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征程——莒南二小道法教师积极参与云教研

小花

<p class="ql-block">9月9日晚,莒南二小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齐聚线上,共同参加了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认真听取了方峥嵘老师作的关于《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我之境》的报告。</p> <p class="ql-block">方老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我之境。</p><p class="ql-block">一、有我之境的意义追寻</p><p class="ql-block">回望当下 《道德与法治》 课堂,课堂情境中学 生主体“我”的缺失常出现在两种样态中:一种是 教师自说自话,向学生告知知识、强制行为,学生 不愿融入学习活动,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另一种 是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流程顺当,看似学生的主体 性得到了激发,实则整个过程都是学生按照教师的 期待参加活动。学生只是学习的旁观者,缺乏真实 的情感体验,很难唤醒内在的自觉。两种样态的课 堂教会了学生说很多“正确的话”,但那不一定是 他们的“真心话”,所以学生也就难以达成道德学 习的知情意行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二、课堂的有我之境</p><p class="ql-block">方老师指出,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是其内心的需要,道德学 习过程就是对学生内在自觉的唤醒。朱晓蔓教授指 出,道德教育应当关注学生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 践,学生不仅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自我发 展的主体。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 中,学生不应是学习情境的旁观者,不应是学习事 件的评判者,不应是道德知识的重复者,而应是道 德学习的主体。学习情境中“我”是主角,学习事 件中“我”是当事人,“我”在课堂里看见了自己 的生活,明晰了自己的需要,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从而唤醒内在的自觉,实现道德素养的自我构建。 这就是小学 《道德与法治》 课堂的“有我之境”。</p> <p class="ql-block">三、有我之境的建构</p><p class="ql-block">道德学习 的“有我之境”需要让儿童从课堂学习情境中看 见自己,唤醒内在自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 学实践中,方老师认为可探求道德学习的“有我之境”应努力达成“课堂学习的起点中有我,真实的矛盾冲突中有我,深刻的体验生成中有我,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我”的水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次学习为莒南二小全体道法教师打开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追求道法课堂教学“ 有我之境”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与成长。</p>