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勤劳善良本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秋月明忆母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永泉 (原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秋,月华如水,透过窗棂,洒落一地。思念如泉,流淌在记忆的小溪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母亲已经离世三年多了,她享年93岁。这些日子,我不时梦到她,总是她忙忙碌碌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出生农村,很小就丧父,她是家里的老大,没读过书,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难。据她说,她从几岁起就开始上山打猪草,拾柴禾,早早就学会了煮饭、喂猪、洗衣之类的家务活,生活练就了她勤劳、善良和坚韧的性格。</p><p class="ql-block">(图片一说明:作者张永泉教授父母遗像——先考张长灿、先妣袁泽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放后,老家成立一个接生站。偶然的机会,母亲成为了一名的助产士,这个职业需要文化,母亲就一边学习助产技术,一边在扫盲班学习文化。学习刻苦,加上聪慧,她进步很快,别人学了十几遍都记不下来的字,她读几遍就记牢了,乃至年逾古稀时都还能清晰的辨识好多学过的字词,并准确地写出自己的名字“袁泽惠”,令我们十分惊叹。她常说“世上没有学不会的事,只看你做不做,认不认真!”她的一生都信奉这“认真做事”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助产工作又脏又累,且人命关天,当初参加培训的多名妇女,纷纷打了退堂鼓,只有我母亲和另一个人坚持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不管早晚,也不管酷暑寒天、山高路远,只要有人来家里告知有婴儿即将出生,母亲一定是风雨无阻,为母子保平安而及时赶到产妇家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年夏天,骄阳似火,地面炎暑逼人,她得到有人要分娩(那时叫“生产”)的消息。临盆妇女离我家十多公里,山路崎岖,母亲没有半点犹豫,立即赶往临盆的妇女家里。那时正值生活极为困难的时期,食不果腹,营养不良,加之精神压力也很大,母亲刚做完手中的活,又累又饿的她竟瘫倒在产妇床前休克了,回来的路上,又遭阵雨袭击,淋了个通透,后来就落下了终生的病根——美尼尔氏综合征(俗称“眩晕症”),但每当看到孩子呱呱坠地而母子平安,她就感到极大的欣慰,从不后悔自己的付出。她常说:这是自己分内事,必须做好,这是对人负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个世纪五六十时代,我们国家的医疗条件很落后,乡镇更是如此。婴儿生下来的存活率还不高,原因是很多婴儿并没在医院降生,甚至自己生孩子自己处理;有的产妇又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卫生不讲究。大约冷热失调,出生后婴儿,嘴里特别容易长出一种俗称“马牙”和“板牙”的口疮,婴儿得此症,特征是牙龈发白,或舌头上长出许多小白点,久而张不开口,整日啼哭,无法哺乳,大家都没有办法,最后只好眼睁睁看着婴儿活活饿死。不知我母亲在哪里寻得了一个偏方,救了不少孩子的命。她先是把生病送来的孩子抱在怀里,用消了毒的缝衣针轻轻戳破婴儿嘴里白色的疮,洗掉浓稠的血水,然后在手上缠上干净布条,让人找来“糖鸡屎”(一种公鸡拉的带褐色的粪便)涂抹在婴儿的口中。神奇的是,只一两天,婴儿就能不哭不闹,安静地吃奶,最终顺利活下来。为此,很多人对我母亲感恩戴德,没齿不忘。其实那时我母亲已经没做助产士了,责任已经卸下,纯乎是为了救人。我不止一次亲眼看过我母亲的“神操作”:她手上涂着的“糖鸡屎”,又腥又臭,令人作呕,我一看就受不了。但母亲全然不觉,看我嫌臭,她就问我:“命要紧还是臭要紧?”又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做的是积德的事啊!”现在想起来,觉得母亲特别了不起。</p><p class="ql-block">(图片二说明:本文作者张永泉教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还听母亲说过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又加上有的领导弄虚作假,浮报虚夸,结果饿死了不少人。那时从习水县到官渡区没通汽车,习水到官渡只有一条小路可通,但必须经过一个叫“长嵌沟”的地方,这是一条深谷,长约有70华里,两岸高山,略无阙处,沟底一条崎岖小路从习水连通官渡,步行一般要走上一个白天。饥荒那段时间,那些在习水活不下去的官渡人,陆陆续续地通过长嵌沟想逃回自己的家乡。据说那一路是倒毙的饿殍,无人收尸。但也有人挣扎着走出深沟来到老家,希望侥幸存活,或者宁肯死在家乡,也不愿做异乡之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天,我母亲正在家里熬稀饭。因为我们是街上居民,(那时称“非农业人口”)故灾荒之年还有一点政府供应粮来糊口保命。稀饭刚刚熬好,我母亲却看见有一个40多岁的女人躺在我家门口街檐下奄奄一息。那年月我们数口之家也是半饥半饱,粮食绝无剩余。但母亲看到眼前这个人饿得快不行了,心中实在不忍,赶紧从屋子里舀了一碗稀饭,把倒下的人扶起,让她慢慢地把稀饭喝了下去。休息了好一阵,女人缓过气来,渐渐有了点力气。一问才知道那女人是从长嵌沟出来,想去官渡老家一个叫庄子头的地方投奔儿子,结果几天没进一粒米了,又经长途跋涉,实在是捱不住就倒下,就无法站起来了。她说,要不是我母亲给她喝了这碗救命稀饭,她必定会死在我家门口,而亲人肯定不会知道,恐怕只有扔到山上喂野狗了!她对我母亲道不尽的感谢,然后拄着我母亲给她的一根柴棍当拐杖,终于走回了自己的老家。后来,她每次上街上赶集,总要给我母亲带点自己种的瓜菜之类,以表示达对我母亲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这份情谊多年被维系着。那时我还小,对这个人有点印象,只是不知道她每次为什么对我母亲特别客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悲天悯人的善人。她善良的品质为人称道,也深深地影响着我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嫁给我父亲较晚,母亲生了我们兄弟姊妹四人。我父亲是四川人广安人,年轻时为躲抓壮丁,就离乡背井,四处漂泊。一个大男人,基本上不会做家务,解放后又担任街长,经常热心在外为大家的杂事奔忙,无暇顾家。那时我们尙小,家务插不上手,所以里里外外的活基本上是母亲在操持,为穷家常常忙得像只陀螺,但她很少有怨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街道成立了五金合作社,我父亲是负责人。为支持父亲,她放弃助产工作入社,开始学着给人修鞋,父亲做雕刻。集体企业,收入微薄,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母亲心灵手巧,做事认真,为人和气,说话暖心,修好的鞋熨熨帖帖,收费也合理,很受顾客的称道,人们有活总找她做,但她从不因此而懈怠,一定让人满意而归,因此收入也总是比别的社员高些。我从小就打心眼里佩服母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一生也经历了不少磨难,但每次都最终度过危险和劫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犯病多次,严重时会人事不省,呼吸微弱,十分怕人,我和姐姐经常被吓得魂不附体,只能哇哇大哭,惊动一街。但街坊们听到哭声,总会及时赶到对我母亲开展救治。大家七手八脚,有的掐人中,有的捏虎口,有的用针刺,几次将我母亲从死神那里拉回来。多少年来,我都很感念那些曾经救助过我母亲的好人——街坊陈治明老人、医生杨西侯、邻居黄树华嬢嬢以及那时救过我母亲命的父老乡亲们!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的腊月间,我母亲的眩晕症又犯了,这次病情特别严重,整个春节,我一家都在担惊受怕、惶惶不安中度过的。在老家医院久治不愈,我们只好在正月初六那天把她送去临近的四川合江县医院救治。那是我人生中最为惊魂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记忆:我母亲是被担架抬上一辆老旧的客车放在座位的夹道中躺着的。那辆客车刹车有问题,因用天然气做燃料,所以车顶被天然气袋占据,车中只好人货混装。那是年关,很多人都想走亲访友,争先恐后挤着上车,一路上挤上来不少人。那个年代的客车车体小,按规定只能坐40人的车,最后竟塞入了58人之多,乘客携带的东西又多,人和东西像叠油饼一般。客车严重超载,公路狭窄,路面粗糙,结果开出长沙区几公里,开始一段下坡路、转弯,在一座叫着“磨刀溪”的石桥上,刹车彻底失灵,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便一头栽到离桥面四五米的沟底。车祸相当惨烈,当场死亡5人,老少皆有,全车人大都受伤,多人重伤。我母亲被救出时,她身下的担架的两根金属杆在人和各种货物的冲击下严重扭曲成弓形,而她在担架的帆布窝里居然毫发无损。当我父亲听说出了严重车祸,都以为我母亲难逃此劫,抢地呼天,哀叹连连,绝望至极,谁能想到我母亲竟然能安然无恙。当时,我和姐夫、弟弟都在出事的车上,被窒压半个小时,也只受点轻伤而已,送到合江县医院治疗,不久就出院了,母亲的病也在合江医院得到了很好的治疗而痊愈。事后,有人感叹我母亲福大命大,我们弟兄几个也化险为夷太不容易,众人都啧啧称奇。而我一直觉得,也许是母亲一生菩萨心肠,积善积德,让她和家人冥冥之中都得到了神明的庇佑吧?!</p><p class="ql-block">(图片三说明:作者母亲生前与子女佳节团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晚年,由于年轻时劳累,腿脚逐渐变得不太灵便。于是我们请人照顾她的起居。那时她已经八十来岁了。然而但凡她自己能做的事,就不愿麻烦保姆。如今的保姆很难请,中途中前后换过几个保姆,有的不怎么尽心,有的文化不高,照顾人总有缺陷,其实我们心里也有底。但每次我们背地里向母亲问及保姆服侍情况,母亲无一例外夸奖保姆,只肯定其优点,从不道保姆们的不是。她总是提醒要关心保姆,理解保姆,甚至保姆家里急事,也要我妹和妹夫出面关心支持。真真一副菩萨心肠!几个保姆有事离开时,都一致称赞老人家善良,从不苛待人,所以离去后来都很挂念老人的健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漫长的岁月里,月儿升起又落下,阴晴圆缺,我们在母亲的怀抱里慢慢长大。母亲让我们这个穷家充满温馨。她教导我们:“人穷志不能短!”无论生活怎么窘迫,我感觉她都要让我们兄弟姊妹四人过得有尊严有脸面。生日里的两个鸡蛋,春节里的一只布猴子,一年一套新衣和她亲手为我们缝制的新鞋,一定会按时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即使衣服陈旧,但一定干净清爽;有了磨损,一个补丁,也会在如豆的灯光下细针密脚缝出造型,绝不随意马虎,被人笑话,让我们贫困的日子也过得有声有色,有仪式感。每当有点空闲,在那些婵娟朗照大地、清风鸣蝉的夜晚,我们围在她的身边,母亲会给我讲一些她熟知的故事,有神话传说,有古人孝道的故事,还有不少生活趣闻。母亲文化不高,但故事在她口中讲出,宛如汩汩清泉,沁人心脾。她叙事情绘声绘色,说形象惟妙惟肖,不时还会幽默一下,逗我们发笑,对我们的好奇,问些尴尬事,她从不爱遮遮掩掩,闪烁其词,欲说还休,而是巧妙解释让人明白。她的故事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有时她还要我们总结出故事中的道理,让我们思考,给我们以启迪。现在想起来,我才意识到我们的母亲是多么聪慧和循循善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从小爱看书,特别爱读小说,后来成了语文教师,多半是受母亲的启蒙和影响。至于我们爱读的书籍,即使家庭经济一直都不宽裕,但她节衣缩食,最终总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记得我当时对《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很感兴趣,去书店翻阅,爱不释手。但整套书很贵,我没敢奢望买回家。母亲却看出我的心事,居然在我日思梦想时让我大喜过望——这套书我视若珍宝,翻看了多年,获得了好多科普知识,并增强了我读书的内驱力,使我后来没有辜负我母亲的苦心和希望。1977年参加高考,顺利考上大学,成为官渡区恢复高考制度后当年考上的唯一文科生,让母亲很是自豪了一阵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教后我多次调动工作,不常在母亲身边,难以亲自尽孝。每次回家探望母亲要离开时,彼此都很舍不得。但母亲颇识大体,明事理,善解人意。她总是说,有你的赤水的兄弟姊妹照顾,我什么都不缺,很好了!你只要安心工作,好好教书,工作顺利,我就很放心得很!每当我回老家看望母亲,向她汇报我教书取得的成绩,比如什么时候我的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几人,重点上了多少,所教的班还出了贵州省的文、理科状元等,她满面笑容,连连说好。看得出来她对我的表现相当满意。后因工作出色,退休前几年,我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和贵州省首批语文正高级教师,还获得省级优秀教师和市级师德标兵荣誉,并担任贵州省高中语文张永泉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们弟兄姐妹也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错的业绩,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与母亲的一贯的理解与支持分不开,也证明了母亲多年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的付出没有白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一生,忙碌而精致、勤劳而善良,操劳而无怨,这就是她——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闪光的本色,这种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传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晚,中秋月儿正圆正明。母亲,我想您了!透过月光,我仿佛又看到了您勤劳忙碌的身影,慈善的面容,又听到了您平日里的谆谆教导。您一生的品质,像无边的月色笼罩我,如月下花林的晶莹的霰珠洒落在我的心间,赐给我心灵的天国一片纯洁,一片宁静,一片安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中秋节修改于乐清虹桥分校</p><p class="ql-block">(图片四说明:本文作者张永泉在浙江温州近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