文友们也加入到了这个大家庭。文友们团结在一起,高谈阔论,有说不完的话题,总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畅谈出来,共同享受,享受故事里的幸福快乐与酸甜苦辣;在互相交谈的过程中,让人懂得了人世间的美好与哀愁, 更加激发出每个人前行的动力;美好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文学佳作更是用心血和汗水创作出来的。<br>  每年的9月10日,是“弥水文化学会”的年会。这一天,各地的文友们集在青州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年会的召开。在这里,各路文友们围坐在一起, 边喝茶、边交流,幸福满满。有的交流写作经验, 有的交流文学作品,无拘无束,相互切磋。中心的领导们认真总结这一年年取得的成绩,脸上总是挂着满意的笑容,会员队伍的不断扩大,各项成绩的不断取得,文学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让文友们觉得更加的高兴和自豪。在交流互动环节,文友们满怀激情,信心百倍,热情极高,总是觉得有一股热流在心中涌动。<br>  最让人高兴的时刻,就是中心领导组织文友们旅游采风的日子,众多文友会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看山水、逛古城、观寺庙、走乡村、进企业,把家乡的发展变化、创业故事、典型人物、风土人情、家乡风貌等等,用最美的文字,体现出来,讴歌新时代,歌唱新时代。这么多年来,文友们一起观看了五个县市区的山山水水、厂矿企业,以及众多的旅游景点等,在那里留下了文友们闪光的足迹,更留下了文友们的依恋与不舍。人是高级感情动物, 只要在一起待得久了,就总有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 总有一种挂念深深地藏在心底。<br>  多少年来,中心的领导们为了“弥水文化学会” 的发展,千方百计,绞尽脑计,风里来、雨里去, 操碎了心,目的就是克服诸多困难,争取鲁风弥水年年都上新台阶。但是,一个民间社会团体,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直艰难地向前迈进,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各界和广大会员齐心协力,捐钱捐物, 大力支持,从而使“弥水文化学会”从风霜雨雪中一路走来。<br>  多年来,通过学会这一平台,我结识了众多的文友们,这是我人生历程中的一大幸事,也使我的人生增添了许许多多的幸福色彩,更使我的人生充满了新的希望。<br>  2012年9月至2022年9月,整整十年。在这幸福快乐的十年里,我收获满满,不仅结识了一大批四面八方的同行文友,还淘得了许多文学精品力作,而且使我的人脉资源得到了新的拓展,关键是通过向老师们学习交流,我的文学作品质量提升了不少,并经常在《弥水》杂志上刊发,每当看到自己发表的作品时,心中总是满满的高兴和喜悦。<br>  十年,虽然非常短暂,但是发生的那些高兴和感动的事,总是让人难以忘怀,那些点点滴滴的感动瞬间,总是激励着我愉快地向前行走,总觉着前方有更多的希望,吸引着我不停步地向前迈进。<br>  十年,时间在悄悄的溜走,过去的十年,虽然让人十分留恋,但终究已成过去;前方的路依然漫长,不管前行的路上遇到何种困难和曲折,总是要想方设法去克服,迈过坎坷就是坦途,风雨过后总会遇见彩虹,向前迈不停步,总有阳光在前头。<br>  最后,祝广大文友们事业顺利,再创佳绩;祝鲁风弥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携手共创新的辉煌。<br><br>  (时会来,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临朐县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弥水情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寿光·燕汝泮</span></p>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缘起芦苇荡,相邀山水间</b></div>  我与弥水结缘于2013年春夏之交的巨淀湖畔,这一天,苇芽脱去了翠绿的外衣,长成了茁壮、碧绿的芦苇杆,微风一吹,莎啦啦作响,像是在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鼓掌。<br>  “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在高传广会长的带领下,一行6人莅临巨淀湖畔。我与挚友葛怀圣、李瑞成等前往接应并合影留念,寿光北洋头村的好友侯伟烈、侯敏军热情做东。在游览了巨淀湖风景区几个景点后大家相聚一起,聊弥水、讲文学相谈甚欢。时间从指缝中悄悄溜走,不知不觉已近中午,大家围坐在生态餐厅的饭桌边,酒菜飘香情亦浓。<br>  相聚虽短暂,友情在延续。从2013到2022年近十年的时间里,“弥水文化学会”寿光分会时常接到<br>  去外地采风的邀请,于是,我们欣然驾车前往,风雨无阻。迎接我们的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见面情似火,寒暄萦心头,青州、临朐、昌乐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一篇篇用心写成的作品出现在《弥水》杂志的目录里。</h5><h5><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与智者为伍,努力终有成</b></span></div>  人若想提升自己,必须与智者为伍,与高人同行。通过与弥水两岸老师们思想交流,思维碰撞,业余创作小有成果。我于2013年出版作品集《弥泮燕语》,2015年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又出版了诗集《寿光抗日史诗》,2017年纪实文学《孝星闪耀》问世,2019年出版的诗集《大地之歌》,歌颂了寿光的中国好人和道德模范。2022年一部以描写古纪国的长篇历史小说《春秋纪国》即将付梓面世。<br>  不光我自己在文学创作上收获颇丰,寿光的文友葛怀圣、李瑞成、林长青、王晓庆、柴翠香、朱素荣和刘芳等老师们著书立说成果丰硕。</h5><h5><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弥水”友谊,终生难忘</span></div>  弥水是个大家庭,大家因弥水结缘,友谊日浓。彼此都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朋友是人生路上最美的景色,友谊是彼此相连的心弦。用心灵的笔墨,点缀着人生路上的风景。衷心祝愿弥水源远流长,朋友们友谊天长地久!<br>  恰值“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寥寥数语,略表心田。<br>  (作者为寿光仓颉研究会会长)</h5>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融汇新气象 相聚在弥水</font></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昌乐 刘文安</span></div><h5><br>  造化钟神秀,海岱惟青州。弥水发源于秀美山川,孕育了青州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它从临朐发源,流经青州、寿光后,在滨海那端奔向大海。弥河支流大、小丹河二龙交汇在昌乐,五地同在弥河流域。一条河的流淌,静美流长,就是一篇瑰丽的篇章。<br>  “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家在潍坊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民间文化团体,弥水文化学会是该中心下属的一个社团组织。弥水文化学会历经十年倾力打造,发展会员遍布临朐县、青州市、寿光市、滨海开发区和昌乐县5个县市区。汤汤弥河水,滔滔两岸潮,也有上海,湖北,济南,青岛等外地的老乡和文友慕名而来参入其中,会员队伍不断壮大,“弥水文化学会”已发展成为三百多会员的文化精英团队,这团队有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等国家级文学艺术工作者,更有诸多的文艺文学名家和“高手在民间”,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阶层、诸多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学会有二十多名省级会员,近二百名县市区级会员,出版发行了三百多部个人专著,可谓人才济济,硕果累累。这个平台得益于地域文化的原生态和一脉相承的弥水情怀,在潍坊独此一家,在山东也不多见,在全国也是闻所未闻。<br>  自从有了“弥水文化学会”,大家走到一起来,拉开了跨县市区联谊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序幕。为我们在人生中缔造了一个心灵家园、情感时空,弥水就是我们的家。这个平台的来之不易,通盘离不开奋力开拓的整体心态。集结群体优势,发挥规模效能,敬重人才,祟尚学识,以文会友,求贤若渴。众人划桨开大船,包容与和谐的学术氛围为弥水学会夯实了稳健运作的基础。众人拾柴火焰高,弥水学会汇集了各县市的文化达人和社会精英,也卯足了致力于长远发展的拧条。<br>  《弥水》杂志作为学会会刊,内涵丰富,图文并茂,这本纯文学刊物扎根在弥河流域这片沃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在传奇的办刊历程中开出了绚丽之花,不只在经费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办刊,更在于编辑部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他们散布在各个县市,百忙之中各自为战又协同作战,一丝不苟地编审校对,那份无私奉献的博大心怀实在是令人钦佩,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弥水》办刊人在弥河流域五县市区升起了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br>  大家走到一起来,手拉手,心连心。只是为了交汇更多的文化气象,交汇更多的通灵之气。“弥水文化学会”是我们寻梦的芳草地,人生的桃花源,这份不解之缘,为我们的人生推开了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透入了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进一步讲弥水学会不是官办机构,而是来自民间的志同道合,不是一方小圈子、小天地,而是一个大格局、大空间,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让我们结缘于弥水学会,与高者为伍,与智者同行,坚守自己对文学,对艺术的坚定信仰,突围文学边缘化的藩篱,并借助弥水这强而有力的文化平台,同舟共济、共享资源,发展自我,在文化艺术这条路上,迈出更加坚定,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h5><h5>  (刘文安,昌乐人,《弥水》杂志主编)</h5> <h5></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回眸《弥水》</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滨海·袁荣爱</div> <h5>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弥水》迎来了十周年的生日,这个跨越是亮人眼目的。它的创刊凭的是部分文学前辈对文学、文史的一片热爱和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那一股热情。它的主旨是以弥河文化为立足点,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不拘篇幅,唯求美文”的纯文学刊物。从此,根植大地的弥水文化学会在弥水两岸绵延开来。<br>  从《弥水》创刊十年的不懈努力与成果来看,它的路线是对的,在弥河两岸的这片净土上,它的出版影响了一代文学艺术爱好者,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艺术群体,培育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型、乡情型、创新活力的文学艺术人才,同时在文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十年来,在学会前辈们的带领下,积极组织了不少有意义的活动,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也提高了学会的知名度。更欣喜的是活动办到哪里,哪里就洒下了传承和弘扬文化的种子,使弥水两岸纸墨飘香,游走于山水之间,村庄小路,都洒下一路欢歌。<br>  结缘“弥水文化学会”始于二零一八年的秋天,如今已是四个年头。四年来,我见证了弥水文化学会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艰辛,见证了五个县市的几百名文友相聚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大家都对我像亲人一样关心,指教。正因为有众多良师益友的鼓励和鞭策,才使我对文学的创作之路越走越踏实。老师们的热情,犹如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植入我的心灵沃土,生根发芽,绽放出一朵朵瑰丽的友情花朵,灿烂了我的心灵世界,在心扉上刻印了永恒的美丽与感动。<br>  每次手捧着飘着墨香的《弥水》杂志,我仿佛捧着一轮暖阳,暖意盈怀,心情非常愉悦。篇篇文章犹如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田,暖流涌动,舒爽惬意。拾起一缕阳光,温暖了我的空间,温暖了整个季节。每读完一本期刊,我都觉得,这是熟悉而又亲切的弥水两岸原风景的画卷,寄托着作者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那绵长的乡愁,真挚的大爱,自然流露,动人心弦。优美的文字均来自老师们内心朴素的语言,通过细微的描写,情理融合的笔触,巧妙的升华了作者们的心声。这些文字也是他们对美好时光的定格和回眸,更是在岁月深处的心灵倾诉和浓情独白。做到了根植于心,内化于心,在心与心的文字中,我真切地窥视到《弥水》杂志的老师们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灵魂。<br>  掩卷深思,《弥水》杂志的老师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老师文化程度并不高,而且还干着非常劳累的工作。但是他们靠着多年的勤奋写作和努力拼搏,才使得在《弥水》的文学路上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他们脚下的路,笔下的文,与任何名利无关,他们的写作和他们的人一样朴实、平凡。能让人们读到对过往岁月“结欢随过隙,怀旧益沾巾”的眷恋情怀,也能感受到各位老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和惬意。<br>  《弥水》有太多值得回忆,值得存念的东西,都展现在每位老师的笔下。深情回望,仍历历在目,清晰如昨,倍感亲切。就像《弥水悠悠》栏目里的文章,融汇着真挚的情感,宣泄着浓郁的乡情。乡情,是人类溯源追根的文化现象,是游子思乡时精心构筑的心灵圣地。乡音,从遥远的过往一路飘来,吟唱千年。成为游子永恒精神家园和文化记忆的版图。是跳动的心灵和悸动的情感融合,铸就的是永恒不变的乡魂,形成一股跌宕起伏的弥水两岸文字激流。《弥水》根植大地,亲近烟火,经过十年的打磨,一本本带着泥土气息的杂志,手手相传,走到了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鲜花感恩雨露,是因为雨露滋润成长;苍鹰感恩长空,是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弥水》杂志的老师们,让我在笔耕的道路上感受到的温暖,体会到文字带来的愉悦。相信《弥水》杂志因弥水丰厚的历史底蕴应运而生,绽放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亮丽风景,如流淌千年的弥河汤汤不绝。</h5>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我与鲁风弥水</font></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昌乐·王效民</div> <h5>  我与“鲁风弥水”相识,是在2016年11月,以前我从没听说过这个民间组织。那是11月12日晚上,我正在家里看电视。突然接到当时的乔官镇党委书记王龙之的电话,他说明天上午鲁风弥水文化学会的部分作家艺术家,要来乔官镇远古火山群和几个古村落采风。当时我还干着乔官镇文化站站长,镇领导让我负责领着远来的作家艺术家参观采风。当时我一头雾水,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幸好王书记说让我联系采风团中一个叫吕绳端的领导,他和王书记是大学同学。<br>  第二天7;40我便骑着摩托车,赶到了乔官镇远古火山群,远远就看到在潍临路路南的火山群标志性建筑巨型火炬下,聚着一大帮人。我主动上前,说是找吕绳端吕老师,人群里走出一位身材魁梧器宇不凡的中年男子,他说他就是吕绳端,是王龙之书记的大学同学。我们认识后,接着吕老师又给介绍了高传广会长,房永江副会长,郭麟书秘书长,肖希华副秘书长及青州、寿光、滨海、临朐、昌乐等县市的分会长。在这里我正式认识了鲁风弥水博学多才的昌乐分会会长刘文安。由于党委王书记临时在镇上有事,便派党委宣统委员唐增武,先陪同各位作家艺术家们参观采风。<br>  采风团一行50多人,在唐增武等人的陪同下,首先参观了火山群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又参观了碧波荡漾的火山湖。在火山口入口处,道路两边有十几家卖当地土特产和火山石的小贩,他们争先恐后地向游客和采风团,抛售当地土特产和火山石。当时的昌乐作家张洪贵曾以此为素材,写了一篇小小说《蓝宝石》,发表在2016年第四期的鲁风弥水杂志上。走进远古火山群,到处都是黄栌嫣红,槐叶微黄,一片片野菊花,迎着初冬的太阳,在微风中释放着淡淡的清香。花丛树木间,作家艺术家们有的忙着拍照,有的指指划划。我这个当地人则班门弄斧,向大家讲述起远古火山群的传说。<br>  天到大半晌,镇党委书记王龙之百忙中从镇上赶来,带领大家又来到镇上的古村落姬家庄子采风参观。大家一起登上了村东米山,听当地人讲述了米山的传说。接着又参观了村里的一座座仿古庭院,参观了村里的古碾、古井、村西的状元河及村南的状元桥遗址。接着在村中小广场上,留着大背头,西装革履浑身充满阳刚之气的村党支部书记徐振兴,向大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br>  参观完姬家庄子古村落,王书记又带领大家乘车来到乔官镇另一个省级古村落响水崖村,大家顺着双龙河参观了修建于大清三十二年的古桥“双龙桥”“双龙桥”古碑,巢氏古屋、唐代古井、元代石碾和建于村南的清末民初的石屋群。接着又参观了传出数里之远流水声的响湾崖瀑布和纪山战役遗址。接着又在村北“双龙桥”广场的树荫下,聆听了响水崖村的巢姓老人,讲述的“双龙桥传奇”“刘墉与双龙桥的传说”“韩葫芦头的传说”“无盐娘娘墓的传说”等一系列民间传说。时至中午,王书记又在潍临路南的饭店,安排了丰盛的午餐。在这里笔者认识了寿光市女诗人柴翠香,因为她送给了笔者两本她创作的诗集《萤窗心语》。<br>  午饭后,稍稍休息了一会儿,王书记有事回了镇上,由党委宣统委员唐宗武和笔者,又领着众作家艺术家驱车来到了昌乐名山方山参观采风。在古槐松柏的掩映下,大家顺着木质栈道,步步登高,来到了千年古刹方山庙。方山庙又叫龙神祠,西门大夫祠。庙院内石碑林立,古树参天,紫薇丛生,青藤绕槐。院内还有一汪山泉,泉水清澈,鱼虾戏水。步云桥下,流水潺潺。此处景色宜人,堪称一邑之胜。大殿之内,雕梁画栋,正面有一尊身着官府的金面神像,他就是当地人称颂的方山爷。参观了方山庙后,大家有参观了狐仙洞、南天门、凤凰嘴、八仙桌、拴马桩等方山八景。然后大家或坐或站,远眺远处的九龙湖水库,近看山上山下的胜景奇观,好不惬意。大家在树林内休息了半个小时后,又一起来到了方山南坡,参观了金碧辉煌的龙泉寺。<br>  夕阳西下,倦鸟归林。下午五点,各位作家艺术家们,身披一身采风疲劳,怀揣满腹创作素材归程了。当晚,党委王书记便将笔者叫到他办公室,让我也加入鲁风弥水这个人才济济的艺术大家庭,我爽快地同意了,并很快地加入到了这个大家庭。转眼七八年过去了,我一直在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里,在各位老师和领导的关怀帮助下,学习、交流、采风、创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今后我还要一如既往地和鲁风弥水在一起。</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弥水相伴,一路前行</b></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州·傅荣常</span></h5><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弥河发源于秀美山川,孕育了青州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她发源于临朐县沂山,九曲十八弯,以博大的胸怀将150余条河流汇入自己的怀抱,流经青州、寿光后,在滨海那端奔向大海。一条河的流淌,静美流长,就是一篇瑰丽的篇章。</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2年9月10日,在昌潍大地,弥河流域,青州市郑母村冀恒春溢满花香的小院里,一个民间社团组织——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悄然诞生了。这里是新中国解放初期益临县政府属地,是久负盛名的状元故里,全国闻名的书画之乡,四海闻名的东方花都。有江北第一瓜菜大镇的美誉。是一片历史悠久、满园芬芳的热土。</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正如《弥水》创刊词所言: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旨在促进和发展当地和弥水流域群众性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做基础文学艺术爱好者的知心朋友,成为联系广大基础文学艺术爱好者的桥梁和纽带,用文学、书画、摄影等艺术形式讴歌生活、鞭挞丑恶、宣传科学、破除迷信,挖掘历史文化、整理乡土文化、探索状元文化、活跃农村文化、唱响产业文化、弘扬主流文化,挖掘整理香山文化,做好弥水文化和状元文化与香山文化的结合文章。</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该中心会刊《弥水》杂志目前已经出刊34期,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文学刊物。《弥水》微刊是《弥水》杂志的姊妹篇,目前已出刊16期。</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是一个极具包容的组织,会员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阶层,虽然年龄有大有小,但是,对文学的执著和热爱,使大家成为挚友。据不完全统计,学会现有1名国家级作协会员,20余名省级作家协会会员,近200名各县市区级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发行了500多部个人专著。可谓人才济济,硕果累累。这个平台得益于地域文化的原生态和一脉相承的弥水情怀。</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弥水》杂志,立足农村,放眼弥水流域,是以农村作者为主体、农村素材为主题、乡土文化为特色的刊物。属于草根文化。但是,它自然有属于自己的乐土,它植根于农村,不施粉黛,带着泥土的芳香说农村变化,拉农民家常,唱农业丰收,为人民传递春天的信息和丰收的喜悦,生活需要它。</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老同学肖希华手里得到了一本《弥水》杂志,我如获至宝,一口气把它读了下来。它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决定要去见一见弥水文化学会会长《弥水》杂志主编高传广先生。那是2015年的冬季的一天,通过老同学肖希华引见,我结识了高传广先生,第一次见面,高老师的和蔼可亲、学识渊博、待人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通过那次长谈,使我鼓起了写作的勇气,毅然向杂志投稿,记得当时,我投出三首小诗,有两首被杂志采用,这激起了我写作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我将与高传广老师的第一次见面写成了一篇文章《初识高会长》,在2016年《弥水》春季刊发表。</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加入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以后,中心多次为会员提供参加文学讲习所活动的机会,每次我都不放过学习的机会,报名积极参加,在文学讲习所里,我们聆听了冯恩昌老师、张克奇老师、孙贵颂老师,有令峻老师的精彩报告,从老师们的报告中学到很多写作知识和宝贵的写作经验,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6年11月,“弥水文化学会采风团乡村行,走进乔官 ”活动开展,我参加了这次采风活动,并将这次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一篇文章《昌乐乔官采风记》,文章刊登在了《弥水》2016年冬季刊上。</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弥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孕育了灿然的历史文化,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结草为绳。临河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不朽的历史文明。弥水文化已成为地域文化载入史册。为系统深入挖掘整理弥河丰富的文化内涵,便于对外宣传弥河湿地,弘扬弥河文化,2017年,青州市弥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青州市作家协会、《东方花都》编辑部、弥水文化学会联合举办“弥河湿地杯”弥河历史文化征文活动,我将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弥河——家乡的母亲河》参加征文比赛,没想到文章在《弥水》2017年秋季刊发表,并被弥水文化学会推选到潍坊参加“风雅潍坊”征文比赛,入选《风雅潍坊》一书中,该书即将由济南出版社出版发行。</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为了繁荣文学创作,激励创新,自2017年开始,《弥水》杂志设立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2018年12月《弥水》杂志年度文学奖颁奖,我发表在《弥水》2018年春季刊上的《相聚在东篱居》获得优秀奖。</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7年,为作好弥水文化与香山文化和状元文化的结合文章,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决定开展“弥水文化学会走进山前张暨首届香山旅游文化节活动”,为配合这次活动,我与肖希华合写的《香山揽胜》这篇文章,发表在《弥水》杂志2017年春季刊上。我撰写的《记忆里的山前张》发表在《弥水》杂志2017年夏季刊上。</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9年5月26日,受弥水文化学会昌乐分会、潍坊古营春酒厂、昌乐首阳山管委会之邀,“古营春酒.弥水文化学会首阳山采风活动”隆重举行。活动结束后,我写的《走进蓝宝石之乡》刊登在《弥水》2019年1-2期合刊上。</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0年,弥河又添新景点,我游览后写成的《弥河湿地公园游记》一文,刊登在《弥水》2020年冬季刊上。</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大节日,《青州文学》、《弥水》组织部分会员到弥河镇大关营华东保育院旧址参观访问,我将这次活动的经过写成了《红色基因从这里传承》,发表在《弥水》2021年秋季刊上。</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1年《弥水》秋季刊登载了我与肖希华合写的专访《这里有个王老根》。</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1年9月,《弥水》微刊创刊,使弥水的影响力更大更强。我先后写成了《走进青州古城》《走进柿子沟》两篇文章,和与肖希华合写的专访《让石头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分别发表在两期的《弥水》微刊上,并发表在2021年《弥水》冬季刊上。</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十年,弥水相伴,我在文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首先应归功于弥水这个大家庭,感谢弥水文化交流中心的新老朋友们,共同的志趣爱好让我们走到一起,让我们为早日实现自己的作家梦而努力奋斗!</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也是弥水文化交流中心的开始,我们坚信,弥水文化交流中心和《弥水》杂志在领导和文友们的共同努力下,会越办越好,如流淌千年的弥河汤汤不绝。</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祝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不断发展壮大!愿我们的《弥水》文学杂志走进千家万户!</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悠悠弥河水 深深《弥水》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州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曲红梅</span></p> <h5>  弥河与南阳河一样,是青州的母亲河。南阳河东西走向,弥河南北延伸,源于临朐,途经青州,流向寿光。这,当是《弥水》创办者们没有将这份杂志仅限于青州,而是辐射周边县市区的原因吧?<br>  《弥水》杂志是由“弥水文化学会”创办的。“弥水文化学会是经潍坊市民政局批准的非盈利民间文化社团组织,成立于2012年9月,由冯伟山、高传广、房永江等共同发起成立。先是以青州和临朐两地文学艺术爱好者为主,逐步扩大到弥河沿岸的昌乐、寿光、滨海等县市区,拥有会员300多人,一时成为活跃在昌潍大地、弥水流域较有活力和影响力的社团组织。<br>  十年来,学会以搭建弥水流域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地区文化繁荣为己任,积极开展文学艺术交流活动。先后组织大型采风20多次、弥水文化研讨会3次、弥水流域作家捐赠图书活动2次。“山水青州杯”全国有奖征文大赛、“弥河湿地杯”征文大赛、古诗词大赛、弥河文化研讨会等多项文化活动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会刊《弥水》杂志目前已经出刊35期,成为雅俗共赏、老幼咸宜的文学刊物。学会会员作品见诸《山东文学》《联合日报》等报刊。有多位作者出版了个人专著。<br>  提到《弥水》,首先就会让我想起最初的创办者——高传广老师。认识高老师,是因为他编撰的《龙塘村志》。一位古稀之年的老农,为了这部村志,与弟弟一起四处寻访,拿着录像机、照相机搜集了大量史料。翻看高老师的作品,文笔流畅,清新脱俗,水平竟不亚于新闻、文学类的专业工作者,我心中顿时对他涌起深深的敬意,为高老师写下一篇人物专访《老农高传广的文人生活》。在高老师的感召下,众多文友聚在一起,畅谈人生与文学,到各地采风,一期期的《弥水》就这样诞生了。我也参加过《弥水》组织的几次活动,到临朐探源,到柿子沟爬山,文友们按照各自的分工将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一衣带水”之情在弥水学会中表现得特别浓烈。<br>  随着年岁渐长,高老师自知已力不从心,便将这副重担交给了房永江老师。房老师是我的一位老同事,干过乡镇文化站站长,文学功底深厚,经常在《青州通讯》《今日青州》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在我编辑《青州通讯》文学版期间,深知日下读报人越来越稀少,中老年人成为报纸的热心读者和投稿人。每编一期,都要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房老师却成为《青州通讯》的文学版面中一位比较活跃的投稿人,总是为我们解决燃眉之急。他退休后学习电脑和手机,用来写作、投稿,与文友们联络。在此期间,房老师出版散文集《弥水情深》及其他作品集多部,展现出一位文化工作者退休不退志的情怀。<br>  在《弥水》中,魏在光老师是我的同事。魏老师在职时主编的《农村天地》节目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广播栏目。2009年,被青州市委市政府授予“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称号,是单位的优秀记者、编辑。退休后,作为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货郎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活跃在古街和宋城,以其诙谐幽默的形象吸引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为大家找回许多儿时的记忆。魏老师擅诗词,已出版《乐善堂文集》《飞信诗草》《诗情艺缘》三部专著。同事们聚在一起,每每就会谈论起将来的退休生活,都会以魏老师为楷模。是啊,退休后还会为社会发挥余热,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br>  刘继孔、刘文安、萧希华……通过《弥水》,我结识了一大批来自各个阶层的文学爱好者,虽然文化水平各异,但都通过文学这个名字走到了同一层而相通相连。弥水温润,弥水人温暖。我参加过不少文学组织,但我记住了这群弥水人。是他们时刻催我奋发,催我做个勤奋的笔耕者。<br>  一份刊物的魅力,固然与她的质量好坏息息相关,但更与经营人的人性光辉休戚与共。所以,我与《弥水》的感情,更多地是倾注在弥水人中的。《弥水》十年,文友们不时添加进来,他们都已不再年轻,但这块文学沃土需要他们来耕耘。在这个电子讯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这个人人都离不开手机的时代,他们用这本杂志为文学爱好者们留下了一块芳草地。我相信,不管这块芳草地的未来会怎样,只要弥河水在流淌,她就永远会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h5>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时光不负 《弥水》依然</font></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寿光·柴翠香</div> <h5>  指缝太宽,时光太瘦,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却仍觉阳光不败,风儿未软,时光荏苒气温尚未下行,但秋的脚步确入门庭。<br>  高楼上眺望,远山在雨雾中,树木依旧葱茏。窗前紫薇花开,占据了行人的眼眸,仿佛这夏末秋初的时光是属于它的,它就那样肆意飘香猎猎开放,娇艳美丽。手边一盏清茶已经微凉。<br>  站在窗前,远处划过一道道闪电,接着雷声便追至耳际。风来了,雨来了,蝉亦禁了声。轻推轩窗,有雨丝飘进来,打在裸露的小臂上,清清凉凉,心里便又说不出的舒适与惬意。细雨中闪过十帧从前,帧帧清晰如昨,帧帧印着《弥水》二字,亲切而温暖。结识《弥水》源于好友娴雅的引荐。尽管它是一个民间组织,却因着一群热爱与灵魂齐飞的文学有缘人走到一起,把一首首诗歌、一个个故事、一篇篇美文,变成铅字,走进《弥水》杂志,走进弥水人的生活与精神里。<br>  《斯卡布罗集市》优美的音乐循环播放着,心里一片宁静,那些与《弥水》有关的美好片段,便在这初秋的细雨里到达心灵深处。<br>  那是一个深秋时节,在娴雅的带领下,我还有刘芳第一次走进《弥水》这个大家庭。风很大,头发被吹成了刺猬;有些微凉,心却是火热的、激动的。<br>  在宋城一端,见到了来接我们时任学会副会长的唐树栋先生和八十岁的张永贵先生。彼此握手寒暄,是那么得亲切与自然,没有一点拘束和陌生。<br>  走在邻市古城的街道,凌霄、蔷薇爬满院墙,一朵朵花儿摇曳在半空里,成一朵朵鲜艳的云。钻天的银杏树结满黄色的“蝴蝶”,在风中纷纷飞离枝头,落在我们的肩上抑或头顶上。<br>  到达《弥水》办公室时,远远就看见一个手搭凉棚望向我们的身影,正是会长高传广先生,他早早站在门口等我们。见我们下车,他快步走过来,热情地握着我们的手,嘘寒问暖,引我们进入小院。这个小院是高会长儿子的水厂,它连接着大半个青州,关乎很多人的饮用水问题。孩子们的支持从给他两大间办公室开始。后来还听说为这个民间组织,家人做了很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令人敬佩和赞许。来时的些许担心和顾虑此刻烟消云散,随即我交了会费填了表,成为“弥水文化学会”一位正式会员。时有芬芳穿窗而来,我们的心思早已被花园似的小院勾走。高会长见此便说带我们在院子里转转,我们几个会心一笑,如同孩子般的开心。出了门口,眼睛就不够用了,举目全是花红叶绿果子满枝,它们争相映入眼帘。瀑布般的凌霄有的攀爬在树枝头,有的垂下了似羞非羞;还第一次认识了“碰手香”,也叫“一摸香”,只要轻轻一抹,满手都是沁人心脾的香味,久久不散。转过小院,居然有一个花卉园!品种不多却让我惊奇。既有大花萱草也有各色玫瑰和月季,还有爬满墙的丝瓜与扁豆。<br>  院子东侧是一个大型育花大棚,在这里我见到了多种花色的天竺葵。我以为是海棠花呢,还和人家犟了很久,最后问过度娘,它们的确是天竺葵;我第一次近距离的见识“猪笼草”,不由得感叹万物都有它的生存之道的精妙;各种兰花散香吐蕊;还有我不知道名字的花花草草。<br>  加入《弥水》后,我有了“副会长”“编委”的头衔,其实,这些名号我是受之有愧——毕竟我并没有为学会做什么。不过,多了N处采风之地还是很受用很开心的,加入弥水是我最正确的选择,我常常这样想。一次次采风让我真正体悟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真谛,文学之路一定是走出去,才能写出来。<br>  泛舟湖上,欣赏沿岸的杨柳依依、鸢尾花开;徜徉古街,品尝街头的风味小吃;万年桥上,探寻古老的故事传说;宋城之内,体验久远的嫁女娶媳……看,高头马上威风凛凛的将士归来;听,庭内秋毫明察的县太爷断案场景。亦或踩着秋天的脚步,攀上玲珑山之巅,与暖阳重逢,与红叶相约,弥水的文友比肩;在井塘古村看见曲径通幽处的妙不可言,石屋错落有致,古树郁郁葱葱;在东夷文化广场追随这一幅幅图画,一座座雕刻寻到古老的文明与东夷文化的起源;在湿地公园看见百鸟争鸣,倾听弥河汩汩流经的声响,香山寻踪探秘……所有遇见的美好都是“弥水文化学会”带给我的珍贵的记忆。<br>  文学是一座友谊的桥梁,每一次的采风和聚会都是我很好的学习机会,它让我遇见更优秀的人,成为我的老师、朋友、知己,并在多年的交流与学习里使自己有所进步,成为自己越来越喜欢的人。在期间,我得到了高传广会长的赏识与厚爱,并从他身上学到了阳光、向上、包容、真诚的优秀品质;遇见常务副会长唐树栋老师收获了善良与温暖,从他的文字里读到柔情与唯美;同行张素臻更带给我踏实、欢喜,体会到榜样的力量;摄影人萧希华总是忙前忙后,乐此不疲,让相聚成为每个人的美好记忆,他是每次活动最辛苦的人;还有各个县市的会长、文友们,他们的作品和为人都给我留下很深且美好的印象,以我的拙笔表达不出万分之一,为我们这个优秀的集体感到骄傲与自豪。<br>  十年的友情,如同一盏金骏眉,在一杯岁月的静水中慢慢舒展腰身,释放蕙兰,浸染上文字的芬芳。我们因弥水而结缘,因结缘而成长,因成长而优秀,因优秀而美丽,让荒芜的心开出文学的友谊之花来。每一年的秋天,大家奔走到《弥水》这个温暖的港湾,酝酿着一份份感动和热情。此岸、彼岸,文字的花朵在善感的明眸里渐次绽放,如霞般灿烂。未来日子,还有无数个这样的秋天陪着我们去写弥水岸畔那些交错的故事,那些感人细碎的片段……时光的坐标中,这湾水,这些人,成就了自然和心灵的交融,成为彼此的风景和向往。<br>  “轰隆”一声响雷,开了小差的思绪被拉回到我的方寸之地。雨依旧不急不缓地下着,树叶被洗得干净清亮,时有雨滴偷袭我的胳膊、脸颊。不知什么时候,我的头发竟被打湿了一片,我兀自笑了,原来回忆美好是可以忘我的。<br>  一本本《弥水》摆放在案头,不必费心,随手可取,看着它,心里便无比的踏实与自豪;阅读它,便是再一次与一个个好友促膝长谈,清晰那段偶然和必然路遇的风景以及那些岁月也无法更改的美好与温暖。屏住呼吸倾听,感受每一个人的精彩,心里涌上的是感动和幸福。借着这绵绵秋雨,搭起触向云端的心灵之梯,我们都化作一朵开在云上的花,躲进文字幕帘的曼妙中,驻足在轻浅的光阴里,讲述深深浅浅的故事,描绘浓浓淡淡的景致,能成就文字的草根明星!<br>  细雨丝滑,清秋的风迈步窗户,与我共进晚餐。手机里依旧循环着《斯卡布罗集市》的曲子,温婉悠长,我又跌进弥水的回忆里……</h5>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弥水》情长</font></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寿光·朱素荣</div> <h5>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弥水文化学会”已成立十周年了。<br>  2012年“弥水文化学会”成立伊始,经由寿光弥水学会李瑞成会长的介绍,我有幸初识弥水学会,当获知本市的柴翠香、刘立云、刘芳等好友也都要加入学会后,我便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这个文化大家庭中。在学会里,我不光结识了寿光的文友,更荣幸地认识了青州的高传广老会长、郭麟书秘书长、唐树栋副会长、张秀英副会长、萧希华副会长以及昌乐、临朐、海化等地区的志同道合的文学朋友。大家成为好友后,不光在线上交流一些文学创作的观点,线下也成为了很好的文学朋友。<br>  “弥水文化学会”的领导层,为了点燃会员们的思维火花,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自学会成立以来,便推出了《弥水》季刊。每期刊物需要征稿时,我都会积极响应。无论是散文诗歌栏目,还是小说故事栏目,我都把编辑的征稿当作是自己向大家学习的宝贵机会,同时也看作是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极好促进。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将自己的创作投送到学会的邮箱里之后,便在期待中,等待着编辑们的选稿、用稿。<br>  每一期的《弥水》刊物都会通过各分会的会长及时分发到会员的手中。每当收到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刊物,便小心地捧在手里,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去浏览一下入选的作品,关心着自己投送的作品有没有被选中,关注着那些熟悉的朋友名字,看他们的妙笔又写出了怎样的作品。手捧《弥水》,细细地阅读着朋友们的一篇篇美文,心情无比轻松愉悦。读到动情之处,情不自禁地与作者感情上产生了共鸣。《弥水》成为了我精神上的一种寄托,更是我文学路上的一个助推剂。<br>  回顾往昔,一张张亲切的笑脸浮现眼前,一句句暖心的话语流淌在心间。弥水会员们一起兴高采烈去山岭,去郊区,去厂矿,去企业采风的一幕幕美好画面,电影一般在眼前呈现。<br>  每年会员们都会齐聚一堂,为“弥水文化学会”的成立举行庆典,各地的会员在会场上吟诗作画,载歌载舞,即兴诗朗诵,大家以最热烈的方式,最擅长的才艺,来祝贺“弥水文化学会”的生日。<br>  春日寻芳,弥水学会的会员们一起来到青州云门山采风,大家士气高涨,尤其是年轻的小伙子,手举队旗,彼此鼓励,一路前呼后拥,半天功夫,就攀到了天下第一寿,并集体在寿字前合影。稍作休息后,继续赶路,浩浩荡荡的队伍,指点江河,丈量云门山的高度。高会长几位长者,更是老当益壮,他们雄健的步伐,踩出了铿锵的鼓点,让后辈们备受鼓舞,不敢懈怠。胜利者们征服了大山,欢乐的叫喊声,在云门山顶回荡。<br>  五月的首阳山,迎来了弥水采风会员的足迹。大家兴致勃勃地观赏着美景,山间的花草树木,山路的崎岖盘旋,都极大地吸引了会员们的注意力。一路走来,树林繁茂,遮天蔽日;鸟语啁啾,和悦动听。松林遍布,不少树杈间都放有一块不大的石头,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前来登山许愿的游客放上的。我也学游客的样子,将一块石头悄悄放在松树的树杈间,许下某个心愿。听说这样的心愿很容易达成。不知不觉,攀到了首阳山的山顶。山下,是古营春酒厂,会员们乘兴观看了制酒工艺,造酒程序。去地下酒窖观看了库存几十年的藏酒。洞底的清凉,将炎热的夏天隔在洞外。地窖洞顶悬挂着串串白茫茫的毛絮状物,演绎着洞藏久远的故事。<br>  一个秋风送爽的季节,“弥水文化学会”的会员去昌乐火山群遗址进行采风,第一次见到火山上那一块块整齐划一地排列着的立体棱柱石头。据说,这山体经历了200多万年的风化剥蚀,却还保持着火山喷发时的自然景观。那些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柱状石头,是火山石所独有的特征,它显示着大自然的神奇,造物主的神力,那鬼斧神工的技艺,任是哪位高超的工匠,也难以达到这天然的境地。会员们惊叹于这大自然创作的杰作。<br>  又是一年国际—寿光蔬菜博览会,寿光的会员诚挚地邀请弥水文友前来参观菜博会。每到一个展厅,外地的朋友们都对着展厅中的景观啧啧称赞。那硕大的西红柿树,那挂在半空中的田薯,那好几百斤的大南瓜,让朋友们惊异地睁大了眼睛,纷纷举起手机,拍下了这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间奇迹。走到八号展厅,万里江(姜)山的景观,让大家震撼了。这些用农作物装饰起来了的万里江山图,就是设计者们用一块块的生姜、胡萝卜、玉米粒做成的。大家震惊之余,纷纷在江山景点前合影留念。<br>  每次采风过后,会员们都会创作出精彩的文学作品。他们将自己的美好感受,融入到文字之中,尽情地去讴歌,去赞颂。采风活动,也极大的鼓舞了我对文学的创作欲望。我多次勉励自己,要常写文章,写出精品。<br>  适值“弥水文化学会”成立十周年,在此,我要献上最诚挚地祝愿:愿“弥水文化学会”一路红火如初,风雨无阻!</h5>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情似弥水潺潺流</font></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与《弥水》之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寿光·辛相国</div> <h5>  2017年秋天,在一个秋高气爽,天气宜人的下午,我和寿光两位文友驾车往青州黄楼驶去。我们到达时,高传广老师已经在门口等着我们。<br>  青州寿光现在虽属于两个县级市,历史上边界几经变更,就像一个市差不多,又因同饮弥河水,相互交流本就很多,两市人的脾性相差无几,而朴实热情的高老师又平易近人,很亲切地接待我们,并把以前出版的几期《弥水》给了我几本,从文友们出版的文集中也挑了代表作给了我,不虚此行之感油然而生。<br>  我很高兴能认识高老师,在交谈中,感知高老师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具有忠厚朴实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他深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悉心研究家谱、镇志、市志,从中挖掘良好的家风、家训,古为今用催动新时代社会文明的发展。高老师很谦虚,他说自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因对文字的钟爱,结交了一大部分好友,不仅是青州的,还有昌乐、临朐、寿光、滨海的,有退休干部、教师、商业精英、支部书记、文化工作者,有擅长于写小说的,又钟情于散文的,有在诗词方面有独到见解的,还有美术、书法方面的名人。经常到一起交流相互学习借鉴益处很多,想成立一个组织,于是申请了“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创办了《弥水》期刊,挖掘弥河两岸历史文化,敬颂弥河两岸人的创新创业精神,颂扬新时代弥河流域的人和事。<br>  我被高老师感动,一个年近古稀的农民,凭着一股执着韧劲,把“潍坊鲁风弥水文化学会”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当地文化团体的佼佼者。采取文化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组织了各种活动,像走进柿子沟,九龙峪采风,相遇桃花溪,参观响水崖等活动。既提高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写作兴趣又通过文学作品向外界推介了旅游景点,人情风貌;既活跃了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各地文学爱好者的友谊。<br>  在拜访过程中,高老师领我们参观了他儿子的纯净水厂,给我们讲了先进设备的净化原理,和净化后的水质,参观了花卉大棚,讲了近几年学会的创办过程和发展过程。<br>  我惴惴不安地拿出了出版的教育随笔《学海拾遗》并提出了想参加学会的要求。高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和我说,以后活动积极参加,相互交流学习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参加了几届年会,给人冲击性感觉还是很大的,每次都有推新,每次的仪式感都很强,每次推出的公众号都吸引很多人点赞。<br>  因认识了高老师,结识了“弥水文化学会”的老师们,使我对文学的爱好兴趣更浓,我更有信心练笔不辍,多次在《弥水》杂志上发表文章,也走出去参加各种采风活动对山水湖河林木草等综合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客观认识,从给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鼓起了我写作的劲头。<br>  疫情期间,《弥水美篇》以艺抗疫推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鼓舞士气,慰藉面对疫情那种无助恐慌无聊的心情。<br>  《弥水》杂志接地气、大多写的是我们身边的景,周围的情,是人们隐约了解又不了解详情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可读性强,且从这些文章中学到了很多,自此我和弥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也体会到了老师对新人的体贴关心。<br>  在“弥水文化学会”里,有一般的文学爱好者,有省市级甚至国家级作家协会会员,还有一些著名作家、记者的文章。散文、小说、游记、诗歌应有皆有。不仅享受了美好文字带来阅读的愉快,还感悟到大家风范的写作技巧。就像弥河一样具有广纳百川的胸怀。<br>  我与《弥水》的相识相知到融为一体,就像清澈而波澜不惊的弥河水一样,是那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且又源远流长。“潍坊鲁风弥水文化学会”更有利于新人成长,利于草根作家的成长。大家在一起,畅所欲言,敞开胸怀取长补短其乐融融。《弥水》 和弥水公众号的编辑们不羡名家,不薄新人,本土为主吸纳各路文人怎不令人喜爱?<br>  同住弥水之畔,共享《弥水》文化,有缘相聚,因缘相处,愿我们的缘分天长地久,愿鲁风弥水文化研究会越壮大,《弥水》越办越好,影响越来越大,有缘人越聚越多。</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弥水</b>”<b>情深</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朐·张远</div> <h5>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弥河九曲十八弯,蜿蜒走过临朐、青州、寿光。一湾水的使命就在于,它能使万物得以滋生。弥河两岸的人们,千百年来,一宗一脉,风俗相亲,灯火相望。几卷《弥水》在手,相伴十年,情真意切,念念于兹。<br>  弥水,我们都亲切称呼她为母亲河。弥河,从远古走来,一路欢歌,撒播文明,孕育了两岸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上古年代,仓颉在这里创造了中国汉字,郦道元从这里描绘祖国的山川,贾思勰饮水思源写出了《齐民要术》,一河两岸,走出两位明代状元,多少文人墨客为她深情唱吟,多少诗词歌赋为她激浊扬清。弥水流经的地方,人稠物穰,人杰地灵。远的不说,临朐九山作家许法忠新出版的诗集就叫《行吟弥河源》,青州房永江老师的散文集《弥水情深》,寿光的马健老师的《静静的弥河》等等。我正是从这些赞咏弥河的文字中,感受到她的博大宽厚、静美流长,因为弥水本身就是一篇瑰丽的篇章。<br>  十年前,乘着党的“十八大”的习习暖风,一个带有原生态地域文化韵味和一脉相承的弥水情怀的社团组织-----“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悄然成立,随即创刊的《弥水》杂志带着清新墨香,传阅在广大读者之中。十年来,弥河流域日新月异,沿河景点秀丽多姿,十年来,《弥水》杂志,守正创新,弘扬正道,篇篇精品带着泥土芳香,如春风流韵,如碧波扬清,涵养和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承。<br>  我有幸经文友推荐,在2017年加入“弥水文化学会”,那时我刚刚学着写作,手捧一本本《弥水》期刊,深深感到在弥水流域这片热土上,文化底蕴浓厚,文学创作繁荣,更是通过这个让人有亲近感的文化平台,我结识了很多文学界的老师和朋友,学到了很多文学创作知识,从欣赏到试着投稿,先后在《弥水》期刊上发表十几篇小说散文,看到我的作品成为这个杂志上一页页文字,心里既感到高兴,又觉得是莫大的鼓励。2019年参加《弥水》杂志创刊七周年大会后,即兴写下一首七律:<br>  弥水粼粼韵脉承,云门望远秀沂峰。<br>  诗乡骈邑唐风起,海岱青州宋雨浓。<br>  墨客推敲得妙语,文人砥砺获佳评。<br>  欣逢华诞同祈愿,自信期刊健步行。<br>  我记得我的一篇散文《俺那个小山村》被选为那期《弥水》散文档首篇,其实,我所住的小山村就在丹河边上,丹河虽是不起眼的小河,但也一路流淌不息,最终汇入弥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弥河同样接纳众多支流,才水融涓汇起涛声,长歌一路奔沧海。<br>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十年相伴《弥水》,一生留恋弥河。《弥水》在其创刊词中,<br>  以“用文学、书画、摄影等艺术形式讴歌生活、鞭挞丑恶、宣传科学、破除迷信,挖掘历史文化、整理乡土文化、活跃农村文化、唱响产业文化、弘扬主流文化……”来呼唤作者要勤于笔耕,紧跟时代。《弥水》有“倡率之实心”(赵秉忠语),我们怀有为之努力,愿走过十年的《弥水》越办越好,如弥河之水汤汤不绝。</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弥水”情缘</font></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昌乐·肖金光</h5> <h5>  说起与弥水的情缘,那还得从我童年时候说起。我的家乡地处昌乐县西边,西与青州市搭界,西去不远便是那条远近闻名的弥水河。儿时的记忆里,我经常听老人们讲述弥水河的故事,特别是“弥河银瓜”,曾让我馋涎欲滴过无数次,更不用说那些发生在弥水河上的优美动听的神话传说了,更是令我难以忘怀。因而打小时候起,对弥水河的向往,便成了我生活中的诗和远方。<br>  虽然至今我还没有亲身去到弥水河畔,游览欣赏过它那幅浪漫美妙的弥水风光,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却让我结下了一段弥水情缘,圆了我自儿时起就对弥水河十分向往的那份多年来的夙愿,那就是结识并加入了“弥水文化学会”。<br>  说起来我与“弥水文化学会”到这段情缘,这还多亏了与文友田道明老师的相识。<br>  那是2019年夏天的一天,时值南郝集日,经人指点,我与田道明老师相识了。因为我对乡土文化特别的爱好,而田老师在乡土文史方面阅历十分的丰富,共同的喜好使我们成了一对相谈甚欢,喜欢相互交流学习的好朋友。随后的日子里,田老师向我推荐赠送一本《弥水》杂志。接书在手,我如获至宝,没用多长时间,我就把那本《弥水》杂志拜读完毕。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编排灵活,乡土气息浓郁的好杂志,它的办刊质量可与那些闻名全国的文学刊物杂相媲美的,特别是里面所刊发的“红色记忆”“小说散文”“弥水悠悠”“文化长廊”“史海钩沉”等栏目,都是接地气,话古今,乡土味十足的好栏目,而且都是发生在家乡人身边的古往今来的精彩故事,深受读者的喜爱。特别是在当今书质杂志几乎是无人阅读的时代里,《弥水》杂志则成了我每期必读,爱不释手的好杂志。<br>  加入了“弥水文化协会”,把每期《弥水》杂志都认真拜读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再加上受教于协会里的各位老师的大力指教和帮助,使我的业余文学创作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升,先后创作出的十多篇乡土文学习作在《弥水》杂志上得以发表,受到了协会里的各位老师们的一致认可。特别是我在《弥水》杂志上发表的《方山奇缘》那篇文章,是我爱好乡土文化的业余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所写的故事虽然是发生在家乡方山上的一个神话传说,而它的主人公却是来自弥水河畔上的一对种瓜的爷孙二人,故事曲折动人,读后令人赞叹。文章只所以创作成功,这全得益于我与弥水结下的那份情缘吧!<br>  说起我的“弥水情缘”,这不得不讲述一下发生在我身边上的一则趣事。话说前年春天的一个雨天之日,我正在家里阅读着一本新到的《弥水》杂志,那上面刊登着我的一篇乡土短篇小说《那年清明雨纷纷》,这是一篇根据家乡解放那年发生在我村里的一件真实的故事所编写的。当时所发生的事情至今在村子里已是很少有人知晓了。正当我手捧着杂志阅读的津津有味的时候,村里的一位上了年纪的朋友前来找我玩耍。当我把那篇文章推荐给他看后,他不由地一边对我竖起来了大拇指,一边满含敬佩地夸赞我说:“这是一个当年发生在咱村里的真人真事,现在大多数人都不记得了。你能把这件好事写成文章,能流传下来教育后人,你这是为咱村里做了一件好事。”听着那位老朋友的夸赞,我心里感到特别的高兴。说起来这也得益于“我和弥水的那段情缘”。打那以后,每有一期新的《弥水》杂志接到手时,我的那位“忘年之交”的好友准会及时来到我家,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认真阅读着《弥水》杂志,其乐无穷,乐在其中!<br>  今年是“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成立十年的大庆日子,特地写下这段不成器的文字,以表示一下对文化协会的深爱和敬佩之情。我真心祝愿咱们协会的文化活动越办越红火!祝愿咱们的《弥水》杂志越办越精彩!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乡土文学作品来,为今后的“潍坊鲁风弥水文化交流中心”的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h5> <h5>  地址:青州弥河国家湿地公园<br>  编辑:《鲁风弥水》杂志编辑部<br>  邮箱:sdwfms@126.com</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