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追寻革命先烈遗迹 之阳高片

靖郁

<p class="ql-block"> 参加区委党校学习,在课堂教学之余还参加了延伸教学,第一站是阳高大泉山党史学习基地。大泉山是很有名气的,因为毛主席亲自题字“大泉山变了样”,不仅仅在当时引起关注,在之后的岁月中,大泉山也是阳高的一张名片。</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泉山焕发出新的生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党史学习教育纪念馆,我们跟着尉校长详细了解大泉山植树造林,荒山变青山的历程。被张凤林、高进才不畏艰辛,勇于尝试,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p> <p class="ql-block">  这是阳高县委从国家档案馆复印回来的毛主席对“大泉山变了样”原文的修改和批示,主席在百忙之中,亲自阅读批示,足以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水土流失治理的高度重视,现在习总书记更是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既是延续和继承也是发扬和壮大。如今,右玉的生态林,大同的天空蓝,各种飞鸟的栖息回归,都是这一决策最好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展馆专门为人民调解员李培斌设了独立展厅,展厅四周悬挂了李培斌生前的大量照片,展示出这位在调解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到生命最后时刻的普通共产党员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李培斌的事迹,我们都学习过,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就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平常小事才能让我们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更体现出,我们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  这儿是许家窑遗址。许家窑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源地之一,在考古中发现了最早的人类头盖骨,这是黄河流域的文明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玻璃地板下是头盖骨的出土地,墙壁上的图片配着文字说明,详细记录了遗址发现、发掘的过程,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延续并兴盛繁荣的国度,我们为拥有5000年的文明自豪,而作为大同人,我们也为许家窑骄傲。</p> <p class="ql-block">这是文化厅,分为四个部分,书画,名人,展示了阳高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个雕塑是阳高“二人转”,这个家喻户晓,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在民间代代相传,如今也登堂入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文化的魅力是生命力最强的,文化我们每个人精神的需求。我看到那些字画,都非一日之功而成,渗透着创作者的心血,也倾注着他们对传统文化执着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  我们登上了大泉山,看到林海莽莽,尉校长说,他为大泉山创作了一首歌,第一句就是“翡翠玉带绕山间”,他把林海比喻为翡翠玉带,不仅仅生动形象,而且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  这儿是红色展馆,展馆内的藏品是私人捐赠,进入展馆,大家都非常震惊,非常激动,因为展馆中琳琅满目的展品都是我们这代人儿时的记忆,画报,小人书,毛主席塑像,现在,这些物品汇聚在一起,就是一个时代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最让大家惊讶的是毛主席纪念章的展厅,那是一个独立的展厅,展出的全是不同形式的纪念章,设计者分类在四面墙壁做了几十个主题,中间的展柜陈列着不同年代的藏品,有20余个高月20公分黑色圆柱形的物件,展管的管理者,也是藏品的捐赠者李建明告诉我们,这是纪念章的模具,纪念章,我们小时候家家都有,只是后来都散失了。模具却是第一次见到,虽然有了年头,但是看起来很完整,也很精致。</p> <p class="ql-block">  李建明是个普通工人,现年70岁,他集毕生之力搜集红色纪念品,已历50余载,在大泉山纪念馆落成后,无偿捐赠所有藏品,并担任展馆的讲解员。他捐赠的红色藏品仅毛主席纪念章就有5万枚,而那些照片,书籍,印刷品等纸质的物品都是不容易保存的,可以想见他对祖国,对党的历史深沉的爱,他的执着让这些曾经很普通的物品得到妥善保管,如今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他对每一件物品都了如指掌,每一件都能讲出事件,并有自己的理解。在民俗展厅,我们看到了防疫的明信片、海报、各村自己印制的通行证等这个时期的物品,他的收藏还在继续,他收藏的这些小物品,不仅仅是文物,还是祖国的历史,历史不但要有文字记载,更要有实物来印证。走出展馆,我对他肃然起敬,而他现在的一切也是妻子的支持,看着他们老两口忙碌在展馆中,我知道,他们在圆自己的梦。</p> <p class="ql-block">  返程途径守口堡,这个承办了好几届杏花节的地方,如今名声在外。下了车徒步向上走,花开遍野,杏林在望,杏子已经收获,杏树依然繁茂,新建了龙门架。有一个烽火台就在路边,很近,但保存的也还完整,蜿蜒向上,烽火台星罗棋布,一派边塞风光。我们一边闲聊着烽火台的构建,一边走向坡下的书画馆。</p> <p class="ql-block">守口堡村口的五柳树,有百年历史,被村人奉为神树,挂满了祈福的红布条。</p> <p class="ql-block">  书画馆外的草丛中是命名为“狼烟烽火”的一组雕塑,群狼形态各异,但都是狰狞可怖,远远看去,栩栩如生。倒是符合边塞的粗旷肃杀之气。</p> <p class="ql-block">  书画馆收纳了阳高本地和周边县及内蒙一些书法名家作品,真草隶篆都见真功夫,值得细细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