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11日晚,全体数学教师在线学习了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正宪老师主讲的《在统计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数据意识(上)》专题讲座。</p> <p class="ql-block">吴正宪老师表示统计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会事物分类、能绘制统计图表、能计算平均数和百分数。面对大数据时代,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数据意识。特别是在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进而感受数据的力量,逐步学会思考、表达与交流合作。</p> <p class="ql-block">吴正宪老师首先为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数据意识”,她讲到“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吴正宪老师强调从四方面整体把握“平均数”教学。</p><p class="ql-block"> 1.感受必要性。首先让儿童认识到两个小组人数不同,因此不能用总数作为比较两个小组跳绳水平的依据,感悟引入平均数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 2.感受代表性。在引导儿童利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感悟平均数可以用来代表小组的整体水平。</p><p class="ql-block"> 3.感受趋中性。理解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量,能够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p><p class="ql-block"> 4.感受随机性。如果两个小组再进行一次比赛,第二组还一定是第一名吗?</p> <p class="ql-block">“学而知不足,思而得远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用活教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更好的方式呈现数学教学工作,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导每一位学生。初心已定从未变,砥砺前行不说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